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奸雄曹操从不怕被人骂,但为什么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杀他不可

”是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习的好榜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四岁都知道礼仪谦让的孔融,后来竟因为“不遵超仪”等罪名被处死,他到底死得冤
【菜科解读】
”是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习的好榜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四岁都知道礼仪谦让的孔融,后来竟因为“不遵超仪”等罪名被处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一、diss上司,孔融的“嘴贱”由来已久 孔融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是对上司总是。
老曹要给儿子娶作媳妇,孔融杜撰了一个“后,将妲己赐给”的故事来讽刺。
不懂就问的曹操还真以为有这出,问出处。
孔融说:“这不就是您当下这情况嘛!”曹操这才反应过来,人家是在拐着弯儿地骂曹家父子。
孔融从小就富有机变,真的假的杜撰在一起,信手拈来。
他十岁时去拜访当时名士李膺。
李膺不轻易见客,除非是亲戚等推辞不过的人。
于是孔融对看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
见到李膺后,李很纳闷这是他哪门子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曾经拜您的祖先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交。
”李膺和众宾客觉得这么个小屁孩儿竟有如此想象力,太惊诧了!结果,太中大夫陈韪说孔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刻怼他:“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搞得陈韪很没面子。
虽然孔融口嘴巴占了便宜,可也暴露了他的EQ缺陷。
恃才傲物是很多有才之人常见的毛病,所以总结人的失败原因无非是:懒惰、骄傲。
孔融成年后并未取得太大成就,还真有些应了陈韪的话。
但如果孔融安分守己,也能守得一份平淡,当个幸福的人。
可是他偏偏还有些才,而“才过德者不祥”,孔融最终遭到灭门之祸。
二、志大才疏,徒有“名士”躯壳 公元196年,袁谭率军攻击孔融。
当时的孔融手下只有一百来人,战况万分火急。
就在这关键时刻,孔融来了一出“名士秀”。
只见他端坐案前,执书高吟,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
如果是耍骗敌的“”,或者是为了和城池共存亡而保持的视死如归气概,那还都在情理之中。
可是,孔融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敌人破城之际,孔融扔下书本和妻子儿女,开溜啦!成就了一个“孔跑跑”。
可怜他的家人无辜送命。
可见孔融这个人对事业、对家庭都是毫无担当。
从这之后孔融跑到曹操帐下当了一名谋士。
但他“为人谋而不忠”,不是一心为主,而是开了怼上司的生涯,最终把自己“作死”。
曹操这样一个大政治家,做大事情的人,不会在一些言语、小节方面过多纠结计较。
曹操也并非肚量狭窄不能容人,、张松都曾毫不留情面地骂过曹操,也没被杀,可是事情到了孔融就不同了,这是为什么? 三、无大局观,自身格局有限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鉴于民生的立场,曹操推行“禁酒令”,为节省粮食,扼杀奢侈之风。
所以他的禁酒令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
这下子可把名士孔融激恼了。
孔融在当时舆论界是大V级的人物,具有一定话语权。
作为名士,标配必须有酒!无酒不风流!不风流不名士!于是,孔融把满腹牢骚写成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
文中说,古来圣贤爱喝酒的多了去了,从尧帝一直往下数,谁谁、谁谁谁……都爱喝酒,不喝酒不圣人;不喝酒就做不成大事!“酒之为德久矣!” 曹操说酒能误事,夏、商纣都是酒徒。
孔融怼他,那是因为女人丢了天下,难道你还要禁止人们结婚吗?你禁酒还不就是吝惜粮食?! 其实,能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也是“酒迷”,但是他出于大局观颁发“禁酒令”,为的是节俭为民生之虑。
可是贪恋“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不具备曹操的格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强烈反对。
据说孔融曾对“父母子女关系”发表过一段惊世骇俗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孩子不过是父亲情欲之下的产物,是母亲体内暂时存放的物品而已,哪里有亲可言?这段话到底是不是孔融说的,不得而知。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子孙,就他的生活环境、秉承的家教而言,这话应该不是他的言论,很可能是反对派捏造的。
那么,曹操杀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四、政见不同,惨遭杀身之祸 曹操给孔融定的罪名有“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
这些罪名里最严重的应该是“欲图不轨”。
当初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还不错,也是经过一段“蜜月期”的。
因为他们都有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理想。
可是没多久,孔融就发现曹操是“挟天子以令天下”,根本不是维护汉室,而是图谋自己的霸业。
具有忠君思想的孔融则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汉室,哪怕汉室已经无药可救。
所以两人在政治立场上出现了无法弥补的罅隙。
杀孔融是曹操想而不一定就有机会做的事。
所以,必须有一定客观机会或者一些外界因素让他痛下杀心。
一旦萌生杀年,那么机会就会不远。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曹操根据霸业需要,必须扩大地盘,提出了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
孔融“嘴贱”的毛病又来了,他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在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
这严重阻碍了曹操自立为王的野心,曹操必须铲除孔融这块绊脚石。
在对待刘表问题上,孔融为刘表开脱。
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以为刘表虽然罪大,但考虑到国力,还是不要诛杀。
这是为保持刘表势力来与老曹抗衡,曹操怎么会看不出来? 这些事情才是曹操真正要杀孔融的原因,而不是孔融平时对曹操说的那些的话。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孔融《临终诗》)。
孔融的生命停止于五十五岁。
可怜他那对不满十岁的小儿女,竟然看透了“覆巢之下无完卵”,安然去赴死。
随机文章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魔鬼阿斯摩蒂尔斯,九层地狱之主连神祗都害怕(从未被击败过)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
一代天骄魂归何处?成吉思汗陵墓谜团
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却始终是个谜…… 公元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领大军"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据《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并西夏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适。
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和众多老人一样,无法抗拒岁月沉重的枷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他留下大军继续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带着亲信怯薛军(禁卫军)移到六盘山避暑。
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领自己的羊群到一处水草更丰美的地方驻牧一样自然,然而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迁移。
是年8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终于向死神低下了桀骜高贵的头颅,病逝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享年66岁。
临终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孙将出降的西夏国王及王族全部处死,以此作为一个强者给予敌人的最后裁决。
成吉思汗陵墓之谜 传说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将领遵循遗诏"密不发丧",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
部下出动了万千骏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最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
而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
揭秘一代战神霍去病死亡的惊人秘密
但是不管是哪种推断,均需要一定的证据,从而使后来者有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
不过就连同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没有记载清楚霍去病的真正死因,从而使其成为一桩未解之谜。
虽然大汉初期,历史线索总是扑朔迷离,但我比较偏向于"棋局说",被策划者"借刀杀人",它的幕后首脑最有可能是谁?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
霍去病有着战神之称 纵观历史,帝王从来都是心狠手辣的。
任何有对其统治造成威胁的人,都会出现在他的"黑名单"之中。
无论此人曾立下多少汗马功劳,无论他是忠臣还是良将,无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朋友,都难逃脱置身棋局的命运。
当霍去病远征匈奴之际,宫廷却酝酿着动荡和杀戮。
此时,多疑且迷信的刘彻,将卫青、李敢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留痕迹。
战神霍去病 在一系列的"离间"和暗斗中,很多人都死于非命。
李广自杀是该段历史的转折点。
霍家绝后,忠于武帝的卫氏集团却是最后的赢家。
这个覆灭和崛起的过程,显得太过残酷和玄乎,让人简直不能接受和容忍。
它让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权力的中央汉武帝他才是整个事件的终结者。
霍去病对于当时的大局似乎有所察觉,但对于一个血气方刚、崭露头角的大将军来说,赢得无数功名利禄之时,不可能就此放弃更好前途。
命运难料,一个再强悍的战神,始终会栽在统治者手中,任由他们奚落、排斥和打压,这是统治者"统国治人"的一般套路。
司马迁后来被"宫刑",还敢记载负面而又刺耳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