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槐帐下战将李宗汤:擒杀梁山两位地煞为故主报仇雪恨

【菜科解读】
在《荡寇志》中,李宗汤是官军主帅徐槐帐下的一员战将。
他原是行走江湖的豪侠义士,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在好友韦扬隐的引荐下投至徐槐门下,跟随徐槐征贼剿寇、建立功业。
徐槐亲赴梁山斥责玉麒麟卢俊义时,李宗汤只身相随护卫周全,以无畏的气势和精湛的箭术震慑梁山众头领。
徐槐率部征讨梁山时,李宗汤担任陆军总指挥,和水军齐头并进、协同作战,先后在闹渔湾斩杀翻江蜃童猛,于十字渡射杀梁山水军头领罗富,并在头关之战中生擒锦毛虎燕顺。
徐槐在二关壮烈殉国后,李宗汤在张叔夜的带领下抢关夺隘、奋呼杀贼,最终跟随大军歼灭梁山。
根据书中的描述,李宗汤,长沙县人,原是位行走江湖的豪侠义士,之后成了歼灭梁山的主要战将,在雷部三十六将中排第三十一位。
他生得豹头环眼、身长体大,八尺身高、魁伟雄壮,善使一口泼风大刀,骑着一匹大宛名驹,足智多谋、勇武善战。
他首次出场是在该书的第三十二回。
李宗汤前往济宁杨枹山中寻找隐居的授业恩师时,在途中结交了迁居济南府的新科武解元金成英。
不过,二人初见时的场面,却显得略微有些尴尬。
当时,李宗汤见脚夫挑着的行李上有曹州金三个字,以此推断出货主必是名震一时的金解元,在询问确切后,当即迎上前去下马拜见。
可是,金成英见李宗汤体型彪壮、样貌威武,又盯着自己的行礼直勾勾看了半天,误以为遇到了拦路劫财的山大王,虽然也是依礼回拜,但言谈举止中却充满了疏远和戒备。
李宗汤见此也不介怀,随即侃侃而谈,表明了自己拥官抗寇的立场和真心结交俊雄豪杰的意愿,轻松化解了这一尴尬的氛围。
随后,二人推杯换盏、结为知己。
最后道别时,李宗汤还向金成英引荐了枪术精湛的同门师弟韦扬隐。
后来,在韦扬隐的引荐下,遨游江湖的李宗汤投至徐槐门下,至此开启了征贼剿寇、建立功业的道路。
徐槐出任郓城知县时,李宗汤极力劝阻。
原来,郓城本是梁山地界的要冲之地,而能起到支援的曹州府自张叔夜和帐下几位战将入京受职后,也处于将少兵稀、人才虚无的境地,自保尚且勉强,有力的支援更是无从谈起。
一旦郓城被梁山贼寇围攻,外无友军支援,内又城狭地窄,必然无法长期抵御,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徐槐决心已定,势要争做朝廷柱石,在此险恶之地建立一番功业。
李宗汤见恩师大志已明,精神奋起道:老师既有如此大志,我等必跟随左右,倾力报效。
李宗汤等人抵达郓城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几个月便令破败的县城面貌大变,不仅城防永固、钱粮充盈,招募的强兵劲旅更是成了剿贼灭寇的一把利剑。
徐槐亲赴梁山痛斥群贼时,李宗汤主动请缨陪同前往,承担了护卫主帅周全的重任。
在梁山期间,李宗汤提刀直立、威风凛凛,以威武的气势震慑的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等人人怯惧,不敢逞凶行刺。
离开梁山时,李宗汤奉命展示技艺,将一支箭从杏黄旗替字对心穿过。
此等精湛的箭术,令卢俊义等众头领们个个心惊、瞠目结舌。
徐槐统领三军征讨梁山时,李宗汤奉命担任十八支陆军总指挥,与十八支水军齐头并进、协同作战。
闹渔湾之战时,李宗汤手提大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翻江蜃童猛撞见后,仅用了几个回合便将其拦腰砍杀。
随后,李宗汤率部抢攻十字渡时,与梁山水军头领罗富相遇。
只见他张弓搭箭猛喝一声,一支箭恰好贯穿了罗富的颈项。
正在酣战的卢俊义见此情景不禁心中一紧,而正是这略一分神之际,险些被韦扬隐挑杀当场,幸得浪子燕青等人极力救援才侥幸逃回山寨。
此后,在头关之战中,李宗汤用计生擒锦毛虎燕顺。
徐槐在二关阵亡后,李宗汤继承恩师遗志,率领本部兵马死守头关,直到张叔夜统领大军抵达。
此后,李宗汤率众抢寨,跟随大军歼灭梁山,为故主徐槐报仇雪恨。
盘点三国时期骁勇的战将,功绩显著却名字陌生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个战乱时代,聚集各路诸侯,硝烟滚滚。
这样一个年代,当然不乏各路 英雄豪杰,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盘点三国时期的一些骁勇战将,他们不像“石家庄”“包头”“枣庄”那么出名,但各个功绩显著。
首先第一位是魏延,深受刘备喜爱。
曾被刘备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屡次随北伐。
不过魏延的死挺让人遗憾,因为与长史不和,尤其是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进一步激化,争夺权利,最终以魏延败逃告终,并被夷灭三族。
第二位是关平,看到姓关,大家是不是一下就联想到了关羽。
是的,他就是蜀汉名将关羽的儿子。
东吴趁关羽攻樊城时随即背弃吴蜀同盟,偷袭荆州,导致关平与父亲关羽同时被抓,最后被斩于临沮县。
不过民间流传关平并非关羽亲生,而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第三位是,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魏文帝之弟,的兄长。
因为胡须是黄色的,所以索性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从小臂力过人却不善文章。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彰与诸侯监国。
222年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次年到洛阳朝见,患病薨于府邸,讲真有点巧。
最后一位是徐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徐晃为人节俭,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有功劳基本上都不怎么邀功请赏。
他的作战方式也是十分新奇,每次都假装要吃败仗的样子,让敌人松懈,然后再突然奋勇作战,敌人总是莫名其妙地输了一场仗。
随机文章神奇的巴马天坑在哪,510米深的天坑内部空间1亿立方米全球最先进agm158巡航导弹,376万美元一枚隐身性能超强雅典娜是什么女神,竟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女神人类起源于3次地球浩劫,三次浩劫后人类幸存发展出现代文明佛说命运坎坷的人特征,心态失衡/充满嫉妒/喜爱攀比/不懂发泄情绪
南河总督和两江总督谁的话语权更大?哪个更厉害一些
你会问:黄河并不走江苏啊。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黄河夺淮入海。
清五年(1855年),黄河又回到山东入渤海。
在咸丰以前,黄河是经两江总督辖区入海的。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两江辖区的黄河治理上,两江总督和衙门驻在两江辖区内的河道总督,谁的话语权更大? 如果按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定级,两江总督不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正二品,加衔为从一品。
而河道总督的加衔,只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了衔也只是正二品。
在此年之前,二者是平级的,河道总督也是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值得注意的是,七年(1729年),河道总督辖区一分为三,分别设置北河总督、东河总督、南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
与两江总督在职责权限上有交集的,是南河总督。
(以乾隆十八年以后为例)按理说,两江总督是可以管着南河总督的。
事实上,此年之前,两江总督的职责中,就包括对黄河的管理。
可是两江总督实在太忙了,苏、皖、赣三省的事务就,他无法分心再管河工上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两江总督对黄河事务很多都是外行,而能出任南河总督(河道总督)的,都算是专业人士,比如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靳辅,就是有名的治水专家。
让两江总督写一本类似靳辅著的《治河方略》?还不如罢了他的官。
所以,江苏砀山(今属安徽)以下的黄河治理,直隶总督挂着兼辖河工的空衔,实际上并不怎么管理。
何况,河工是苦差事,成天风吹日晒,万一黄河决了口子,还连累自己的仕途。
出于这种考虑,两江总督巴不得不管黄河事务,出了事,让南河总督顶雷扛包。
乾隆朝时,黄河治理屡屡出现问题,南河总督没少挨批,这也吓到了两江总督。
对于境内黄河的事务,两江总督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堪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两江总督不插手河工,这对南河总督来说当然是好事,少了外行插手。
但也带着一个问题,南河总督的辖区在两江总督辖区内,如果没有两江总督的积极配合,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帝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除掉后的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帝就驳斥了两江总督费淳的请求。
费淳说了什么?他说不想再管河工了。
嘉庆帝很生气,说当官的都像你这样偷懒耍滑,南河总督什么事都干不了。
不行!接着干,必须配合好南河总督。
其实倒不是费淳耍滑头撂挑子,实在是两江总督和南河总督在两江辖区内的职权划分不清楚。
有时面对一个问题,两江总督和南河总督面对面,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这事该归谁管,很尴尬。
嘉庆帝扩大了河道总督(不是南河总督)的职权范围,两江总督既然不想管,那就一边呆着去。
比如朝廷下拨的治河专款,应该以河道总督为主,两江总督给予配合。
两江总督同时也要配合河道总督,给治河人员(包括专业官兵)发放工资。
嘉庆帝,以及之后的帝,都明确了南河总督和两江总督的职权边界。
即河务上的事情,首先要听河道总督(南河总督)的,两江总督只是“兼管”,是个配角。
两江总督本来就不想管吃苦还捞不到好处的河工,他们想管的是盐政和漕务。
但油水甚大的盐政和漕务都有专业官员管理,两江总督无法插手。
自此,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才真正可以算得上把河工事务揽在手里。
不像之前,南河总督简直就像是两江总督的跟班,大事都由两江总督定。
甚至于两江总督可以“随意”弹劾南河总督。
乾隆七年(174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德沛就向乾隆帝密告南河总督完颜伟私开邵关坝,导致黄河水暴涨。
只不过,完颜伟早先一步把情况上报给了乾隆帝,才躲过德沛的弹劾。
但为了照顾两江总督的面子,乾隆帝还是用的借口,撤销了完颜伟南河总督的职务。
不过,清朝自嘉、道年间开始衰落,天下汹汹,河务也几乎到了没人愿意管的程度。
反而出现了河道总督(南河总督)偷懒耍滑,两江总督主动管河工的情况。
无他,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是苦差,相关河臣捞不到好处。
两江总督主动接管,是考虑到给自己的仕途增加一抹亮色,将来好升迁。
不仅是河务,就连漕务,漕运总督也差不多束手旁立,看着两江总督忙来忙去。
等到黄河在咸丰五年北徙后,南河总督更是无事可做,1861年撤销。
而两江总督管不到黄河事务,也落了个清闲。
随机文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字词形音义刘弗陵为何早死?汉武大帝刘彻的儿子刘弗陵为何早死?美国NASA不敢公布的照片,登月期间惊现外星人宇宙飞船黑鳞鲛人真的存在吗,揭秘黑鳞鲛人被美国抓获(探测海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