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天池之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31 点击数:
简介:太白山天池之谜

【菜科解读】

太白山天池之谜

当神秘的太白山天池呈现在眼前时,会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幻觉:在这奇石纵横,尖峰林立的山巅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充盈丰沛、水质纯净的湖泊?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大爷海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大爷海

走近天池,用手捧起冰冷清澈的湖水,才终于明白这不是幻觉。

再看那天池,形如锅状,直径约有50多米,湖光山色下,水质碧绿清澈,倒影重重,深不可测。

若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想象不出,大自然竟会创造出如此鬼斧神工、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杰作。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大爷海

大爷海,是太白天池中水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湖泊,位于海拔3590米的巅峰之上。

太白山天池发育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属于典型的冰川斗型湖泊,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在大爷海附近的山包后面,还有两座较小的天池,称之为二爷海三爷海。

与大爷海一样,同属于第四纪冰川斗型湖泊,同样水质清澈、光彩夺目。

像这样的湖泊,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还有好3个,呈串珠状排列于拔仙台南北,彼此相依,珠连壁合,形成了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

太白山天池之谜

△二爷海、三爷海

太白山天池之谜

△玉皇池

太白山的最高点在拔仙台,海拔3771.2米,三面陡峭,凌空入云,被称之为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角峰。

拔仙台上有封神台、雷神殿等遗迹,相传是姜子牙斩将封神的地方。

站在拔仙台上,如登峰造极,可早观日出,晚看夕阳,如临仙境。

太白山天池之谜

△拔仙台

生长在太白山35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植物,犹如一眼望不到边的草甸,它们看上去其貌不扬,瘦弱纤小,它紧伏着地面或石缝生存,但它们却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物种。

尤其是那些在夏日里盛开的各色小花,五颜六色,争相斗艳。

有资料显示,太白山3500米上的高山植物有1000多种,另外还有许多珍禽异兽,与太白天池以及那些千奇百怪的冰川奇石,共同构成了太白山高山气候和奇特地质的壮美景观。

太白山天池之谜

△高山植物

太白山天池之谜

△高山植物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天池之迷

太白山天池是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圣湖,留下了许多亘古难解的千古之迷。

它的神奇在于,周围被四纪冰川奇石团团包围,终年寒风猎猎,嶙峋冷酷,气候干裂,地表之上几乎没有其它茂盛植物的存在,即使在盛夏时节也只生长着一些稀稀落落的苔藓植被。

然而湖中却终年水量充裕,汩汩外溢,清澈如镜。

这水是从哪来?深度是多少?地质结构又是如何?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留下了一串串千古之迷。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大爷海

有人说站到大爷海旁高声呐喊,顷刻间便会雨雾降临,所以很多来过太白山的人都会说这里很神奇,可以呼风唤雨,登一次山顶就可以做一回神仙。

大爷海区域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阴云密布,时而艳阳高照,又时而电闪雷鸣暴雨磅礴……从气象科学角度讲,这是由太白山高山气候特征所决定的。

或许碰巧遇上,高呼一声,还真会大雨如注,让人领略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奇特景观。

太白山天池在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之美以及神奇传说的同时,还会让人产生一些扑朔迷离的幻想。

自古以来,在宝鸡乃至国内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太白山天池神秘的传说。

有说大爷海是王母娘娘的洗脸盆,二爷海和三爷海是她的梳妆镜;还有说太白山天池是海眼,可直通到远方的某一湖泊。

#p#分页标题#e#

诸多的传说,把太白山天池描绘得神秘莫测,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太白山天池之谜

△大爷海

太白山天池的神奇还在于它水质的清澈与碧绿。

放眼看去,整个湖面风吹涟漪,一尘不染,水深之处碧绿泛蓝,水浅之处清洁如镜,与周围冷酷的地理环境极不协调。

尤为神奇的是,天池附近生存着一种鸟儿,名曰白顶溪鸠,坊间称为净池神鸟、净水童子,这是一种专门以捕食湖中浮游生物或杂草为生的小鸟。

只要天池里飞来一点杂物,鸟儿就会顷刻飞来衔走。

人们都说,正是因为了这种神鸟的守护,太白山天池才如阳春白雪,身处劣境而不染,地处高山而不沽,始终保持着亿万年来的纯洁与美丽。

这个说法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口口相传,净水童子也就成了太白山上的神鸟和天池的守护神,倍受人们敬仰。

太白山天池之谜

△净水童子

太白山是一座融合了道、佛、儒一体的宗教名山。

自古以来,从入山口到大爷海、拔仙台,几乎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座庙宇,从而形成了太白山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白山天池之谜

△拔仙台上的神庙

太白山天池的千古之迷也曾引来过许多探险者的猎奇。

据说从上世纪50年到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中外探险家们对太白山天池进行过考察,但都无果而返。

如今眉县坊间传说最多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4个苏联探险家攀登到了大爷海。

在进行探测时,下去了3个人,都用钢丝绳保护着,结果3个都没上来,钢丝绳却断了。

这件事被传的纷纷扬扬,神呼其神,更增添了太白山天池的神秘与莫测。

2004年5月,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曾邀请海军海鹰潜水队5名成员对大爷海进行过探秘。

探测到湖中心18米处。

因为湖中心强大的地心引力而无法操作,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得到的大爷海深度的唯一科学依据。

岁月沧桑,日月轮回。

伴随着第四纪冰川一路走来的太白山天池,在历经了数亿万年的风雨飘摇,天地交替,依然光彩照人,焕发着勃勃生机。

那迷一样的传说,迷一样的倩影,成为人们始终向往的圣湖。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康熙为什么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推荐理由:您知道福陵的下马石有哪“五奇”?昭陵的后靠山为什么是假的?外国人曾帮哪位皇帝建过陵寝?为什么景陵的石像生要由乾隆皇帝补建?为什么嘉庆皇帝的皇后擅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竟不是自己的儿子?清朝最后去世的皇妃是被谁葬入妃园寝的?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两度被废的康熙皇帝嫡长子葬在了哪里?福康安园寝的规制为什么比亲王的还高?等等。

400多个清陵之谜,图文并茂的解说,让人不忍释卷。

  全书以正史记载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配上数百幅考察现场的珍贵照片和手绘图,按清陵营建的先后顺序,用生动而平实的叙述语言,阐述了近300年来与29座清朝陵寝及其陪葬墓有关的奇闻秘事,对一些学界观点和民间传说有匡谬、解惑的作用,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摘自《大清皇陵秘史》,徐广源著,学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康熙帝为什么不给祖母建陵  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

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

玄烨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

然后慢慢再想办法。

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为什么康熙帝不给祖母建陵?是忘了吗?是日理万机,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顾不上吗?都不是。

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在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

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

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

因此说,康熙帝不会忘记给祖母建陵的。

更不会因日理万机而顾不上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康熙帝不给孝庄建陵呢?史书上没记载,档案上找不着。

笔者认为,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找到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顺的理由。

他采取了向后推迟、等待时机的方法,将这一棘手的难题留给后一代解决,也许会容易些。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

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想。

  到底为什么康熙帝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现在还是一个谜。

 37年里孝庄皇后棺椁怎样停放  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是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暂安奉殿里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宫,在暂安奉殿里停放了37年之久。

她的棺椁是怎样停放的呢?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将棺椁停在了大殿里。

由于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相关的档案也找不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笔者在多年的陵寝研究中,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初步可以认定:梓宫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

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有重要的佐证。

  理由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

尽管只停灵几年,但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记载,梓宫都是停放在地下,“与地宫无异”。

以此推断,孝庄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安放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的文献中,在字里行间出现“隧”字、“封掩”等字词。

  理由三,从时间上推断,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皇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时,封掩竟用了4天。

如果只将棺椁停在殿内而不是将梓宫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

  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

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为什么有两道围墙  在关内的所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都只建有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与众不同,它建有内外两道围墙,两墙之间只有十几米。

第一道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第二道围墙的大门是三座琉璃花门。

  明朝的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以及部分妃子坟是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仿照明朝这些陵寝?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单单昭西陵的围墙效仿明陵?  关外的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是内外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效仿福陵和昭陵?也不是。

因为福、昭二陵的外围墙是风水墙,大门是大红门,与清东陵的风水墙的大红门是一样的,而且两墙相隔数十米。

昭西陵的外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与福、昭二陵不一样,到底昭西陵为什么设两道围墙,至今还不能解释。

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  昭西陵的隆恩殿在清陵中可以说是最独特的。

  独特一,隆恩殿是重檐庑殿顶的,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昭西陵有这一特殊之处,笔者分析,这与这座建筑的来历有直接关系,这座隆恩殿原来很可能是孝庄文皇后生前居住的寝宫,孝庄皇后在世时,康熙帝曾特地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建了一座五间寝宫,孝庄皇后搬进新居后,感到非常舒适,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这座宫殿建得好,可是居住没有多长时间,孝庄文皇后就病死了。

为了表示孝心,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康熙皇帝下令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昌瑞山暂安奉殿处按原样重建。

同时这样做还能节约开支,缩短工期,可谓一举三得。

康熙皇帝对暂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视,从各部院选调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工程处。

从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等许多关键环节,康熙皇帝都详加指示。

在拆卸、运送寝宫材料时,康熙皇帝叮嘱负责工程的官员,要妥善保护好各构件,毋致缺损。

在破土开槽时,康熙皇帝一再告诫,现在天气严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

在康熙皇帝的关注和指导下,暂安奉殿工程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开工,经过紧张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只用三个月时间,可谓神速。

暂安奉殿是一组建筑,主要有宫门、享殿、暂安永设殿等,环以围墙。

原来的寝宫很可能就是重檐庑殿顶的,所以昭西陵的隆恩殿也就是重檐庑殿顶的。

  昭西陵的大殿正脊上为何有宝塔  独特二,隆恩殿正脊的正中有一座宝塔,这是清陵中唯一的。

最早发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是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他是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的。

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孝庄文皇后笃信佛教有关。

我们知道,许多佛教寺庙大殿的正脊上都有这种宝塔,比如承德普宁寺的大雄宝殿、西陵永福寺的普光明殿等。

但陵寝大殿毕竟不是佛教寺庙,为什么在殿的正脊上安设宝塔?如果这座大殿就是原来慈宁宫东面孝庄文皇后的寝宫的话,那么原来的寝宫的正脊上是不是也有这个宝塔?  恭靖、淑惠二妃为何停灵暂安奉殿  葬在孝东陵内的顺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是从暂安奉殿移来的,这说明这两个妃子死后将棺椁停在了暂安奉殿内。

孝东陵内共葬了7个妃子,其中悼妃、贞妃、恪妃停灵于黄花山下的悼妃园寝内,端顺妃和宁悫妃停灵于北京北郊的曹八里屯。

  为什么恭靖妃和淑惠妃要停灵在暂安奉殿内?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妃子都是来自当时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与孝庄文皇后属于同一家族?特别是淑惠妃是孝惠皇后的妹妹,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们是至亲,因为这层关系才将这两个妃子停灵在暂安奉殿?可是悼妃和端顺妃也是来自蒙古的这一家族,其中悼妃的父亲曼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弟弟,那么悼妃则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悼妃与孝庄的关系比淑惠妃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还要亲近,为什么不将悼妃也停灵在暂安奉殿呢?  另外,恭靖妃和淑惠妃两个妃子在暂安奉殿停灵期间,是将棺椁与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停在一起呢,还是停在别的地方?这些现在还都是未解之谜精彩文章:罗斯维尔飞碟事件世界末日是哪天凤棺女尸之谜

北京十字寺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景教究竟何时存在?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1919年,有个叫哈丁的洋人来到十字寺。

这座古老的寺院位於房山周口店镇的车场村,寺中的两块石刻上清晰的“十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仔细观察发现,石刻上所刻花纹非常精美,其中一石刻的下面雕刻著一个十字立在一个莲花座上,十字横笔两端各有一颗桃尖向外的桃形心。

石刻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上宽下窄的梯形花盆,左侧花盆裡是一簇荷花,艺术化了的荷叶间是一朵酒盅状破蕾初放的花蕾。

花蕾上端是两个盛开的花朵,左端是几隻莲蓬。

右侧花盆裡是一簇菊花,茂盛的枝叶将一朵盛开的菊花簇拥於正中。

另一件石刻正面雕刻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承托著一个十字,石刻的左右两侧各雕刻著一隻形状相同的椭圆形收口出沿花盆——左侧花盆内是一棵牡丹,四周是茂盛的枝叶,正中是一朵盛开的鲜花﹔右侧花盆内是一束菊花,菊花枝叶茂盛,四隻花朵均匀分布期间。

  第二件石刻十字交叉的空白处刻有陌生文字,一时让他困惑不解。

后来西方人伯吉特教授辨认出,这是两句古叙利亚文,意思是:“仰望它,寄希望於它。

”原本出自《圣经·诗篇》第三十四章5(6),而同样的古叙利亚文曾出现在一部公元6世纪的叙利亚文《路加福音》手稿封面上,这本书现存於大英博物馆内。

  原来,这两件石刻是珍贵的景教遗物。

石刻的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一些基督教研究人士称之為“景教徒的最确实和最有价值的遗物”、“景教东渐史上的伟跡”。

  景教石刻的发现,揭开了一段被歷史掩埋了许久的真相——这座供奉著佛教诸神的十字寺,原来曾经是一座景教寺院。

  车场村西北十字寺遗址上,一块元碑、一块辽碑十分引人注目,它们默默地讲述著十字刻的千年沧桑。

这座寺院為东晋建武元年高僧慧净创建。

唐贞观十二年,高僧义端路过此地,将寺院重修做了主持。

辽代叫崇圣院,应歷二年,高僧惠发愿重修,建造了大殿三间,中塑释迦牟尼、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元至正十八年,高僧惠诚见寺院被兵乱所毁,募缘重建,起大殿五间,中塑三净身佛十八罗汉,壁绘二十诸天四王殿宇。

顺帝名赐十字寺之名。

但从建成直至景教石刻被发现的一千六百年间,十字寺留下的都是佛教寺院记载,未见景教寺院的任何作息。

  那麼,景教究竟何时曾存在於十字寺?十字寺发现的景教石刻究竟隐藏著景教徒怎样的故事?一段景教存在的歷史如何被光阴掩埋得如此了无痕跡?这是十字寺留给世人的待解之谜。

加入收藏
               

太白山天池之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