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他的故事,被千万网友关注,近十万网友点赞。
赵震的工作是给秦始皇兵马俑拍摄证件照。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兵马俑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
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赵震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今生故事。
【菜科解读】
今天,"给兵马俑拍照的人"登上热搜,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
他说,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他的故事,被千万网友关注,近十万网友点赞。
赵震的工作是给秦始皇兵马俑拍摄证件照。
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兵马俑一号坑862尊陶俑的拍摄。
在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节目中,赵震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今生故事。
对赵震而言,进入一号坑,那就是我的世界了,拍摄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对话。
因为秦俑坑不能打灯,有时为了给一张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线,他甚至会等一年。
有关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赵震和总台记者分享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
↓↓↓
兵马俑身份证
原来是这样做出来的
1997年至今,赵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
一尊尊兵马俑的证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档案。
所有文物档案的总和叫文物总账。
它像一个户口本,家里添丁进口都要补充更新。
每一尊俑的保存现状、是否经过修复、是否参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记录。
对于图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远的黑白胶片,都要进行信息更新。
赵震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要给兵马俑的文物总账做新的补充。
通俗的说,就是给兵马俑们拍摄身份证。
下坑拍摄需要审批,为了文物安全,需要几个部门的同事配合赵震下坑,有时也能给他布置机位搭把手。
下坑时赵震精心做好准备,沐浴更衣,下坑前一小时停止进食,穿上最软的鞋和贴身的工作服——围裙,他小心翼翼地下坑开始工作。
△图中赵震的围裙被他称为战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时间
一号坑的兵马俑之间距离极近,只有30-40cm。
为了保护文物,冬日严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仅在腰上贴一圈暖宝宝。
为了不刮到秦俑,臃肿的摄影背心早已成为下坑的着装禁忌;相机包不能携带,只有把电池放在最贴身的地方,用体温来保持工作状态。
这份温热就这样从电池传递到每一张照片。
夏天同样不好受,赵震说一号坑就是减肥培训班,一整天拍下来,出汗多到像洗了澡,一摸脸,汗都变成盐粒。
围裙已经盐化到能站在地上。
为兵马俑拍摄证件照不单单只有正面,侧面、发髻、鞋子......所有的细节都要拍摄到位,为了完整拍摄一尊秦俑的不同角度,赵震蹲着、趴下、起立、不停地走动…….拍摄一尊俑至少用时一小时。
△图选自赵震朋友圈,他配的文字是:听得见摇旗呐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见耀武扬威,披袍擐甲。
这样的劳动强度,赵震有时坐着都能睡着,回家能吃一大锅饭。
一号坑身份证拍摄完毕,赵震瘦了12斤。
日复一日,赵震觉得工作枯燥么?他说一点也不,我拥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会让所有摄影师羡慕嫉妒。
这份喜悦溢于言表。
对于拍摄兵马俑,一开始觉得对着冷冰冰的器物,现在觉得这就是拍摄人。
赵震会称呼秦俑为爷,是尊敬也是亲切。
拍摄过程中,四目相对,兵马俑仿佛在呼吸。
赵震还会和爷互动:爷现在光不错,咱们保持住再来几张。
#p#分页标题#e#
让赵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胡须和下唇发现了指纹,是千年前塑造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
刚刚发现时,他脑子轰地一声,几乎傻在原地。
那种感觉很微妙。
同一个位置,制作兵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刚刚离去,留下指纹印迹,下一秒赵震接踵而来。
这一秒的时间,跨越了2200年。
惊喜远不止于此。
每年兵马俑都会复活一次。
所谓的复活,是光与影的功劳。
铅灰色的文物在阳光下瞬间变得流光溢彩,如获新生。
秦俑坑严禁使用闪光灯,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洒在兵马俑脸上,铅灰色的面庞在映照下变得五彩斑斓,栩栩如生。
那时,这支沉默的军队,不动如山,动则如火掠林。
马蹄声厮杀声重新回来了。
为了等待每年的复活,赵震十二月底会去蹲坑。
从下午两点到太阳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两张这样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他想用镜头拍下所有
游客哇哦的表情
2200年的兵马俑,在赵震眼里,不是老爷爷更像是20多岁的蓬勃少年。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发了一条微博,祝福永远年轻的秦俑,青年节快乐。
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赵震的镜头下,特色更加清晰明显:有小圆脸、国字脸、还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们姿态各异:有的目光坚定,有的神色轻松。
他们是独特的个体,又是气势磅礴的群像。
△图为赵震和爷的合影,他说这尊秦俑很像灭霸
赵震在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是兵马俑的侧脸,眉目英挺线条流畅,轮廓清晰。
这是东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和精气神,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特别美。
等身的兵马俑,和人一样高大。
通过镜头,四目相对,他们仿佛活过来了,血肉丰沛,呼吸均匀、情感饱满。
这种对视,无声胜有声,一眼千年。
赵震不自觉地想象起当时的秦帝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那个年代很迷人,如火山般喷薄爆发出灿烂的文明。
那种触动在心里,是一场地震。
他相信百万无名将士以血肉之躯安天下;相信中国基因里的独特美,美在严阵以待的秦兵百万,刚毅坚定、大气磅礴。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离把这种震撼之美带给观众,是赵震的工作意义。
#p#分页标题#e#
疫情前,下坑拍摄的赵震总能听到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游客,用不同的语言腔调,说一句话:哇哦!
惊叹的背后是震撼。
赵震曾想用摄像头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来。
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计划暂时搁置。
但他总想有一天,能启动这个项目,记录下不同面孔,不同语言的哇哦。
这是世界对兵马俑的震撼,更是对中华文化的震撼。
守陵人与守陵人家属
赵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
从小到大,赵震都守在这儿。
小时候,父亲在博物馆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过,趴在一号坑栏杆上,看着父辈们围着兵马俑工作。
当时条件艰苦,吃馄饨都得骑自行车跑三四公里,但赵震觉得很幸福。
村里人很亲切,不靠别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马俑一声爷的情。
后来,赵震成了文物摄影师,博物馆成了他的家。
儿时叫的一声爷,就这么一路叫了下来。
赵震说,我就是这里的守陵人,他妻子也会玩笑说,那我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属。
在夫妻俩眼中,守陵人这个名字,一点不瘆人,还格外温情。
赵震和妻子有个习惯,晚上喜欢绕着秦陵遛弯,他们称之为走陵。
有时候刮大风下大雨,也会去秦陵走一圈,和爷说说话。
走陵一圈,刚好5.20公里。
每次夫妻俩走完,赵震总想说一句很俗但很想说的话:达令(darpng,译为亲爱的)我带你来看我守的大陵。
都是最爱的人,都是要守护一辈子的事。
其实,赵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别摄影助理,有时候助手不够,妻子会帮着拿笔记本和电池。
无法进入文物区,妻子就远远在文物区外面看着他。
有时候赵震想起来妻子的样子就鼻子酸酸的。
细想那个场景,其实也很浪漫,女孩攥着电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马俑一号坑。
她传递的不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奏报,更像是独属于两个人特有的浪漫密语。
△图为赵震在妻子生日时送给她的画
有时结束工作回家,浑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
有时候赵震妻子打趣说不让进门,他会说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别人想要还没有呢!
△图为赵震工作完一天,口罩已经黑了
我志愿守护跪射武士俑
守护秦风赳赳
赵震对总台记者表示,博物馆里的所有人,和一号坑的秦俑一样,沉默不语,队列整齐,朝一个方向,勇往直前。
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怀梦想。
其实,秦俑们也守着赵震。
起初本不打算参加《国家宝藏》的赵震,因为妻子的一句话,坚定了决心。
#p#分页标题#e#她说:背后有800多个爷撑着呢,怕什么!一下子就让他定了心:我的800多个爷就是我的底气!这才有如今赵震站在《国家宝藏》的舞台,向亿万观众与网友讲述与国宝有关的故事。
其实,赵震的职业不只是文物摄影师,他还喜欢通过画笔描绘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向下滑动一览赵震创作受邀《国家宝藏》始末 手绘作者:赵震
对国家宝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宝藏不一定价值连城、金碧辉煌。
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启后的路标,让我们了解自己,时刻提醒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图片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赵震受邀成为《国家宝藏》节目的国宝守护人,守护跪射武士俑,守护的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家底。
舞台上的赵震目光坚定,掷地有声:
我们志愿守护
跪射武士俑
守护历史
守护秦风赳赳!
赵震的工作步履不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让大家看到秦俑的昂然气概,让大家更理解,秦俑造就的精气神,至今仍奔流在我们体内;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之美,精神力量之美!
▌ 本文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举报/反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