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干维尔岛战役为什么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

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时间在太平洋上横行无阻。
日军利用偷袭
【菜科解读】
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时间在太平洋上横行无阻。
日军利用偷袭珍珠港的胜果,炸沉美海军当时全部的主力战列舰,只损失了少量战机,在西太平洋一定时间内获得了制海制空权,借此快速侵占了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重要的,可以说是完胜。
但因为美航母恰好不在基地,所以,美军可以快速缓过气来报仇。
在中途岛战役后,美军的局势发生了转折。
其中最经典的一战还属布干维尔战役,这一战,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日军非但没有占好处,还被迫逃进山林,变成了拿废铁的野人。
那么,为什么布干维尔岛战役打出了美日最悬殊的伤亡比? 布干维尔岛,西南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日本侵占,战后转为澳大利亚托管地。
日本在早期的战争中就占领了布干维尔岛,后来日军自新乔治亚群岛败退后,重点加强了该岛防御,企图在此长期坚守。
而当时美军为了能够对拉包尔进行空袭,需要一个能够修建机场的岛屿,于是距离日军西南太平洋战略基地拉包尔东南约205海里的布干维尔岛成为了美军攻占的目标。
布干维尔战役的爆发成了一个必然的事件,日军当时的战略部署不是那么的合理,重点保护的地方也不是太一样。
当时守岛日军为第17军(司令为百武晴吉中将)的第6师团、第38混成旅,海军南方警备队(3个大队)等共3.5万余人。
而盟军这边的参战兵力为美军第3陆战师、第37步兵师和新西兰军队1个旅等共3.4万余人,合编为海军陆战队第一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第6师团是旧日本帝国陆军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较精良,战斗作风野蛮彪悍,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暴行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
终在布干维尔岛战役中,罪恶覆灭。
在美军精密的部署下,日本显得极为力不从心,由于日军布防的重点不同,为避免出现消耗战局面,南太平洋部队和地区司令决定选择日军防守较薄弱的地方登岛。
经过美军的精密商量后,决定将地势很险要的奥古斯塔皇后湾作为登陆点,并在1943年11月1日登陆。
10月初,美军开始空袭拉包尔、布干维尔岛等地。
为迷惑日军,自10月下旬起美军开始对邻近的布喀岛等进行空袭,并对舒瓦泽勒岛等进行佯攻。
在一系列的准备下,美军就在登陆日当天进行了进攻,并且在奥古斯塔皇后湾登陆,并粉碎了守滩日军的抵抗,等到黄昏前美军已经成功登陆1.4万人,并建立了滩头阵地。
此后日军立马从拉包尔增援布干维尔,本岛的守军也开始向奥古斯塔皇后湾进军,可日军此时已经是垂死挣扎了,美日双方的陆战即将爆发。
援兵的作用此时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无论来了多少波援军,都被美军轻而易举的粉碎,此时的日本已经逐步丧失了布干维尔岛周边海域的控制权,自此布干维尔成为了盟军围困下的一座孤岛。
日军此时正是,于是便有了种听天由命的哀怨。
岛上的日本守军面临着孤立无援的情况,而美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且顺利的完成了修建机场的任务。
美军的强烈进攻和日军的进退维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时的日军已经山穷水尽,他们一步一步的退向了丛林,进行了最后一波的垂死抵抗,此时的日军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过的生活宛若原始世界,只不过是一大群拿着破铜烂铁的野人罢了。
在美军步步为营的战略下,缺乏物资的日军只得缩到岛内的丛林中进行抵抗,日军在丛林中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战斗,缺乏基本的生活物资,使得日本士兵看起来和野人没有差别,只是拿着现代化的武器而已。
日本人为了生存,为了打持久战,他们不得不在丛林中开辟荒土,大量的种植粮食蔬菜,成了十足的野人。
后来日军又进行了多次反扑,只是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怎么会突围出去,最后都无奈的退回树林等待死亡的降临,日军的困守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盟军只损失了1243人,美军不过死亡727人,而日军的伤亡竟然达到了两万以上,在死去的两万日军中,只有八千五百人是因战而死,但是有九千八百多名士兵都是因为得病死亡或是因为食物匮乏而饿死的。
这可以说是日军打得最窝囊的一次仗了。
毕竟二战的时候日本总是以为自己会所向披靡的,谁知道却让美国给整的如此狼狈。
这一场战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不仅创造了美、日战争之间伤亡差距最大的战役,更让日本军遭受了从来没有过的惨败,可以说是日军最“服气”的战役。
随机文章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改革变法?赵武灵王:我倡导的胡服骑射难道不算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蒙娜丽莎十大恐怖之处,背后竟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恐怖)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美国民兵3式洲际导弹能打多远,14800公里可实施全球打击
芬兰的奥兰群岛,为什么岛上都是瑞典人?这些瑞典人是如何来的
其实在欧洲也有这样的群岛,这就是芬兰的奥兰群岛。
奥兰群岛的总面积和菲律宾群岛没法比,只有6784平方公里,可奥兰群岛的岛屿数量却有6554个。
奥兰群岛属于,6554个岛屿,总人数不到2.7万人,有人居住的岛屿只有不到70个。
更奇特的是,奥兰群岛属于芬兰,岛民却绝大多数是瑞典人,瑞典语是群岛的唯一官方语言。
瑞典对芬兰说:不要说奥兰群岛是瑞典的,就是你们的首都赫尔辛基,也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在1500年修建的。
芬兰说:奥兰群岛现在属于芬兰。
再说,古斯塔夫修建的赫尔辛基是城市?不过一个小渔村而已。
不甘寂寞的俄罗斯则说:包括奥兰群岛在内的芬兰,曾属于俄罗斯。
英国和德国则说:奥兰群岛不管属于谁,都不能对英国(德国则高喊德国)的利益造成任何威胁。
奥兰群岛很重要吗?太重要了。
奥兰群岛在哪?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东,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俄罗斯圣彼得堡以西,波罗的海与波的尼亚湾衔接部,奥兰群岛东南就是波罗的海。
很明显,奥兰群岛具有重大的地缘战略价值。
瑞典人说奥兰群岛属于瑞典,是有他们的历史依据的。
早在公元1249年,芬兰就成为瑞典的地盘。
随后,很多瑞典人迁居到今芬兰的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奥兰群岛。
1808年,瑞典被沙俄打败,与沙俄签订了《弗雷德里克港条约》。
作为战利品,沙俄军队占领了包括奥兰群岛在内的芬兰。
圣彼得堡是沙俄的心头肉,为了保卫圣彼得堡,沙俄在奥兰群岛上修建工事。
此举遭到了瑞典的强烈反对,因为奥兰群岛往西南不远,就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沙俄重兵驻在奥兰群岛,谁敢保证他们不对斯德哥尔摩有想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沙俄不理睬瑞典的反对,在奥兰群岛上修建了非常坚固的保玛尔宋特(博马松德)堡垒。
不过,英国和德国都站在瑞典这一边,毕竟沙俄控制奥兰群岛,对他们在波罗的海(波的尼亚湾)的航行造成了巨大威胁。
瑞典是小国,拿沙俄没办法,英国实力强,不怕沙俄。
1854年爆发了,英国趁沙俄分身无术之际,拉上法国,派出军舰游弋到奥兰群岛,占领了保玛尔宋特堡垒。
英国并不想占领奥兰群岛,他们只是反对沙俄占据,所以把保玛尔宋特堡垒彻底摧毁。
图-瑞典街头 英国对沙俄施压,迫使沙俄让步,在1856年签订的《巴黎条约》中,沙俄承诺将奥兰群岛实行非军事化,保证了英国利益。
瑞典的目标实现了一半,但他们最终的目标还是想收回奥兰群岛。
机会来了,1918年,芬兰爆发内战,瑞典趁机派军队进驻奥兰群岛。
可到了岛上,瑞典才发现,群岛有为数不少的苏军,还有芬兰的两派军队。
不远处,还有德国的军队。
虽然群岛的瑞典人希望回归瑞典,但现实条件不允许。
权衡利弊,瑞典咬牙做出让步,坐视德军进入,以支持德国心仪的芬兰白派军队。
群岛的瑞典后裔不答应了,他们强烈要求芬兰把奥兰群岛“还给”瑞典。
芬兰当然不会给,瑞典会把哥德兰岛送给芬兰吗? 瑞典后裔开始斗争。
1921年,在的斡旋下,各方做出妥协。
瑞典后裔不再寻求奥兰群岛“回归”瑞典,留在芬兰。
而芬兰则把奥兰群岛划为自治的省,保留瑞典的习俗。
甚至,奥兰群岛的省旗,都是模仿瑞典的黄十字旗。
芬兰说:除了外交、国防、税收,剩下的,随便你们玩。
图-芬兰街头 奥兰群岛的瑞典后裔则说:自治也只是暂时的,还是回归瑞典的好…… 随机文章贵州安龙天坑深达250米,坑底世界级美丽的溶洞聪明女人必知的男人心理学,学会了保证男人对你死心塌地揭秘美国洛杉矶蝴蝶树之谜,成千上万的蝴蝶栖息于松树上(蝴蝶王国)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吗,气温还不及中国几大火炉/最热在非洲北极为什么有蚊子,北极蚊子凶猛无比(一口气吸光麋鹿的血)
个人社保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补缴 秦皇岛社保如何补缴
以灵活就业方式的人员如已经参保但欠费的,可以按规补缴,但是对于未在企业任职且未按灵活就业身份参保的人员,不存在应参保未参保的补缴。
社保断缴如何补?1、单位补缴可能有人会说不能一次性补缴,那就找单位给我补就行了。
提醒大家,单位补缴社保也不是想补就能补的!2、个人补缴根据推出2022年关于社保补缴的法规,只有以下两类人才能够一次性补缴。
在2011年7月1日前办理社保的人员可以进行补缴;在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你已经缴纳了五年的养老保险。
补缴材料:1、《秦皇岛社会保险费补缴申请表》2、属原固定工及合同制职工的,提供职工本人的档案、录用(招工)审批表、历年《秦皇岛职工劳动手册》3、属其他用工形式的,提供合同书、录用(招工)审批表(或招工表)、历年《秦皇岛职工劳动手册》(外地户口职工可不提供)4、未办理招用工手续,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提供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如原始工资发放表、考勤表等)补缴流程:1、单位提交资料后,由社保经办人员对补缴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出具《受理回执》,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2、补缴申请受理后,将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补缴手续,用人单位可在手续完成后,凭《受理回执》到保险关系部资料发放窗口领取退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