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禧北伐?开禧北伐的背景,真相以及过程

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派、、叶适等人的支持。
宋宁宗对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
【菜科解读】
宋宁宗时,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派、、叶适等人的支持。
宋宁宗对的屈辱地位不满,也支持韩侂胄的抗金政策。
开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军国事的韩侂胄未作充分准备,便贸然发动北伐。
宋军纷纷出击,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属安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都统制李爽率部攻寿州(今安徽凤台),江陵府(今属湖北)副都统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统制王大节攻蔡州(今河南汝南)。
然金军方面早有准备,故上述宋军进攻皆以失败告终,只有镇江副都统制连战皆捷,但也无法转变败局。
金军乘胜分路南下。
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割让关外四郡,金封吴曦为。
面临这种不利局势,韩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斩韩侂胄等人而未果。
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势也渐平稳,金大将仆散揆又病死军中,形势对宋有利。
但宋廷内主和派开始阴谋活动,礼部侍郎与杨皇后、杨次山等勾结,杀死韩侂胄,宋、金罢兵议和。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订立嘉定和议。
过程 宋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
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
开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贬,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
”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很得民心。
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有人认为,“开禧北伐”是韩侂胄为捞取政治资本而采取的一次军事上的冒险行动。
由于实行党禁,逼走,使韩侂胄在政治上失了人心。
当时金朝的情况不太妙,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北边部族又屡犯金朝边境,在连年征战中士兵疲敝,国库日空。
于是韩侂胄认为有机可乘,就把恢复故疆、作为建立功业的途径,作为争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种手段。
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还重新用了辛弃疾等一批主张对金用兵的大臣。
开战之前,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分析形势之后,提出此时进行战争对不利,认为这场战争几无胜算。
叶适不仅拒绝起草宣战诏书,还上书宋宁宗,认为轻率北伐“至险至危”。
武学生华岳上书,认为此时南宋“将帅庸愚,军民怨恨,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山砦不修,堡垒不设”,认定这次北伐将“师出无功,不战自败”。
结果华岳被削去学籍,遭到监禁。
反对的声音立即被韩侂胄镇压下去。
韩侂胄请直学院士李壁起草了伐金诏书,以鼓舞士气:“,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熟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
”于是宋朝军队不宣而战,首先对金朝军队发起了攻击。
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如泗州等地。
但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觉察到南宋“将谋北侵”,已有了准备,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了反击。
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之一皇甫斌率军攻打唐州时被金军击溃,接着在攻打蔡州时大败于溱水,韩侂胄急忙把他撤了。
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邓友龙等也因兵败而被撤职。
不久,金军就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对宋军发起了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
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西路军事重镇和尚原与蜀川的门户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
韩侂胄想通过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败局,但陕西河东招讨使吴曦却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变称王。
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战败而结束。
接着,又是兵败之后的谈判。
而对南宋来说,战败以后的和谈是气短的。
作为胜利者,金朝自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
除了提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求将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谋缚送金国。
打了败仗以后,就要有人到金军去谈判,这份差事朝廷中谁也不愿去,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萧山县丞方信孺作为南宋派出的谈判代表。
方信孺不仅能言善辩,而且在金人面前威武不屈,金人将他投入监狱,断绝饮食,并以杀头相威胁,要求他答应金朝提出的割地赔款、缚送首谋等五个条件。
方信孺不怕威胁,说缚送首谋,向来无此办法。
金朝将领威胁说:“你不想活着回去吗?”方信孺说:“我奉命出国门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最后金人也没有办法,只得将方信孺放回。
这年八月,韩侂胄听取了从金营中谈判回来的宋使方信孺的汇报。
当方信孺汇报了割两淮、增岁币等金人提出的四项条件以后,变得。
韩侂胄问:“还有什么?” 方信孺说:“我不敢说。
” 在韩侂胄的逼问之下,方信孺只得如实相告:“是要太师的人头。
”韩侂胄听后大怒。
多割一点地,多赔一点钱,韩侂胄还可以退一点,可最后一条是没有退路的。
韩侂胄迁怒于方信孺,夺去方信孺三级官阶,将其贬到临江军居住。
谈判的条件不能接受,只得硬着头皮再打仗。
韩侂胄撤了两淮宣抚使张岩的职务,任命赵淳为两淮置制使,负责镇守江、淮。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势力,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是主要的代表。
杨皇后因当年韩侂胄在宋宁宗选皇后的问题上不倾向于她而怀恨在心,同时她也认为北伐过于轻率。
他们通过皇子向宋宁宗进言:“韩侂胄再启兵端,将危社稷。
”杨皇后也在旁边劝说宋宁宗,但宋宁宗很犹豫,一时难以定夺。
杨皇后担心如果宋宁宗走漏风声,让大权在握的韩侂胄知道,后果将十分严重,就与史弥远、参知政事钱象祖等人密谋,设法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殿帅夏震派出的将士挟持,杀死于玉津园中。
韩侂胄被杀以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金朝,并以此作为向金朝求和的砝码。
此后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
经过与金朝的谈判,按照金朝的要求,韩侂胄之首被送往金朝示众。
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和议条款为:两国境界仍如前;嗣后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增加岁币银帛各五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疆界依旧。
与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比“隆兴和议”更能显示合约的屈辱性。
随机文章天天被叫侍寝连3年!奴婢龙床上什么也没干 竟成乾隆宠妃关于成吉思汗长子尤赤的身世之谜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中国最神秘的史前文明,轩辕黄帝是史前文明的领导者(移民太空)88年天空上出现孙悟空,悟空踩七彩云惊现空中(专家已辟谣)
晚清“丁戊奇荒”饿死千万人,为什么没发生农民起义?
尤以1877、1878年为最烈,因这两年的干支纪年分别为丁丑、戊寅,故而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饥荒,对囊空如洗的晚清政权而言,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传统农业帝国下的“荒政”早已在天国之乱后支离破碎,近代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又远未建立。
但吊诡的是,如此惨烈的饥荒,前后四年,虽有不计其数的小规模民众暴动,但最终竟没有一起暴动发展成值得史册一提的“农民起义”。
在政府控制力无法深入底层社会的晚清时代,这简直是个“奇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 李提摩太之问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于1870年来到中国。
1876年,丁戊奇荒由山东发端,李提摩太恰在山东传教。
1、山东:饥民请求李提摩太做他们的领袖 灾荒到来的那个夏天,李提摩太身处山东青州。
灾情在五月份已相当严重,平民已经开始群起“吃大户”,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 “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
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很不错,便组成五百余人的群体。
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 李提摩太在日记里留下这些抢大户及卖儿鬻女的记载的同时,自身也未能置身饥荒之外,其洋人身份,成了饥民们努力争取的“宝贵资源”: “六月三十日这天,两位学者来拜访我,他们都是秀才,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一个来自寿光,另一个来自益都。
我太忙了,没空接待,他们约定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他们一进门就跪下了,请求做我的弟子。
交谈后,我弄明白了,他们两人是一大群人派出的代表,大家希望我能做他们的首领,举行暴动,因为当局不能提供食物,他们活不下去了。
他们已经安排好了房子,并且有数不清的人准备接受我的命令。
我告诉那两位民众代表说,我从来没想到要干这种事情,因为那只会加重民众所遭受的苦难。
暴动一旦开始了,没有人知道会如何收场,但毫无疑问会造成大规模流血。
我建议他们采取建设性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破坏来改善人们的处境。
” 类似的情节不止一次发生。
比如,七月三日晚上,青州东面某个村镇也派了代表前来,邀请李提摩太去做他们的起义军领袖。
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官府镇压饥民抢大户,饥民则认为官府害怕洋人,由洋人出面带领他们抢大户,可以抗衡来自官府的镇压——只是李提摩太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不愿意在日记里正视“洋人拥有特殊政治地位”这种原因。
李提摩太没有答应成为饥民们的领袖,而是在山东做了一年多的赈灾工作。
直到1877年秋天,更严重的山西饥荒的消息传来。
2、山西:李提摩太“纳闷为什么没有人抢劫富户” 李提摩太日记所呈现出来的1878年的山西,是一个真正的人间地狱: 1月29日,太原以南140里: 经过了四个躺在路上的死人。
还有一个人四肢着地在爬行,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碰上一个葬礼:一位母亲肩上扛着已经死去的大约十岁的儿子,她是惟一的“抬棺人”、“神父”和送丧者,把孩子放在了城墙外的雪地里。
1月30日,距太原270里: 路过两个显然刚刚断气的人。
一个衣服鲜亮,但却死于饥饿。
往前走没几里路,发现一个大约四十岁的男人走在我们前面,摇摇晃晃像是喝醉了酒,被一阵风吹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
1月30日,距太原290里: 看到路边躺着四具尸体。
其中一个只穿着袜子,看来已没什么分量,一只狗正拖着移动。
有两个是女人,人们为她们举行过葬礼,只是把脸朝地安置而已。
路人对其中的一个更仁慈一些,没有把她的衣服剥去。
第三具尸体成了一群乌鸦和喜鹊的盛宴。
随处可见肥胖的野雄、野兔、狐狸和豺狼,但.男.人和女人却找不到食物维持生命。
当我缓慢地爬上一座山丘时,遇到一位老人,他异常伤心地告诉我说:“我们的骡子和驴都吃光了,壮劳力也都饿死了,我们造了什么孽,招致上天这样的惩罚?” 2月1日,太原以南450里: 半天内就看见了六具尸体,其中四具是女尸。
一具躺在一个敞开的棚子里,,腰上缠着一条带子;一具躺在小河沟里;一具浸在水里,由于野狗的拖曳,半身暴露出冰面上;一具半身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躺在路边的一个洞口旁;还有一具已被食肉的鸟兽撕碎,吃掉了一半、还碰上两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手持拐杖蹒跚而行,看起来就像九十多岁的老翁。
另一个年轻人背着他的母亲——她已经没力气走路了,看见我盯着他们,年轻人便向我求助,这是我离开太原后首次有人向我乞讨。
2月2日,太原以南530里: 在下一个城市是我所见过的最恐怖的一幕。
清早,我到了城门。
门的一边是一堆男裸尸,像屠宰场的猪一样被挥在一起。
门的另一边同样是一堆尸体,全是女尸。
她们的衣服被扒走换吃的去了。
有马车把尸体运到两个大坑旁,人们把男尸扔到一个坑里,把女尸扔到另一个坑里。
…… 长期行走于饥饿和尸体之间的李提摩太,为一个问题所深深地困惑:为何社会仍然“秩序井然”?他自己最终提供给自己的解释是—— “我一直纳闷为什么没有人抢劫富户。
今天这个疑问有了答案:每一个村中都贴了告示,宣布巡抚有令,任何人胆敢行凶抢劫,各村镇首脑有权对抢劫者就地正法,因而犯罪现象出奇地少。
大家都听天由命,我惟一看到人们流眼泪的场面是在母亲们埋葬她们的孩子的时候。
” 但是,李提摩太似乎忘了——山东巡抚衙门采取了同样的镇压措施,但仍有民众不断地在抢大户,而且还希望找一个洋人做他们的领袖,充当保护伞。
3、天灾背后的人祸:遍地鸦片,导致山西无储粮富户可抢 李提摩太未能窥见山西民众不抢大户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并不了解此次灾荒真正的起因。
持续的大旱固然是饥荒最重要的原因,但人祸的权重同样不容忽视。
1859年,清廷颁布《征收土药税厘条例》,国内鸦片种植合法化。
短短十余年之后,山西农民“弃田之半以种罂粟”。
因为种罂粟比种粮食挣钱,“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诸硗瘠之区”。
到初年,山西已成为本土鸦片的重要产区。
如据御史刘恩溥说,山西的状况是“数十万顷膏腴之田,几无树艺五谷之土”。
时人估计:“自罂粟盛行,每县之田种罂粟者不下十之三、四,合全省土田计之,应占十五万顷”。
张之洞也说:山西遍地种植鸦片,“几于无县无之”。
大量的耕地和劳力转移到鸦片种植的后果,是山西本省粮食产量迅速下降。
对于“李提摩太之问”,当年的《申报》,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山西自广种罂粟以来,五谷所产渐少,民间毫无盖藏,一遇旱荒立见奇拙,此尚谓害而不由于罂粟,其谁信之?” 鸦片种植的泛滥,虽以山西最烈,却并不是山西特有的现象。
同属灾区的河南、山东,也是本土鸦片的重要产区,惟种植规模略逊山西。
这种畸形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灾荒时期民间难寻储粮大户。
自然,李提摩太也就很难在山西看到他预期的抢大户景象——而且,李提摩太抵达山西时,饥荒已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山西境内屈指可数的有粮大户,早已被抢光。
谢家福的“抗夷大业” 回到开篇的问题:一场波及上亿人、覆盖整个北中国、饿死千万人的大饥荒,引发了无数的暴力事件(如山东、河南等地的抢大户)。
但却没有发展出任何值得史册一提的“农民起义”,原因何在? 如果把“起义”的定义,简化为“有政治诉求的针对当局的暴动”,区别于单纯为充饥而针对富人的“抢大户”,那么,这个吊诡的问题,或许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里,中国的乡绅士大夫——传统农业中国底层社会的直接整合者,他们在哪里?他们和谁站在一起? 1、“管教压倒慕惟连!” 1877年阴历2月下旬,苏州绅士谢家福刚刚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押送一批饥民从南方返回他们的原籍。
在归途中,谢家福听到了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山东赈灾的消息。
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敏感性立刻让谢家福紧张了起来,他后来在日记中补记道: “(得知洋人赈灾消息)深惧敌国沽恩,异端借肆,不能无动于衷。
顾以才微力薄,莫可挽回,耿耿之怀,言难自己。
” 在这样一种“耿耿于怀”的情绪支配下,谢家福当即给自己熟识的一批江南士绅们集体写信,强调必须对洋人在中国的赈灾行为采取措施。
谢认为:西人在山东赈灾,打的是救灾恤邻的幌子,暗地里干的是收拾人心的阴谋。
若不采取措施,恐怕会导致民心流失,异教横行,终为中国之大患。
进而建议,应该在赈灾问题上与洋人展开竞争战斗,“跟踪济赈”,追踪洋人救灾的路线,以赈灾对抗赈灾,非如此不足以防止洋人骗走国人的民心。
谢认为,这件事情是所有有良知的爱国士大夫所的责任和义务,并为此慷慨赋诗一首: 大兵之后又凶年,国计民生孰见怜?安得赈钱三十万,管教压倒慕惟连! 慕惟连和李提摩太一样,是西方传教士在山东赈灾的代表人物。
2、“小孩饿死尚是小事” 在谢家福看来,抵抗洋人借赈灾收买人心的首要之务,是与传教士在收养饥荒受灾儿童方面展开竞争。
他在1877年5月4日给好友李金镛的一封信中写道: “东省灾后,子女流离者不可计数,为他族收养者,闻有数百名之多。
窃恐人心外属,异说横行,为邹鲁之大患……” “严峻”形势下,谢氏主张“急则治标”。
这个“标”就是儿童,理由是儿童智识未开,情窦未通,更容易被异族蛊惑。
谢氏激动地写道:眼看着这些儿童被洋人驱入“陷阱”之中,再也不能重新做人,但凡有血气者,“能无锥心肝、竖毛发,亟图补救哉!” 倡议在士大夫圈子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譬如,苏州士绅袁遂给谢氏回信,说道:西人想要领养饥荒孤儿,那是万万不可。
……我们若能多收养一名,则少一人入教,功德尤其大。
再如,另一名叫做尤春畦的绅士,在聚会上发言道: “小孩饿死尚是小事,为天主教诱去,则大不可,能否引之出堂,亦宜酌量,事却甚好”。
3、“弟之此行为敌夷,不为赈济” 有了士大夫们的支持,谢家福动了赈灾行动。
但谢本人不认为自己发起的是赈灾活动。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郑重声明: “弟之此行为敌夷,不为赈济。
赈济则以仁存心,当念亲亲仁民之意,敌夷则惟知大义,虽捐麋踵顶,有所不辞。
” 意即:我此行目的,是抵抗夷人,而不是赈灾;赈灾讲究仁心;抗夷讲究大义。
为了大义,我,在所不辞。
这种表态,赢得了士大夫们的高度赞赏。
譬如,上海的绅士王赓保来信,赞扬谢氏将众多孤儿从黑暗的“禽兽之域”中拯救出来,这种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壮举,谢的行动,证实了世事尚有可为。
王赓保表示,自己愿意与其谢一起并肩战斗,抵抗夷人。
工作中每遇到困难,谢氏也每每以“抗夷大业”自我鼓励: “生平灭夷之志,刻不能忘,……(如今得此机会)而交臂失之,则身存实死,天下不必有此人,谢家不必有此子也”。
基于这样一种“敌夷”而非“赈灾”的理念,谢氏在山东地区,将活动经费高度侧重于收容饥荒儿童。
有人曾建议其将资金用来开设粥厂,以解青州灾民的燃眉之急,结果被其拒绝。
谢氏认为:青州原有的粥厂已停,灾民情势甚危;但儿童与大人不同。
儿童无知,不懂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春秋夷夏大义,无法要求他们像成年人一样有觉悟,愿意为持节而慷慨赴死。
故有限的资金,应该优先救济儿童。
谢在日记中说:对上述决定,自己“理得心安”,并无愧疚。
4、士绅“抗夷大业”之成效 在各种不同场合,谢家福反复阐释“敌夷”重于“赈灾”的理念。
譬如,1877年6月22日夜间,谢氏前去访问几位上海绅士,力陈教堂收容中国儿童的危害。
座中有一位替教堂筹集赈灾经费的人士,替教堂辩解,认为不该把耶稣教和天主教混为一谈,一棍子打死。
随即招来谢氏激烈的驳斥: “某之所办者,与教门的良莠无关,所关注的是中外之界限。
山东灾民受洋人赈恤,三月有余,几乎只知有洋人,不知有中国矣。
诸君好善乐输,若能下固百姓已去之人心,上培国家富强之元气,则是大大的忠臣和义士。
若还反过来替教堂筹集经费,岂非汉奸?那些接受了教堂赈济之人,必然皈依洋教,终不再是中国之民。
最可怜的是,那些童子尚未开蒙,如何知道这些,眼看着他们沦陷于教堂之中,于心何忍?朱子说过,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所以我的看法是:拯救沦陷在教堂里的儿童,远比赈济灾民更重要。
”(为便于阅读,对这段日记略做了通俗化处理) 谢家福对洋人之赈灾活动的抗拒,代表了当日中国士大夫们的主流意见。
这一点从谢氏所获得的广泛支持中即可窥见。
这种抗拒态度,同样流行于清廷高层。
比如,1878年4月间,河南学政瞿鸿禨听到洋人赈灾的消息,立即上奏,指责洋人“其居心则险不可测”,目的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机“收拾人心”,以实现他们的阴谋。
清廷接到奏折后,随即指示山西、河南两省巡抚(此两省因在内陆,洋人尚未来得及进入赈灾,但灾情已很严重),要他们但凡碰上外国人进入灾区,必须“婉为开导,设法劝阻”。
在士绅的鼓动下,部分灾民也怀有强烈的抗拒洋人赈济的情绪。
比如,光绪三年(1877),山东昌乐县灾民“弗受洋赈”;山东乐安县灾民“俱情愿饿死,不受洋人之赈”。
河南亦有灾民不肯接受赈济,还助力当局传播传教士“”之说。
对此,西方人士曾经在《申报》上刊文如此描述: “河南地方饥民大不解事,于教士所分给之银,不肯领取,意谓西教士意在买服人心,诱人入教,故特给我等银钱,慎勿堕其术中。
彼此相戒,竟无一人肯领。
且仿铁泪图之式,造作诸般恶状,谓教士诱人入教,如此虐待。
亦分贴多张,以冀煽惑人心,该省官宪无可如何。
” 能够仿照《铁泪图》制作宣传画,并广为宣传,这背后必然有知识分子、亦即河南本地乡绅士大夫们的参与。
尽管如此,传教士仍然多次尝试派人进入河南赈灾。
但结果是:当地民众和政府不允许他们逗留,更不许他们以任何方式涉足当地赈务;且声称,如果他们不离开河南,就会有生命危险。
河南境内反教情绪之强烈,远胜他省——开封居民闻知传教士花国香等人到达,竟遍贴告白曰“宁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更有某书院罢课,宣称“要与西人打仗”。
最终,传教士们不得不放弃了赈济河南的打算。
整个“丁戊奇荒”期间,河南居然差不多做到了不让西人在其域内发放丝毫赈济物资的程度,本土乡绅与当局的鼎力配合,可谓居功至伟。
5、消弭“农民起义”,传教士们“功不可没” 西方传教士投入到“丁戊奇荒”的赈灾活动之中,自然有推动教会发展的意图。
当山东的赈灾活动,给教会的发展带来非常良好的影响之后,传教士们决定将赈灾活动扩展到河南、山西等地,是很自然的事情。
朝野对洋教的排斥,也不算意外。
对朝廷而言,已有太多的教案让清帝国焦头烂额;对士绅而言,“华夷之防”乃是大义,赈济灾民不过小节。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场的大饥荒,最后居然没有发生值得一提的针对当局的“农民起义”,传教士们可谓“功不可没”——不是因为他们的赈灾活动弱化了社会矛盾,而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赈济活动的出现,全面转移了灾区、非灾区士绅们的矛盾指向。
他们取代了朝廷,成为了士绅们眼中的“头号敌人”。
失去了士绅参与的农民暴动,缺乏底层资源整合能力,也无力提出合理的利益诉求,其结局自可想而知。
随机文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250定律是什么意思,每名顾客身后有250亲友可成用户海王星是什么颜色,海王星为什么是蓝色的(吸收太阳光反射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