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侯为什么拥立“弑父”的周平王,还杀死代表正统的携惠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3 点击数:
简介: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滅,周乃亡。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

【菜科解读】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滅,周乃亡。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立廿又一年,仇乃杀惠王于虢。

周亡(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

” 犬戎灭西周 《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系年》,先后相隔年陆续问世,让人们确认了西周灭亡后“二王并立”那段被人为湮没的历史。

西周灭亡时,虽然年少,但他所处的西政治集团杀死,又与戎狄异族合流,必然被周王国残余势力所排斥。

所以,周王国下的“邦君诸正”才会在渭河平原之外另立一王,与西申国政治集团对抗。

以此而言,“邦君诸正”所拥立的携惠王才是周王室正统,周平王不过是弑父的叛逆。

可历史的发展,却是被视为“叛逆”的周平王最终继承周王之祀,携惠王则慢慢被孤立,后来又被晋文侯所杀——周王国下的诸侯,为何会背叛携惠王? 与周关系莫大的几个诸侯中,是因为要在中原找到落脚之地,才被动地产生了与周平王联合扩张领土的想法(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春秋小霸崛起:以诸侯献血开路,从荥阳一直杀到偃师!》);秦国是事先被西申国与西戎挟制,被迫在犬戎灭西周之战中采取中立(详见本人头条号文章《八百里秦川崛起之谜:犬戎灭西周时,秦人是助幽王还是反幽王?》);可是,却是为何? 晋国为什么会在天下诸侯都举棋未定之时,率先拥立周平王?甚至为周平王不惜杀死被中原诸侯拥立的携惠王? 二 晋国的历史,与周王室渊源极深。

《·晋世家》说: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言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叔虞被封于唐之时,为助他开疆扩土,周天子赐他“九宗、职官五正”等等人才帮助建国;还赐予他“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等宝物,鼓励他继承先辈荣耀,在晋国开创一番事业。

作为成王兄弟,叔虞也极为尽忠职守,不但在山西戎狄杂居的环境下站稳了脚跟,替周王室守住北方边境,还多次襄助王室。

青铜器铭文有记:“晋公(定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燮白蛮,广司四方,至于大廷,莫不来王……”。

大廷,即大庭,是位于山东半岛的古国名。

奉命征伐蛮夷,一直远征到山东半岛,让蛮夷莫不顺服,可见晋国祖上拱卫王室功劳之大! 周厉王时代,为帮助周王室征讨淮夷,晋人又一次远征山东。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乏夙夷。

晋侯苏折首百又廿,执讯廿又三夫。

……晋侯率厥亚旅、小子、或人先,陷入,折首百,执讯十又一夫。

王至淖(音闹)列,夷出奔。

王令晋侯苏率大室小臣、车仆从,述(遂)逐之·。

晋侯折首百又一十,执讯廿夫;大室小臣、车仆折首百又五十,执讯六十夫。

……王亲赍晋侯苏秬鬯(音巨唱)一卣,弓矢百、马四匹,……”(《晋侯苏钟》) 宣王时期,晋国依然尽忠职责。

《史记·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

晋人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

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

名,自命也;物,自定也。

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晋其能毋乱乎?”晋国伐条之役与千亩之役,都是替周王室出征,为此晋国还付出了巨大代价——晋国后世内乱的根源,就始于这两次征战。

从西周初到西周晚期,周王室始终视晋国为股肱,晋国对周王室也始终忠贞不二。

为什么西周刚一灭亡,晋国就放弃西申灭西周的大仇不报,转而加入了西申国、去拥立周平王了呢? 三 世上没有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周王室陷入最艰难的岁月时,一个曾经最为忠心的诸侯国突然率先背叛,其中必然有缘由。

晋文侯拥立周平王发生在西周灭亡后,但晋文侯对周王室的不满,必然是在西周灭亡前就埋下了。

《史记·晋世家》记载: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晋穆侯二十七年,即公元前年,亦即周宣王四十三年。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这一年周宣王杀死了大臣杜伯。

杜伯是被宣王后宫小妾诬告,被周宣王误杀。

(《太平广记·报应十八》)史书把宣王无辜杀杜伯一事记载下来,就是为了证明周宣王晚年多失政。

可不得不说,周宣王晚年失政,也确实是有其苦衷。

晚年时,宣王政府外战多次大败;在千亩之战中,甚至宣王自己都差点丢掉性命。

周王畿形势的突然恶化,让宣王急于在“太原料民”,与各大“农场主”打擂台、要兵源,整天都忙得着急上火。

此时,宫内小妾突然来诬告杜伯贪恋美色、想欺负她,宣王哪里还顾得上分清真假?所以,正心烦气躁的周宣王,一怒之下就把杜伯给杀了!误杀杜伯,从此成了周宣王内心一道绕过不去的坎。

晋国殇叔自立后,太子仇出奔——他能“奔”到哪去? 鉴于周王室和晋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姬仇很可能就是投奔周王室,希望周王室能替他主持公道。

殇叔自立,显然不符合西周“立嫡立长”的宗法制。

更何况,晋穆侯在世时,为周王室立下了,再怎么说也不能让功臣的儿子失去继承权。

然而,从周宣王角度看,外部戎狄才是此刻心腹大患,他根本就顾不上晋国继承权这点小事。

更何况,无辜杀死杜伯后,周宣王整天都幻觉不断,满眼都是杜伯鬼魂,哪里还有精力来处理政事?三年后,周宣王就心衰力竭驾崩,再也没能帮姬仇解决这一难题。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

此时,周幽王不过才十三岁,还不知世事。

等了三四年的姬仇彻底绝望了:周王室,已经无法依靠! 《史记·晋世家》:“(晋殇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既然“组织”已靠不住,姬仇就只能靠自己了。

所以他赶回晋国,直接将叔叔杀了,抢回了君位! 君位是抢回了,可是姬仇与周王室的心却疏远了。

不知周幽王为对付西申国而在太室召集天下诸侯盟会时,晋文侯姬仇还会不会参加? 四 时光荏苒,转眼间二十年过去,周王国天下已。

西申国联合犬戎侵占了整个渭河平原,周人纷纷逃亡崤山以东。

西申国势力在西部扶持周平王为,中原诸侯则在东虢国拥立幽王弟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对抗。

然而,被诸侯拥立不到两三年,携惠王政权就失去了人心。

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已先行与平王政权结成同盟的郑国,先后吞并、东虢国、鄢国、胡国等等洛邑周边小国,占据了中原从各个方向通向洛邑的交通要道,就等着合适时机从西申国将周平王接入洛邑。

如此的勾引外敌行为,那些传统的中原大国除曾经与郑国大战一场,其他像、、之类,都站在一旁打酱油,默不出声。

见到这种情形,晋文侯算是彻底明白了:世道变了。

周王室的存在与否,对天下诸侯已无足轻重。

乱世之中,什么尊王攘夷、什么正统与非正统都成了狗屁,、借势取利才是王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早就对周王室失去信心的晋文侯,顿时想通自己该干什么了。

公元前年,晋文侯毅然迈入渭河平原,径直走向渭河平原西北,踏入西申国。

在西申国,他见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周平王,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

随机文章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莽山烙铁头蛇有毒吗,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巨型毒蛇(遭盗猎价值100万)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蒙娜丽莎的25个秘密,蒙娜丽莎画作中隐藏外星人(有图有真相)红心柚子的功效与作用,疏通血管/增加胃动力/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孝庄辅佐两个幼帝时为什么权倾朝野?

出生于蒙古贵族,是的后裔,而且美貌过人,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

她所处的时代是满清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要面临宫廷的争斗,还有和这样的外在对手。

但是孝庄却极其的沉稳和果敢,辅佐了两个幼帝,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是真正能担得起“国母”这个称号的。

和两个都对这个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她德才兼备,但是大权在握的她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其一,孝庄的思想境界较高,心里想的是整个天下。

孝庄是个很懂分寸的人,在她服侍皇太极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慧,最著名的就是劝降这件事。

在洪承畴被俘之后,坚决不降,一心绝食求死,但是皇太极很希望能够将他招降,一是为了打击明朝的士气,二则也是为了将来入主中原做考虑。

这个时候孝庄就自荐去劝降这位大将,在她的劝说下,洪承畴居然真的答应投降了,可以说是帮了皇太极一个大忙。

在皇太极突然去世之后,皇位的争夺十分激烈,眼看国家将要毁于内乱,她再次表现出她惊人的才华和智慧,周旋于各方之间,最终给自己的儿子夺来了皇位,也免于让满清陷入内乱。

这个时候才三十一岁的她就成为了太后,虽然权力日盛,但是依旧尽心做到身为母亲的责任,一个祖母的责任。

在撂挑子之后,年幼的康熙无法控制局面,这个时候的她是有机会独揽大权的。

一则是皇帝年幼,而且对于祖母的感情深厚,朝政大事都要依赖她;二则几个大臣之间也是风波诡谲,不会成为她的威胁,三则他辅佐先帝多年,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不少大臣都上书建议她听政。

但是她依旧安于做一个祖母,辅佐年幼的皇帝,对于几个孩子她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当然她也没有称帝的外在条件,没有支持皇室子孙也不少,没有必要去费尽心机。

随机文章照兵马俑为什么不吉利,和兵马俑合影不吉利/秦始皇陪葬品真实的孙悟空有多凶残,屠杀千余猎户吓死黄袍怪无辜儿子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掌控生物能的穆里亚文明,最后化身树木沉睡再也没有醒来七大被宣布灭绝又找到的动物,山地矮袋熊灭绝2万年被再次发现

周瑜遭到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的抹黑,为什么孙权还如此信任他

曾故意贬低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曾故意抹黑周瑜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但周瑜为何依然能深得信任,屹立而不倒? 一、受到曹操贬低 周瑜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其一生最为人所的功绩,就是在中打得曹操落荒而逃。

但有意思的是,曹操却在赤壁之战后写了一封信给孙权,既否认自己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周瑜,也否认周瑜派火烧连环船的事。

曹操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话大概意思是:赤壁之战,曹军刚好有许多人得了疾病,曹操自己下令烧毁战船,主动撤退,这才让周瑜捡到一个大便宜,凭空出名了。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到底有没有派黄盖诈降曹操,火烧连环船?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小说演义中,火烧连环船的实施者都是黄盖。

所以,要弄清楚赤壁之战中周瑜到底有没有派黄盖火烧曹军连环船,首先就要搞明白曹操当时有没有可能接受黄盖诈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不废吹灰之力就迫使荆州牧刘琮投降,赶跑了刘备,并获得大量的荆州战船和荆州水军。

的战事让曹操生出了趁势攻打东吴的念头,于是,他给孙权写了一封的信,声称自己奉天子之命,整治了八十万大军,准备与孙权“会猎于吴”。

得知曹操准备率军前来攻打,东吴的许多大臣都惊慌失措,很不淡定,甚至连也主张向曹操投降,因为孙权与曹操各自所能调动的兵力差距悬殊。

双方兵力差距有多大? 周瑜在劝孙权对抗曹操时曾说:“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说:“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

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从援。

”可见,东吴当时所能调拨的兵力只有三万人。

另一方面,曹操的军队虽然没有他自己宣称的八十万,但以周瑜的估算,曹操自己率领的部队有十五六万,新接收的荆州降兵有七八万,两者相加,大概有二十几万之众。

以三万人对抗二十几万人,双方的兵力差距确实十分巨大,这就难怪东吴许多人在听说曹操准备率军攻打东吴后都惊慌失措,连张昭也主张向曹操投降,只有和周瑜等少数几个人主张应该对抗曹操。

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当黄盖向曹操提出投降时,曹操才会,从而让黄盖有了火烧曹军连环船的机会。

当然,曹操答应黄盖投降,还有一种可能是,曹操当时过于志得意满,导致其一时疏忽大意,没有料到黄盖会用火攻,火烧连环船。

在曹操看来,即便黄盖是来诈降的,对自己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另外,以周瑜的智慧,他当然明白,如果用三万兵力正面对抗曹操的二十万大军,胜算极低。

所以,要达到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目的,周瑜只能采取出奇制胜的计策,这也使得周瑜派黄盖诈降曹操并火烧连环船成为可能。

总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接受黄盖诈降是完全有可能的。

黄盖诈降曹操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要火烧曹军的连环船,制造混乱,从而争取打败曹操大军。

用黄盖自己的话说就是:“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

” 那么,曹操后来为何要写信给孙权,矢口否认周瑜派黄盖火烧连环船呢? 《江表传》一语道破真相,是因为周瑜“威声远着”,所以曹操要故意贬低周瑜。

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周瑜因为文韬武略俱佳、声威太盛,除了遭到曹操的故意贬低外,还曾遭到刘备的故意抹黑。

二、受到刘备抹黑 建安十五年,刘备因为周瑜拨给他的地盘太小,亲自到京口请求孙权把荆州全境交给他管理。

周瑜认为,刘备是一代枭雄,且有、等猛将辅佐,必定不会,为人所用。

所以,当周瑜得知刘备到京口的消息后,立刻上书劝阻孙权,并建议孙权趁机软禁刘备,分化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的关系。

周瑜主张,应当把刘备迁往吴郡安置,为他地建造住宅,多给他供应美女和其它玩赏的物品,使他耳目迷恋。

同时应把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分开,派他们各驻一地,让像周瑜这样的将领统率他们攻战,天下大事就可以安定了。

他在信中对孙权说:“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也!” 而孙权却认为,眼下曹操还在北方,自己正应该广为招揽天下英雄豪杰以对抗曹操。

所以,孙权当时不仅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反而对刘备还礼遇有加。

刘备自京口返回时,孙权还亲自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一起设宴为刘备送行。

席终宴散,张昭、鲁肃等人先行退出,只有孙权单独留下与刘备作最后话别。

刘备瞧准机会,趁机抹黑周瑜,离间孙权与周瑜的君臣关系。

他对孙权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 这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三、为何还能深得孙权信任 在曹操的故意贬低和刘备的故意抹黑下,周瑜为何还能深得孙权信任,屹立不倒呢? 这不仅与周瑜本人的才能有关,与孙权的胸襟气度、识人之明有关,还与周瑜和的关系莫逆有关。

否则,在曹操的故意贬低和刘备的故意抹黑下,周瑜只拍很难施展拳脚,有所作为。

周瑜与孙氏的关系,始于出兵参与讨伐之时。

为了安心出兵讨伐董卓,孙坚把自己的夫人及儿子等都留在寿春。

孙策十来岁时就喜欢结交名士,颇有名声。

周瑜与孙策同岁,也英武豪迈,少年早成,他听到孙策的名声,便从舒县来到寿春拜访,结果两人一见如故。

周瑜于是劝孙策移居舒县,并表示愿意将临近道路的一座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同时还到内堂去拜见孙策的母亲吴夫人(依照古人礼仪,除非关系很铁,否则是不能见内堂女眷的),孙、周两家从此互通有无,成为世交。

孙坚去世后,孙策立志为父亲报仇。

兴平二年,孙策从那里讨回父亲孙坚的部下,准备回江东发展势力。

此时,周瑜的伯父周尚担任丹阳郡太守,于是,周瑜从伯父那里借来士兵和军费粮草,前往支援孙策。

孙策获得周瑜的支援,大喜说:“我得到你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孙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就攻克了横江、当利、曲阿等地,部下将士也发展到数万人,威盛江东。

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让周瑜带兵回丹阳。

袁术见周瑜才能出众,想以“将军”头衔来拉拢他,但周瑜不为所动,于建安三年抛弃官职,投奔孙策。

孙策听说周瑜前来,,不仅亲自出迎,还立刻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之职,并为周瑜置办豪宅,赏赐无数,说:“瑾英隽异才,与孤有,骨肉之分。

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这一年,周瑜年仅二十四岁,故吴中民众皆亲切称呼其为“周郎”。

后来,孙策不幸中箭,英年早逝,孙权继位。

当时,孙权的地位并不稳固,因为孙策虽已占有会稽、吴郡、丹阳等郡,但偏远山区还未全部控制,那些流亡客居在江南的,也只是怀着暂时避难的想法,并未与孙权建立起稳定的君臣关系。

在此情况下,是周瑜与张昭一起主持军政事务,地辅佐孙权,帮助孙权渡过难关。

建安七年,曹操以朝廷的名义要求孙权送人质去许都,张昭等大臣都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送,孙权于是找周瑜商议,周瑜明确表示反对送人质。

当时,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也在场,她听完周瑜的议论,对孙权说:“公瑾议是也。

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 吴夫人之所以要求孙权对周瑜以“兄事之”,是因为周瑜能为孙氏利益着想。

此亦可见周瑜与孙氏关系之密切。

赤壁之战前夕,张昭等人主张向曹操投降,唯有周瑜与鲁肃主张与曹操对抗,道理也是如此。

总之,由于周瑜与孙氏关系密切,所以能在曹操故意贬低和刘备故意抹黑的情况下,还能深得孙权信任,屹立不倒。

随机文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隋炀帝唐太宗对比好色程度其实差不多火星男孩预言中国圣人,就连霍金都称男孩是天才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去哪了,曝光全部被各国收进秘密行动部队揭秘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受到信息暗示/跟随大众一起打哈欠

加入收藏
               

晋文侯为什么拥立“弑父”的周平王,还杀死代表正统的携惠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