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4年迎成果井喷迄今发现脉冲星超240颗

【菜科解读】
神秘未知的事物,似乎总有一种魔力,吸引人类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天文便是如此:在广袤的宇宙中,经常有一股电波袭来,仅仅闪现几个毫秒。
没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2007年,天文学家在分析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2001年记录的信号中,发现了这样的毫秒电波。
随后,天文学家一直试图寻求真相:谁发出了电波?如此快速闪现的电波,究竟包含了什么信息?
经过大约10年的探寻,天文学家收集了30多个爆发源,它们在太空几乎是随机分布的,因此断定这些毫秒电波闪现源中的绝大多数,并非银河系内的天体发出。
2017年,国际天文学家终于捕获到一个毫秒无线电爆发,利用世界多台大射电望远镜联合探测,将这个重复爆发的无线电快速闪现源,定位到宇宙深处30亿光年之外的一个星系。
那些年,在这个前沿领域,中国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因为中国没有足够大的射电望远镜,我国天文学家便很难拿到第一手资料,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做的是理论研究。
2016年,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竣工,其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经过3年调试,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也让中国天文学家终于有机会走到人类视界的最前沿。
如今,FAST望远镜已经对国内天文学家开放,一个又一个突破接连冒了出来。
还记得谁发出了毫秒电波这个科学问题吗?FAST望远镜给出了最新观测,中国天文学家就此揭示了宇宙毫秒无线电爆发的新物理,相关成果论文连续两次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为两大争锋一锤定音
故事要从一年前说起。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在2019年FAST望远镜的尝试性开放观测中,研究团队便希望利用FAST望远镜,观测一个澳大利亚2018年3月1日探测到的爆发源FRB 180301,看看这个源是否会重复爆发。
幸运的是,2019年7月16日,一个2小时的FAST望远镜观测,如愿探测到了4次爆发。
这个结果让人激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说。
然而,在9月11日的4个小时观测过程中,研究团队竟然什么信号也没有探到。
课题组内部研究后,发现原先澳大利亚报告的爆发源位置存在,随后调整了观测策略,将望远镜对准的新的位置,并记录偏振信号。
很快,策略调整的效果显现了。
在2019年10月6日和7日,FAST望远镜在6个小时内探测到11次爆发。
统计下来,在共计12个小时的观测时间里,FAST望远镜探测到15次闪现,每次电波闪现的强度曲线也各不相同。
这个爆发源,与那个30亿光年外的爆发源距离类似、无线电爆发率类似,但强度要暗弱很多。
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博士罗睿说。
更让人欣喜的结果,来自对11次爆发电波的高灵敏度偏振信号解析。
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博士姜金辰说,FAST望远镜观测的11个爆发信号中,有7个毫秒闪现爆发,能够很好地解析出其偏振。
令人激动的是,这7个偏振不仅是变化的,而且呈现出变化的多样性。
如此变化的偏振,在早先的重复爆中是从未看到过的。
这些也再次说明,FAST望远镜装配的接收机偏振测量能力非常好。
李柯伽说。
过去,世界上的望远镜仅仅对30多个爆发源中的几个记录了偏振信号,能够详细研究的样本非常少。
先前的探测看到:重复爆发源要么表现出平平的偏振角,即电波的极化面不变;要么是偏振角变化的现象,仅在一次性爆发源中看到过两次。
如今,FAST望远镜观测到的偏振变化多样性,则明确说明:宇宙中的爆发源可能来自致密星体磁层中的物理过程。
这个观测结果,直接对一批国际学者关于爆发来自粒子冲撞的理论提出挑战,为近几年两大门派的理论争锋一锤定音。
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已于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9日凌晨发表于《自然》杂志。
揭开宇宙毫秒无线电爆发新物理
2020年4月,FAST望远镜迎来了一位新的使用者——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林琳。
她也是FAST望远镜近期另一篇《自然》论文的第一作者。
林琳及其所在的团队,提出了对银河系磁星SGR J1935+2154软伽马射线重复暴源的观测申请。
FAST望远镜对此进行了持续监测。
然而,在该磁星的X、软伽马射线爆发活跃期,特别是29个软伽马射线暴对应的精确时间节点上,FAST望远镜并未探测到任何源射电辐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宇宙中致密天体不同波段的爆发时,物理条件非常苛刻,无线电与伽玛光子不能同时扫过地球。
据联合研究团队成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王培介绍,FAST望远镜结合此前的探测,给出了这一快速射电暴源迄今最严格的射电流量限制。
#p#分页标题#e#所谓快速射电暴,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射电波段最明亮的爆发现象,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能量释放量巨大,至今尚未有其起源的明确解释。
王培说,这一领域的关键是认证其对应体。
磁星是高度磁化的特殊中子星,2020年4月28日,加拿大的氢强度测绘实验望远镜,第一次在银河系内磁星SGR J1935+2154探测到了毫秒级射电脉冲暴发FRB 200428,追踪到磁星与快速射电暴之间的联系。
如今,FAST望远镜观测结合了国际多波段设备,结果表明,FRB与SGR暴发具有较弱的相关性。
FAST望远镜的测量结果,对研究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培说。
这一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1月5日凌晨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
走上‘出大成果’的攀登之路
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FAST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望远镜所有技术指标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并已经具备了开放运行的条件。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目前,FAST望远镜设施运行稳定可靠,近一年已经观测服务了超过5200个观测机时。
谈及这一稳定观测的数据时,姜鹏专门提到地方政府的贡献: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望远镜电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
他说,当地政府配套资金解决了FAST望远镜的双回路供电、地灾治理等问题,在周边布设20多个防雹站,为望远镜安全运行默默无声地作着贡献。
2020年2月,FAST正式启动了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已经有近200家科学用户开始使用并处理FAST的科学数据。
4月,FAST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请项目。
我们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申请的总时间约5500个小时,实际批准1500个机时——只有近30%能得到支持,可见FAST望远镜观测时间竞争相当激烈。
姜鹏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说,随着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学潜力逐步显现。
在他看来,FAST的历史最强绝对灵敏度,使其在射电瞬变源方面具有重大潜力。
截至目前,基于FAST的数据发现的脉冲星超过240颗,在同一时间段世界第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40篇——
今年4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FAST观测数据,在球状星团M92中最新发现一个典型的红背蜘蛛脉冲双星系统M92A,其距离地球约2.6万光年,这也是在M92中首次探测到的脉冲星。
该发现还被美国天文学会选为亮点研究成果。
5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李菂等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对FAST海量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首次发现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
7月,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程诚等科研人员利用FAST的19波束接收机,对一批低红移恒星形成星系样本中的4个星系进行先导观测,首次探测到3个星系的中性氢发射线。
2016年2月,LIGO合作组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广义相对论预言已久的引力波之后,对引力波的探测成为天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武向平说,通过对毫秒脉冲星的长期监测,选取一定数目的毫秒脉冲星组成计时阵列,可以探测来自超大质量双黑洞等天体发出的低频引力波。
受益于FAST超高灵敏度,我们已经将脉冲星的测时精度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这有望让人类首次具备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能力。
武向平说,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在‘出大成果’的攀登之路上。
他同时表示,当下取得的成果,只是证明了FAST望远镜科学产出所能达到的高度,但这不应该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
八大菜系
它们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以下是对八大菜系的详细介绍:川菜(四川菜)川菜以麻、辣、鲜、香为特色,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尤其是辣椒和花椒,常常能让人感受到一股从舌尖到心头的震撼。
川菜讲究味道层次丰富,常用炖、炒、煮等多种烹饪手法,尤其是麻辣的组合非常出名。
四川菜肴通常色香味俱全,吃上一口会让人胃口大开。
代表菜品:宫保鸡丁:色香味俱全,口感鲜嫩、麻辣适中。
麻婆豆腐:麻辣味十足,是四川传统的家常菜。
水煮鱼:麻辣的汤汁配上嫩滑的鱼肉,辣而不燥,香而不腻。
鲁菜(山东菜)鲁菜以鲜香、浓郁、清爽为特点,重视火候,讲究原汁原味。
山东地处海滨,食材丰富,海鲜尤其出名。
鲁菜讲究酱料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皇宫御膳和宫廷菜肴都是从鲁菜中传承下来的。
代表菜品:糖醋鲤鱼:色泽红亮,味道酸甜,酥脆与鲜嫩交织。
九转大肠:通过多重烹调手法,肠衣韧性十足,香气扑鼻。
扒鸡:鸡肉鲜嫩,佐料丰富,口感浓郁。
粤菜(广东菜)粤菜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菜系之一,以清淡鲜美、色香味俱佳为特点。
广东人注重食材的新鲜,烹饪技艺精湛,擅长清蒸、炖、煲汤等,最讲究火候和温度的掌握。
粤菜中的点心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式早茶,一壶茶,几款精致点心,是广东人的日常生活。
代表菜品:白切鸡:鸡肉嫩滑,蘸上姜葱酱,味道鲜美。
清蒸石斑鱼:鱼肉鲜嫩,保持了食材本身的原味。
虾饺、肠粉:广式点心,精致小巧,口感丰富。
苏菜(江苏菜)苏菜强调食材的精致和烹饪技巧的细腻,注重色香味形的统一,口味偏淡,但鲜美醇厚,讲究火候。
江苏地处江南,水产丰富,鱼类、虾类在菜肴中占据重要位置。
苏菜善于用清蒸、炖、烩等方式保留食材的鲜美,讲求刀工和装盘的艺术。
代表菜品: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松软,汤汁清澈,蟹粉的鲜香与狮子头的嫩滑相得益彰。
扬州炒饭:粒粒分明,色香味俱全,是扬州的经典之作。
糖醋排骨:外脆内嫩,酸甜口感非常受欢迎。
浙菜(浙江菜)浙菜有着“鲜、嫩、清、爽”的特点,擅长使用海鲜,烹饪技巧精致,追求食材本身的鲜美。
浙江菜讲究细腻和清淡,滋味醇厚、口感清新,是典型的江南菜肴。
浙江的西湖醋鱼是全国闻名的经典菜肴,它的味道酸中带甜,鱼肉鲜嫩。
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酸中带甜,鱼肉滑嫩鲜美,深受食客喜爱。
东坡肉:色泽红亮,肉质软烂,味道浓郁,甜香可口。
龙井虾仁:用龙井茶煮制,虾仁鲜嫩,茶香浓郁。
闽菜(福建菜)福建菜擅长使用海鲜、山珍和山野食材,讲究鲜香、清爽,特别注重汤品的制作。
福建人爱吃汤菜,讲究汤底的精心熬制,常用炖、煮、清蒸等烹饪方式。
佛跳墙是福建菜中的代表作,是一道由多种珍贵食材制作而成的高级汤品。
代表菜品:佛跳墙:以海味、山珍和鸡、鸭、鸽等炖制,汤味浓郁,营养丰富。
荔枝肉:甜酸适口,猪肉酥嫩,口感丰富。
沙茶面:香浓的沙茶酱配上柔韧的面条,简单却极具风味。
湘菜(湖南菜)湘菜的特点是酸辣、香辣,以重口味、丰富的调料和独特的辛辣味著称。
湖南地形山多水少,菜肴强调鲜辣味重、酸辣的平衡。
湘菜中的剁椒和酸菜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们使得湘菜在口感上极具特色,既刺激味蕾,又开胃提神。
代表菜品:剁椒鱼头:鱼头肉质鲜美,剁椒带来浓烈的麻辣感。
宫保鸡丁:酥脆的鸡丁与辣椒、花生相结合,味道浓烈。
臭豆腐:外脆内嫩,搭配特制辣酱,口感独特,味道鲜香。
徽菜(安徽菜)徽菜的特点是口味较重,讲究食材的自然味道和火候的掌控。
徽菜注重烹饪过程中的炖、煮、焖技法,味道常以鲜香和浓郁为主。
徽菜擅长山珍食材的运用,许多菜肴选用了山中的野生食材和本地特产。
代表菜品:毛豆腐:豆腐表面发酵,口感独特,味道浓烈。
徽州臭鳜鱼:鱼肉鲜嫩,加入多种香料后呈现出独特的口感。
黄山炖鸽:鸽肉嫩滑,汤汁鲜美,滋补养生。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日常饮食的选择,它们背后还融入了各自地域的文化和历史,体现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博大精深。
无论你是重口味的辣迷,还是偏好清淡鲜香的食物,都能在八大菜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
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那么惨烈?真相是什么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贯穿于其始终。
其中,更是发生了几次 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起义,如起义、绿林、、、起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起义,等等。
建国以来,这些农民起 义被官方史学界,认为是正义与进步的化身,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他们很大程度忽略了这些所谓起义的巨大破坏性,每当它们爆发,华夏大地都要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
秦汉农民战 争后,人口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后,人口同样减少了三分之二;黄巾起义后,5700多万人口,更是十不存一。
其流毒之广,破坏力之强,不禁让人侧目。
在世界上,中国 农民以其勤劳、温和以及强大的忍耐性而闻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形成了数十万,甚至于上百万人规模的大起义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统一”,可能是造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重大原因。
那么统一,到底会给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何种便利呢?本文将一一为大家道来。
统一帝国的“群聚”现象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农民起义来说,群体性的聚集是最为主要的形成要素之一。
在大规模的群体中,谣言、负面情绪以及邪教思想很容易得到快速传播,有时候只需一匹夫振臂一呼,就会有千万人响 应。
在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不受控制的群聚都严加戒备。
在周厉王时期,为了防止国人串联作乱,更是在街道上密布秘密警察,随时抓捕相互交头接耳者。
这使得人民相遇,只能道路以目 。
到了后世,三人以上的聚会往往要报备官府。
婚丧嫁娶的宴饮如果不报备,不能随意举行。
到了现代,政府仍对游行、结社等群聚活动,严加控制。
在统一帝国建立之前,人民被人为的割裂,不可能实现全国性的串联,所以暴动仅仅限于一国或者一地。
比如的“庄矫暴郢”事件,并没有扩散到其他诸侯国。
然而,当统一帝国建立后 ,人民大规模的群聚成为了可能。
统一帝国的群聚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性群聚,另一种是自发性群聚。
行政性群聚,多发生于大规模戍边、基础建设和救灾活动之中。
统一帝国建立后,国防、基础建设以及救灾需求大大提升,政府不得不组织大量人民进行这些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大量 聚集,有时候多达数十万。
而以当时的生产力,又不足使政府具有驾驭这么多人力的能力。
在管理上很容易出现漏洞,瘟疫、饥饿、过劳死在戍卒、民夫之中横行,因此邪教、谣言以及负面 情绪就更容易传播了。
戍卒手中有武器,民夫手中有工具,加上庞大的数量,一场大规模起义就发生了。
以陈胜吴广起义为案例。
在统一帝国建立前,作为楚人的陈胜吴广远在南方,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匈奴以及长城为何物。
如今要他们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屯戍,肯定会心生不满。
在这种不满的情绪下,不安定分子陈胜的谣言就很有市场。
当时,陈胜以及九百名戍卒被大雨阻止在大泽乡,眼看就要失期。
陈胜利用戍卒们对于秦法的不熟悉,散布“失期当斩”的谣言。
而实际上按照秦律,失期不过只是罚没一个盾牌而已,远不至于判处死刑;而且一下子处死九百人,很明显不现实。
当戍卒们出现恐慌后,陈胜吴广不失时机地开始,用迷信蛊惑戍 卒。
比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鱼的体内,再比如在戍卒们休息地附近学狐狸叫,不断地呼喊“陈胜王,大楚兴”。
谣言引发了戍卒们造反的念头,迷信思想坚定了戍卒们造反的决心 ,于是席卷全国的就爆发了。
因为群聚容易生乱,专制政府对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谓是慎之又慎。
到了元末,黄河发生大规模洪灾,许多大臣都不主张救灾,就是这个原因。
当政府决定救灾后,民工们果然受到“石 人一只眼”的蛊惑,发动大规模的起义。
自发性群聚,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邪教的横行。
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少为宗教而打响,但是却也少不了宗教。
中国的统一,为邪教们流窜全国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大串联。
例如黄巾起义, 教主布道于全国,获得了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支持。
张角趁势将教众分为三十六方,遍布于全国,在同一天发动大规模起义。
一个月内,黄巾起义的战火遍布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 事。
如果在分封时代,这样全国性的大串联是不可想象的。
统一时代的流官制度加重人民的剥削 中国的统一,造就了一个具有庞大面积的大帝国。
为了有效统治这个广大区域,并防止封建领主的割据,历朝历代大多使用郡县制,派遣有任期的流官到地方进行治理。
为了防止流官在地方 作乱,中央制订了严格的回避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不得在故乡任职。
这个制度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年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于是吏部推出了顺天籍官员张廷泰补缺。
但在乾隆帝 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因加询问”,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到福建任职。
这样的制度虽然避免了流官割据一方,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
流官非封建领主,治理的地方并不是自己所有的领地,他们只是所在地人民的“牧”,而不是“主”。
所以地方治理的好 不好,人民是否,并不是广大流官们所关心的事情。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没有大过就好,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状态。
更有甚者,流官们还会与当地豪强沆瀣一气,疯狂地贪污 受贿,残害人民。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非虚言。
在以后,历代政府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往往采取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
这种政策意在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通过集腋成裘的手段,从地方抽取巨大的财富。
这样的政策既富了国家,也减 轻了人民负担。
在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领主们对手下农奴的剥削率要远高于中国。
有些领主收取的租税,甚至达到了农民收成的六成。
但是农奴是领主们的财产,注定了他们不会将农奴 往死里逼。
但是对于中国的流官们来说,逼死个把农民是毫无压力的,强占农民的田地是可行的,甚至像强盗一样抢劫商旅也可以做到。
例如西晋巨富石崇,他的巨额财富居然是通过在荆州 当地方官,抢掠商人所得。
在五代,官员对于人们的盘剥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拔丁钱》记载:“官员赵在礼之在宋州,贪污受贿,害苦了百姓。
后来他被朝廷外派他地,百姓欣然相贺,都说: ‘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结果赵在礼听到了,大为愤怒,立即上表求在宋州继任一年。
赵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获 钱百万。
” 在专制时代,循吏清官往往是少数,这些人被万古传颂。
多的就是贪官污吏,受到层层剥削,人民又如何会不反抗呢?所以在那个时代,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甚至 并不是与中央政府矛盾,而是与官僚阶级的矛盾。
在官逼民反后,起义参加者不仅是农民,地主同样也会参与,而且往往还是带头人。
他们打出的旗号往往不是抢班夺权,而是要反贪官。
就 如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也就是“反贪官,不反”的意思。
统一帝国造就了流贼的猖獗 中国农民起义军,往往有另一个称号--流贼。
中国面积广大,给流动作战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当一个地方发生大起义后,农民起义军往往化为流贼,向全国蔓延。
例如唐末的黄巢起义 ,数十万流贼在的领地上南征北战,避实就虚,以乌合之众竟连破名城,在南方攻破了广州,向北连唐朝首都洛阳、长安也被攻破。
另一个大的流贼时期在元末,红巾军并分三路向元朝 发动总攻,兵锋竟然远至元朝上都以及朝鲜。
到了明末,、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陕北发动起义,转战中国多个省份,李自成更是攻破了北京,将明王朝灭亡。
流贼往往是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而引发,饥饿的贫民同时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不得不造反。
饥饿贪婪的流贼们往往抢光、吃光、杀光自己途经的一切,被他们劫掠的当地人往往会因此一贫如 洗。
为了生存,这些人也被流贼们所裹挟,自己也成了流贼。
就这样,流贼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变大,很快就能扩展至十万以上的规模。
当他们遇到训练有素政府军的围剿时,流贼们往往会一 哄而散、,向全国各地蔓延。
对于许多流官来说,他们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往往是治安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与的流贼们抗衡。
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就成了流贼们重点的进攻对象,成为流贼们扩大实力 的基地。
对于有实力对付流贼的朝廷命官来说,主动攻击流贼无异于自找麻烦,他们往往自满于保境安民,只是将流贼们赶走就行。
在唐末和明末,流贼们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 程度就是由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不肯互相合作,导致流贼的实力越来越强。
历史上的流贼们并不像现在历史书中说的那么“伟光正”,他们带来的破坏绝不下于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
他们所经过的地区,留下的往往只有尸体和废墟。
所谓“均田免粮”、“闯王来了 不纳粮”,不过是句漂亮话而已。
例如黄巢“起义”,流贼们缺乏军粮,他们居然以人肉为粮。
他们用大石碾将抓来的百姓压成粉末,并把肉泥蒸熟当饭吃,其残忍简直。
再如 时期的赤眉起义,赤眉流贼将所到之处全部抢光,从关东到关中,他们所经之处竟然都成了一片白地。
所以说,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流贼,大大增强了其破坏力。
与中国相似,也经常面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困扰,其中发源于中亚的阿布·穆斯林起义更是颠覆了伍麦叶王朝,实现了改朝换代。
而对于封建制度,或有封建性质的国家来说,流寇很难生存。
领主们将自己领民保护在坞堡之中,流寇们想要获得给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民,打击流寇更会不遗余力。
例如在汉末,地主豪强们纷纷起兵,在各处打击。
人数多达数十万人的黄巾军,竟然在几年内就被地主的“义兵”所歼灭。
在日本,曾发生了大规模的“一向宗”起义,虽然声势浩大 ,却受困于日本大名众多,始终成不了大气候,最终被大军阀织田信长所歼灭。
在西欧,农民起义并不少,著名的起义有尼卡起义、扎克雷起义、闵采尔起义、胡斯起义、起义,等等。
然而,这些起义大多都没有形成气候,被封建势力联合剿杀,远没有中国的农民起义那么声势夺人。
究其缘由,盖因西欧实行封建制度,广大农民被被封建领主们人为的分割开,无法实现串联,不能成为流贼,很容易被封建领主们联合剿杀。
很显然,分封的制度对于农民起义的烈度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
统一中国的农民更有改朝换代的信心 中国的统一国家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要远大于西欧和日本。
在时期,中国的贵族社会就开始瓦解,平民阶层开始上位。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墨家强调“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法家强调“军功爵、法不阿贵”。
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的缩影,平民通过努力也可以当飞黄腾达的信念传播至民间。
在秦末,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奏响了平民抢班夺权的最强音。
在战争中,平民带着胥吏、吹鼓手、屠夫等人,打败了秦朝和,建立了,开始了“布衣将相”的时候。
刘邦以一介布衣称霸天下,给未来的起义者们开了个“好头”。
在以后的历届王朝,很多起义者都以推翻政府、建号称帝为目标,其中是除刘邦以外,另一个成功者。
然而在封建势力强大的西欧和日本,阶级固化远比中国严重,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平民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
西欧的许多农民起义,并没有目标,也没有指导方针,其目的往往在 于减少剥削,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领主。
当自己的目的达到后,农民往往又回到自己的领主身边,继续受剥削。
当然,还有一些农奴选择逃亡,投靠到自由城市做工。
在封建国家,贵族阶层能够掌握远高于农民的武力,从而使得贵族与平民的力量对比变得十分悬殊。
在西欧,一个全身披挂的骑士可以轻易击败数十倍于他的农民;在日本,一个武士可以因为平民对他“无礼”,将其斩杀而不用付任何责任。
因为贵族们的武力压制,导致农民不敢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这与中国农民反抗朝廷的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统一对于中国具有相当多的好处,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狂烈,加强了农民起义的规模、频率以及破坏力,可谓是有得必有失。
因为农民起义,中国总是困扰于王朝周期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以,在统一的同时,如何避免大规模的动乱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反思的问题。
随机文章秦始皇所建立的王国为什么只有短短的几年就灭亡了?辅佐汉武帝成就功业的最大功臣是谁?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中国火龙有毒吗,1毫克毒蛇秒杀一个成年人/野外稀少成保护动物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自然风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