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谁才是罪魁祸首?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蜀汉政权在建立的前半段,一直是按照为制定建国方略《隆中对》执行的,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刘备从此有了立身之本。

可惜后半段出了岔子,按照诸葛亮的计划,等到机会成熟时

【菜科解读】

蜀汉政权在建立的前半段,一直是按照为制定建国方略《隆中对》执行的,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刘备从此有了立身之本。

可惜后半段出了岔子,按照诸葛亮的计划,等到机会成熟时,分别从荆州和益州派两路大军夹击曹魏,就可平定天下,可就在攻击樊城的时候,他被盟友在背后捅了一刀,荆州丢失。

刘备急于抢回荆州,以至于有了的惨败,蜀汉的精锐部队在这两场大战中损失殆尽。

此后,任凭诸葛亮有通天的才能,也回天乏术。

因此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反而是蜀汉政权。

公元263年,大将邓艾率领奇兵绕过的正面防线,飞度阴平,奇迹般出现在江油城外。

姜维想要回身追击,却被钟会牢牢牵制。

于是邓艾一路,连克江油和绵竹,直抵成都。

后主眼看大势已去,派人向邓艾递交降书。

等到邓艾大军到来时,刘禅让人将自己捆绑起来,亲自到邓艾军前请降。

邓艾亲自为刘禅松绑,并烧掉了捆绑用的绳索。

严格意义上说,蜀汉是被曹魏所灭,西晋建国还是三年以后的事情。

刘禅投降后,举家搬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接着就发生了的事情。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曾经宴请刘禅,席间故意安排蜀地歌舞,刘禅看的很高兴。

司马昭暗中感慨的跟说:“没想到一个人的无情能到这个地步,就这样一个货色,即使有诸葛亮辅佐也成不了事,更何况姜维了。

”贾充回答:“他要不是这种人,您怎么能平定蜀汉呢。

” 司马昭转头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刘禅的回答遗臭万年:“此间乐,不思蜀。

”原蜀汉大臣郤正听到了,私下嘱咐刘禅:“您不能这么回答,您应该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巴蜀、陇西,我每天都思念着他们。

”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思念故国时,刘禅就按照郤正的指点回答,司马昭奇怪的说:“这个回答怎么不像你说的,倒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下意识飙出一句:“咦,你怎么知道。

”席间顿时。

千百年来,无数人以此嘲笑刘禅昏庸无能、乐而忘本,乃至把蜀汉灭国的责任安在刘禅身上。

可是蜀汉灭国真的是刘禅的责任吗?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样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教育刘禅要重用贤臣,远离小人。

于是有人就说,蜀汉之败就是因为刘禅没有听诸葛亮的话,亲小人,远贤臣,亲信宦官黄皓,搞的民不聊生,所以国家败亡。

事实上,刘禅一直是诸葛亮遗嘱的忠实执行者,诸葛亮死前交代,自己死后,由接班,蒋琬死后接班。

费祎之后没有交代,实际上大权落在了以诸葛亮弟子自居的大将军姜维身上。

黄皓之流不过是个弄臣,玩闹,逗刘禅开心的人,他一辈子无非就是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没什么政治野心。

蜀汉的灭亡恰恰是那位诸葛亮的弟子姜维的责任。

自从夷陵之战战败后,蜀汉实际上就成了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

在诸葛亮倾力治理之下,蜀汉才渐渐恢复了元气。

然而,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不得不率军北伐。

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是提前先解决了南方的后顾之忧以后才出山。

然而,以蜀汉的国力,实在无法支撑一场北伐战争,因此几次出祁山,诸葛亮都因为后勤补给不给力而被迫撤退,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此后,蜀汉再也没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因此全面转入战略防守态势,在蒋琬、费祎的先后治理之下,休养生息,国家又再次恢复了生气。

然而,费祎意外被刺,姜维担任大将军,他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坚持重北伐战争。

多次出兵,败多胜少,而脆弱的蜀汉经济却在连年的征战中几近崩溃。

等到司马昭伐蜀的时候,姜维自以为凭借剑阁天险可以阻挡魏军,却没料到被邓艾搞了个战略大迂回,直接抄了他的后路,攻破了成都。

用兵如此,真给诸葛亮丢脸。

因此,蜀汉灭国,姜维才是罪魁祸首。

至于刘禅,他这一辈子,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刘备活着的时候,他自然没啥事可做。

刘备死后,直到蜀汉灭亡,他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下,治蜀汉、平南中、出祁山都是诸葛亮的主意,他一件事都没法做主。

即便诸葛亮死后,都给他安排好了接班人。

等到了曹魏国土,刘禅更是要仰人鼻息,乐不思蜀也许真是他迫不得已的一种姿态。

蜀汉从荆州失守开始走下坡路,姜维失策加剧了这一进程,刘禅能做的真的不多。

随机文章请问宋朝之后有多少位「传奇人物」最喜欢骑『白马』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人们被现实打败的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竟然是假的(谣言)天王星是什么颜色​,天王星为什么是蓝色(反射太阳光呈现蓝色)太阳系为什么绕银河系​原因,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系转

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争霸,最后到底谁胜了?

春秋时期,“会盟”是诸侯国进行政治交流与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各种会盟的次数至少在百次以上。

但在这么多的会盟中,最重要最出名的会盟有四次,史称“春秋四大会盟”。

这四大会盟分别是“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与“徐州会盟”。

四大会盟之所以重要和出名,是因为四大会盟分别产生了春秋不同时期的霸主。

“葵丘会盟”称霸,“践土会盟”称霸,“徐州会盟”越王称霸,唯有“黄池会盟”最终到底是谁称霸,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悬念。

“黄池会盟”的背景是吴国崛起后北上与老牌中原霸主晋国争带头大哥的位置。

吴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有吴王时代打趴了,攻破楚国都城,差点让楚国灭国。

他的儿子吴王时代打垮了越国,继续压制楚国且屡次成功北伐。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吴王夫差与晋定公进行了黄池会盟。

为什么说黄池会盟最后谁当了霸主是个千古之谜,这可要怪司马迁,因为他的《史记》把水搅浑了。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来搅浑黄池会盟最终霸主人选的。

《史记·秦本纪》:“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

吴强,陵中国。

”《史记·晋世家》:“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黄池,争长,赵鞅时从,卒长吴。

”《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

”如果从这三段史料来看,毫无疑问是吴国最后当了带头大哥。

但是司马迁又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写到:“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

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

”晋定公曰:“於我为伯。

”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

”然后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继续写到:“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

吴晋争彊。

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如果从这两段史料来看,又是老牌带头大哥晋国成功压制了要造反的小弟夫差,继续坐稳了龙头的位置。

额的神,估计写《史记》这本巨著写晕头了。

他这一晕头不要紧,黄池会盟最终的霸主结果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史记》是靠不住了,那就得从其他经典史书中寻找答案。

《春秋左传》的记载肯定是当仁不让的重要评判标准。

原因很简单,《春秋左传》成书时间比《史记》早,更接近历史真相。

而且《春秋左传》名气大,位列中国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左传》对此的记录是:“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

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

”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

”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

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

”对曰:“请姑视之。

”反,曰:“肉食者无墨。

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

”乃先晋人。

”《春秋左传》的结论是晋国压制了吴国,还是带头大哥。

本来作为十三太保的《春秋左传》给出了答案,千古之谜在此就应该尘埃落定了。

但是儒家经典既然叫做十三太保,那么《春秋左传》就不是唯一的终极评判者。

另外一个大太保《春秋公羊传》给出了不同的声音:“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

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以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

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这段话翻译下来可以总结为两句话:“黄池会盟吴国当了带头大哥。

”“吴国发起会盟,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如果说两大太保《春秋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正在掌对掌拼内力,谁也打垮不了谁的时候。

一个长期跟着《春秋左传》混的小弟《国语》突然从斜刺里杀出,用指法袭击了《春秋左传》的膻中穴。

《国语》这本书以童书业先生的话说,史料价值明显低于《春秋左传》,而且成书时代也稍晚于《春秋左传》。

即使这样,在几大高手不能互相说服的时候,《国语》的史料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国语涉及黄池会盟的篇幅比较多,我在这里就不在引用原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国语·吴语·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和《国语·吴语·吴差使王孙苟告于周》。

总之《国语》要告诉我们的是吴国在黄池会盟上把晋国吓尿了,最终当了带头大哥。

从以上史料综合下来看,《史记》内容混乱,出错是常事,所以《史记》内容不能做评判标准。

《春秋左传》离历史真相时间最近,而且江湖地位很高,有“混江湖不识《春秋左传》,读遍史书也枉然”的说法,所以我们对《春秋左传》的发言不能。

但《春秋左传》哪怕犹如乔峰一样的地位和武功,也难以抵御与鸠摩智的联手。

《春秋公羊传》和《国语》的史料互相印证,他们共同得出的结果比《春秋左传》更具有说服力。

而且如果非要拉上《史记》进行综合评比,《史记》提到吴王当上霸主的史料也多于晋国。

反而《史记》提到晋国胜出的史料内容同《左传》内容如出一辙。

说明司马迁在史料取材方面是多渠道的,可能因为写《史记》的工作量太大,或者《史记》根本不是出自司马迁一人之手,所以造成史料上前后矛盾。

不管怎样,吴王夫差最后当上了带头大哥这个结论是更靠谱的。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黄池会盟最后是夫差坐上了霸主宝座。

得出这个结论不是把上述历史资料拿来进行简单对比,而是基于吕思勉先生《先秦史》与童书业先生《春秋左传研究》中对于黄池会盟的观点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而得出。

(一)吕思勉先生认为晋国自从弭兵会盟之后就已经衰落了,而此时吴国刚刚强盛起来,晋国怎么可能与吴国争强?另外,《春秋左传》大多采用晋史,古人很久以前就有定论,所以《春秋左传》的作者在黄池会盟这段史料的记载中肯定不免有所忌讳与掩饰。

童书业先生认为《春秋左传》一书于列国则扬晋、楚而抑齐、秦,记鲁国之事尤为详细。

所以作者一定是与鲁国、晋国及楚国有关的人。

因此这个人肯定在记载黄池会盟这段材料时张扬晋国之威,打压吴国之势。

童书业先生还大胆推测《春秋左传》的作者是,因为吴起先后在鲁、晋(魏)、楚效力,且对《春秋左传》有深入研究(童先生的例证此处不再展示)。

《·外储说右上》更是提到“吴起,卫中人也。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春秋左传》关于黄池会盟这段史料不靠谱。

《春秋公羊传》加《国语》,再加吕思勉和童书业的观点,《春秋左传》算是被破功了。

(二)我的思考则是从“黄池”这个地方找亮点。

“黄池”位于今天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当时属于卫国的封地,也属于中原腹地。

而卫国、鲁国等国家都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小弟,换句话说就是卫鲁之地都是晋国的势力范围。

吴王夫差把会盟地点放在了晋国的势力范围,敢于深入中原腹地与晋国抢位子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夫差已经不把晋国与他小弟的军队当一回事儿了。

第二,晋国的对这部分的势力影响已经松动了,也就是说卫、鲁等国迫于吴国的武力已经跟着吴国混了。

《左传》里面就有鲁国的子服景伯与吴国谈进贡的对话记载。

《左传》还有宋国向吴国进贡的记载。

再结合吴国多次打败齐国,征伐鲁国,而晋国均为出手来看。

吴国敢在晋国势力范围内召开黄池会盟,已经是吴国强大实力水到渠成的表现,也是晋国国力衰落,霸主权力开始旁落的写照。

吴国这个霸主当得太埋没,一方面是《史记》记载混乱,其他经典史书也说法不一。

另一方面是吴王夫差没有获得霸主应该享受的待遇。

纵观齐桓、晋文、勾践称霸,不是被周天子请去吃饭当座上宾,就是周天子封了大红包并准备了一大堆礼品派使者转呈送过来。

而翻阅了所有史书,夫差在黄池会盟上没有吃到周天子的饭,并且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到,更别说红包和礼物。

《国语·吴语·夫差使王孙苟告于周》这段史料反而记载的是夫差自己派人屁颠屁颠地去向周天子报告自己的功劳,得到的奖励就是周天子的一顿夸奖,祝他多福长寿,但是夫差连一个棒棒糖都没领到。

基于此,所以后来的很多学者都怀疑夫差并没有当成带头大哥,谁叫夫差这个霸主当得如此寒碜。

如果夫差这个霸主当得仅是寒碜还就罢了,可惜的是夫差这个霸主不仅没有挣够当霸主的面子,还输了自己在南方的里子。

他在黄池斗晋定公地主的时候,勾践在后面深深地捅了他的菊花。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菊花残,满地伤,夫差从此没有了笑容。

随机文章AV8B鹞式攻击机简介,2012曾被塔利班炸毁6架世界上最便宜也最好的无人机,最适合新手的无人机/售价420元直立浮尸科学怎么解释,尸体腐烂产生的气体膨胀而漂浮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去哪了,黑洞的出口通向哪里/从白洞吐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半径5.2亿光年/质量是银河系10万倍

中国传统风俗“初九拜天公"天公是指谁?

“初九拜天公",农历正月初九,以中国传统习俗来说,被称为是“天公的生日”。

“天公”,即。

当这天的子夜(农历正月初八的子时,晚间23时)到来,家家户户会隆重祭拜天公,祈求神明庇佑、延年益寿。

关于祭天与天公的信仰已相当久远,可追溯至远古的夏商时期。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因而敬天畏天,衍生出天神崇拜,将“天"视为创造万物的神。

殷商时期,商人除了有祭祀人鬼(祖先)、敬天神地祇外,更有完整系统的祭天仪式。

而“天"也是卜辞卜问的对象,来年的收成、吉凶祸福,乃至于国家大事都要询问“天"的意见。

“天"原本没有具体形象,但因被赋予象征宇宙万物的至高存在,被进一步神格化、帝王化,便将人世间的帝王形象套在“天"身上,开始用“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等各种称呼“天"。

而人世间的帝王,也借用“天"的概念,称己“受命于天”、“天命在身”,自称为“天子”。

《尚书.召诰》有载:“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召诰》是周召公委托上书,告诫应当敬德,使周的天命能够长久。

可看出周代具有浓厚的天命观,而“天命”也成为中国各个朝代君主最为看重的事物,最后形成天命思想。

形成于时期的,将“天"迎至道教神仙界中,民众皆以“玉帝”为神中至尊。

而玉帝所呈现的形像,多是穿着秦汉帝王的冕服,但这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大裘的玉帝样貌,是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定型的。

但是天公地位太过崇高,让一般民众不敢随意擅自为其雕塑神像,多以专供天公的香炉─天公炉代替,因此各个庙宇皆设有天公炉,在祭拜庙宇主神之前,都要先朝外拜天公。

天公的信仰,不仅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在日常俗语中处处可见,像是“姻缘天注定”,“天意难为”,流传甚广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也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随机文章奈良时代简介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地震为什么预测不到,动物异象预测真的靠谱吗/准确率极低

加入收藏
               

蜀汉灭亡谁才是罪魁祸首?刘备,关羽,还是诸葛亮?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