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
【菜科解读】
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
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
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
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
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
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
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
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
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
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
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
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
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
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
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
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
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
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
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
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
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
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
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
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
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
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
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
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
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
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
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
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
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
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紫薇原定是她演!网看照片惊:这连容嬷嬷都下不去手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AV8B鹞式攻击机简介,2012曾被塔利班炸毁6架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揭秘日本地震乌贼为什么很恐怖,异常捕获巨型乌贼是海底地震预兆
江苏持社保卡如何就医?江苏持社保卡?看病如何报销?(2025/4/21)
医保体系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不同类型的医保,报销金额、比例及流程都有所不同。
因此,第一步是搞清楚自己的医保身份,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报销。
二、社保卡报销的‘硬件’准备:你需要哪些材料?报销医药费,材料是关键。
一般来说,你需要准备以下材料:2.医疗费用发票:包括门诊发票、住院发票等,需保留原件。
3.医疗费用明细清单:详细列出每项治疗、药品的费用。
4.诊断证明:由医生开具,证明你的病情及治疗情况。
5.身份证:用于核对个人信息。
小贴士:不同地区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提前咨询当地医保部门,避免遗漏重要材料。
三、社保卡报销的‘软件’操作:具体流程怎么走?了解了所需材料后,接下来就是报销流程了。
这里以最常见的门诊和住院报销为例:门诊报销:1.持卡就医:在定点医院就医时,出示社保卡,直接享受医保结算。
2.结算时的报销:结算时,系统会自动扣除医保部分,你只需支付自费部分。
3.特殊情况:若因故未能直接结算,需携带上述材料到当地医保部门办理手工报销。
住院报销:1.入院登记:入院时,携带社保卡到住院部办理登记。
2.押金缴纳:根据医院要求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
3.出院结算:出院时,持社保卡、押金条等材料办理结算,同样享受医保即时的报销。
4.手工报销:若因故未能直接结算,需携带相关材料办理手工报销。
报销比例和限额是多少一般来说,医保部门会根据医院等级、治疗项目等因素设定不同的报销比例。
以某地区为例:-门诊报销:在职职工报销比例约为70%-80%,退休人员更高;起付线一般为几百元,封顶线几千元至万元不等。
-住院报销:在职职工报销比例约为85%-95%,退休人员更高;起付线一般为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封顶线可达数十万元。
注意:报销比例和限额并非一成不变,建议定期关注当地医保动态。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究竟是哪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评价的
在诸多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武有、。
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
以下一一解读。
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
”“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
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
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
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
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
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随机文章与墨菲定律相反的定律,莎莉定律(你认为糟糕的事往往会出现惊喜)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啊,欢迎/吉祥如意意思/疑似源于18000年以前苏联不解体世界会怎样,美国把重心转移到苏联(对中国有利)古代宫女为什么怕被皇上宠幸,被皇帝宠幸后害怕小命不保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天,南京大屠殺死了多少人(1937/12/13遇难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