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大大小小有五百余座,大多已被盗墓贼挖掘,或是被考古队勘探。
也只有三座陵墓尚未被发掘,他们分别是秦始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以及至今都没有找到的成吉思汗陵。
1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公元前221年,38岁的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嬴政,何许人也,
【菜科解读】
大家好,我是三方调查员,三妹。
中国古代帝王陵大大小小有五百余座,大多已被盗墓贼挖掘,或是被考古队勘探。
也只有三座陵墓尚未被发掘,他们分别是秦始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以及至今都没有找到的成吉思汗陵。
1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公元前221年,38岁的嬴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嬴政,何许人也,他结束了长达479年诸侯乱斗的春秋战国时代,让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觉得自己死后也要成为地下世界绝对的帝王,他需要一个世界上最牛的陵墓。
秦国人做事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么就倾尽国力做最大最好的。
秦始皇
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历时38年,发配了72万名劳工(当时国民2000万人)日夜劳作。
要知道,世界闻名的胡夫金字塔,也仅仅用了10万人历时10年,这么一算,始皇陵的工程量是胡夫金字塔的8倍。
就在这样倾尽全国财力物力人力之后,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诞生了。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感叹道:从古至今,葬未有始皇帝者也。
始皇陵
人们对于秦始皇陵最初的了解,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始皇初即 位 ,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 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 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短短一百多个字,涵盖了秦始皇陵的建筑过程,规模,以及内部结构。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继位之初就发动72万人凿穿了骊山,他的棺椁用青铜打造,装满无数奇珍异宝。
秦始皇陵
地宫地面用水银勾勒出秦国的山川河流,地宫顶上用无数宝石明珠点缀出二十八星宿,用人鱼油脂做燃料的长明灯长久不灭,照亮整个地宫,这是多么的辉煌宏武啊。
确实 秦始皇战斗力爆棚的时刻太多了,看看隔壁的万里长城,他连长城都能修起来,死后给自己陵墓造的匪夷所思一点,也非常符合他的画风啊。
这墓真的有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吗?怀着这种假设,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974年3月的一天。
2
发掘兵马俑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杨村村民杨志发照例去打井,但是就在打井的时候他们挖到了一个陶俑,他们都吓了一跳,陶俑在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随即赶紧换个地方挖。
然而没想到,还是接二连三地挖出了更多的陶俑,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赶紧上报给文物局,文物局立刻往上报。
1974年7月,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考古队开始对该地进行勘察,先后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0780平方米,这,就是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兵马俑
最先发现的是一号坑,呈东西走向,长230米,宽62米,深约5米,占地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是四个坑位中最大的。
其东端有序排列着身穿石甲的战士俑,前后左右成行,组成方阵,坑的中间,排列着38路战车和步兵纵队。
一号坑
#p#分页标题#e#
二号坑,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占地6000平方米,位于1号坑的东北侧,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较复杂,兵种更齐全!2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
二号坑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的25米处,占地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型,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
马车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推测可能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等原因未建成。
这些陶俑,每个身高170cm0cm之间,重500斤(250kg),身形各异,神态不一,而且当时根据最先进的面部识别系统显示,这些陶俑,没有一个是撞脸的。
相传,这是秦始皇将制俑的工匠们分为两人一组,让他们互相依据对方的容貌来制俑。
所以,这些陶俑乍看之下,非常阵容,通过他们的装束,神情,甲胄就可以判断,他们是兵还是官,是步兵还是骑兵。
栩栩如生
不得不赞叹先秦工匠的鬼斧神工。
更值得称奇的是,这些陶俑刚出土的时候,并不是今天看到的土黄色,而是由紫绿红等色组成,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远远看去,宛如真实的人一般。
由于当时对文物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导致陶俑表面的颜料暴露在空气中,短短几分钟后便纷纷脱水,起翘,剥落。
色彩斑斓变为土黄色
据检测,这些颜料不是普通的颜料,而是漆,在古代,漆只能通过工人去漆树上提取,然而,一棵漆树一年只产0.5kg的漆,所谓的百里千刀一两漆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漆器被视为奢侈品,如汉代夹伫脱胎漆盒,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使用。
据现场勘测,发掘与未发掘的兵马俑,起码有8000座,且每一座都涂满了各式各样的漆,给1尊陶俑上漆,就需要25颗漆树的漆,现场8000座陶俑,起码需要耗费20万棵漆树,敢这样消耗财力去修建自己陵墓的,恐怕也只有秦始皇了。
秦始皇
更为恐怖的是兵马俑坑也只是整个秦始皇陵最外层的一部分,它只是整个地下皇陵的冰山一角。
秦始皇修始皇陵看来是秉承着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即生前拥有的一切,在死后,都要复制到地下世界去。
这些陶俑士兵就如其生前所拥有的秦国军队一样,负责给秦始皇抵御外敌的最外层的一环。
那么,真正的始皇陵地宫里,是不是真的如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那样,运用水银勾勒出秦国的大好河川呢?
3
始皇陵结构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通过先进的遥感技术和物探技术,我们依稀见到了这座宏伟建筑的大致样貌。
整个秦始皇陵占地约56.25平方千米,折合下来,有78个故宫大小。
其主要分陵园区和从葬区,其中最主要的陵园区占地8平方千米。
秦始皇陵轮廓
嬴政作为千古一帝,他迫切地想把自己生前拥有的全部复制到死后的世界,仿照咸阳的布局建造,呈回字形分布。
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地宫,内城,外城,以及外城以外。
地宫就是存放秦始皇陵寝的地方,为整个陵园最核心的区域,上面堆放着高高的封土堆。
#p#分页标题#e#
秦始皇陵外景
整个封土堆近似梯面体,顶部开阔且平坦,腰部呈梯形,高76米,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缺了顶端的金字塔,占地约120750平方米,以封土为中心,四周被两重城垣环绕,有五百余座陪葬坑,如众星捧月般将地宫护在中间。
勘探人员确定了地宫的大致方位以及大小深度,整个皇陵上半部分的封土建于九层夯土之上,形同一座金字塔,而整个地宫就像是一座倒着的金字塔,九层夯土也恰恰表达了始皇帝九九归一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帝王家九五至尊的地位。
秦始皇陵想象图
地宫距地面深37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陵寝都呈矩形结构,其中,墓室位于地宫的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整个墓室上部用青石板构成,由拱券技术相互搭建。
而拱券技术,也被后代沿用至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隋朝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墓室四周被超过五米厚的宫墙包围。
赵州桥
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宽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由多层细夯土构成,异常奇妙且坚固,因为历史上关中地区曾出现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但秦始皇陵墓却完好无损。
这都要归功于这些宫墙的保护。
而且其内部还有一道防水大坝,其底部由厚达17米防水性极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这个形状,像不像今天普遍用到的大坝。
多层细夯土
没错,两千年前的秦朝工匠就已经想到了这种技术了,现在这个地下排水渠还在发挥着作用,它的存在使得这座地下陵墓免除了地下水的影响
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现场勘测到地宫土壤中的汞含量高出正常土壤280倍,难道地宫之中真的存在水银制成的江川河流?
紧接着,研究人员通过遥感技术,发现在地宫的东北侧,水银强度最高,西南侧次之,西北侧几乎没有。
这么具有规则的分布情况,与当时秦国的山川河流分布大致相近!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司马迁所描述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确实有证可循。
地宫水银强度测试
其实早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就有始皇陵以水银为河流的记载:
秦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水银如果真的要涵盖整个地宫,起码需要上百吨,并且还需要巧妙的机械使其缓缓流淌。
100吨水银,需要160吨的丹砂炼制而成。
《史记·货殖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一位巴蜀寡妇清,她家里世代经营汞矿,其公馆汞矿长达百余里,位居当时全国第三大汞矿。
她也因此受到了始皇帝的赏识。
100吨水银,需要160吨的丹砂炼制而成
据推测,墓中的水银可能都是出自这位寡妇家里。
古时候,王贵氏族确实流行水银封尸,一来水银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二来水银蒸发产生的汞气有剧毒,可以很好地阻止盗墓者的入侵。
一举两得!
而且,在秦之后的历朝历代中那么多君王,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盗秦始皇的墓呢?
4
真的没有被盗过吗?
事实上,从墓穴建立之初,嬴政就已经想好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地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根据记载,这群工匠还在中羡门内搬东西干活的时候,秦始皇就命人将中羡门和外羡门全部关闭,而内羡门是通往秦始皇棺椁的唯一途经。
这22个字不仅从侧面阐述了墓穴内有内中外三道门,同时秦始皇的狠绝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p#分页标题#e#
工匠
而且,在兵马俑出土时,二号三号坑中有大量焚烧的痕迹,据史记记载: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相传项羽入关后,焚烧阿房宫(后来考察得知:烧的是咸阳宫,项羽背锅实惨),期间带领三十万人,从秦陵地面墓穴中大肆搜刮财物,三十万人,连续搬了三十天才搬完(《水注经》也记载: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三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但是,后考察发现,项羽盗的只是皇陵地面部分的陵墓,而不是地宫。
陵墓
而到了清代,徐松撰写《永乐大典》所辑出的《宋会要辑稿》记载,秦始皇陵在宋代就已经被盗了,并且由宋代皇帝重新修缮。
徐松
在后续科考队的勘察中,确实在封土堆附近发现了两处宽一米,深九米的盗洞,据判断,这极有可能就是宋代的盗洞,而根据墓内文物的摆放整齐和完好程度来看,这些传闻也是子虚乌有。
如果秦始皇陵真的没有盗过,那这其中究竟有哪些世间罕见的奇珍异宝?
1
可能存在的宝物
由于皇陵目前还没有挖掘,根据一些历史古籍,主流的有四大猜测:
猜测一:传国玉玺
相传,当年和氏璧被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后,秦在若干年后灭赵国,嬴政将和氏璧重新打造成了一枚传国玉玺,而这枚传国玉玺则被认为是中国正统帝王的象征。
据说秦始皇当时造了两副传国玉玺,一真一假,假的流传在世间,最后不知所踪,真的那枚很可能被他带入地宫。
这也符合秦始皇的作风,活着的时候他拥有整个天下,死了也必须拥有皇族象征。
猜测二:隋候珠
这件宝物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可以和和氏璧相提并论的宝物,价值连城。
在嬴政灭六国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枚珠子的记载,所以据推测,很有可能已经被始皇帝带入地宫了。
隋候珠
猜测三:金雁
传说项羽入关后,组织三十万人对秦陵进行搜刮挖掘,整整持续了三十天,期间,有一只金雁从洞口飞出,一直向南方飞去。
几百年后,有一位三国太守曾见过这只金雁。
就连司马迁和班固都曾写过黄金如凫雁仔细想想并非空穴来风!相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就制造出可以飞的木雁,而到了秦始皇,以当时他的财力与国力,造几只会飞的金雁也不是不可能。
猜测四:外星人十二铜像
传说秦始皇在灭完六国之后,把六国的兵器丢进熔炉重新锻造了十二只重24万斤的巨人铜像,立于阿房宫宫门前,而这十二座铜像并不是秦国人的模样,而是个个身高六丈,耳朵长在脖子上,根本就不像人。
#p#分页标题#e#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曾遇到过一伙名为宛渠国的人,这群宛渠人身着羽衣高六丈(秦国一丈为2.31米)耳朵长在脖子上面。
铜像
他们乘坐可上天入海的沦波舟而来,传授给始皇帝很多高科技,并且告诉始皇帝,蓬莱仙岛上有一颗仙树,树上有仙果,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也是秦始皇急切想要长生不老的原因。
在他们离开之后,嬴政感叹:真乃神人也,并立刻派人建造十二座铜人雕像,以求国泰民安。
这个也有佐证,在2号坑出土了19柄青铜宝剑,出土时依旧寒光四射锋芒毕露,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把被重达300 斤(150kg)的兵马俑压折成45度,当科考人员将兵马俑移开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把剑居然迅速回弹成原状!
青铜宝剑
难道秦国时期就已经有记忆金属了吗?据专家检测,宝剑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铬,铬这种金属非常稀有,提取技术也相当繁杂,并且在1950年之后世界才开始正式使用于金属防腐。
但是防腐年限也只有60年。
那么,两千年前的秦国人,是如何提炼这种金属,并且让其防腐2000年之久的呢?
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宛渠人传授当时秦国工匠这种技艺的吗?
6
为什么不发掘?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根据历史记载的猜想,具体地宫里到底有什么,只有等真正有一天挖掘的时候,我们才能知晓。
为什么现在不挖掘秦始皇陵,原因有三:
一:地宫内危机四伏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秦始皇在墓穴中设置了无数弓弩暗箭,凡是擅自进入墓穴的人就会被万箭射杀。
而且上面提到的墓中水银构成的山川河流,大量水银蒸发出的大量汞气,人在吸入之后轻则肌肉瘫痪,重则失去生命。
考古人员确实在地道里发现了很多盗墓贼的遗骸,并且如此量大的水银,如何排放?尚未可知,这些都是应当考虑在内的安全问题。
水银
二:目前技术尚未达到
我们这里所说的都是保护性挖掘,而不是破坏性挖掘,如果是破坏性挖掘,可能很快就能完成。
从兵马俑出土的漆色掉落大家就能看到,短短四分钟,原本色彩斑斓的兵马俑瞬间脱水,起壳,掉色。
很难想象,如果真的要挖掘地宫,必须将山一样的堆土移开,再在地宫上面搭建78个故宫大小的恒温恒氧恒湿的保护大棚,无论是哪一点,都是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无法达到的。
况且,目前发现的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
而仅仅是一个兵马俑坑,科研工作者就挖了三十年,如果照这个速度推测的话,挖开整个秦始皇陵起码需要848年的时间。
地宫
三,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挖
1955年,郭沫若申请挖掘明朝十三陵的定陵,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经验有限,其中存放的大量字画,丝绸文物在接触氧气的一瞬间,直接灰飞烟灭。
挖掘明朝十三陵的定陵
其实,关于始皇陵的地宫,很多人都想打开一睹为快,这其中有的人是为了学术,有的人是为了名利,还有的人是为了宝藏。
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知:
秦始皇陵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永远在那,一旦打开,皇陵就不是皇陵了,它变成了一座实验室。
那以上就是三妹的调查报告了,你的点赞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小妹感激不尽,我们下期再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