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现聚落遗址?西周墓葬有43个殉人!国内迄今最多

2018-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菜科解读】
2018-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位于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的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了甲字形大墓3座。
此次考古工作,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
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菜叶说说,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
截止目前,已发现史前、商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初步判断该城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
此外还发现了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的大ynjoU型围沟墓地,发现墓葬近千座,以及大量带有殉人的中型和大型墓葬。
其中,M90为东西向大墓,墓道向西,墓室东西长约6.5米、南北宽约5.2米,墓道长约9米、宽约3.3米。
墓道内发现排列有序殉人38具,分三层殉埋,布满整个墓道。
墓室西侧二层台发现5具殉人,共计43具。
这也是目前全国发现的西周时期殉人最多的一个墓葬。
该遗址的发掘为泾河流域先秦时期文化序列、区域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均ynjoU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M90、M98、M99带墓道大墓
M90墓室
第一层
第二层
世界地球日:探访人类起源地
从上世纪前半叶开始,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的记录,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距今350万年的南方古猿化石——“露西”,此外还有在坦桑尼亚东北部莱托里地区发现的36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脚印。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考古界有着众多的研究和争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证据,早于180万年前的都只发现在非洲,而且绝大多数发现在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中,所以我们还只能说人类最初的起源地在非洲,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古人类的化石和遗迹在东非大裂谷呢?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和古人类的演化东非大裂谷全长6500千米,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纵横盘绕在非洲大地上,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和演化对东部非洲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植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裂谷内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了地壳抬升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与裂谷形成前温暖湿润的森林相比,这里变得越来越炎热和干燥,树木稀少,成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
环境的变化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位于肯尼亚境内的图尔卡纳湖盆地被称为人类的摇篮。
最近,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食草性古生物的牙齿,揭示出这个地区在“人属”首次出现时所具有的独特气候条件。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米克尔团队,通过研究该地区食草型古动物牙齿化石,推算出这个地区800万年前的气温和降水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整个东非地区曾在“人属”出现的时期(约300万~200万年前)变得十分干燥,而图尔卡纳湖盆地干涸得更早一些,在那里进化的物种更能适应之后普遍的干燥环境。
这让图尔卡纳盆地变成了“物种加工厂”,成为新物种诞生之地。
虽然气候变化在人类进化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还不是很清楚,但气候变化确实会影响动物的食谱。
此外,人类物种史上的灭绝和迁徙似乎都与不稳定的气候状况有关联。
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人类大脑变大和双足进化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东非大裂谷的火山作用与古人类遗迹的保存奥杜威和莱托里古人类遗址位于坦桑尼亚恩戈罗火山台地的西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陆续在该地区发掘了90多件古人类化石和上千件石器。
化石和文物埋藏在火山碎屑和火山灰形成的沉积物中。
许多学者对奥杜威和莱托里的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杜威的熔岩和凝灰岩形成于204万~183万年之前的火山喷发。
莱托里的下部地层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430万~376万元之间,而上部岩石的喷发时间介于376万~349万年。
火山灰中含有大量的铁、铝、铜、锌、镁、钙等微量元素,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又具有非常好的通透性,非常适合的植物生长。
可以想象,在300万年前,这里还生长着茂盛的灌木和草原,为动物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一群南方古猿穿过一片沼泽寻找食物,在他们身后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这时,不远处的火山突然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使得动植物迅速死亡。
大量的火山灰被喷射到空中,遮天蔽日,雷电交加。
随后火山灰降落到地表,覆盖在动植物的尸体之上,将当时发生的灾难深深地埋藏了起来。
结 语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称,“东非大裂谷产生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这推进了生物进化的进程,人类的出现也成为了可能。
尼罗河与地中海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使古人类从非洲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可能”。
非洲古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东非大裂谷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东非大裂谷剧烈的构造运动,造成东非高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气候的变化刺激了生物进化,最终导致古人类的出现。
而强烈的火山喷发,在短期内引起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喷发的火山灰降落在地表,为古人类化石和遗迹的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库洪泽湖面积 洪泽湖水下古墓
近日,国家水利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该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境内,是我国第一座大型人工湖,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
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其中水资源调蓄规规模为30亿立方米,可满足周边地区近百万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人工湖,并与洛河相连,形成一个水系统。
更多全国各地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从安徽蚌埠乘船沿淮河东下,进入江苏省境,就到了烟波浩瀚的洪泽湖。
湖中片片鱼舟迎风撒网,湖边荷叶田田,芦苇丛中中不时飞起成群的野鸭。
1958年的洪泽湖淮安境内的老子山港口洪泽湖面积有两千五百平方公里,过去水浅时不能通航,洪水时期又常泛滥成灾。
1953年在湖东南出口处建筑了六百九十七公尺长的三河闸,在东岸开了一条直通黄海的长达一百七十一公里的渠道,从此人们才制服了这个大湖,使它变成天然的水库。
高良涧船闸是洪泽湖通往苏北总渠的孔道湖边一望无际的藕塘洪泽湖盛产鱼、虾、菱、藕,被当地人民称为“日出斗金”的宝地。
湖里鱼类过去大部分流入江河,建起水闸后鱼都迥游湖中繁殖,三河塘附近有时鱼群聚成一、二尺厚的鱼层。
全湖三万渔民大都加入了业生产合作社。
以前他们用小船小网捕,现在有的渔业社已经添置了三十吨的机帆船,用大网捕鱼了。
湖里盛产芦苇,沿岸居民编制的芦席远销各地新添了航标,使船只在湖里航行更安全这里的渔民还用一种挂钩捕鱼,成排的尖钩放进湖里,大鱼穿过时就被钩住去年他们捕鱼四千五百万斤,比1952年增加了三倍,国营水产公司的购鱼价也比解放前私商的收购价格提高了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