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战役过程简介 莱茵河战役最后的是什么

由法第一军和美第七军组成的
【菜科解读】
由法第一军和美第七军组成的第六军群在南方很远的地方正同准备重新进攻施特拉斯堡和阿尔萨斯平原的德军激烈交战。
1945年1月25日成立的德维斯杜拉集团军群〔下辖德第二、第九集团军〕的总司令,党卫军首领发动了名为“北风”的行动,夺取了萨文关并把帕奇将军的美第七军组成了两半。
使美第七军陷入了困境,被迫在一月拉长战线以弥补由于巴顿北上阿登而造成的缺口。
当德军开始进攻时,美第七军只能以七个师在九十英里长的防线上来抵抗德军八个师的进攻〔包括德第二十一装甲师和一个党卫装甲师〕。
盟军总指挥部只好命令战略退却,放弃施特拉斯堡和阿尔萨斯平原,等待美第六军群到来后以优势兵力展开发击。
但法第一军的朱安和塔西尼将军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在任何条件下不能把刚解放的法国领土拱手让给德军,并殷切希望将军能够支持他们。
在1月2日和3日晚上,塔西尼将军调遣第三阿尔及利亚师来守卫施特拉斯堡。
6日,德第十九集团军从莱茵河西岸稳固的阵地科尔马桥头堡突然发起进攻,在艾尔斯坦·海茨地区向施特拉斯堡推进十三英里。
在施特拉斯保周围的血腥战斗持续了两个星期。
德军一次次的猛攻都被粉碎。
这证明了法军是要死守该地而不退却;希姆莱在距莱茵河稍远地区已无力组织任攻。
到1月26日,德军终于认识到夺回施特拉斯堡是不可能的。
这使得德第十九集团军的司令魏茨将军被撤职,成了上司的。
而的希姆莱的灾难性失败,促使帝国元首不得不亲自来指挥具有决定性的维斯杜拉集团军群。
施特拉斯堡战役的稍后几天,法军传达了塔西尼将军1月15日发布的书面命令,号召全军:“一个德军都别放过……完好地解放科尔马……紧紧扼住莱茵河沿岸德军的补给线……”为了使法军扼信科尔马这块孤地,盟军最高指挥部给法军增派了大量援兵:除了美第三师、美第二十八师和美第十二装甲师,再加从施特垃斯堡南下的法第二装甲师以及坚守在施特拉斯堡的第三阿尔及利亚师,不来参加科尔马战役外。
塔西尼将军麾下实际上已有十一个师,并全都向科尔马集结。
与塔西尼将军争锋相对的是德第十九集团军的七个师,他们的桥头堡防线在莱茵河西岸已延伸至一百多英里。
这七个师的编至名不符实,每个师只有四千五百至七千人,并且严重缺乏弹药。
但德军的装甲部队则不容忽视,借助威力强大的八十八毫米反坦克炮,他们的炮兵仍然具有相当的威慑力量。
天气也适宜于以静制动的防御——先是下雪,然后溶化,盟军被近在严寒中艰苦的行进,同时还得穿越沼泽似的遍地泥泞。
从1月20日总攻开始,一直到1月27日美三师抵达科尔运河,这段时间内的进攻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速度最慢,条件最苦的战役之一。
德军总司令部授权新上任的德第十九集团军司令拉斯普将军将受重创的部队撤过莱茵河,但是,刚得到美第七十五师和第二十一军〔军长为米尔伯恩将军,现任参加科尔马战役的美军总指挥〕增援的法第一军,已开始占领科尔马并对陷于困境的德军实施包围。
2月5日,法军和美军会合,德第十九集团军四分之一以上的德军被装入口袋。
2月9日德第十九集团军逃过莱茵河,留下二万二千名俘虏,八十门火炮和七十辆坦克。
不过,尽管四分之一以上的德军被俘,拉斯普将军还是设法把一千五百门火炮、六十辆运兵车、坦克以及七千辆其它机动车辆带回了德国,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功劳。
二月攻势 随着科尔马障碍的清除,施特拉斯堡这个盟军手上的热土豆被安全地从德军的火炉里拿出,甚至对来说,盟军的战线也是整齐得不能再整齐了。
下一步就是从齐格菲防线向莱茵河及其更远地区大踏步前进了。
尽管德军的防线的许多地方已被盟军分割,但在1945年2月初盟军沿德国边界〔从此到南〕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方向大量集结军队时,仍然有广阔的德军防线实实存在。
仅仅在亚琛附近,德军的“西部防墙”才被撕了个“大口子”。
1945年2月8日拂晓,天还没亮,北部的进攻就开始了,加拿大第一军的一千四百门火炮怒吼起来。
品尝着炮弹滋味的是德第八十四师,德H集团军群〔一九四四年九月组建,所辖主要为德第一伞兵师〕司令冯·布拉斯维茨将军曾不止一次向德第八十四师保证,一般来说,特别是对号称行事谨慎的马利来说,盟军不会那么鲁莽,竟然在这一带发起进攻。
冯·布拉斯维茨和德军最高统帅部直至本人,都确信肯定不会穿过一边是洪水,一边是德国森林的沼泽地展开攻势。
上午十点半,在靠近德国一荷兰边界的马斯河和沃尔河之间仅七英里的战线上,经扩编的英第三十军发起了进攻,这下证明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
英第三十军第一轮进攻就投入了五个师,留下包括禁卫装甲师在内的两个师做预备队。
当天晚上,德军已有一千三百人被俘,战线也将要崩溃。
经过数天残酷的血腥战斗,到2月13日,加拿大第一军已逼近克莱沃。
在克莱沃,当增援加拿大第一军的英第五十二师和英第十一装甲师到达时,德第一伞兵师司令施勒姆将军面盟军增大压力也相应加强了抵抗力量。
他从南面抽调了两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以此来平衡双方力量。
距突击地点十五英里外,盟军的前进几乎停滞。
当美军在滩头堡以西进攻以前,英第二军在卡昂己死死拖住了德军的增援部队,蒙哥马利又一次玩起了在诺曼底致胜的那张牌。
通过迫使德第一伞兵师和加拿大第一军交战,这样他就减少了实施“手榴弹行动”时的障碍。
所谓的“手榴弹行动”,就是美第九军渡过鲁尔河向迪塞尔多夫地区的莱茵河推进。
由于德军撤退时工兵打开了鲁尔河大坝的闸门,致使埃菲尔地区洪水泛滥,“手榴弹行动”只好从原定的2月10日推迟到23日。
22日,作为此次行动的前奏盟军的空军开始对德军的交通网进行大规模轰炸,以削减德军物资供给和增援部队的力量,并给德军的指挥机构已经存在的混乱。
手榴弹行动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美军的炮兵就开始对鲁尔河沿岸的德第十五集团军的阵地实施炮击。
很快,迪伦和于利希即被攻克。
接着,美军不顾前去增援德第一伞兵师的德军的不断聚集,继续向前推进,于2月27日抵达艾尔克林兹附近,3月1日逼进雷德。
在美第九军左翼,英第十六军以相同速度向鲁尔蒙特和芬洛推进。
右翼英第十九军抵达诺伊斯,就在迪塞尔多夫的莱茵河对面。
德第一伞兵师面临巨大压力,德军最高统帅部只好命令德第一伞兵师撤过莱茵河。
在撤退途中德第一伞兵师掌握着很出色的撤退技巧,其后卫部队在克桑滕和莱茵斯堡成功地阻击了盟军,当撤过河后并让工兵炸毁了桥梁。
美第九军和加拿大第一军各自从南北方面相向推进,在韦瑟尔会师,把莱茵河战线连成一片。
从2月8日起,在美第二十一军群战区内,德军已有五万三千人被俘,但同时英军和加拿大军也付出了伤亡一万五千五百人的代价。
雷马根铁桥全貌 到3月6日,美第六军攻占科隆,从而在荷兰的涅米根到科隆之间一百多英里的区域形成了盟军首尾呼应的连续战线。
科隆以南,德第五装甲集团军面对的是美第一和第三军,后者正快速突破德军阵地。
当攻占科隆以后,美军没有满足已有的胜利。
击溃德第五装甲集团军后,如果继续穷追猛打,很可能在德军休整前就将它们包围。
目前这是可行的。
3月7日,美第七军从科隆出发向波恩发起进攻,美第三军,则去夺取艾尔河上的桥梁。
当天中午,美第七装甲师〔隶属美第三军〕的B战斗团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雷马根地区莱茵河上的鲁登道夫铁桥还未被德军炸毁。
要完整地夺取该桥,这可是天赐良机。
因此,美第七装甲师向雷马根扑去。
下午,当美第七装甲师准备过桥时,对面的德军正要引爆炸桥,但未能成功,这样美第七装甲师成功的渡过了莱茵河,并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桥头碉堡扼守大桥两侧 此时,希特勒,开始对鲁登道夫铁桥实施轰炸,用火炮猛击,还从波恩调来德第十一装甲师及五一二独立重驱逐坦克营〔恩斯特和奥托·卡利欧斯指挥〕的“猎虎”,甚至动用了V-2火箭。
直到3月17日,该桥才被炸毁。
但美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在内的六个师已在河东岸站稳了脚根。
德第十一甲师和五一二重驱逐坦克营一直未能扭转战局,而原因是几乎没燃料,无法抵抗! 美第七装甲师过铁桥靠南一些,巴顿的美第三军由于已抽出三个师编进了美第一军,只剩下十二个师〔其中三个是装甲师〕。
到2月底,这些部队已基本肃清了齐格菲防线中心地带的德军,并向萨尔堡发起进攻。
守卫萨尔堡的德第七集团军,十分顽强地抵抗,3月1日,终因供给不足而崩溃。
两天后,即3月3日,美第五师抵达萨尔堡,这使美第四师能够猛扑波恩。
三天后,美第四师已抵达科希伦茨附近的莱茵河边。
3月14日,美第七军的第四和第二十一装甲师从特雷斯被派往莱茵河战线。
在四十八小时内,美第四装甲师只前进了三十二英里,因为美第四装甲师与正面的德第二装甲师打得。
直到盖的军队增援,才使问题得以解决。
至21日,美第四装甲师攻占了沃尔姆斯,美第九十师攻占美因茨,美第二十军继续向前推进,向路德维希港扑去。
南翼的美第七军与德第一集团军的战斗十分艰难。
从3月15日进攻开始到3月19日,美军进展缓慢,美第三军在突破“西部防墙”防守十分坚固的地段时也遇到了困难。
至二十四日美第七军才击溃德第一集团军,攻占了兰多。
从3月22日晚到23日清晨,美第三军已在奥本海姆附近渡过了莱茵河,五千名美军已踏上莱茵河东岸。
而蒙哥马利的军队就在其身后不远外,但当他军队过河时已是步其后尘了。
英军渡过莱茵河 当凯塞元帅担任德军西线总司令部〔下辖B、G、H集团军群和第五装甲集团军〕新任司令时,美军在莱茵河东岸的雷马根已建立了相当紧固的桥墩头堡,但英第二十一军群〔从北到南依次由加拿大第一军、英第二军和美第九军组成〕还在西岸。
英军为准备渡河做了长时间的工作,这对不拘小节的美国人来说显然太繁琐了。
三月下旬,一切准备就绪,一支英军皇家特混舰队从安特卫普经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运河,把四十五艘陆艇和一批“野牛”两栖坦克到运到二十英里长的英第二十一军群战线上的十个渡河点。
从3月20日到22日,英担家空军和美第八、第九航空队出动了一万六千架次战机,对进攻地带及其远方补给线进行猛烈轰炸,投弹几乎达五万吨。
从3月21日清晨到23日黄昏,莱茵河西岸长达七十五英里的堤岸上浓烟密布,借此来掩护盟军部队的调动和做最后的渡河准备。
战争结果 3月23日到24日夜,英第二十一军群的三千门火炮向河对岸的德军阵地实施了猛击,同时第十五和第五十一师以及美第三十和第七十九师乘“野牛”两栖坦克开始渡河。
25日拂晓,英第二十一军群已在河东岸建立了桥头堡。
次日,盟军两千架滑翔机在战斗机的护航下运载着英第六空降师和美第十七空降师开始向河东岸仅五英里的明克思发动空降进攻,进攻取得了胜利。
到24日晚,美第十七空降师已与英第七军取得联系,并完整地夺取了伊塞河上的桥梁,给盟军迅速不断地扩大桥头堡阵地提供了便利。
德第八十四师在前有美军后有伞兵的堵截下最终被歼灭,将近四千名德军被俘。
在特雷斯渡河进的盟军也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德军一个伞兵营英勇的的坚守了三天,直至弹药不足才被迫投降。
随机文章墨西哥干尸博物馆,世界最小婴儿干尸(刚出生)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天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冷,天王星和海王星有钻石(天王星-224℃)ufo为什么越来越多,丘吉尔猜想外星文明或许真的存在(未证实)
布干维尔岛战役为什么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
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时间在太平洋上横行无阻。
日军利用偷袭珍珠港的胜果,炸沉美海军当时全部的主力战列舰,只损失了少量战机,在西太平洋一定时间内获得了制海制空权,借此快速侵占了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重要的,可以说是完胜。
但因为美航母恰好不在基地,所以,美军可以快速缓过气来报仇。
在中途岛战役后,美军的局势发生了转折。
其中最经典的一战还属布干维尔战役,这一战,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日军非但没有占好处,还被迫逃进山林,变成了拿废铁的野人。
那么,为什么布干维尔岛战役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 布干维尔岛,西南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日本侵占,战后转为澳大利亚托管地。
日本在早期的战争中就占领了布干维尔岛,后来日军自新乔治亚群岛败退后,重点加强了该岛防御,企图在此长期坚守。
而当时美军为了能够对拉包尔进行空袭,需要一个能够修建机场的岛屿,于是距离日军西南太平洋战略基地拉包尔东南约205海里的布干维尔岛成为了美军攻占的目标。
布干维尔战役的爆发成了一个必然的事件,日军当时的战略部署不是那么的合理,重点保护的地方也不是太一样。
当时守岛日军为第17军(司令为百武晴吉中将)的第6师团、第38混成旅,海军南方警备队(3个大队)等共3.5万余人。
而盟军这边的参战兵力为美军第3陆战师、第37步兵师和新西兰军队1个旅等共3.4万余人,合编为海军陆战队第一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第6师团是旧日本帝国陆军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较精良,战斗作风野蛮彪悍,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暴行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
终在布干维尔岛战役中,罪恶覆灭。
在美军精密的部署下,日本显得极为力不从心,由于日军布防的重点不同,为避免出现消耗战局面,南太平洋部队和地区司令决定选择日军防守较薄弱的地方登岛。
经过美军的精密商量后,决定将地势很险要的奥古斯塔皇后湾作为登陆点,并在1943年11月1日登陆。
10月初,美军开始空袭拉包尔、布干维尔岛等地。
为迷惑日军,自10月下旬起美军开始对邻近的布喀岛等进行空袭,并对舒瓦泽勒岛等进行佯攻。
在一系列的准备下,美军就在登陆日当天进行了进攻,并且在奥古斯塔皇后湾登陆,并粉碎了守滩日军的抵抗,等到黄昏前美军已经成功登陆1.4万人,并建立了滩头阵地。
此后日军立马从拉包尔增援布干维尔,本岛的守军也开始向奥古斯塔皇后湾进军,可日军此时已经是垂死挣扎了,美日双方的陆战即将爆发。
援兵的作用此时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无论来了多少波援军,都被美军轻而易举的粉碎,此时的日本已经逐步丧失了布干维尔岛周边海域的控制权,自此布干维尔成为了盟军围困下的一座孤岛。
日军此时正是,于是便有了种听天由命的哀怨。
岛上的日本守军面临着孤立无援的情况,而美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且顺利的完成了修建机场的任务。
美军的强烈进攻和日军的进退维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时的日军已经山穷水尽,他们一步一步的退向了丛林,进行了最后一波的垂死抵抗,此时的日军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过的生活宛若原始世界,只不过是一大群拿着破铜烂铁的野人罢了。
在美军步步为营的战略下,缺乏物资的日军只得缩到岛内的丛林中进行抵抗,日军在丛林中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战斗,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资,使得日本士兵看起来和野人没有差别,只是拿着现代化的武器而已。
日本人为了生存,为了打持久战,他们不得不在丛林中开辟荒土,大量的种植粮食蔬菜,成了十足的野人。
后来日军又进行了多次反扑,只是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怎么会突围出去,最后都无奈的退回树林等待死亡的降临,日军的困守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盟军只损失了1243人,美军不过死亡727人,而日军的伤亡竟然达到了两万以上,在死去的两万日军中,只有八千五百人是因战而死,但是有九千八百多名士兵都是因为得病死亡或是因为食物匮乏而饿死的。
这可以说是日军打得最窝囊的一次仗了。
毕竟二战的时候日本总是以为自己会所向披靡的,谁知道却让美国给整的如此狼狈。
这一场战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不仅创造了美、日战争之间伤亡差距最大的战役,更让日本军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惨败,可以说是日军最“服气”的战役。
随机文章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改革变法?赵武灵王:我倡导的胡服骑射难道不算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蒙娜丽莎十大恐怖之处,背后竟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恐怖)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美国民兵3式洲际导弹能打多远,14800公里可实施全球打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最后的战役做了什么准备 为什么会如何简单的获胜了
下一步就是铁木真一统蒙古了,很简单两步走。
第一步吞并克烈部 克烈部是西部蒙古各部中最靠近铁木真的强大部落。
铁木真在走投无路之际,依靠克烈部王罕的帮助,班朱尼河盟誓后,铁木真重整旗鼓,慢慢壮大起来,但是王罕只是把铁木真当作附庸,而不是把他当作伙伴,在札木合的挑拨下,与铁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
他恐怕铁木真日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便想把他除掉。
当铁木真为儿子术赤向王罕之孙女求婚时,王罕伪许婚约,请铁木真赴宴,然后乘机除掉他。
但这一密谋却被铁木真得知,他自然不甘束手就擒,整军与王罕战于合兰真,不敌王罕,铁木真不得不退走,继续扩充力量,失散的部众开始聚集起来,并主动谴使王罕处,离间克烈部联盟。
札木合等打算杀掉王罕,取而代之,王罕却先下手为强,起兵讨伐反对他的人,有的投降了铁木真,札木合投奔乃蛮部的太阳罕去了。
后铁木真又派合撒尔假降王罕。
王罕非常高兴,设宴庆祝,不料铁木真乘其思想麻痹,失去警惕时,神兵天降,发动了突然袭击,占领了王罕的金帐。
王罕仓促应战,王罕败逃,率领残兵逃往乃蛮边界,在鄂尔浑河畔被乃蛮人所杀。
其子桑昆辗转逃到西夏被拒,又逃至库车,最后也被杀死。
克烈部的败亡为铁木真统一全蒙古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至此,三分天下他已有其二,统一蒙古已经指日可待了。
第二部消灭乃蛮 太阳汗就是乃建立的国家,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乃蛮汗国,在蒙古高原西部地区。
王汗的覆灭,使太阳罕震恐。
他急忙纠集被铁木真击溃的札木合残部及泰赤乌、蔑儿乞等部残余势力,共同进攻铁木真。
铁木真亲自率兵打先锋,令其弟合撒儿指挥中军,斡赤斤掌管后援部队。
铁木真手下的四员猛将、者勒蔑、、率部冲击。
铁木真把乃蛮部的队伍一直逼到纳忽昆前的大本营。
太阳汗见蒙古军势,颇感畏惧,于是向札木合询问各队将领的情况,听后太阳汗更加不敢迎战,只有步步后退。
而札木合见铁木真的军队军容整齐,也不战而逃。
结果蒙古先锋部队把乃蛮军逼到了纳忽昆山前,兀鲁兀惕部和忙兀惕部赶来,两翼包抄,其主力一直冲到乃蛮部的大本营。
到了夜里,乃蛮军企图突围,由于天色漆黑,掉下悬崖摔死的人不计其数。
第二天剩余的队伍纷纷投降。
札木合等带领少数人逃走,太阳罕受伤被擒,不久死去。
大将豁里速别死于战场。
太阳汗王妃古儿别速被铁木真纳为妃妾,大臣塔塔统阿在铁木真手下效力。
太阳汗的儿子古出鲁奔往北乃蛮,依其叔叔不亦鲁黑汗。
铁木真攻灭乃蛮南部太阳罕部,乘胜追击太阳罕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儿乞。
王妃剧照 1206年春铁木真军进入乃蛮北部地区。
古出鲁正猎于豁黑兀孙河上,被擒,乃蛮北部亦亡。
无所依的屈出律和不亦鲁黑汗逃入额尔的失河。
至此,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各部的统一。
铁木真召开贵族官长大会,建立了蒙古汗国,被尊称为,后被尊称。
这就是铁木真的成长履历表,他由一个小部落统领的孩子,在父亲被敌人所害,躲避追杀艰辛成长后,借力打力血刃杀父之敌,进而逐步统一蒙古,最后做成吉思汗。
随机文章请问宋朝之后有多少位「传奇人物」最喜欢骑『白马』辅佐汉武帝成就功业的最大功臣是谁?揭秘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太空看冰川与真龙一样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