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 造成中国上古历史的断层

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
第一位就是,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说很详细。
首先说,司马迁的治学态度很是严谨的,之所以
【菜科解读】
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
第一位就是,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说很详细。
首先说,司马迁的治学态度很是严谨的,之所以从黄帝开始,是因为黄帝以前的。
氏、神都不可考。
也就是说,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西汉中期,关于黄帝以后的历史资料还是很详细可靠的。
另一本更古老的史书《竹书纪年》也是从黄帝开始。
竹书纪年比史记更可贵的是:自帝尧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开始了干支纪年的信史时代,把中国有确切年代的历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1305年。
目前,关于黄帝记述最早的是《逸周书.卷六 尝麦》 记录了逐鹿之战。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
命赤帝分正二卿,命于宇〔宅〕,司□□上天未成之庆。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
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乃命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曰质。
天用大成,至今不乱。
在时期,关于黄帝和其他人物事迹的记述不胜枚举。
而且非常详尽。
诸子百家几乎都有过黄帝尧舜禹的记述或议论。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有关于伏羲的记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容成氏》也有大量的上古时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根据李元星先生的考证,殷商甲骨文中有一百多条关于祭祀黄帝的记述。
还有盘古和西王母、伏羲、神农的记载。
1、贞:于黄告。
(乙2472) 2、王占曰:其于黄尹告。
(合集3473) 3、贞:于黄尹卫(卫)(乙6394) 4、[王]占曰:其卫(卫)于黄示。
(续5.9.2) 5、 (饫)于黄尹,十伐(杀),十牛。
(乙8204) 6、 乎(呼)黄,多子出牛, 于黄尹。
(合32555正) 7、 壬午卜争贞:黄入岁(胙),翌癸□用。
(战后南北1.53) 当然了,以后,人们是看不到这些材料的,因为都入了土。
直到今天才挖出来。
那么,诸子百家、竹书纪年、史记。
他们的历史资料来自哪里?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有一套完整的历史材料,从黄帝尧舜禹时代,一直记录到西周。
东周时期,,这些历史材料散落民间。
尚书就是其中的一种。
尚书本来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散落民间后被传抄。
将自己获得的其中一部分汇编成了《尚书》。
后来一些儒生又将其他的篇目加入。
东周散佚的这些材料的统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王赞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由此可见,当时,这些材料是存在的,“是能读”这句话很有意思。
可以理解为,别人读不到。
《李君山房记》有一段话: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另外,恐怕这些书难读,难懂。
《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 什么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孔安国《尚书传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释名·释典艺》 三坟。
坟,分也。
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体有三也。
五典。
典,镇也。
制法所以镇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八索。
索,素也。
着素王之法,若孔子者,圣而不王,制此法者有八也。
九丘。
丘,区也。
区别九州土气,教化所宜施者也。
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
今皆亡,惟尧典存也。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历史资料的散佚,造成了中国上古历史到先秦之间出现了一个空白期。
随机文章卧底精神院揭残忍恶行、是首位独自环游世界的女人…她勇气震撼社会,真正活出了大无畏!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小偷偷走蒙古高僧木乃伊,过边界被抓(200岁肉身不腐)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
晋文公流亡期间没有礼遇他的国家后来怎么样了?
晋文公流亡期间,先后经过了狄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秦国这八个国家。
对于这位皇族远亲、晋国公子,大多数国家对重耳一行还是很客气的,最次都是好吃好喝地招待,好一点的还给他送礼品、送老婆什么的。
但是也有不待见这位一看就不是潜力股的国家,比如卫国、曹国和郑国。
俗话说得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卫国、曹国、郑国这三个国家大概是没有想到大龄青年重耳也会有翻身的一天,不然肯定不是这样做吧。
那么重耳称霸以后,是如何对待这三个让他受辱的国家的呢? 卫国(领土被瓜分,国君丢了君位): 重耳流亡路过卫国时,卫国国君未加礼遇,连饭都不请重耳一行吃一顿。
重耳一行也够凄惨的,沦落到了向乡野农夫讨饭吃的地步。
等到重耳即位为晋国国君后,励精图治,五年后(前632年),重耳尽起三军,目标直指卫、曹两国,其主要目的是解楚国围宋之困,但我相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终于可以顺便出一口心中的恶气了。
晋国的第一目标是曹国,重耳向卫国借道,卫文公哪里敢借啊,于是晋军只能绕道攻击曹国,晋军一路,攻下曹国五鹿,并于齐国结盟。
卫文公看见晋军势大,抱着侥幸心理向晋文公求和,晋国不允,卫文公又想破罐子破摔全面倒向楚国,不料国内臣民一致不允,卫国只好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卫文公自己将自己流放,不当卫国国君,这才消了晋文公重耳等人心理的一口恶气。
曹国(国君被俘,领土被瓜分): 重耳到了曹国,曹国国君好歹请他们吃了一顿饭,但这国君太无聊了,听说重耳是骈胁,居然想出偷看他洗澡的主义来,并且不听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劝告付诸实践了。
僖负羁实在是觉得对不起重耳,于是私下送了很多食物和一块玉璧给重耳,重耳收了食物,把玉璧退回给了僖负羁。
到晋文公回国五年后,晋军攻击曹、卫两国解宋被楚围国之困,收拾曹国时,中军将郤臻病逝,晋国换了中军将后先收拾了卫国,接着重点来收拾曹国。
曹国国君负隅顽抗,被晋军攻破城池,城破之后,晋文公以胜利者的姿态大骂了曹共公一顿,然后下令不得骚扰对他有恩的僖负羁一家,不料魏准、颠颉率军强攻僖负羁家,并纵火将僖负羁家烧为一片白地,晋文公听后很生气,杀死了颠颉以正军纪,让魏准戴罪立功。
郑国(结局比较好,仅大夫自杀): 重耳一行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也没有礼遇他们,郑国大夫叔瞻劝说郑文公:“重耳与郑国都是姬人,有远亲关系,而且又是一国公子,希望郑文公对重耳一行加以礼遇”,郑文公说到:“流亡在外的公子这么多,基本都是姬姓,我要一个个招待的话,哪里招待得过来?” 叔瞻又劝说郑文公“那你杀了他吧,以绝后患”郑文公也没有采纳。
重耳回国后,经过励精图治,富国强军,先后教训了卫国和曹国出了一口恶气,而且通过一举称霸诸侯。
但每每想起流亡时郑国的态度都觉得不爽,于是召集秦国一起,打算围殴郑国,两路大军围郑,晋文公发话:“让叔瞻来见我”郑国大夫叔瞻自杀,郑文公没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派了一个说客连夜入说服了,秦国退兵,晋国没办法,也只好退兵。
这是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好吧,郑国算是运气比较好的国家了,晋国撤兵两年后,晋文公去世,再没有人以当初的无礼为由讨伐他们,但是基于春秋的形势,沦落为三流诸侯的郑国仍将夹在南北两个大国之间艰难求生,直至灭国。
随机文章世界上最大战斗机图128,长30米是狂风战斗机3倍揭秘尼古拉特斯拉的黑科技,人造地震武器可以劈开地球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蛇的白化种白蛇罕见异常,日本成功繁育出白蛇(最受欢迎的宠物蛇)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
解析“下宫之难”的罪魁祸首是赵庄姬还是晋景公?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下宫之难根本就不存在,没有被灭过族,因为一般认为,公元前588年的时候,、赵同和赵旃还做过十二卿,就像我前面写得那样。
然而,事实到底如何呢? 历史讲究的是准确、公正,而我特别喜欢主观臆断,可能有人会喷我,但是我觉得的史家之绝唱都不严谨,而且大部分历史记载实际上已经在歪曲事实,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情,又何必强求后人严谨呢?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了什么。
如果仅仅是知道了什么,把历史故事讲得,也没有什么意义。
好了,不废话了。
简单说说我对下宫之难的理解吧。
我认为下宫之难是确实存在的,至于其发生的时间,《赵世家》是对的,而且,下宫之难的罪魁祸首既不是赵庄姬,也不是屠岸贾,而是——晋景公。
我们知道,晋景公的爸爸——晋成公在世的时候,受够了赵盾的窝囊气。
这一切,并不算年幼的晋景公肯定是看在眼里的。
晋成公忍耐赵氏的七年,也是晋景公对赵氏憎恨到极点的七年。
晋景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对曾经的赵家来说,的确是一场噩梦,而的失利,则正好为晋景公提供了最好的灭口机会。
我甚至认为,邲之战的失败,是晋景公一手导演的,因为他有意让老实听话的荀林父坐大,进而压制,并族灭赵氏、先氏。
因为当时赵氏、先氏、郤氏是一丘之貉,他们互相扶持,交替为执政。
很明显,赵盾之后为郤缺,郤缺之后为先毂,先毂之后为赵朔、是他们三大家族商量好了的,甚至这种交替并不需要国君的授意。
然而,晋景公非常果断地扼杀这三大于襁褓之中。
郤缺死了之后,荀林父接替了中军元帅的位置,荀林父致仕之后,士会又继为执政,估计当时先毂和赵朔都懵了。
然后发生的事情都在晋景公的预料之中,先毂首先不服,在邲之战中不服从号令,结果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被晋景公处死。
《左传》记载:晋景公乃命杀先毂,尽灭其家族。
晋人曰:“先毂咎由自取,以致身受刑戮”。
——其实先毂小哥只是个性情中人而已,他非常悲催地被晋景公牵着鼻子走,最后也没人可怜,身败名裂,家族覆灭,还落得个“咎由自取”的评语,真心悲惨。
然后,晋景公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下宫之难”,族灭赵氏家族,郤氏很快被孤立,所谓“”,也不敢怎么样了。
总之,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世人都认为作案凶手是屠岸贾,其实真正的凶手是晋景公。
这让我想起来网上有人说杀父子的幕后主谋实际上是宋高宗,只不过是替陛下承担了骂名而已。
想想也是,如果不是皇帝授意,秦桧怎么敢动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赵氏和先氏的族灭,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强硬,要以和为贵,赵氏和先氏如果不是因为太嚣张了,又怎么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呢?他老人家说的“至刚则折,情深不寿”也是可以用在这里的。
不过这种生死存亡也跟个人的水平有关,有句话怎么说来,不是,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晋景公的水平太高了,尤其是掣肘的水平。
在当时赵氏、先氏、郤氏如此强力的局势下,他居然能够重用、士氏,扳回一局,这种能力是相当可怕的。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在景公三年才开始这样做,而不是刚即位就进行“大清洗”,说明他的忍耐力也是很强大的,晋景公非常像的大帝。
《逸周书·谥法解》中云:“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晋景公当得起这样的美谥。
写到这里,我终于也能体会到皇帝为什么自称为“孤家寡人”了,因为他们的身世真的很“悲惨”! 随机文章夏朝之前是不是可以随便更改”姓”名?历史上的杨家将到底有多强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造价,4000万美元一枚(与民兵3相当)撒哈拉之眼有人去过吗,传闻无人能活着到达中心(形成原因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