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至宝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历怎样的变迁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非常具有价值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有一个可谓是至宝,那就是传国玉玺。
毕竟传国玉玺是皇帝行使皇权的工具和代表,处于古代封建社会的顶端,又带有非常浓重的政治色彩。
在汉末
【菜科解读】
历代诗·三国(杨简)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非常具有价值的文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有一个可谓是至宝,那就是传国玉玺。
毕竟传国玉玺是皇帝行使皇权的工具和代表,处于古代封建社会的顶端,又带有非常浓重的政治色彩。
在汉末三国时期,一些军阀或者当权者对传国玉玺也非常重视,毕竟这个东西代表着接替上一个政权的法理性和皇权天授的正统性。
而汉末的乱世当中,汉室自顾不暇,几乎完全崩溃,传国玉玺有一个"旅游"的过程。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首先聊一聊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来源是存在争议的。
第一种是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到蓝田采玉,玉工孙寿雕刻,李斯撰字。
也就是其历史始于秦朝;还有一种说法,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李斯磨和璧作之",是荆楚玉。
相比之下和氏璧的历史更加悠久。
按《韩非子·和氏》中的记载,和氏璧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楚人和氏三献玉璞。
在战国时期有又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它的历史和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本来用和氏璧做玉玺,然而巡视洞庭湖的时候遭遇大风巨浪,将玉玺投入湖中;之后再采蓝田玉做玺,这是结合了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小编看来也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为了包容以上两种说法而产生了推论。
不管怎么说,历代学者对传国玉玺的来源莫衷一是,这是传国玉玺年代久远且历经劫火所导致的,也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结合一些史料记载,传国玉玺色泽洁白,"方围四寸",这个方围不是每一边都是四寸,而是总共加起来四寸,一边只有一寸,相对于各种影视作品当中的皇帝玉玺,是非常小的,难怪总会丢失。
传国玉玺上面的纽的形状是"交五龙",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一说"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整体缺失一角,这还是发生在两汉之间,王莽篡汉索求玉玺,孝元皇后将玉玺投在地上,因此摔坏了。
这些就是传国玉玺的一个大概的形象。
根据《三家注史记》中的记载,在秦朝之前,百姓是可以用金、玉材质作印,以龙、虎形状雕刻印钮,全凭个人的审美意趣。
然而在秦朝之后,只有皇帝可以用玉做印,也就是玉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的同时加强了皇帝的个人权威,而传国玉玺作为天子之印流传到两汉,似乎成为政权交替的"接力棒"。
这也导致汉末三国时期的人非常热衷于争抢、收藏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波折的过程,这也是因为当时的战乱太过激烈,汉室流离失所,几乎无法维持运转。
首先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当时袁绍、袁术、韩馥、王匡、孔伷、焦和、张邈、张超、曹操、鲍信、孙坚、刘岱、桥瑁、张燕、刘备等人组成联军,大概分为三个方面讨伐董卓,河内、酸枣方面的义军经常吃败仗,袁术与孙坚这一路却取得突破,逼近洛阳。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基本上算是放弃洛阳,撤退到关中地区。
而孙坚作为前锋进入洛阳。
#p#分页标题#e#《江表传》中记载,早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火并,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逃出洛阳的时候,传国玉玺就被丢到井中,按《江表传》的说法叫做甄官井。
孙坚进入洛阳收拾被董卓破坏的皇陵的时候,发现井中有五色气,每天早上就会出现。
孙坚令军士汲取,就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
这些史料当然带有一些神异色彩,但是孙坚得到传国玉玺这件事大概是没有问题的。
孙坚和袁术同为军阀,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孙坚要归属于袁术,是袁术的部下。
甚至孙策也有一段时间是袁术部曲,直到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袁术僭号才正式脱离。
袁术知道孙坚手中有传国玉玺,他本身是有称帝野心的,于是拘禁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强迫孙坚交出传国玉玺。
袁术得到象征皇权和正统性的玉玺;在当时又有"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袁术的"术"、表字"公路"和"涂"都有路的意思);另外按照"五德始终说",袁术的舜的后裔,舜的德性是土德,正好接替东汉的火德。
这些东西都齐活儿,袁术高高兴兴僭号天子,结果两年之后就穷饿而死。
袁术手底下有一个人叫做徐璆的人,徐璆本身不愿意辅佐袁术,是被袁术劫持起来的,袁术很喜欢干这种事。
袁术死后,徐璆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然后投奔汉朝,这个时候汉朝已经被曹操安置在许县,是曹操这个军阀在维持它的运作,但毕竟还是汉朝不是?徐璆于是归玉玺于汉朝;曹魏代汉时,曹丕向曹皇后索求玉玺,曹皇后学王政君把玉玺丢到地下;等到西晋代魏的时候,玉玺又落到晋武帝司马炎的手中。
这就是传国玉玺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流传过程了。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传国玉玺从少帝刘辩到孙坚、袁术、徐璆、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链条。
然而毕竟死出久远,《三国志》中记载不详,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比如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各路军阀中最为忠烈,不应阴怀二志私藏玉玺,这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猜测。
《江表传》又根据"太康之初孙皓送金玺六枚,无有玉"来判断玉玺并没有到过孙坚手中,"明其伪也",裴松之也认同这个说法。
但是《后汉书》中记载袁术通过胁迫的手段从孙坚手中抢走玉玺,玉玺自然不会在孙皓手中。
或许是虞溥、裴松之等人没有看到或者采用类似史料。
后来传国玉玺继续流传,一般认为被焚毁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没有实物,才导致对传国玉玺的情况争议不休。
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注》、《后汉书注》、《三家注史记》、《韩非子》、《汉书》、《秦代传国玉玺揭谜——两个版本、两种材料、两枚玉玺》
血燕窝和白燕窝的区别:颜色成分价格不同,血燕铁质丰富
白燕窝和血燕窝哪个好本来白燕窝比血燕窝好,首先血燕的颜色可疑,因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血燕都是通过后期染色来的,血燕窝是变了质的燕窝且蛋白质流失严重。
其次血燕窝虽然铁物质含量高,但是整体营养价值并不如白燕窝,而且价格还更昂贵,白燕窝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补品,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还能补血活血,调理女性月经,对女性身体非常有益,女士滋补补品推荐上就有白燕窝。
血燕窝的误区血燕窝最大的误区就是其由来,在大多数人眼中,血燕窝是燕子在临死之前咳血形成的,这都是商家的噱头,本来是环境影响燕窝的颜色,金丝燕唾液中含有的矿物质较多的时候,燕巢容易氧化成红色,还有燕巢与岩壁上的矿物质接触,也会被氧化成红色,最终燕巢在比较闷热的环境中,会成黄色或红褐色。
值得一提的是,天然的血燕并不是鲜红色的,在市场上见到的鲜红色的血燕窝都是人工熏出来的,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致癌物质,所以孕妇在选择燕窝补品的时候,尽量使用白燕窝,白燕窝营养价值本身就比血燕窝高,而且更处于良好的状态。
小萝卜头宋振中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观后感600字
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都被小萝卜头的善良感动,他们认为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拯救世界的天使。
不过,在这这之后,宋振中的身份就被揭开了,原来他是一个日本人,而且还是侵华日军的间谍。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宋振中被派到了上海,担任了一名情报员。
不过,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直直到有一天,宋振中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告诉他,自己是中国人,并且还说了一些汉语。
听到这些话的宋振中非常高兴,于是就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山东人。
宋振中一听就知道这个日本人是想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让他赶紧走,不要妨碍自己的行动。
但是这个日本兵还是不依不饶,宋振中就拿起枪对着他的脑袋就是一枪,子弹打在了他的头上,他当场就死了。
这个日本兵也被打死了,但是他的尸体却没没有人去收尸,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中国人已经死了,不值得再去收尸了。
后来这个日本兵的尸体就被扔在了河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直到几十十年后的一天,一个老农在河边钓鱼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具尸体,他赶紧上报给了当地的政府。
政府得知消息后,立马派人前去调查,最后确定定这就是当年失踪的张双照烈士的遗体。
当地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事迹,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他的名字。
后来,张双照的家家属在村里的公墓找到了他的遗体,并且将他的骨灰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当地政政府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特意修建了一座烈士陵园,供人们祭奠。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他当年战斗的痕迹,感受他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而且,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扫墓,缅怀这位英雄。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就是张自忠的夫人李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