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有着怎么样的理论思想?对中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这一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申。
首先,在这个题目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原宪这个人,是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
【菜科解读】
这一篇是上论《里仁》篇的发挥与引申。
首先,在这个题目里,就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原宪这个人,是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
在上论中谈到过,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但究竟合于什么官阶,无法明确的定论。
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
所以著《》,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司马迁赞成游侠,认为游侠是很需要的;但是有人认为不需要,如法家的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认为当时读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法制的实行是有妨碍的,于是法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时代的政策都与它有关。
韩非子的理由是儒者知识多,嘴会说,手会写,有许多意见提出来,思想不同,使法令不能推行,难于执法。
而侠义道中人,是慷慨好义的,好用武力,又容易形成恶势力,也是使法令不能推行的障碍。
所以韩非子反对这两种人。
司马迁写《游侠列传》,一开始也提到韩非子这两句话,不过他又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事,用道德、政治、法律都解决不了,只有“拳头大”的办法,一下就解决了,所以他认为游侠有游侠的好处。
而且他认为古代的游侠,,对朋友讲义气,帮助贫弱的人,这些都是最了不起的,其中提到古代侠义中的佼佼者,有季次、原宪。
原宪在孔子死了以后,再没有出来做事,就退隐于草泽之中,现在来说就是退隐到下层社会中,和平民一起生活。
后来子贡非常想念他,有一天排场很大去探望他,大有所谓“结驷连骑”的派头,好像现代带了几部汽车的随从侍卫。
原宪却穿了一件破旧衣服,好像现代的穿件破衣服,衣冠不整,钮扣不扣,便出来和子贡见面。
子贡见他这个样子,就关心地问他是不是生病了?子贡的意思本来想接济这位老同学一下,不料原宪说,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
他这番道理,无形中也骂了子贡,等于说当年在老师那里学习,老师教我们该如何做事作人,我们今天对这个时代、国家、天下没有贡献,有什么资格摆你那样的派头?子贡被他骂了这一顿,一直放在心里,始终很难过。
由原宪这个人,可知孔子的学生,什么样的人都有。
高行的如原宪一类,也可以说是逃名遁世的隐士,他知道所处的社会太乱,无法有所贡献,因此远走山林,韬光养晦。
名利浓于酒 现在我们先简介了原宪,这里记载的是: 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谷”的意思是代表当时的俸禄。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事情,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一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去占住那个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
如果仍旧恋栈,占住那个位置,光拿俸禄,无所建树,就是可耻的。
其次,社会国家没有上轨道,而站在位置上,对于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是可耻的。
结论下来就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了什么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是为了对社会对国家能有所贡献,假如没有贡献,无论安定的社会或动乱的社会,都是可耻的。
讲到这里,我们想起一些故事,可作为研究这两句话的参考,像原宪的生活型态与思想,他问孔子及孔子所答的话研究一下,这个免于“耻”字的功夫可真难。
如大家所熟知的,汉光武和严光(子陵)是幼年时的同学好友,后来刘秀当了,下命令全国找,而严子陵不愿出来作官躲了起来。
后来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一个人反穿了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怪人,桐庐县的县令把这件事报到京里去。
汉光武一看报告,知道这人一定是老同学严光,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里,但严光还是不愿作官。
汉光武说,你不要以为我当了皇帝,如今见面还是同学,今夜还是像当年同学时一样,睡在一起,好聊聊天,严子陵还是那样坏睡相,腿压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有发现“客星犯帝座”的说法。
后世在严光钓鱼的地方,建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因为历代以来的读书人,都很推崇严子陵,认为他是真正的隐士。
有一个读书人去考功名,经过严子陵的祠堂,题了首诗在那里:“君为名利隐,吾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这是推崇严子陵的。
相反的,清人却有诗批评严子陵:“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这是说严子陵故意标榜高隐,实际上是沽名钓誉,想在历史上留一个清高的美名。
这是反的一面的。
这里只是提供几个故事,作为研究孔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的参考。
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通常现象,正如古人说,“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 此外,还有一段中国历史上蛮有趣的事情。
满清入关以后,有许多读书人不投降。
但清帝非常高明,他十六岁登基,就平定了这样一个的天下,做了六十年的皇帝,把的政治基础奠定下来,可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皇帝,不是职业皇帝了。
他看见汉人反清的太多,为了要先收罗那些不愿投降的读书人,在中特别开了一个“博学鸿词科”。
对于前明不愿投降的遗老们,特别恩准,马马虎虎,只要报个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给予很好的官位,结果有很多人,在这种诱惑下动摇了,而进了“博学鸿词科”。
也还有很多人硬不投降,所以当时闹了很多笑话。
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讥讽,当时曾留下几首讽刺的名诗:“一队夷齐下首阳,几年观望好凄凉。
早知薇蕨终难饱,悔煞无端谏武王。
”后来又开第二次“博学鸿词科”,再收罗第一次未收罗到的人。
因为许多人看见第一批“博学鸿词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
(从这里看,中国人讲究的节操,要守住真是难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终生不变,实在是最高的修养。
)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场的位置都满了,后去的被推到门外去,就有人更吟诗挖苦了:“失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
从今决计还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
”中国读书人,非常重视节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见解的坚定问题。
随机文章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揭秘伪装成地球人的外星人,暗中观察人类文明的威胁性(高高在上)北极为什么有蚊子,北极蚊子凶猛无比(一口气吸光麋鹿的血)
关于有子的评价是如何样的?有子是怎么样一个人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的学生,,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的学生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随机文章《延禧》令妃野外脱衣色诱!皇上慾火难耐猛啪啪 内幕辛辣古代日本的食品与农业简介清朝百姓为何不愿生女儿?因1「特殊制度」 当时人不敢说明朝[永乐大钟]的由来?世界不敢打开的古墓,秦始皇陵44年无人敢挖/中国上榜二个
有子有着哪些思想理论?对中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长作为实行仁爱的根本所在。
现实社会的治乱兴衰是儒学关注的重心所在。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有序,有赖人人修己守礼。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人人做到“仁”。
就“仁”的实现而言,孔子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应自孝亲入手,培育仁爱之心,由此向外推衍,进而守礼尊君,社会秩序遂得到有效保障。
显然,有若此论,正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贵和有节 有若主张以和为贵,这是儒家通义。
但有若进而指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即谓不能以和合可贵而一味无原则地和合,“和”亦当有节,要遵循礼的要求,达于中庸之道才可。
推崇礼义,持守中道 《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按有若之意,守信与谦恭固然为美德,但也不可绝对化,而应分别以义、礼加以规范。
信须视义而行,因此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谓其不识大义、大体;至则径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有若之言,正与孔、孟相合。
同样,谦恭也不可过度,否则会沦为虚伪、献媚,遭致耻辱。
故恭敬也必须合乎礼的要求,才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
有若此言的深层,实际亦蕴涵其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刻体认。
藏富于民 孔子以富民为治世首务,有若亦极重视富民。
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赋税,哀公难以理解。
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这是一种典型的藏富于民思想,体现早期儒家对民生的关切与思考。
随机文章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小行星飞掠地球虚惊一场,最近3.15亿公里存在潜在威胁通灵外道魔像条件,必须具备轮回眼(仅长门斑带土通灵过)比恐龙更可怕13种动物,史前恐象能杀死霸王龙(凶猛无比)全球热气球惨剧事件,飞行员操作不当造成13人死亡/判刑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