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类绝望的熵增定律,暗示宇宙终将湮灭,人类摆脱宿命吗?

不过,拥有智慧的我们,从千万个物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恐龙时代之后地球上的新霸主。
与恐龙利用庞大的身躯统治地球不同,人类利用的是无与伦比的智慧来统治地球的。
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人类科技文明,让地球成为太阳系一
【菜科解读】
地球上拥有上千万个物种,都属于碳基生命,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拥有智慧的我们,从千万个物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恐龙时代之后地球上的新霸主。
与恐龙利用庞大的身躯统治地球不同,人类利用的是无与伦比的智慧来统治地球的。
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人类科技文明,让地球成为太阳系一颗耀眼的明珠!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道路虽然坎坷,但是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很多乐趣。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展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但是,科学家们发现的其中一条科学规律, 无论如何都让我们快乐不起来。
这条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又被称为熵增定律。
熵,是描述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熵越高,代表越混乱,熵越低,代表越有序。
而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只会只宇宙从诞生的那一刻起,熵不会减小。
意味着宇宙越来越混乱无序,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随着宇宙中熵值的不断增加,宇宙这个庞大的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不稳定,最终走向彻底的无序,湮灭。
熵增定律让人类几乎陷入绝望,因为无论怎么做,我们都改变不了宇宙整体走向熵增的结果。
同时,熵增定律也确实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宇宙轮回现象,比如说生死轮回,恒星的诞生与消亡,本质上都是熵增的表现。
不过,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本质上都是熵减的结果,包括人类自身其实都是熵减的结果。
这是不是违反了熵增定律呢?
并没有。
因为人类创造的熵减环境,只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间段创建的,并不会改变宇宙整体走向熵增的大趋势。
这与宇宙整体在膨胀,但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却在彼此靠近是一个道理。
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预期,我们梦想着未来某天人类能实现星际殖民,甚至能实现永生。
但熵增定律的存在,意味着永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即便是宇宙,也会在未来的某天走向湮灭,人类谈何永生?
或许,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宇宙终将走向会终结,但或许我们有办法摆脱和宇宙一样的命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宇宙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如何走向终结的。
刚才讲了,宇宙会因为熵增而最终走向彻底的混乱,但到底是如何走向混乱的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首先,根据现有科学理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一个体积无穷小,温度密度无限高的奇点,突然急剧膨胀,才有了我们的宇宙。
奇点可以认为是一个时空能量点,或者超时空点,它并不属于我们的四维时空。
大爆炸刚开始不久,由于温度非常高,物质只能以能量的形式存在。
随着温度不断下降,能量开始转化为质量,能量和质量的转化是被允许的,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表明,质量和能量其实是一回事。
自从宇宙诞生之后,就一直在膨胀,速度甚至比光速还要快。
科学家们目前也无法确定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膨胀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目前的猜测是,暗能量是宇宙膨胀背后的元凶,但暗能量又是来自哪里呢?科学家们并不确定。
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任何形式的扩张膨胀都是需要能量的。
比如说想要气球不断膨胀变大,就需要外部能量不断向气球内部吹起。
#p#分页标题#e#也就是说,宇宙的膨胀需要外部能量支持,这里的外部显然不是来自宇宙自身,而是宇宙的外部。
宇宙的外部是哪里?我们同样不知道,但可以推测,应该是多元宇宙或者平行宇宙。
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否则就很难解释宇宙大爆炸瞬间巨大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还有宇宙膨胀的巨大能量又来自哪里。
说白了,我们的宇宙会与多元宇宙有某种交集,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形式的交集,但肯定会以某种形式完成能量的传递。
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的宇宙不是封闭的系统,一切都好办多了。
刚开始我已经讲了,熵增定律并不是绝对的,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封闭系统。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该系统的熵只会自发地变大或者保持不变,这只是理论上分析,实际上只会变大,保持不变是理想中的完美模型。
但如果系统不是封闭的,就会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人类科技足够发达,就可以从多元宇宙汲取负熵,阻止我们的宇宙向着熵增的方向演化,起码能减缓我们宇宙熵增的速度,延长宇宙的寿命。
实际上,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高度低熵的事物,都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汲取负熵或者低熵来维持本身的低熵状态。
对于生命体比如说人体本身来讲,各种事物就属于负熵范畴,比如说面包,被我们食用之后排出体外,排泄物就属于高熵事物。
而宇宙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如果没有外部能量的输入,不能从外部环境汲取负熵,当然会走向终结。
当然,任何涉及多元宇宙的概念,对于人类来讲都是巨大的考验,毕竟人类连自己所在的太阳系都没有研究明白,多元宇宙的概念就显得更遥不可及了。
但起码大自然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通向永生的道路,我们只需要等待,用时间去证明一切。
等到人类文明足够发达时,或许我们能轻松驾驭我们的宇宙,甚至多元宇宙!
这听起来太疯狂了,但人类文明就是在各种疯狂之后不断走向未来的。
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人类来讲,如今的通信系统,比如说电脑手机也很疯狂,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很难想象到,相隔万里的两个人,居然能看到对方,面对面交流!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