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防重镇的宁古塔,为什么却让清朝官民闻之色变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

【菜科解读】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然而,这样一座国防重镇,却让人闻之色变,这是为什么呢? 在清宫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情节:有朝廷官员犯了王法,皇帝往往一怒之下就会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流放的官员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经常会当场昏厥,有的宁可自杀也不去。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鬼?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宁古塔常年冰封。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宁古塔是苦寒之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寒冷气候,在那个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冬天。

被流放的人都是关内人,很多还是养尊处优的、士子儒生甚至是皇亲国戚,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一到宁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或酷寒,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而且,人犯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会被派去服苦役,开荒种粮、修桥筑路、挖山凿石,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平时又缺衣少食,很多人连房没有,只能自己搭个窝棚,简直生活在地狱一般。

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宁古塔极为偏远,出关几千里才能到,一路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还要受尽折磨,很多人不堪其苦就死在了路上。

通往宁古塔的驿道其实就是一条死亡之路。

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宁古塔的可怕可想而知。

所以去了就基本别想回去了。

除非突降天恩皇上赦免了你,让当地驻军把你送回去。

随机文章谁知道秦始皇与阿房女的故事?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照兵马俑为什么不吉利,和兵马俑合影不吉利/秦始皇陪葬品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宇宙空间是怎样形成的,奇点大爆炸喷发出大量能量形成物质宇宙

清朝推出的迁海令指的是什么 和顺治朝海禁令分别在什么地方

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政府为对付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朝海禁令和迁海令的区别 《禁海令》和《迁海令》都是针对当时台湾郑氏政权的行动.禁止对台湾贸易进而令台湾得不到生活、军事等物资的补充.《迁海令》是《禁海令》的延伸,《禁海令》内容只是从派兵把守沿岸,严查走私;而《迁海令》是将所有的沿岸居民迁入内陆,彻底断绝走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而迁界之事在《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

顺治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传旨“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清廷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为严厉的政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令》开始实行,清政府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并沿内迁三十里处开挖两丈、两丈余宽的壕沟,临沟筑起四尺余厚、八尺余高的城墙,每五里设一个炮台、二个烟墩、三十里屯兵.秦汉时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修筑在草原与田园之间的“长城”,如今修筑到了内陆与海洋之间。

随机文章海上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专家称50年后将被水淹没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

清朝的回避制很严格,江苏人李卫如何可能在江苏做官

《王朝》有个情节:雍正帝要严惩借银子填补亏空的山西巡抚诺敏,卖考题的主考官。

诺敏是宰相隆科多推荐的,张廷璐又是首辅张廷玉的亲弟弟。

所以二人请求回避,以保公平。

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官员回避制度。

《雍正王朝》没有提到一种回避制度——本省籍官员不能出任本省职务。

因为满蒙人较少(包括汉军),本籍又在关外或大漠,基本不需要回避。

需要籍贯回避的,主要是汉人官员。

在雍正帝即位之前,汉军八旗出身的官员享受满蒙官员的待遇,即使籍贯在关内某省,也照样可以当。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下诏,要求汉军八旗的官员,也要像汉人官员一样,回避籍贯。

比如某个汉军八旗的官员籍贯在直隶,那么他就不能在直隶当官。

雍正帝的理由是:你家乡在直隶,亲戚旧故那么多,谁敢保证你不以权谋私?或? 到了雍正时,清朝入关已七八十年了。

满官本来籍贯都在东北,但入关后,大量满官进入关内,尤其是京畿附近的直隶地区。

满官及其家属在直隶生活,繁衍数代,亲戚故旧也是一大堆。

再加上满官在直隶有很多庄园,生在直隶的满官在直隶做官,公平性难以体现。

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下令在满官中推行籍贯回避制度。

当然,满员还是有一定优待的,就是籍贯回避,只限在五百里范围内。

比如某满官籍贯在直隶东北部的承德,他要去直隶最南端的大名府当官,就不存在回避。

为何?两地距离已过五百里。

《雍正王朝》里,叫花子出身的李卫当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这是虚构。

李卫是两江治下的江苏省铜山人,按回避制度,他并没有在江苏做官,当的是浙江巡抚(总督)。

不要说本省籍不能在本省做官,就是邻近省籍的人在邻省做官,都要遭受非议。

乾隆五年(1740年),籍贯在安徽桐城的工部侍郎张廷瑑出任江苏学政。

安徽和江苏不同省,但毕竟是邻居,又同属两江总督管辖。

有人就认为张廷瑑在江苏当学政,难免会有私心。

安徽省的考试,都要在江苏境内的江宁(南京),称为上江考棚。

乾隆帝虽然没有换人,但还是认可了该官员的担心,给张廷瑑训了话,这已经是特例。

这种回避制度在当时也有争议,提出意见的是雍正帝。

他认为每个省的地盘都非常大,上下数千里。

比如湖广总督治下的湖南和湖北二省,各幅员千里。

就是一个省内,籍贯在省内最北部的官员,到省内最南部当官,他又有多少需要回避的事?当官所在地的人,都是他的亲戚故旧?更不要说,湖北籍的人到湖南当官(反之亦然),他在当地能有几个熟人?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很普遍。

比如陕西和甘肃,从兰州到西安上千里,谁认识谁?雍正帝下诏,以后这几个省(包括安徽和江苏)籍贯的官员,可以在邻省做官,只要不在本省巡抚管辖之内即可。

打个比方,安徽的官员可以去江苏做官,因为两省各自有巡抚。

不过,到了乾隆朝,该回避的还要回避,雍正帝的诏令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两广总督陈宏谋,他是广西人,虽然驻地在广东广州,可广西也在两广总督治下。

乾隆帝让陈宏谋当两广总督,也是非议不断。

还是乾隆帝亲自说:朕信得过陈宏谋,何况他又不直接管广西,广西巡抚也未必听他的,这才算破了例。

在官场上,为你破例,未必是好事。

陈宏谋被破了例,他自知成了官场上的出头鸟,其他督抚嘴上不说,心里不会没想法,平白得罪了人。

陈宏谋上折子给乾隆,说自己作为广西人,虽然不管广西民政,但却管广西军务,兼管广西官员的弹劾,就是臣有理,也未必说得清楚。

乾隆帝也考虑到这一层,在陈宏谋当了几个月的两广总督后,就把陈宏谋调到江苏当巡抚了。

从总督到巡抚,是降级使用。

乾隆帝的理由是陈宏谋在两广任上给盐商开后门,所以降级以示惩罚。

实际上,乾隆帝还是觉得回避制度事关官场稳定,轻易不能破例。

以上是地域回避,亲属回避更不用说了,比如父子不能在同省任职。

乾隆内禅那年,1795年,浙江嘉兴人冯光熊出任贵州巡抚。

而他的儿子(你没看错,就叫冯巩)之前就在贵州任知州。

父亲来贵州当官,儿子就必须调离贵州,冯巩调到云南当知州。

等到冯光熊调任贵州后,冯巩才又调回贵州。

随机文章为何说唐太宗和隋炀帝有颇多相似之处最震撼的广西河池金城江机场,建在300米悬崖上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揭秘牛顿神学发现了什么,追根溯源宇宙还是由上帝手中诞生的(NO)

加入收藏
               

清朝国防重镇的宁古塔,为什么却让清朝官民闻之色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