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之谜,政府百万征集悬棺之谜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17 点击数:
简介:悬棺之谜概述 悬棺 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人死后把棺材悬挂在陡峭的石岩壁上,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把棺材

【菜科解读】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人死后把棺材悬挂在陡峭的石岩壁上,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把棺材悬挂到那么高那么陡峭的绝壁上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悬棺之谜

悬棺分布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内蒙古阿尔山市也被传出存在悬棺,此外,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悬棺之谜

关于悬棺的历史文献记录也是少之又少,现代科学家对于悬棺之谜的解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切确切的解释。

地方政府曾抛出百万的奖励来鼓励大家提出关于悬棺的方案,至今也是无人能解。

中国著名的悬棺地点有江西的龙虎山悬棺,重庆小三峡,僰人悬棺,武夷悬棺等。

著名悬棺案例 龙虎山悬棺

在龙虎山,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龙虎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洞里面藏着无字天书和金银财宝。

但是,由于这些洞穴都在距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人们无法上去看个究竟。

20世纪70年代,一些风化后的木板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龙虎山悬棺之谜

原来,这是一种崖墓葬。

随着更多的封门板跌落,越来越多棺木重见天日。

有的是群葬,一个洞穴放置了十几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独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里,而且都选择了朝阳的一面。

早在1978年,江西省就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工作队来解决龙虎山悬棺之谜。

怎么样能进入绝壁上的崖洞?成为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初工作队设计了一个汽油桶方案,但是成本太高。

汽油桶的方案被否定后,考古队决定用毛竹搭架子试一试。

高高的竹架让现代人终于有了与悬棺对视的机会。

考古队首先选择了悬棺较多的13号洞。

但是,谁敢徒手沿着几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

当地几位经常攀岩采药的药农自告奋勇。

药农从崖洞带下来一些坛坛罐罐和篾片,这些在药农眼里的破破烂烂很快被送往文物鉴定部门,整个考古队边整理其它的棺木,边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经过国家文物局鉴定,悬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文物局经过碳14鉴定,发现这些文物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13号洞的悬棺主人生活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诸多的陪葬品,考古队判断,13号洞悬棺的主人是古代的百越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代。

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

考古队一共发掘了18具棺木,这些棺木都是独根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大的有一千多斤重,最轻的也有300多斤重。

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

一直以来,悬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之后,而如何把几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始终是悬棺之谜的谜中之谜。

悬棺如何被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引发种种猜测。

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人民币,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悬谜的智慧之士。

有人猜测当时使用了热气球。

两千多年前,有没有热气球还尚待考证,试想,古人驾驶着热气球,拉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热气球带着棺木飞到几十米的高空,那他怎么样才能把棺木放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是堆土说。

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

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尤其是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质变迁说。

两千多年前,卢溪河的水位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穴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很轻松就放进去了。

随着悬棺之谜越来越受关注,千古之谜"解谜活动的深入发展,据报道,龙虎山景区从2013年将悬赏奖金提升至100万元人民币,向国内外征集破解龙虎山千年"悬棺之谜"的方案。

19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合发掘工作。

在这次发掘中,共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

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

这些都是春秋 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

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无损的干尸。

毛发皮肉和连接骨骼的盘腱均已消失,脱了节的骨头像大小珍珠似的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完整骨架。

贵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贵文物,有陶器、纺织工具、古琴等。

其中陶器就有124件。

这些陶器做工精细,不仅反映了当时手工工艺水平之高,而且根据其造型和陶纹就能准确地判断其所属年代。

现陈列在贵溪文物馆中。

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

有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

从考古发掘的陪葬品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居于山国水泽。

1989年6月13日,"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利用仿古绞车等原始机械工具,在贵溪仙水岩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过程,为人们揭开悬棺的"千古之谜"指引了一条道路。

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集中僰人悬棺在四川宜宾市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

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

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

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

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

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

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

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

僰人悬棺

麻塘坝悬棺"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

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

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苏麻湾是珙县僰人悬棺葬的又一主要遗址,悬棺数量仅次于麻塘坝。

苏麻湾又名海棠坝,位于珙县曹营乡凤鸣村一组和海棠一组交界处,在邓家河(又名洛雁河,海拔约400米,与洛亥河在罗渡汇合后为南广河)北畔、曹营场西面,距曹营场约1500米,与邓家河南畔的僰人石堡寨群和石林(位于罗渡苗族乡天堂村)隔河相望,苏麻湾崖壁上现存悬棺42具(天然洞穴式7具、木桩式35具),棺头多顺山势北向,距崖脚地面高度约20米—100米。

还有密布的桩孔、人工长方形凿龛等悬棺遗迹。

[4]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

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

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

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

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

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

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

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

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

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

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

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

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

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

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

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

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

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

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

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僰人悬棺

麻塘坝是位于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几十年来,这里很少有外人来过,但21世纪末,却从这里爆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两位山里老人无心的话语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学界石破天惊般的震动。

两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说他们是珙县悬棺中僰人的后裔,那么关于他们的祖先,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扰着科学家们多年的谜题,是否可以就此揭开呢?

这些纯朴的老人并不知道,自己随口的话语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带来多大的震撼。

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已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他们手中的家谱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悬棺文物博物馆的创始人曾水向是我国较早研究悬棺方面的专家之一,他专程来到了麻塘坝附近的坟地,在这里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两位老人家谱中所记载的5、6位先人的名字,证实了他们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同时说明,近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两位老人手中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据史书记载,拥有悬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陈明芳,是中国研究悬棺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悬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受了重创。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与军事都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众多的史料证实,唐朝统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么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经遭到了灭族的惨祸了呢?

20世纪70年代在众多科学家的倡议之下,政府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对珙县悬棺的正式发掘,在这次发掘中,科学家们发现,僰人生活俭朴,大多数悬棺中只有很少的随葬器物。

但其中的一只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

考古人员十分高兴,因为青花瓷碗是一种可以判定时代的证物。

由于需要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时候,官窑里才渐渐地出现了所谓的青花贡品,流入民间至少是在30、40年之后了。

如果这只青花瓷碗真的产自明代,那么就可以证实这一具悬棺的历史,至少是在这只碗烧成之后,也就是说僰人绝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经灭绝,中国悬棺的历史也至少延续到了明封建统治时期。

为了证实他们的结论,科学家们把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镇,进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测定,通过清理,那一次悬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于明代,而且都在明代万历年间戛然而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通过翻阅大量的史籍,陈明芳发现,在万历年间,僰人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与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

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僰人多次作乱,大明帝国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

中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科学家们无数次拜访过僰人们留下的军事遗迹。

在一个叫九盏灯地方,山上至今还安放着十几具僰人的悬棺,但它同时也是这个部族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

这个地方的路口隐秘,内部开阔,这是僰人军事基地的典型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帝国调集了云贵川三省的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山寨,于是数万僰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与人数多过自己十倍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这儿安放祖先灵柩;要么就接受明军的招安,选择投降。

传说僰人内部的争论就在这个山洞里进行,数百位寨主各执己见,在这里商量了两天两夜。

当时在600多个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数选择向明军投降。

他们选择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是不是素来骁勇善战的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才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21世纪初,四川省宜宾市的文物局,对于珙县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这一次他们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

这时候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疑问,那些僰人的后裔都姓何,而传说中他们的祖先哈十三雄,却姓哈,这会不会证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谱有误呢,何体全老人认为自己的家谱绝不会错,因为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去拜祭了悬棺中的祖先,那么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是悬棺中僰人的后裔,他们为什么要改姓呢?这与他们停止安放悬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据何体全老人的说法,他们家族一共改了两次姓氏,至于他们家族改姓的原因不得而知。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悬棺的随葬品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朴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几个清晰的汉字——"何永进",这无疑是悬棺主人的名字,但这三个字也正好出现在何体全老人同一时期的家谱中,这恰好证实了何家的确是僰人的后裔。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塘坝的何家,何体全老人欣喜若狂,专程爬到悬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

为了证实碑上的话语,曾水向和陈明芳等人来到了两个文明最后血战的地方,这是一座似乎鹰也飞不过的城堡。

明代后期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说,在这一时期,工匠们首次尝试把煤炭和活塞风箱联合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可以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明朝军队会不会就依靠这种科技上的优势,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量火器和大炮的明军。

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取得了对野蛮落后的僰人的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该忘的事情都已经被忘却,依旧被人们传诵的只有那些僰人的史诗,关于悬棺究竟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还有僰人这个最终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些谜题仍悬而未决。

武夷悬棺

在武夷山九曲溪悬棺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棺木被放置在距离水面数十至数百米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

武夷悬棺

经过碳14测定,白岩和观音岩保存完好的两具船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

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是如何安放在悬空的绝壁上的呢?从棺木棺盖首尾两端凿有穿绳用的方孔推测为悬索吊下。

在放置悬棺的峭壁背后或两旁一般地势较为平缓,人们先将棺木运上山,派工匠凿好洞穴或架好木桩,再将棺木吊装好。

有时候,先沿崖壁凿出平行的一条通道,将棺木依次推进,可以集中放置一批棺木以省去许多麻烦。

据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当时浙江瑞安至福建连江一带的"安家之民"和"台湾土著"、"夷州民"在饮食起居、风俗习惯上非常相近,都有悬棺葬的习俗。

而在台湾偏僻的小岛兰屿的雅美人中间,这种葬俗保留至今。

悬棺之谜三大难题

一,悬棺都处于绝壁上,这些棺材是怎么安放进去的?

二,古代名族中究竟是什么人能够享受此种葬俗?

三,古代名族为何要采取这种葬俗?

悬棺表演

尽管悬棺之谜至今未解,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秘绝壁悬棺的脚步,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

悬棺表演

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

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而下,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入洞中。

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悬棺之谜解答

据考证,方法有三:一是据史料载,古时前辈老人死后,后人"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

二是沿岩壁修道凿穴,将死者葬于洞穴,葬后怕人盗墓或损坏,将其通道毁掉。

三是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

但是这些方法是否真的是当时的人能够做到的呢?悬棺之谜存在的三大问题还没完整的解释,还期待人们的继续探索。

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以文会友所作,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今下落成谜:失传千年,下落不明。

  西周九鼎存在谜团:象征国家政治权利的九鼎是否还存在,至今未解。

  和氏璧:中国古代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价值连城,流落何方,至今是个谜。

  秦始皇嬴政铸十二金人镇秦国龙脉,据说后来被董卓销毁铸钱。

原因究竟是怎么样,已经再无法考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谜团:千古奇书,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青铜剑千年不锈谜团:随兵马俑一同出世,是什么真相致千年之久的青铜,没有生锈,锋利如初。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但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无字碑,真相尚不明确。

  慈禧太后入殓时,嘴里衔着一颗大的夜明珠,孙殿英盗墓后,为了幸免被追究责任,他将这颗夜明珠转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曾将其缀在鞋面上,后来不知所踪,据估计,这颗夜明珠价值将近9亿人民币。

三星堆考古现场:是否和商周变革有关?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生的突然将大量神庙内的器用毁坏并掩埋起来的重大事件,其背景是否与以后的商周变革有关?三星堆发生的事,是否和商周变革有关?目前三星堆遗址的器物坑中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当于商王武丁时期以前,“只有极少的器物——比如一号坑出土过一个青铜瓿,属于商王武丁时期。

”而商王武丁以后的器物,目前还没有看到。

  古代上,,商王武丁以后,周人逐渐崛起。

“那个时候三星堆的人在商和刚刚兴起的周之间,是否做了一些选择?” 史籍记载,古蜀国是参加了灭商战役的,周武王灭商时“牧誓八国”里面,第二个国家就是蜀,“有可能三星堆以后的成都十二桥文化的方国与周的关系更紧密,或者三星堆人中有一部分倾向于周,借助周的力量消灭了另外一方的势力。

”  不过,目前三星堆祭祀区8个坑还尚未发掘完毕,“里面最晚的东西是怎么样的,也还不清楚,不过我觉得我们离原因不远了....  现在4号坑的测年年代是公元前1100多年,距离商周变革时期已经不是太远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

其中K4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这就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检测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加入收藏
               

悬棺之谜,政府百万征集悬棺之谜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