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涨与享保改革有什么关系?影响有哪些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幕藩统治的腐败 17世纪后半期,幕府政治集中于挽救幕藩财政困难和防止武士浪人的背离,但封建经济破绽百出,商品经济发展势不可遏,用行政措施弥缝,显然是徒劳的。

幕府

【菜科解读】

幕藩统治的腐败 17世纪后半期,幕府政治集中于挽救幕藩财政困难和防止武士浪人的背离,但封建经济破绽百出,商品经济发展势不可遏,用行政措施弥缝,显然是徒劳的。

幕府以为恢复德川前期安定局面,照搬“古法”,便能解决危机,结果一波末平,一波又起。

四代将军家纲(公元1651年—公元1679年)时,由于对大名旗本整伤纪律,判处“改易”、减封、没收俸禄者达26件、80万石,五代将军纲吉(公元1680年—公元1708年)时,更增至46件、161万石。

在这种“武断政策”下,许多失去领主的陪臣武士生活无着,沦为失籍浪人(“牢人”)。

庆安4年(公元1651年),江户连续发生了浪人由井正雪、丸桥忠弥等的反幕事件,市内各处“游侠”(旗本奴、町奴)闹事,成为当时一大问题。

幕府为防止浪人继续产生,放宽了武家“临终立嗣”制。

以后大名、旗本无后嗣,可由义子继承,不再剥夺其武士家格。

元禄时代(公元1688年—公元1703年)五代将军纲吉执政,他罢免了贪污专权的大老酒井忠清,打击门阀势力,先后任命近侍牧野成贞(公元181年)、柳泽吉保(公元1688年)为侧用人,整顿幕府机构,制订礼法,实行将军集权专制,史称“侧用人政治”。

由于纲吉尊重儒学,登用林信笃、木下顺庵,获生沮株等儒者,表扬地方上的孝子节妇,罗致室町时代以来有名门家世的人世袭“高家”之职,企图用儒家思 想和繁文缛节来纠正武家政治积弊。

但依靠的说教、仪式、服制的文饰,不但解决不了政治经济问题,相反,形式化的礼仪需要庞大的耗费。

纲吉不仅热中于朱子学,还迷信,听信僧侣愚弄。

说他没有子女是前世多杀的报应,须切戒杀生,尤其因纲台生于戍年,所以要特别爱护狗。

幕府为此颁发“爱护生类令”,于是百姓因杀伤狗及其他禽兽而被处死刑、流放的不断发生,终致大家不敢养狗。

幕府便向市民征税,建立大批狗舍来收容,群众气得驾纲吉为“犬公方”(狗将军)。

由于幕府腐败,奢侈成风,使财政失调。

纲吉任命勘定奉行获原重秀改革财政,获原利用职权,听凭特权商人建议,于元禄8年(公元1695年)起改铸货币,降低成色,使幕府获利达500万两,暂得弥补财政,而铸币商(金银座)乘机发财,获原仅在宝永年间(公元1704年—公元1710年)受金银座特权商的贿赂达26万两,其他赃品不计。

因这时贷币不是信用货币,仅按金银块价格流通(铸币者只凭个人情用,保证金银块的质量),致货币滥发,币价大跌,引起物价商涨,民不堪苦,幕藩财政更困难。

于是增税乃至以“征借”为名,减低陪臣武士俸禄,如1646年长州等藩减俸十分之二。

但这种做法也是有限度的,幕藩只得用贡米作抵当,向京、阪商人借款。

家臣武士更艰苦,武士靠副业维生的愈多了。

第六、七代将军家宣、家继统治时期(公元1709年—公元1715年),幕政由侧用人间部拴房和儒臣新井白石执掌。

白石制止了奢侈浪费,厉行俭约,改铸了元禄时代滥发的劣币,平抑物价;还罢免获原重秀,处罚量勾结获原牟取暴利的银座头目,进而取缔钱业行会。

但新币发行后,同旧币的交换比率不当,缺乏市场信用,经济仍十分混乱。

为防止金银流出,公元1715年制定《海舶互市新例》,统制对外贸易,每年限量制中国、荷兰商船进口和白银出口,又废除对朝鲜使节赠送的厚礼。

此外,白石还计划发展养蚕、开矿的政策。

但他的改革主要为提高幕府的权威,许多政策流于形式,对幕藩统治的根本问题——农村问题无法解决,这些努力成效自然有限。

封建剥削的加强与农民斗争 商品货币经济侵蚀农村,不但引起农民生活的变化,而且由于贡租苛重,商人高利贷兼并土地,寄生地主制发展,农民的土地经营愈加零细化,贫困农民不断沦为佃农、雇农,享保年间(公元1716年—公元1735年)佃农已达农村人口的一半。

幕藩为克服财政困难,继续铸造劣币,滥发不兑现的“藩札”;对农村提高年贡额,并丈量土地,增加固定产额的租率。

他们向农民提前一年征收年贡(“前纳”)甚至提前征收第三年的年贡(“前前纳”),加重剥削。

地主对富农则征收“用金”(摊派)。

17、18世纪间(元禄、享保期),典地农民日多,本百姓为不再失地,要求领主减少剥削,到处发生斗争。

他们结合在农村共同体之下,要求领主减少年贡课役。

幕藩规定农村有控诉事件须由村长逐级上告,但地方官总不理会,最后往往只得由担任村吏的自耕农带领群众或代表全村人民越级控诉。

这种斗争形式称为“代表越级请愿”。

17世纪中叶,松木长操和佐仓宗吾领导的农民斗争即其著名的例子。

松木是若狭(今福井县西部)地方一个16岁的庄屋(村长),公元1640年他代表本村农民反对增征大豆为年贡,向藩厅请愿。

他英武不屈,坚持斗争12年,最后在临刑前仍鼓励人民群众斗争到底。

还有,至今日本人民中仍有口皆碑的佐仓宗吾的传说,也反映了当时农民斗争的情况。

约17世纪中期,下总(今千叶县)佐仓藩上岩桥村农民,本名木内偬(总)五郎,通称佐仓宗吾,代表200余村农民向幕府执政拦轿控诉领主掘田横征暴敛,要求减轻负担。

无效,宗吾一人向将军直诉,终被接受,但宗吾夫妇和4个儿被处死。

据说宗吾被缚上刑架时,还怒斥领主。

白本文学史上留下很多歌颂宗吾的作品,如《地藏堂通夜物语》、《花雪佐仓曙》等,为游方僧所咏唱或上演于歌舞伎中。

此外还有《宗吾郎实录》、《佐仓义民传》等史料传世。

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农民逃散和强诉,主要是提出经济要求,但当强诉无效时便实行暴力——起义。

据统计,德川时代的农民起义,公元1599年至公元1867年的270多年间,约有1240次,其中l052次发生在18世纪以后,中间有3次高潮,即享保(公元1716年—公元1735年)、天明(公元1781年—公元1788年)和天保(公元1830—公元1843年)年间的起义,分别为90次,114次,157次。

城市贫民的斗争 与农民运动相呼应,城市中兴起的市民运动,则成为冲击幕藩制的另一支力量。

幕藩领主通过货币改革、垄断和专卖特产品、强制商人捐献等方式,压榨城市市民。

而大商人则通过收买官吏、囤积货物、操纵物价等手段,把负担转嫁给占城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被称为“租房户”或“租地户”的下层市民,即临时工、手工工匠、仆役和小商贩等。

尤其当荒年米价暴涨时,下层市民的生活就更难维持,城市市民与幕藩领主及与其相勾结的特权大商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早在延宝3年(公元1675年)4月,江户市民就向町奉行所展开了请愿斗争,提出“因米价上涨无法生活,要求借米”,迫使町奉行所允诺借米4万依。

正德3年(公元1713年)6月,江户市民又向町奉行所提出申诉,要求采取措施降低米价,并制止奸商囤积。

享保17年(公元1732年),发生“享保大饥荒”,江户米价暴涨,而与幕府勾结的米商高间传兵卫却囤积米谷,高价出售。

江户市民要求幕府增加拨给江户的米量,取消由特定的批发商垄断稻米贩卖的办法,但末被采纳。

享保、18年(1733)1月26日夜,不愿的2000余下层市民,高呼“拿米来!”不许囤积!”等口号,冲进高间传兵卫的住所和仓库,捣毁财物,撕碎账簿。

在幕府将军身边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斗争。

终于迫使政府在3天后下令准许稻米自由买卖,满足了市民的要求。

不断高涨的农民、市民运动,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

元文3年(公元1738年)12月16日,但马藩生野银矿,1000余矿工及家属起义,反对官吏与奸商勾结,减少矿工收入。

但马全藩农民也于12月28日武装起义。

幕府慌忙调集12个藩的军队前往镇压。

因史料所限,虽然没有发现矿工与农民直接联系的事实,但它预示了两者联合斗争势力的不可避免。

德川中期后,农民起义的锋芒除直指幕藩领主外,也指向了“名主”或“庄屋”等村吏和地主富商。

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进了农村阶级分化,贫苦农民身受领主、地主、商业高利贷资本的重重压榨。

幕藩领主则依靠大商人和地主镇压城乡贫苦大众的斗争。

市民与农民的斗争呼应,共同冲击着幕藩体制,使日本封建社会在18世纪晚期逐渐走向崩溃。

农民思想家安藤昌益 随着农民、市民斗争的发展,日本出现了杰出的农民思想家安藤昌益。

昌益字良中,生于武士家庭。

中年在今青森县研究医学、本草学、行医。

昌益的生卒年月,目前还没有确说,但根据他著述的出版年代,可知其活动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

他曾邀游国内各地,包括当时日本对外门户长崎,接触社会各方面,甚至对荷兰也有所了解。

著有《自然真营道》和《统道真传》等书。

前者为101卷(93册),大部毁于关东地震,今存仅15卷(15册)。

后者凡5卷(5册),相当于前者的摘要。

他是一个不被封建文人所重视的思想家,但他却是一个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和愿望的杰出人物。

唯物论者昌益,主张物质第一性。

他认为天地万物“无非一气所生,无非一气所满。

自然转(天)定(地)人物中,唯一气充塞而无间”这就否定了朱子学派主张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气二元论,同时也是对阳明学派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他在《自然真营道》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社会发展史观。

他认为人类最早出现的是一种平等地生产劳动的”直耕”社会,即“自然世”。

自从产生了剥削阶级及其代言人——儒家(圣人)、释迦等“盗天道”者后,就进入了“法世”的阶级社会。

他坚决主张,应从“法世”回到“自然世”。

他认为,无论神佛宗教,以及儒、者、阴阳五行之说,都不是“自然之真道”,“真道在于‘直耕’”,即农民自食其力,而神佛儒老之说,则不过是“盗道之私”。

为彻底摧毁封建意识,昌益更在《统道真传》中以“纠圣失”、“纠儒失”、“纠佛失”等观点明确的卷名,对宗教迷信和儒学予以坚决的揭露和批判。

昌益痛斥孔孟之徒为“乱世”的“不讲贪食者”,鄙弃儒家经典,认其“无一语合自然之真道”;“孔丘,一生之书说、辩教,皆为私法,非自然之道,妄失也”则“说尧舜之仁义道德,贪食众人之直耕,是又盗道也……孟子之书言,悉私失,无一合于道者。

故皆弃之不足评也”。

昌益视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四恶之根”,为偷换“自然世”的“私法”。

他说:“圣人教言,信者应乎仁义礼智四德,无信则四德无用矣。

此乃盗失也。

仁者罪人之根,礼者乱人之根,义者杀人之根,智者盗之根,若纳信于此四恶之根中,则四恶益甚,妄善大矣。

”无情地剥下了所谓“仁义道德”的外衣。

作为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思想家安藤昌益,彻底否定封建社会,说“此乃禽兽之世也。

”他在否定四民等级社会的前提下,提出了“直耕者”农民至上的思想。

他认为,只有农民才是养育天下人之父母,;农者,直耕直织,安食安衣,无欲无乱,自然之转(天)子也……以之置于士下,践踏己之养父于足下,乃圣人之罪。

”这种把农民视为“天子”的思想,就是对四民等级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农民阶级的肯定,恢复了被剥削制度所颠倒了的社会关系。

昌益把他理想中曾存在于古代的社会称为“自然世”,那是一种“无富无贫,无上无下,男女无上下之别”的平等社会。

在这种“自然世”中,“原野田地之人出谷物,山里人出薪材,海沃出色、薪材、鱼盐、米谷互易而得。

浜、山、平里之人伦,与薪、饭、菜之用均自然安食安衣。

”昌益的这种设想正是那种“没有阶级差别,设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

但是,由于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物质条件在那时还远没有成熟,代表农民思想的昌益又处于那样闭锁孤立的环境里,当然不能指出怎样从法世转向自然世的道路,以致使他的伟大革命思想不得不以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告终。

他的著作也不得不和他的理想一样,被埋没了近一个半世纪而没有为人们所觉察。

吉宗独裁与节约令 幕府为巩固动摇的统治,整顿元禄以来商品经济发展所搅乱的封建体制,防止农村阶级进一步分化,摆脱财政危机,需要采取新的对策。

享保元年(公元1716年),德川吉宗就任八代将军,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一些改革,因这些改革大部分是在享保年间(公元1716年—公元1735年)进行的,史称“享保改革”。

这是德川时代三次改革中的第一次。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吉宗就职后,免去前代幕政的中心人物新井白石,任命水野忠之为掌管财政的“老中”。

提出“一切循祖法”,恢复德川前期将军的独裁统治。

为加强镇压人民,吉宗提倡尚武、振兴德川家康后中断了的武士狩猎、练武。

翻译发行范铣的《六喻衍义》,作为民间教材及字帖,向人民灌输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幕府还设“目安箱”,制订《公事方御定书》,使处理违普及刑事诉讼有法可循。

为解决财政困难,首先节约开支,简化繁绍的礼仪,七代将军家继的葬礼比以前简化得多了,其后的法事也是如此。

吉宗就任将军不久,家光的灵庙烧毁了,但没有重建,与家纲的庙合祭。

享保7年(公元1722年)实行“献米制”,命令各大名每万石俸禄献米百石,代之以减免其留居江户参勤期间为半年,即半年在府(江户),一年半在卧(领地)。

这样,才勉强发出旗本、御家人的禄米,偿还积欠商人的债款,暂时缓和了财政危机。

这个制度继续了10年,至享保16年(公元1731年)撤消,恢复原参勤制度。

享保3年(公元1718年)颁布“新金银通用令”,着手通货整顿。

其内容是今后各种物价用新金银(正德金银)计算和交易,以前通用的各种通货在五年内换成新金银。

这种新的通货政策,给元禄以来不断发展的经济泼了冷水,带来了经济的衰退,因为各种旧通货兑换新金银是在显著收缩通货的方针下进行的,货币量减少则货币、商品流通的速度缓慢。

然而元文元年(公元1736年)以大量比较劣质的元文金银换取少量良质的正德金银,并发行大量铜钱、铁钱,给经济带来了好转。

享保8年(公元1723年),实行官职津贴(足高)制,规定低俸者就任高位官职时,发给官职津贴。

例如,俸禄千石的人担任3000石俸禄的官职时,另外补贴2000石,离职后津贴即取消。

这样,既节约了开支,又能选拔人才,制止官僚主义。

享保9年(公元1724年),向各大名、旗本发出节约令,从书信、赠答、婚丧以至日常饮食、妇女服饰,都作了详细规定。

对一般武士和平民的节约令,涉及更广泛的生活面。

节约令施行的另一个结果,是阻碍了商业发展,打击了商人,正如江户浪人学者山下幸内给吉宗上书所批评的,“节约政策是产生贫困的根源”。

由于实行节约政策,“工匠做什么都卖不出去,日子不好过”。

节约没有使财政好转,终至连武士的俸禄也发不出去。

享保改革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法制的整顿——制作法令集和编纂法典。

吉宗时制作了《宽保告示集成》(公元1617年—公元1743年的法令)、《撰要类集》(享保期江户法令)。

编成《诉讼处理御定书》2卷,这是一部以刑法为中心的法典,供官吏参考的。

掠夺农民的新制度 幕府为增加收入,最大限度掠夺农业生产的全部成果,享保7年(公元1722年)起,征收年贡时实行“定租制”(固定租率制),取消过去每年秋季检查收成丰歉以确定租率的“勘查制”(检见制)。

其办法是选择收成变化较小的地区过去10年平均收获量定出租率。

过去的年贡各地虽有不同,大体上为四公六民,即税率为收获量的40%,从享保10年起提高为收获量的60%,即六公四民,但由于农民到处掀起起反抗,享保13年(公元1728年)定为五公五民,并规定非遇荒年,全村减产三成以上不减免。

定租期满后,重新检查农作物,另定租率,产量增加时年贡也相应提高。

幕府实行“定租制”,目的是增加税收,所以督促代官尽力征收贡租。

但元文2年(公元1737年)神尾春央任“勘定奉行”后,又全面恢复实行“勘查制”。

他不按幕府初期查田定级(土地分上、中、下三级,按级定税)征收年贡,而是以土地实收量按五公五民征税。

这样,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果实被掠夺殆尽。

定租制对拥有肥沃土地的地主有利,对耕种多为贫瘠土地的农民不利。

实行新的勘查制后,农民更加贫困,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阶级分化。

幕府拉拢地主,允许“苗字带刀”(即准许平民称姓佩刀)提高地主在农村中的威信,阻止农民的反抗斗争。

开垦新田与增产兴业 幕府增加收入的另一措施是开垦新田。

享保7年(公元1722年),幕府奖励在幕领或与它交错的地带开垦新田。

规定幕府垦地虽为藩领,贡租亦归幕府征收,商人出资开垦者,其贡租十分之一归开垦者称为“町人请负新田”,允许他们将与投资相应的利润以地租形式收回,这就公认地主制的形式。

当时著名的新田有武藏野、摄津川江、越后的紫云寺沼泽等新田。

开垦新田的目的是扩大税源,幕府子享保11年(1726)制定征收新田年贡的规定——《新田丈量条项》。

将享保以前开垦的新田贡租提高到与“本田”(一般土地)同等的税额,对于火田(焚烧野草开垦的田地)和山坡田,也都列入征收年贡的对象。

还积极检查“隐田”,干方百计增加贡租。

商人出资开垦新田,许多人便成为地主。

在开垦新田的同时,幕府还致力“增产兴业”,奖励种植经济作物,并推行当时主要靠输入的药材、人参、甘蔗等的栽培,以增税收。

此外,吉宗重视对生产有用的实学,令被称为甘薯先生的青木昆阳(公元1698年—公元1769年)学习荷语与兰学。

享保5年(公元1720年)缓和对洋书的禁令,准许输入与基督教无关的自然科学书籍、西洋船舶、武器、望远镜、仪器及药种等。

还在江户设立天文台,鼓励与农业有关的历学研究,下令在江户小石川药园种植药草等。

吉宗的改革,使幕府的财政暂时得到改善,物价一时也趋平稳。

但改革本身包含着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在幕藩体制下是无法解决的。

在幕藩领主经济中,米具有中心商品的作用,米价与其他物价的关系直接影响领主及其家臣们的生活。

享保15年(公元1730年)起,米价一再跌落,其他物价则不下降,这对于把年贡米换成货币作为难一财源的领主及其家臣武士们的生活威胁很大。

因此,调整米价成为幕府的重要政策。

为防止米价跌落,幕府除自己大量买米、囤米外,奖励各大名、商人也来买米、囤米,并限制向江户、大坂运米,或默许投机商买空卖空。

此外,在大坂设置官办的米谷交易所(堂岛米市场),企图通过它操纵、管理米价。

享保17年(公元1732年)近畿以西发生虫灾歉收,米价猛涨,结果公元1733年江户发生饥民捣毁米店的暴动。

第二年丰收,米价又跌。

公元1735年幕府规定了“法定米价”,但亦无效;因为幕府调整米价,实行买米、囤米,需要大量资本,只能依赖大商人,准许米商成立行会,并给予行会特权,米商因此得肆意投机操纵。

另外,也由于米的生产、贡租的分配上;封建主一味诛求,没有固定政策,以致米价涨落无常,使农民、市民、下级武士的生活极不安定。

幕府依靠增加贡税、徭役来维持其不断增长的需要,但由于他们的经济也受商人高利贷支配,所以幕藩财政基础愈不巩固。

享保改革的历史意义 享保改革并没有解决幕藩体制的深刻矛盾,反更加深了矛盾。

例如当时面临最重要的商品货币经济急剧发展的问题,已经证明单纯的复古政策抑制不了它。

因此,改革表现为一方面统制、压抑商业资本,另一方面又与之妥协并利用它,结果造成商品货币经济更发达。

在对待商业资本侵蚀农村、农民丧失土地的问题上,尽管一再禁止土地买卖、分割,抑制商人势力,而事实上却听任土地典当、租佃、默认兼并,并鼓励商人投资开垦新田。

幕府既宣布不受理旗本、御家人欠商人债款的诉讼,似乎是对商业高利贷资本的压迫。

另一方面又承认商人组织行会,给予经济垄断权,企图通过行会组织统制和利用商业资本,结果反招致商人操纵市场。

增产兴业也是依靠批发商人来吸收其经营成果,事实上默认商业发展邦批发商、经济商势力的增大。

享保改革后期,由于它适应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已引起封建经济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变化,一时取得成效,延长了幕府的寿命。

也就是说,由于它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甚至与之妥协,扩大了幕府存在的基础。

总之,享保改革具有加强幕藩体制复古、抑制商业资本的一面,同时又具有适应现实的一面。

如任用人才;奖励实学,发展生产,与商业资本妥协并进而利用。

所以,内田银藏认为“吉宗的时代是德川时代最光辉的时代”但改革必然招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幕藩体制矛盾的进一步扩大。

它虽然在最大限度掠夺生产发展成果方面取得成效,一时解救了幕府的财政危机,但它同时又促使社会阶级矛盾更激化,引起了广大农民愈加强烈的反抗。

随机文章布伦东克集中营:强迫囚犯劳动只为摧残其肉体司马迁帮谁辩护遭到宫刑呢?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公平公正公开的金鱼缸效应,只要做好这一点企业就会飞跃发展

他是五代时期的传奇人物,最后死于狂妄自大

时期,是唐末之后比较混乱的时期,与时期差不多,众多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伐,但这个时期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只存在半个世纪,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太激烈,父子、兄弟相残屡见不鲜,而作为当时的开国统治者,打仗还真有几个是一把好手,但都因为成就大业,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短短几年就丢掉性命。

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战绩可与一比高下。

李存勖是唐末地方军阀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11岁就随他父亲征战杀场,历经磨练。

李克用与开国打了20多年的仗,败多胜少,自从朱温建立后梁,朱温已得天下四分之三,而李克用只能据守山西一带苟延残喘。

李克用虽然是一代枭雄,但并非是朱温的敌手,两方势力互相吞并争夺天下的交手之中,李存勖的作用不可忽略。

李存勖多次给李克用出谋划策,挫败朱温一统天下的野心。

公元908年,李克用病逝后,李存勖继承他父亲的位置,成为晋王,当时他才24岁,由于太年轻,很多老将领不服气,一起劝李克宁发动政变,在绝对的劣势之下,李存勖沉着应对,斩杀了李克宁叛乱的将领,算是,稳固了自己的位置。

之后十几年间,他先后以弱胜强,大败契丹大军,灭后梁,吞,战无不胜,他建立的基本统一了天下,再也没有哪个势力敢与之叫板。

李存勖常年在军中历练,勇猛过人,常常带极少的人,冲在前面,与比自己多出几倍的人马拼杀,许多将领多次劝谏,但他却说,这是个不错的锻炼自己的方法。

作为一国之主,带兵打仗做先锋,说的好听点是身先士卒、鼓舞士气,难听点是行事鲁莽、弃一国安危于不顾。

这点与项羽有几分相似。

李存勖与项羽的相似之处很多,都是20多岁成为一方霸主,很小就在军中跟长辈一起历练,也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刚愎自用,不听他人意见。

也是导致他们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存勖自建后唐以来,所向睥睨,他的独断专行更胜以往,我行我素,朝中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什么礼法、道德都是摆设,连跟他的将领,在他面前说半个不字,也只有死路一条,这点项羽不及李存勖,项羽虽然自大,但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杀有功之人。

而李存勖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则是大度得很,刘皇后干涉朝政,杀害有功之臣,李存勋还帮她“擦屁股”,给死去功臣按个谋反之罪。

他宠爱的戏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他一巴掌,他却不生气,而他却因为两只狗要射杀戏子敬新磨。

李存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美色,连自己将士家里的女眷都不放过,这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李存勖最后内忧外患,愿意跟他一起作战的人只有十几个人。

最后死在自己的手下郭从谦兵变之中。

李存勖作为后唐的开国皇帝,一生战无不胜,这也导致他自大的性格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只是个摆设,只要他喜欢,一个村里的文盲无赖,就可以取代宰相之位。

这点,项羽又输他一筹。

随机文章杨坚为什么要篡周建立隋朝?诺亚方舟遗址被发现,4800年前的木船99.9%是诺亚方舟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火星男孩预言中国圣人,就连霍金都称男孩是天才天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冷,天王星和海王星有钻石(天王星-224℃)

农民的社保卡报销比例最新2025一览表(25/04/03)

农村社保卡报销比例是多少,本文将为你提供全流程的详解,确保你一步不落地完成办理。

下面随新社通小编一起了解详情。

农村社保卡报销比例是多少第1点,农村社保卡报销的比例介绍:农村社保卡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乡镇卫生院就医,起付线为100元,报销比例为90%;县级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200元,报销比例为82%;市级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500元,那么报销比例为65%;省级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700元,报销比例为55%;省外非定点医院就医,起付线为1000元,报销比例为45%。

第2点,农村社保卡报销的比例介绍:法律依据:参保人员在协议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参保人员确需急诊、抢救的,可以在非协议医疗机构就医;因抢救必须使用的药品可以适当放宽范围。

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的医疗服务具体管理由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3点,农村社保卡报销的比例介绍:农村社保卡报销比例:大病医疗门诊统筹乡、村补助比例65%、75%;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在400元以下者,不设起付线,二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75%-80%;三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55%-60%;省三级医疗机构补助比例提高到55%。

温馨提示:本数据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需以当地具体法规为准!

加入收藏
               

江户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涨与享保改革有什么关系?影响有哪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