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哪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评价的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
【菜科解读】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武有、。
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
以下一一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
”“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
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
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
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
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
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随机文章与墨菲定律相反的定律,莎莉定律(你认为糟糕的事往往会出现惊喜)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啊,欢迎/吉祥如意意思/疑似源于18000年以前苏联不解体世界会怎样,美国把重心转移到苏联(对中国有利)古代宫女为什么怕被皇上宠幸,被皇帝宠幸后害怕小命不保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天,南京大屠殺死了多少人(1937/12/13遇难30万)
灭亡后晋的第一功臣,为什么被辽太宗下令处死?
时任行营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左翼前敌总指挥)的张彦泽战绩彪炳,和李守贞、符彦卿等人同为一等功臣。
战后,少帝擢升他为彰德节度使,出镇恒州(河北正定)。
第二年九月,张彦泽又在定州(河北定州 )击败契丹南侵军队,斩首两千余级,战果仅次于河东节度使,居诸将之亚。
捷报传到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君臣弹冠相庆,都认为张彦泽屡立战功是感戴高祖的不杀之恩,竭力尽忠于少帝。
张彦泽是突厥后裔,祖父和父亲都是阴山府(陕西定边)的裨将。
他自幼勇武有力、善于骑射,先后跟随和明宗四处征战。
据说,他的眼睛呈黄色,晚上能发出亮光,四顾而视时类似猛禽。
石敬瑭建国后,张彦泽参与平定邺都叛乱有功,升任镇国节度使。
不久,转任彰义节度使。
在彰义任上,张彦泽的一个儿子因屡次被打骂,弃家出逃。
外地官员将其抓获后送往朝廷。
石敬瑭下旨,赦免其子之罪,令他父子团聚。
张彦泽却不领情,奏请朝廷对儿子明正典刑。
他的同宗兼幕僚张式认为此举有伤父子人伦,力劝他罢手。
张彦泽,拉满弓要射张式。
张式连连请罪,张彦泽才网开一面,将张式赶出了官署。
张式害怕张彦泽不依不饶,携家人逃到汴梁。
张彦泽为此特派战区行军司马(作战参谋)郑元昭赴京要人,扬言:“如果不能捉拿到麾下叛贼张式,彰义战区恐怕会发生难以逆料的状况。
” 石敬瑭由契丹册立,得位不正,一向姑息藩镇,不想多生事端,就把张式交还给张彦泽。
张彦泽竟然折断张式的四肢,将他剖腹挖心虐杀。
张式的父亲张铎泣血鸣冤,激起了朝野公愤。
弹劾张彦泽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朝廷,张彦泽其它劣迹也被曝光。
石敬瑭被迫下旨,削去张彦泽的节度使职务,降爵一等,回汴梁闲居。
少帝石重贵即位后同契丹决裂,边境战事频仍。
宰相桑维翰重新起用张彦泽,让他到北面行营中效力。
当时,邢州(河北邢台)、魏州(河北魏县)、相州(河南安阳)、卫州(河南汲县)四州负责运输粮草到易州(河北易县)前线。
百姓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前后绵延于路,张彦泽经常在途中倾力相助。
临近边境,他就派骑兵接力,避免百姓继续深入而遭敌军攻击。
世人为他痛改前非而由衷称赞。
不料,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冬,契丹大军第三次南侵时,张彦泽被耶律德光统战成功,暗中背叛故国。
11月末,北面行营统帅杜重威计划率大军撤往魏州固守,但张彦泽谎称恒州敌军不多,游说杜重威将北面行营部署到恒州一线。
他引导北面行营沿滹沱河前行,驻扎在中渡桥附近。
稍后,他又协助耶律德光以中原的宝座利诱杜重威,杜重威终于率领二十万后晋军不战而降。
为防后晋君臣逃离京城,耶律德光制定了奇袭汴梁的策略。
张彦泽向新主觍颜献媚,主动请缨。
他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优势,绕过后晋黄河防线,率少量亲兵和两千契丹精骑自封丘门斩关直入。
开运三年12月17日凌晨,张彦泽包围了皇宫。
第二天,他逼迫少帝和李太后迁出皇宫,移居开封府衙等候耶律德光发落,亲手覆亡了后晋。
张彦泽纵兵大掠,汴梁士民惨遭蹂躏。
宫中,都被他载往私邸。
皇子石延煦的母亲、夫人貌美如花,张彦泽向石重贵索取。
李太后拒绝,张彦泽便强行抢走了丁氏。
开封府尹桑维翰昂然不屈,也被他缢杀。
张彦泽和一同投降契丹的阁门使(皇城宫门管理官)高勋有积怨,一夜乘醉把高勋的伯父、堂弟等人统统杀死,暴尸于外。
他自以为替契丹新主子立了大功,每天纵酒狂欢,出入宫禁。
每次都用数百骑兵作为仪仗,前后张打数十面大旗,全写着“赤心为主”四个大字,表明自己对耶律德光的忠心。
他万万没想到,耶律德光甫一入京就将他逮捕下狱。
只因张彦泽擅自搜刮后晋皇宫和民间的财物、霸占宫嫔,尚在契丹人之先,耶律德光岂能容他! 恰巧,高勋向德光控诉张彦泽无故杀其家人,京城百姓也纷纷投递状纸入禀。
耶律德光正好借张彦泽的人头安定民心,于是下令将他处以极刑,高勋监刑。
行刑当天,高勋以他虐杀张式的手段“还施彼身”,折断了他的手腕,挖出他的心脏祭奠死者。
在场百姓怨恨他引狼入室,争相割下他的皮肉嚼吃,以泄心头之愤。
其时距他攻占汴梁正好十五天。
张彦泽这位甘为异族前驱,荼毒故国的鹰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随机文章花木兰中的性别与身份现代企业管理十大法则,上下级沟通/避免破产/激烈员工等技巧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无毒有益的王蛇之牛奶蛇,无毒温顺好饲养(最受欢迎的宠物蛇)过山风泡了两年还活着,揭秘过山风蛇追人怎么办(成S形逃跑)
郑氏三公是哪位?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
郑桓公 郑桓公,名友,王同母弟。
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
周宣王死,继位。
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战争时才用的信号--烽火。
各诸侯国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
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伴君如伴虎。
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
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
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
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
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
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
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
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
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襄城。
郑桓公要扩大地盘,首先瞄准郐国。
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
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经营了几百年,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
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
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造成曾在此结盟的样子。
第二天,有人将此情况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
郐君阅罢大怒,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全部杀死。
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
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政权。
郑桓公寄孥东方,需要大批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荥泽、圃田泽周边有许多滩涂和大片荒地,这些滩涂土质肥沃,易于开发,且当年即会有好收成。
于是,郑桓公带领家人、奴隶和被他解放来到郑国的殷商遗民,"庸次比耦(ǒu),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郑武公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之乱"爆发。
因幽为博褒姒一笑""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
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
即位的将原之地交于管理,自己则在诸侯保护下东迁洛邑。
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
桓公子掘突(即郑武公)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
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
郑国原在棫林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
人是最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
王室东迁,已由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
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
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但一路有军队保护,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
交接完毕,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且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地区)之地重建郑国。
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据《》的记载,郐国已被郑桓公所取,至平王东迁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复占其城邑,郐国彻底灭亡。
时隔一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虢国。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将国都由京城南迁于溱洧(今新密境内)。
周围的鄢(一作邬)、蔽(敝)、补、丹、依、、历、华八个小国,也都臣服于郑。
至此,郑国已据有了原东方十国的地盘。
郑武公继承父志,占有东方十国后,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
这一时期,东至开封,北至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郑国版图。
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成为东方强国。
郑庄公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郑庄公。
庄公袭父职,担任周王室司徒。
郑庄公继承祖、父之志,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初霸诸侯,得专征伐。
郑国发展壮大,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周王室也感到危机,认为郑国靠近王朝,为腋下之患。
于是,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庄公权力。
郑庄公闻听此事,十分恼火,因为先祖郑桓公勤王而死,先父郑武公处处尊王,郑国没有对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么能,忘恩负义!于是,郑庄公据理力争,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说"无之"。
郑庄公不依不饶,结果,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以作保证,此即"周郑交质"。
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一落千丈。
周郑交质事件,增加了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
周桓王不断削弱郑庄公权力,郑庄公针锋相对,派手下取王室温地之麦,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庄稼,向周王室施压,周郑关系进一步紧张,此即"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除郑庄公王朝职务,亲率诸侯联军伐郑,此为"周郑交兵"。
此战,郑国,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风扫地。
入夜,郑庄公派人"慰问"桓王,诉说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
郑庄公软硬兼施,政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挥洒自如。
庄公母,素不喜庄公,而喜庄公弟叔段。
武公在世时,武姜曾请武公将段立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
郑庄公初即位,其母武姜为段请求封地,初请制,庄公不许。
第二年,武姜又为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的旧都,虽然被迫放弃,也是国之重镇,派弟弟去镇守,也是得其人选。
段在京城,深得京人爱戴,《》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产生于此时民歌。
《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现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
《大叔于田》记载的是庄公到京视察,段亲下围场与虎搏斗,"袒裼(xī)暴虎,献于公所"(活捉猛虎,向国君哥献礼)。
与虎搏斗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军事演习,段擒虎以献,当国君的哥哥自然高兴,在赞赏弟弟武艺高强的同时,告诫弟弟"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同‘汝‘)"。
意思是以后不要再这样干了,防止老虎伤害你。
这是一幅多么逼真而和谐的兄友弟恭图啊!但是,人的私欲是无穷的,段在其母武姜协助下把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土地归为己有,复"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缮治城郭,收集粮草,整修装备和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他准备推翻兄长取而代之。
公元前722年,段将攻郑,武姜为内应。
郑庄公得到情报,命子封率军攻取京城。
段大败,出奔鄢,又奔共。
兄弟手足,顿成寇仇。
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亲自导演的弟弑兄政变未能成功,。
而庄公对亲生母亲的甚感恼恨和失望,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气话。
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母不慈子亦应孝,况庄公为一国之君,纵然母亲有千错万错,为子者亦应恪尽孝道。
时间既久,庄公感到自己话说得有点绝了,但身为国君,,无台阶可下。
大臣颍考叔建议开挖隧道,及于泉水,权当黄泉,请母子相见。
于是,母子相见于隧中,"其乐也融融"了。
今京城内有阴司涧沟,传为庄公母子相见处。
郑伯克段后,京城有三百余年未见史籍记载。
至郑公十五年(公元前408),伐郑取雍丘(杞县)后,才有"郑城京"记及京城。
此次"城京"(维修京之城池),显然是因为战争需要,因韩军已取雍丘,距国都新郑(郑国初都于荥,迁于密,再迁于新郑)已经很近,国都受到威胁。
况新郑之东、南无险可守,防御南来、东来之敌,国都新郑实无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
"城京"后33年,郑为韩灭。
这33年,京城应该是第二次当了郑国的国都。
随机文章瓷器的故事43级/100级地震可毁灭地球吗?43级就可以震毁宇宙(100级是要上天)美国林肯总统发现的马蝇效应,激励和竞争是人类创新的动力银河系和太阳系哪个大,银河系至少有1000多亿个太阳系反物质发动机星际旅行,从地球到或许最短24小时/造价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