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简介:说到均田制,这是一种在古代北魏时期开始的制度,这是承袭了魏晋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大批的土地被抛弃而荒废,因此政府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而产生的制度

【菜科解读】

说到均田制,这是一种在古代北魏时期开始的制度,这是承袭了魏晋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大批的土地被抛弃而荒废,因此政府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而产生的制度。

同时,这个制度也是为了与世族妥协,才产生出来的。

于是,北魏政府在部分公有化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再分配。

因此,此时的均田制本身的妥协性是很高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土地的授予上,奴婢、牛只都可计口授田,这也就在事实上,保障了世族们对土地的把控与占有,而北魏政府也能经由再分配,对土地、田赋与户口进行实际控制,进而加强政府的中央集权。

随是着时间的流逝,北魏至隋唐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也和以往大不一样,从而有着较大的变动,中央政府手头可供分配的土地日渐减少,于是从以后,土地的收受便有所转变,原本可计口授田的奴婢、牛只被彻底排除在外。

到了,女性也部分地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属于永业的桑田)。

这也看得出来,人口增长已然大大超过了土地开发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政府手头可供分配的田地已大大减少。

而使得政府国有土地减少的原因,除了因为长期因素下,永业田的增加,使得国有地不敷分配外(在敦煌出土的地籍中,就有实授○亩,尚欠○亩的记载,这也说明了在均田制中,土地分配机能已经大为丧失),加以长期和平造成的人口增长与土地开发日渐趋缓,此外唐代也是加速其瓦解的原因。

这是由于唐代府兵制下,允许因军功赐田,这就破坏了均田制的制度精神,也就加速了均田制的崩解。

只是由于隋末动荡,人口死伤颇多,才让这个隐伏的内在因素,一直推延到了唐太宗末年时,才彻底爆发出来。

唐代均田制的精神与北魏均田制的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北魏均田制着重于与士族的妥协,而唐代则看似有利于小农,但实际上因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就为土地的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均田制中的许多特例中发现,比如: 1.唐代政府赐田过于浮滥,加上唐代给予官吏的永业田十分宽厚,于是产生大量官吏私庄。

2.允许自由买卖的特例甚多:要安葬家人,可以卖地;要搬家,可以卖地;要转行,从事工商业,也可以卖地。

3.不用征税的对象不要太多!皇亲、贵族、九品以上职事官、就读大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单亲妈妈(寡妻妾当户者)、重大疾病与重大伤残的(笃疾、废疾)、孝子、顺孙、节妇、宗教人士(僧道),全额免除征税;被外国人掳掠逃回的(诸落入蕃人而复来者),被掳一年免三年,被掳两年免四年,被掳三年免五年;归化的外国人(蕃人来归化者),免十年。

这着实有些夸张,人数之多可以想象! 正是由于免税人口如此庞大,才会有人说“是以天下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养七分坐待衣食之辈”。

特别是宗教人士免课田租,让大量的人隐遁寺庙、道观之中,当假和尚、假道士,因此才会有缺钱,将脑筋动到宗教人士头上(唐武宗并不单就下手,道教也成为他整顿的对象),结果这一行动便被佛教界指称是“毁佛”,还将他名列三武之一,真的也是让他吃了大闷亏。

其次,转到均田制的收受问题上来。

露田是属于国有土地,是授田者仅具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授田者死后国家便会收回露田,再行分配,但这样的收受,便造成了土地畸零化的问题,于是人们便在私下进行交易(虽然这是与法不容的,但严格说来,这些交易只是走法律漏洞,因为土地交易并不是所有权的移转,而是使用权的移转),使家户的土地能尽可能的完整,于是长久下来,政府所有的地籍资料便与实际不符,这就造成政府对地籍掌握的困难与为来收受作业的困扰,更直接导致立基于均田制的租佣调法走上崩坏之路。

此外,政府默许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也就为炒地皮这个中国人最为热衷的投资/投机行为从均田制下开了后门,这自然也就促成土地兼并出现的可能(既然为了整合自家土地能买卖露田,那么同样的,缺钱或老子有钱时,当然也能将从别人那买到或卖出土地)。

由于土地(不论露田或桑田)能被买卖,就造成了均田制走向崩坏。

于是自唐太宗末年起,无力耕作土地或丧失土地的流民就开始出现,而流民的出现,就造成户籍的不清。

户籍不清,原来的收受办法就无法施行,于是恶性循环之下,均田制便彻底瓦解。

均田制一垮,连带的以均田制为基石的府兵制、租庸调法、律令政府,也通通玩不下去,这些体系也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这样的局面,不单是唐帝国如此,仿照唐制的新罗王国、日本王国,也都一一依循着相同的模式垮台。

当均田制崩解后,土地兼并开始横行,有力的士族、寺院便大肆兼并土地,而一些小农为了寻找自保,也都是很自觉的,就将土地的所有权让与这些有力者,使自己降为这些有力者的佃农,从而产生了庄园制的农业生产模式。

当然这些小农会为了自保,而主动献地给有力士族、豪强、寺院,最大的原因也在于中央政府丧失对地方控制力后,地方豪族、盗匪对地方的威胁日大,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寻找有力靠山,以求自保。

同时,不合理的租税负担,也是让小农们想方设法将土地所有权拱手让给有力士族与寺院的原因。

随机文章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天坑,世界上最深水洞(达到339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外道魔像最后去哪了,斑从带土体内通灵后不知行踪(或变回神树)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蒙娜丽莎画作中隐藏外星人(有图有真相)

芮国有着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又有着怎么样的科学文化

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

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

所以《·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

”时为公元前[过滤词]一年,十九年。

《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

”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

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

《·郡国志》:“芮,短也。

”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

《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

”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

(《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左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

” 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芮国。

《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

”《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

《·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之后,姜姓之国。

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邦。

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

清人雷学淇在《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 诗 所谓虞芮质厥成也。

”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

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

(《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

《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

”《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

《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

”明《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

”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

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今本《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

”说明芮伯姬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

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传》中不再作此事的交待。

而到了《桓公九年》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

然而《桓公十年》却才交待“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那么,桓九年伐曲沃的芮伯是“更立之君”还是姬万呢?《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

”可见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

而桓王所征伐的受芮姜扶立的国君是不可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

因此“芮伯”就是姬万。

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随机文章唐朝的景教是正牌基督教吗?火烧藤甲兵!为何诸葛亮大胜却泪流满面?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

宰相制度开始于春秋战国,为什么到了明朝就被废掉了

起源于春秋的宰相制度,在我国的一直得到青睐,但是到了,它却覆灭了。

在废除了自己封的历任宰相后,让宰相制度随着这些官员的死亡而走向了灭亡,那么为何朱元璋要将这个传承那么久的制度废除呢? 原因之一在于明朝时代的宰相实在是让不满。

明朝最初的宰相都是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他们为明朝的建立做出来十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手中也握有着重权,若是没有好好安抚这些功臣,那么刚刚建立的王朝在根基还没有立稳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威胁,于是将朝中的部分势力分发给他们有一个原因是为了让他们可以更加忠诚的为朱元璋做事。

而宰相又分左右宰相,明朝时期,左宰相的权力要比右宰相高,同时这个位置对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胁也最大 因此在朱元璋登上皇位的早期,左宰相的官位有一段时间是空闲着的。

这些宰相的权力如此大,那么自然容易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那么朱元璋对宰相也就有着忌惮的心里。

让当朝对自己有忌惮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连万人之上的君王都害怕自己,但是这背后却有着巨大的威胁。

作为天子的朱元璋自然是不能够容忍有人凌驾于自己之上,再加上他本就是一个多疑的人,这从后来的中可以窥见一斑。

这些不加收敛的宰相很快就惹得皇帝不满,朱元璋将他们的权力慢慢收回,然后流放或者处死。

然而这些行为还是没能让后来的宰相有所收敛,尤其是之流,朱元璋最终意识到,一次又一次的废除实在是治标不治本,倒不如直接废除了这个制度,因此传承多年的制度覆灭了。

当然,朱元璋废除宰相所借的理由是宰相造反,但是这些宰相到底有没有造反呢?我们在史书中并没有发现他们有造反的任何举动,都是被处死后朱元璋才找到了所谓的造反证据,或者说是造出了这些谋反的证据。

而朱元璋忌惮宰相权力的不背后,是他结合了历代以来王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大多都是宰相分权所导致的,因此在他心中目前宰相不管有没有造反的心思也不能确保以后宰相有没有造反的念头,倒不如现在在他们没有造反念头的时候就将这个制度废除,那么就可以保证自己与后代高枕无忧。

由此可见,宰相制度之所以覆灭,是这个制度侵犯了皇帝专治的权力,为了皇权能够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个制度被选择性的废除了。

随机文章日本庶民美食:没吃汤豆腐不算到过京都秦始皇陵墓迷团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中国掩盖过的黑暗事件,曝光青海湖龙吸水看到了龙(视频为证)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

加入收藏
               

浅谈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