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坝区首次发现阳彩臂金龟:濒危物种?以腐朽木质为食

【菜科解读】
快科技5月22日消息,据“中国三峡集团”官微发文,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保护团队在三峡坝区发现了一只外形奇特的鞘翅目臂金龟科昆虫——阳彩臂金龟。
阳彩臂金龟,作为鞘翅目臂金龟科的一员,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态习性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这种昆虫主要以腐朽的木质为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阳彩臂金龟还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自然界中的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阳彩臂金龟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同时,它也出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这进一步凸显了阳彩臂金龟的珍稀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据专家介绍,阳彩臂金龟对生存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对外部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异常敏感。
因此,阳彩臂金龟的发现不仅是对三峡坝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肯定,也证明了该地区为昆虫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此次发现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也为公众普及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探索三峡库区重庆忠县古石屋之谜
这些石屋建造在巨型石头内部,其修建年代和用途尚未可知。
记者在现场看到,最近的石屋距离长江不到1公里,站在石屋前能清晰地看到长江内舟船穿梭。
每间石屋都建在一个巨型石头内部,石屋外形风化严重,但石屋整体仍保存完好。
石屋的矩形屋门宽约1米,高约1.5米。
多数石屋为“单间”,内部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内有灶台、锅状石坑,顶部有凿过的痕迹。
个别石屋为多间、多门。
据介绍,当地人没有开凿石屋居住的习惯。
忠县文化部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没有查到相关文字记载,该县拟邀请专家对石屋进行鉴定。
忠县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 有人怀疑它是“弃老洞”,有人觉得它是唐代的军事基地,有人认为它是崖墓群,也有人断定它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位于重庆市忠县三峡橘海与天池山景区间的石屋群,一直以其神秘的色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探访者。
三峡郦道元预习内容语文课本也出错
然而,作者郦道元根本没有到过三峡。
郦道元生活于北魏。
当时南北朝对峙,北魏最强大的时候也是“遗之度外,吴蜀而已”,也就是说,北魏根本没有占领包括三峡在内的长江流域。
郦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没出使过南朝,他是不可能到过三峡的。
没到过三峡,郦道元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毋庸置疑,是别人写的。
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资料,达437种之多,有的说明了出处,有的没有说明出处。
现在看到的《三峡》一节,即是引自南朝侍郎盛弘之的《荆州记》。
《荆州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主要记载荆州与古代楚国的地貌及其变迁,兼各地的乡情、盛物、历史典故、名胜景点等。
郦道元只是对盛弘之写三峡的文字做了几处小小的改动而已。
早在唐朝和北宋时,就有史学家在其著作中指出《三峡》一节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遗憾的是,当代中学课本还是标明作者是郦道元,显然侵犯了盛弘之的著作权。
在写作《水经注》时,虽然当时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但是郦道元认为中国应该是统一的国家,南北都应该在《水经注》记述之内,所以虽然没有能力到达南方,却力图对南方水系详细记载,因此引用别人的文章也是不得已。
同时,郦道元对引用的文字也作了一定修改,有的修改还非常精彩。
再说,如果没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盛弘之的《荆州记》等著作恐怕都要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