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科学家提出解决暗物质等物理学难题新模型

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
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times;10的负30次方克。
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
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ldquo;失踪rdquo;了,科学家将这种ldquo;失踪rdquo;的物质叫ldquo;暗物
【菜科解读】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
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
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times;10的负30次方克。
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
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ldquo;失踪rdquo;了,科学家将这种ldquo;失踪rdquo;的物质叫ldquo;暗物质rdquo;。
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
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
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
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 物质的暗物质。
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然哈勃望远镜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 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炽热星系团云气。
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
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
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ldquo;必要质量rdquo;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伯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
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的物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ldquo; 暗物质rdquo;。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
不过,兹威基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
直到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
我们知道,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 以测出地球的总质量。
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
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 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
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
结论似乎只能是:星系里必有看不见的暗物质。
那么,暗物质有多少呢?根据推算,暗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mdash;30%才合适。
天文学的观测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质,特别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据天文学观测估计,宇宙的总质量中,重子物质约占2%,也就是说,宇宙中 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的物质还没有被直接观测到。
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质的暗 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能够稳定地独立存在的粒子只有12种,它们是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光子、3种中微子、3种反中微子和引力子。
这12种稳定粒子中,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是带电的,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静止质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质粒子。
因此,在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质粒子的只有3种中微子和3种反中微子。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森发现,距我们30万光年的天龙座矮星系中,许多碳星 巨大的红星周围存在着稳定的暗物质,即这些暗物质受到严格的束缚。
高能热粒子和能量适中的暖粒子是难以束缚住的,它们会到处乱窜,只有运行很慢的ldquo;冷粒子rdquo;才能束缚住。
物理学家认为那是ldquo;轴子rdquo;,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冷ldquo;微子,质量只有电子质量的数百万分之一。
这就是暗物质的轴子模型。
轴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终得由实验裁决。最近,还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称做ldquo;宇宙弦rdquo;的弦状物质,它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间内,直径为1万亿亿亿分之一厘米,质量密度大得惊人,每寸长约1亿亿吨。
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同样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暗物质是一种理论上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物质,它不会与电磁力产生作用,即不会吸收、反射或发出光。
人们主要通过重力产生的效应得知暗物质的存在,并且已经发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
根据目前的天文观测,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某些区域,暗物质的密度可能非常高,而在其他区域则可能几乎没有暗物质。
这些密度较高的区域通常位于星系团和星系之间,以及某些大型星系中心的部分区域。
暗物质的组成成分目前还是未知的,它既不是原子核物质,也不是中微子,而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式。
尽管暗物质的组成成分仍未确定,但目前主流的理论认为它可能是由某种粒子或粒子组成的聚集体。
由于暗物质不与电磁力产生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
但是,通过引力作用,暗物质可以产生明显的效应。
例如,星系团中的星系运动速度非常快,导致它们能够保持在一起而不散开。
这种现象被称为暗物质晕,它是暗物质存在的关键证据之一。
此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提供了暗物质存在的重要证据。
在大爆炸后的数百万年里,宇宙逐渐冷却并形成了原子。
这些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系和星系团,而暗物质则聚集在星系团和星系之间的区域。
由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它们几乎不会相互碰撞或产生辐射。
但是,当暗物质聚集在一起时,它们会产生一种背景辐射,这种辐射可以被射电望远镜观测到。
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数据与理论预测相符,这也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对于暗物质的观察和捕获,科学家们已经尝试了许多方法。
然而,由于暗物质与电磁力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使用粒子加速器来寻找暗物质的粒子。
高能粒子加速器可以将普通物质加速到极高能量,然后与暗物质粒子发生碰撞。
如果能够捕获到暗物质粒子,就可以通过测量它的质量和相互作用性质来研究它的性质。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大型探测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
大型探测器通常由大量的超纯金属或液态惰性气体组成,可以检测到暗物质粒子穿过探测器时产生的微弱信号。
如果能够捕获到暗物质粒子,就可以通过测量它的能量和方向来确定它的性质。
此外,科学家们还尝试使用天文观测来研究暗物质。
例如,通过观察星系团和星系之间的运动和分布,可以推断出暗物质的存在和分布。
此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可以提供有关暗物质的信息。
暗物质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暗物质是宇宙中占据大部分物质的组成部分,对于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暗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命运,以及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拓展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
其次,暗物质还可能影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由于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不均匀,它们的聚集和运动可能影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因此,研究暗物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历史。
此外,暗物质还可能影响人类的科技发展。
例如,暗物质可能会影响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影响人类的航天技术。
同时,暗物质还可能是一种新的能源形式,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能源来源。
科学家模拟出最大虚拟宇宙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在一台大型超级电脑上,模拟了整个宇宙的形成。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模拟出的最大的虚拟宇宙,获取的研究数据将用于调整 2020 年发射的欧几里得(Eucpd)卫星,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
#p#分页标题#e#于过去三年,研究人员研发并优化了模拟宇宙的程式,充分利用超级电脑的可用记忆体和处理能力,高度准确地描述了宇宙中暗物质动态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在瑞士国家计算中心(Swiss National Computing Center,CSCS)的超级电脑上运行了 80 小时后,程式产生了 2 万亿(10e12)个代表暗物质流的宏观粒子,从中产生了一份巨大的星系,包含 250 亿个虚拟星系。
研究暗宇宙的组成经过精确计算,研究人员模拟了暗物质流在其自身引力下的演变,继而模拟了低密度物质,即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s)的形成。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正是从暗物质晕中形成的。
按照欧洲欧几里得任务的要求,这项研究要在整个可观测宇宙的范围內,模拟体积仅为银河系十分之一的星系。
测量光路扭曲
科学家相信,宇宙之中约 95% 的组成都是黑暗的(dark),这包括 23% 的暗物质和 72% 的暗能量。
暗能量的本质是现代科学的一大未解之谜。
暗物质和暗能量不可直接观测,只能通过间接手段研究。
正如光线通过一块不均匀的玻璃板会发生扭曲一样,遥远星系的光途经暗物质时,也会发生偏向(deflection)。
欧几里得卫星可以捕捉到这些微小的扭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
优化卫星的观测方法
欧几里得卫星将于 2020 年发射,执行为期 6 年的数据收集任务。
它将对宇宙进行层析成像,追溯 100 亿年以前的宇宙进化。
虚拟宇宙所产生的星系,将帮助改善卫星的观察策略,减少各种误差。
#p#分页标题#e#通过分析欧几里得卫星收集的数据,科学家们将对暗能量的本质有进一步了解,更有希望发现物理学新突破,如广义相对论的改进,或新粒子的发现。
暗物质会发出神秘信号是真的吗?科学家认为暗物质是组成宇宙中大部分的空白物质,但是在人类现有的技术下,暗物质既不能被发现,也不能被检测到。
这样的话,科学家就有条件怀疑暗物质是否存在,并且暗示它们被认为是可以解释重力作用的关键因素。
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一直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最具争议性的课题。
它们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平时能看到的物质只占据总物质的百分之十以下。
虽然暗物质不能直接的观测到,但是它却能干扰到星体发出的光波和引力,这样的存在能被明显的感觉到。
科学家对于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很多假设,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只是一种理论的产物,它还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和了解。
随着人们对暗物质的不断研究,知道现在的暗物质已经成为宇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六点三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四分之一,而最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
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觉察的能量形式。
在宇宙标准模型中,暗能量占据宇宙中超过一半的质能。
暗能量是宇宙中不可见的,能够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
研究者称,存在着压倒性的证据,包括宇宙微波背景(图中黄色部分)中观测到的一些现象,表明暗物质组成了将近26%的宇宙。
科学家提出解决暗物质等物理学难题新模型SMASH模型将暗物质及其他一些现象都考虑了进来。
在关于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交界处的问题上,标准模型也无法解释内在天然性的问题,包括中微子的本质和强CP问题。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物理学家吉列尔莫·巴列斯特罗斯(Guillermo Ballesteros)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据称能解决5个关于宇宙的物理难题。
该模型被称为SMASH,是在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的基础上做了最小限度的扩展,只加入了6个粒子,就为5个最困难的基本问题提供了解答。
这5个问题分别是宇宙暴胀、暗物质、重子生成、中微子振荡和强CP问题。
此前,物理学家尝试用复杂得多的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甚至加入了数百种粒子,而此次研究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的方法表明这些问题可以以相当简单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SMASH的全称是Standard Model Axion Seesaw Higgs portal inflation,是几个理论结合而成的新模型。
SMASH在标准模型中加入了3个中微子、1个费米子和1个新的场,这个场只包括两个粒子,一个是轴子(axion),暗物质粒子的候选之一;另一个是暴胀子。
在发布于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的文章中,研究者指出,标准模型已经无法为物理学中众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解答,而SMASH模型填补了标准模型的缺口。
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便是问题之一。
据估计,暗物质组成了将近26%的宇宙,而暗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此外,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宇宙最初暴胀的机制等问题,也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者还表示,在关于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交界处的问题上,标准模型也无法解释内在天然性的问题,包括中微子的本质和强CP问题,后者指出了宇宙的不对称性。
考虑到目前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SMASH模型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从而为从电弱尺度到普朗克尺度的粒子物理学,以及从暴胀至今的宇宙学提供了一个自洽的描述,研究者写道。
SMASH模型预测,轴子应该比电子轻大约100亿倍。
研究者表示,他们的理论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得到检验,而不像其他许多模型一样要等待数十年时间。
#p#分页标题#e#据《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报道,韩国正在运行的CULTASK实验、美国提出的ORPHEUS实验,以及德国计划中的MADMAX实验,都正在或者将要对轴子的踪迹展开搜寻。
关于这一理论最好的一点是,它能在未来大约10年内得到验证,共同作者、在德国粒子物理学研究机构德国电子加速器(DESY)任职的安德烈亚斯(Andreas Ringwald)说,你可以一直提出新的理论,但如果它们只能在100年后才能被验证,或者永远得不到检验,那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是元科学(meta-science,又称后设科学)了。
暗物质卫星星系或触发矮星系恒星诞生根据现有的宇宙结构形成模型,星系实际上嵌在一些巨大的暗物质晕结构中,其周围被数以千计更小一级的暗物质晕包围。
在一些大型星系周围,暗物质晕内拥有足够的气体和尘埃物质,足以自发形成较小的星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卫星星系。
在那些较小型的暗物质晕中会形成矮星系,而这些暗物质晕本身还会被规模更小一级的暗物质晕包围。
这些规模更小一级的暗物质晕中包含的气体等物质太少,因此这类暗物质卫星星系无法用望远镜观测到,但可以在计算机模拟中出现。
要想证明它们的存在,我们必须获得它们与矮星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直接观测证据。
暗物质卫星星系或触发矮星系恒星诞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助理教授劳拉萨尔斯,与荷兰卡普坦天文研究所的特斯克斯塔肯伯格、阿米娜赫尔米合作,应用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发现在暗物质卫星星系距离矮星系最近的时候,其引力可以使矮星系内部气体压缩,从而触发一次明显的星暴过程。
这样的星暴过程一般可以持续数十亿年,具体时间取决于暗物质卫星星系的质量、轨道和卫星星系的聚集程度。
这一理论预计,很多我们今天已经观测到的矮星系可能拥有比之前预计的更高的恒星产生率。
大英帝国殖民地统治方式是什么样的 疆域面积大到什么程度
英国在之后的殖民政策则与之相反,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设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与经济上达到自立。
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了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如印度的海得拉、克什米尔国,非洲的布干达王国、巴苏陀兰王国、桑给巴尔苏丹国,中东及东南亚的一些酋长国和苏丹国)。
在被划为英皇直辖殖民地的地区,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英国征服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之后,保留了两国原来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作为对两国原来的布尔人统治集团的让步),并任用当地人为次级地方官员。
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传授。
有观点认为,与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统治方式相比,英国的统治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长久保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独立之后仍愿意与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版图疆域 疆域面积 大英帝国(BritishEmpire)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境内大约有4.13亿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领土约35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成为人类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
其领土数据得到了国际史学界和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的承认。
殖民版图 在1921年,其达到领土扩张的顶峰,大英帝国的版图如下: 欧洲 英国:大英帝国的主体;1535年,以《联合法案公章》合并威尔士公国,再以《1707年联合法案》合并苏格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再以《1800年联合法案》合并爱尔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
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爱尔兰:英国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规定的从英国分裂出来。
英国继续控有北爱尔兰。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作为虚位元首的爱尔兰总统,爱尔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直布罗陀:1704年,爆发,英军同年攻占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1713年,列强签定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占有直布罗陀至今。
而西班牙至今一直要求英国归还直布罗陀。
马耳他:1798年,法国派领兵远征埃及,法军途经马耳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
1800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占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
1814年英国正式宣布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
196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
2004年加入。
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属地,1878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1925年,英国正式宣布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
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
英国继续设军事基地至今。
2004年加入欧盟。
亚洲 亚丁:1839年不列颠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
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
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南也门,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
巴林:1820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971年巴林宣布独立。
不丹: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
英属新几内亚(现巴布亚新几内亚):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文莱: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
缅甸: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
英属锡兰(今斯里兰卡):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锡兰取得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
英属香港(今中国香港):1841年鸦片战争胜利后与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取得香港岛;1860年英国在英法联军之役后与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向大清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的香港政府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新界(New Territories)。
1984年英国在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主权转移到中国政府,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英属印度(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
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
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或“印度女皇”的称号。
1947年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后独立;197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伊拉克: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授权下的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
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
科威特: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
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
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马来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194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
1963年与新加坡(后独立)、北婆罗洲和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马尔代夫群岛: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
英属巴勒斯坦: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
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
尼泊尔: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
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今东马来西亚的沙巴。
188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1906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
阿曼: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独立。
卡塔尔: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71年独立。
英属砂拉越(今马来西亚的州之一):1841年文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砂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
海峡殖民地(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
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
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
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外约旦(今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
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联酋):188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
1971年获得独立。
威海卫(今中国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刘公岛为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1940年归还。
非洲 巴苏陀兰(今莱索托):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
1966年独立。
贝专纳(今博茨瓦纳):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
1966年独立。
英属多哥: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和英属多哥。
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英属喀麦隆: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
冈比亚: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
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
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
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
埃及: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
肯尼亚: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
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获独立。
毛里求斯:1814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获独立。
尼日利亚: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
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获独立。
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尼亚萨兰(今马拉维):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塞拉利昂: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获独立。
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1893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
198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
英属索马里兰: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97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
南非: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
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
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
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
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878年纳米比亚的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
1990年独立。
斯威士兰: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
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
1956年苏丹独立。
坦噶尼喀: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
桑给巴尔: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乌干达:1890年不列颠东非公司与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
北美洲与大西洋 阿森松岛:1815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
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和埃塞奎博。
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
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
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加拿大: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加拿大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1931年取得自治权,1982年取得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福克兰群岛: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
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
目前,阿根廷与英国仍然对此岛屿的主权存有争议。
纽芬兰自治领: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安圭拉岛: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
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哈马群岛: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973年独立。
巴巴多斯: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政府统治,1966年独立。
百慕大群岛:161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
英属维尔京群岛: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
开曼群岛:1670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
多米尼克:176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8年独立。
格林纳达: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4年独立。
牙买加: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
蒙塞拉特岛: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1782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
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1983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
圣文森特: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7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
特立尼达岛: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197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
圣赫勒拿岛: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皇家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大洋洲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
1824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
1834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
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
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政府。
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
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政府。
1901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
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978年独立。
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79年独立。
斐济: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970年独立。
瑙鲁: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
新西兰: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
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皮特凯恩群岛: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所罗门群岛: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1978年独立。
汤加: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970年独立。
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
南极洲 英属南极领地: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
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领土主权。
1959年《南极条约》制订,规定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了南纬60以北。
历史意义 大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是一个时代特定群体、文化、国际政治、贸易的总称。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协助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帝国霸权帮助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英国殖民地人民无法决定其自己的命运,英国本土的却在继续发展。
从殖民地的角度来看大英帝国,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
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结果并没有全部成功。
独立后的英殖民地大部分都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看到未来的欧拉琳达秘书,劫数难逃论预言人类末日少为人知的广西乐业天坑群,9.6万平方米的地下原始森林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无限猴子定理是什么意思,无限的猴子加无限的时间将称霸地球
邓国早起的地盘到底有多大?比早期的楚国还要大很多
因为所封的“五十里丹阳之地”及楚都在哪儿至今没有定论,所以诸侯国时期的早期楚国疆域,至今依然还是千古之谜。
因为这个原因困惑了很多史学专家,致使与楚国丹阳相关的楚史也随之混乱了两千多年。
至今很多史家学者还在为楚国丹阳地、屈瑕封地地、故里地、汉东地、汉北地、疆浧地等问题争论不休?这不能不说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楚国的遗憾,是楚文化的悲哀! 近来在考察和研究阴国、谷国、绞国、邓国、鄀国、申国、息国等诸侯国的古今沿革变迁和相关的历史后,发现早期的楚国原来是被相临的“邓国”包围着的。
参看:考古和出土文物佐证的邓国疆域图 这一发现,有助于揭开早期楚国“五十里丹阳之地”到底在哪儿的疆域之谜及很多楚文化相关的历史疑问。
说到邓国,早期人们通常都认为是今天的邓州市辖的东西50公里和南北60公里范围以内,其实古邓国的地盘是相当大的。
2015年7月24日到江苏淮阴参加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时,就从老河口出发经邓州市从新野上的二广高速,第一次几乎横穿了南阳盆地东南一展平洋的邓州平原,第一次穿越湍河、潦河、礓石河、唐河,走在沃野千里南阳盆地,幻想当年古邓国独享周王朝分封良田沃土的尊贵和荣耀。
经过文物专家近五十年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证明邓国包括了今天的襄阳北和谷城南部分土地,是地跨汉江有纵横两百里地盘的诸侯大国。
襄阳的樊城在汉江襄阳段以北约6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古称汉北,至今樊城还有汉北村的古村落。
樊城邓城大道以北的“邓城遗址”是春秋时期邓国故都和后来的邓城县治所。
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城南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襄阳2800年的建城历史就是因邓城遗址而来的。
十二年的公元前678楚国灭邓,邓城为楚在汉北的要邑。
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存一般高度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
城垣厚20-30米。
四面各设一座城门。
城外护城河宽50米左右,现已改为水田。
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
城北4公里左右有蔡坡、山湾、团山等多处时期的贵族墓地,"邓公乘鼎"和吴王剑也分别出土于山湾和蔡坡墓地。
邓城遗址的考古可以证明,襄阳樊城的邓城早期是邓国的土地。
因此樊城到邓州之间和邓州相连的土地,无疑也是邓国之地。
所以樊城邓城遗址地,可以界定襄阳市汉江以北到邓州市之间早期都是邓国的属地。
别看今天的襄阳和樊城,以惊人的速度建设发展,其实早在三十年(1941)的七十多年前还没有老河口繁盛。
《阵中日报》第五战区艺术协会常务主任杜宇的“老河口印象”文章“老河口的商业,似较襄樊两城为盛”就是直接证据。
今天的谷城县辖,春秋早期时还包括邓国、谷国、中子国等诸侯国。
今谷城县庙滩镇擂鼓台出土的“邓子孙日用”邓侯青铜鼎,证明谷国东南部是邓国的地盘。
《谷城县志》有载“西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
古谷伯城在现在城北15里之谷山,《》作谷城山,亦作谷神山,山上有庙祀谷伯嬴绥。
《左传》载有:“七年(公元前705年),谷伯绥来朝”。
《春秋》载“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谷伯绥,嬴姓,名绥。
邓侯吾离,就是熊通的王后邓曼的父亲。
谷城庙滩青铜鼎的出土,见证了谷国和邓国,不仅国土相临相交,而且世代友好,两国国君曾去相约朝会鲁桓公的历史属实。
公元前678年楚灭邓,约公元前676-656年楚灭谷国。
谷城庙滩镇出土的邓侯青铜鼎,足以证明谷城庙滩曾属邓国,与《春秋》和《左传》的历载相符。
参看:谷城庙滩出土的邓侯青铜鼎图 古人因为出行方便,安全防御等自然原因,多以山川河流为界划分诸侯国的。
汉江流域,划出了汉江以西是谷城的谷国,汉江以北的绞国丹江口,汉江以东的汉东地阴国“老河口”,三尖山朱连山以北的鄀国、以东的邓国。
而襄阳太平店与汉江以西的谷城庙滩,并列两岸隔江相望,出土邓侯青铜鼎的庙滩,给邓国谷国和早期楚国的疆域,给襄阳与老河口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参证。
了解襄阳与老河口地理特征的都知道,其实襄阳与老河口也是以河为界划分的。
襄阳太平店最北端与老河口柴店岗交界处,有一条汇入汉江的一大支流化学沟,就是两地分界线。
由柴店岗分界线汇入汉江的支流,是上游排子河的一个支流,从张集大河口沿姚河水库、牛车沟水库、小张沟水库、最后从柴店岗大桥的化学沟汇入汉江的。
因为一级级的建大坝水库,现在已经不见其当年江河横流的壮观了。
今天的柴店岗大桥逆流往上至排子河的这条河流,即是今天襄阳和老河口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邓州市和老河口的地理分界线。
邓州市以西的排子河基本限定了早期邓国的疆域范围是以排子河为界划分的。
老河口市水文分布中以袁冲二劈山为分水岭的地理分界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绵延50里,的把老河口划分成东西两个片区,被称为老东乡的袁冲、孟楼、竹林桥、薛集、张集为东区的阴国,西区是洪山咀、光化、酇阳、仙人渡。
以二劈山分水岭为界的东片区,从袁冲六官营到排子河竹林桥镇谢营村,正好在二十五六公里范围之内,即符合丹淅之汇地,又符合周成王封楚熊绎五十里丹阳封地。
符合《清华简》“楚居”中围绕古城老城墙四周,填水造地扩建楚郢都最早的“疆浧”地。
有襄阳樊城邓城遗址和谷城庙滩邓侯青铜鼎的出土文物,有老河口市以袁冲二劈山为分水岭为地理分界线的五十里丹阳封地的山川依据。
不仅早期邓国的疆域轮廓准确呈现,连早期楚国丹阳也非常清晰明确了,原来早期的楚国真是被“邓国”东西南三面包围着的。
早期楚国五十里丹阳封地在老河口的地望,也正好能够印证和解释《左传》中楚文王为什么伐申时必须过邓的原因所在。
因为北为三尖山朱连山杏山等群山阻挡,西为滔滔汉水,连汉水西岸的庙滩都是邓国的地盘,楚国几乎是东南西北四面都被邓国包围,所以楚国要攻打申国去伐申,不管从哪个方向走,都必须要经过邓国,因为楚国除了从邓国走,再也没有其它能够灭申的路可走。
这应该是楚了老河口外,任何地方的诸侯国都具备不了的条件。
历史是死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而人是活的,可以根据有限的历史记载所传达出的历史信息思考和分析,从而找到有价值的历史线索。
《春秋》、《左传》、《史记》等历史记载,其实已经把楚国和丹阳的地理位置讲的再清楚不过了,只我们没有读懂这些历史罢了了。
随机文章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木乃伊,两岁婴儿因饿死而变成木乃伊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岩浆表面用鞋踩一下没关系,导游危险示范请忽模仿(差点成烤猪蹄)印度诺贝尔奖比中国多,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国家(中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