湖广填四川是如何回事 该事件给四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其中,从清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
【菜科解读】
其中,从清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
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
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
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
《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
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
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
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
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
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
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
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起于高邮,在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
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
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黄一带的百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
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
1360年,徐寿辉被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
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
“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
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
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
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
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的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张献忠入蜀移民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造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堪称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
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
为了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
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区域。
为了日后能与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
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
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从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
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
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
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
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
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
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
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
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
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
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
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据《族谱》所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
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城迁徙入川路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
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
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
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
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
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
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
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
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
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
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
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
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
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
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关系。
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
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回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
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
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人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川剧。
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
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
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
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随机文章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埋的是谁?真相就是摩索拉斯王后的纪念墓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阿波罗登月遇到外星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外星人对峙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里的浮游物吸收光折射出蓝色
人类十大禁地之首,四川深山里有条“黄泉路”?
在封建迷信中,黄泉路是人死后去阴曹地府时必走的路,黄泉路上开满了彼岸花,路的尽头是一条忘川河,河上有一座奈何桥,过桥后会途径孟婆亭,到时候饮一碗孟婆汤便淡忘前尘,进入下一世的轮回。
“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瓦屋山和峨眉山历来并称“蜀中二绝”,占尽了蜀中的绝色风光。
迷魂凼,位于四川省洪雅瓦屋山区,大约在北纬30——被中外探险家称作“死亡纬度线”,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奥秘无比的埃及金字塔属于同一纬度。
迷魂凼地形复杂,沼泽遍地,瘴气弥漫,毒蛇毒虫和有毒植物遍布其间,常年被一团团的黑色雾气笼罩。
很多人都曾尝试穿越这个神奇之地,但一旦进入就难辨方向,茫然间犹如魂魄飞出身体,甚至不知不觉地失去应有的理智与判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不少探险家还在其中迷失、失踪,甚至死亡。
瓦屋山迷魂凼的传说由来已久。
据说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年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云游至瓦屋山麓,和当地羌民一起创立了“五斗米教”。
为了抵抗朝廷对“五斗米教”的镇压,张道陵选中了瓦屋山作为藏匿兵器之地,并在一次战争中将朝廷官兵引入了迷魂凼,和教众一起设置了八卦迷魂阵,将朝廷官兵全部困死在里面。
后来,张道陵还利用自己的高超法术,帮助当地百姓斩杀了危害乡民的蟒蛇,并最终魂归瓦屋山,至今瓦屋山仍留有“张道陵降蟒沟”的遗迹和传说。
“迷魂凼,奇中奇,进得里面来,生还不容易”,这句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打油诗便是描述此地的凶险和神奇,因为这里发生的奇妙失踪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最早对迷魂函神奇事件有记载是在明朝时期,当时因为战乱,有很多老百姓结伴进入此山,然而却有去无回,尸骨无存,所以当地官府从那时起就将迷魂函封为了禁地。
其后几百年间,断断续续也有猎户或者采药的误入迷魂函,无一例外都失踪不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或探险家想借助科技的力量解开迷魂函谜团。
1974年10月,洪雅当地组织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进入迷魂凼原始森林后没多久就迷失了方向,不管是罗盘还是指南针都罢工了。
1975年7月13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小组再次进入迷魂凼,发现里面树高草深,瘴雾缭绕,很快就迷失了方向。
2007年10月20日,CCTV-4《走遍中国•眉山》之《瓦屋山迷魂凼探秘》摄制组:雨雾中探险队员们生火准备宿营。
瓦屋山老道为探险队击鼓诵经祈祷平安。
1979年,四川林业部门也带队进入了迷魂凼,然而情况如出一辙,电子手表转速异常,罗盘和指南针很快失灵,既找不到方向又弄不清时间,队员都出现了精疲力尽甚至神志不清的现象,最终一起用刀硬是砍了一条路才走出山来。
1990年6月,世界动物基金会顾问、国务院特聘大熊猫保护专家安德鲁·劳里博士,一行七八人进入迷魂凼腹地考察。
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罗盘很快失灵,无论如何走却依然在原地打转。
考察队随后放飞一只信鸽,然而信鸽在空中如何也飞不出去,只好又飞了回来。
1999年12月,33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郑明全上山寻找大熊猫,稀里糊涂走进了迷魂凼,很快迷路。
当救援队伍次日赶来时,发现郑明全已全身冻僵死去,死因不明。
2014年4月,CCTV 10 “科技之光”栏目与四川越野探险科考大队再次组织11人的考察队,对迷魂凼的奥秘现象进行科学验证。
在这次探险中,现代电子仪器和传统罗盘全都失灵,指南针、GPS全都无法工作。
放出信鸽后,信鸽竟然也感到“恐惧”,不敢飞走!考察队员即将进入迷魂凼最诡异的是,队员们用竹篾刀砍伐茂密的箭竹林开路前进,但发展不顺准备返回时,竟然发现两边的竹子都弹回来了,砍出的道路也就随之消失在暗黑的雾气当中。
好在科考队准备了1公里长的警戒带,同时用防雨水的记号笔划箭头指示进行方向,虽然绕了很多圈,但最终还是安全返回。
历经艰险走出迷魂凼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科考队发现电子表在迷魂凼的时间比正常时间快了约9小时25分钟!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呆在迷魂凼的人会比外面的人老得快?!两位进入迷魂凼中险死还生的驴友回忆录:我们突然发现前面的一个小山包上好像有个什么动物一闪,很像国宝大熊猫。
我和李俊顿时来了精神:看来今天是个好运气,摘了灵芝,挖了天麻,如果再发现一只大熊猫,岂不收获更大。
由于这个冒昧的念头,我和李俊站起来就朝那个山包追去,待追上山头,却发现那个东西已跑到前面的另一个山包,就这样,我们二人大约爬上跑下追了50个小山包时,李俊突然说道:“不好,快撤!”我正在兴奋头上,不解地问:“如何了?”李俊手指着后面说:“你看,雾!”我一看,可不是,那雾与外面的雾不同,像燃烧塑料冒出的黑烟,迅速地蔓延开来,李俊告诉我:“这黑雾是原始森林中最凶的杀手,它可瞬间把白天变成黑夜。
”我一听,马上跟李俊往回走,可是,哪里是我们来的方向,已不敢肯定,只能凭着记忆找着往回走的路。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来的时候所做的记号不但一个也不见了,就连我们的踪迹也不见了。
我当时并不心慌,一边走,一边和李俊开玩笑,大约又走了50多个小山包,却不见兰溪的支流。
这时,我们才发现,口袋里的表已经停止了,表后面的指南针也不翼而飞!李俊的额头上已经淌下了豆大的汗珠,马上掏出手机,竟然成了“死机”!我和李俊同时发出了惊叫:“遭了,我们进了迷魂凼!”迷魂凼中陆地和沼泽混合交错,倘若深陷沼泽,那种无助绝望的感觉激发着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威胁的恐惧……针对迷魂凼的解释,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
有根据的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玄武岩等矿藏分布,产生了巨大磁场能量,使得科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失灵;二是空气或者土壤会散发一种毒素能够迷失人的心智,干扰到神经系统;三是迷魂凼“馒头状”丘陵连绵的地形,与区域内高度相似的植物“合作”,形成了一个天然迷宫,极易失去方向。
此外,迷魂凼中遮天蔽日的“黑雾”其实是一种有毒气体“瘴气”,由动植物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组成。
人类过度吸入这种气体会造成中毒和缺氧现象,从而出现幻觉,结果就会遇到“鬼打墙”,要么活活饿死,要么就在惊慌失措之下自杀身亡,而这也是迷魂凼“黄泉路”说法的由来。
还有专家指出,迷魂凼下面可能存在巨大的陨石,这些陨石不但导致罗盘失灵,还会让GPS定位仪器、机械手表,甚至通讯工具等出现异常状况。
当然, 这些仅仅是假说而已,而且每一种假说只能解释某种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瓦屋山迷魂凼谜团。
迷魂凼上空变幻无踪的浓雾,并不能掩盖那些曾被它吞噬过的生命,那一桩桩真实案例,时刻都在警醒后人,“人间黄泉路”绝非浪得虚名。
结束语:今天,虽然现在的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间黄泉路”的神奇现象,我们直到现在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所以也就成了未解谜团。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解开迷魂凼的神奇面纱。
久客,从一个不同于本地人的视角去触摸成都这座城市,用心感受遇到的人、岁月和生活……
四川瓦屋山首次发现猛禽之王:自然界顶级掠食者?海拔4000米以上活动
四川瓦屋山首次发现猛禽之王金雕,是自然界的顶级掠食者,被誉为“猛禽之王”,最高可在海拔4000米以上活动,监测难度大。
金雕,鹰科真雕属猛禽。
又名洁白雕、黑翅雕,在西藏地区称为接白雕,古时称为鹫。
金雕未成年时,头、颈黄棕色;两翼飞羽除了最外侧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其余身体部分暗褐色,栖息于森林、草原、荒漠等各种环境中,一般在高原、山地、丘陵地区活动,冬季亦常到海拔较低的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
据说,金雕发现目标后,常以速度为每小时300千米的之势从天而降,并在最后一刹那嘎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
它捕食的猎物有数十种之多,如雁鸭类、雉鸡类、松鼠、狍子、鹿、山羊、狐狸、旱獭、野兔等等,有时也吃鼠类等小型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