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

在建成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运载火箭及卫星、飞船、空间站、探测器等航天器,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亮相登场、升级换代,中国航天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不断提高。
图为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
【菜科解读】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建成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运载火箭及卫星、飞船、空间站、探测器等航天器,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亮相登场、升级换代,中国航天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不断提高。
图为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飞船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宿东/摄
进出太空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目前人类进出太空的方式,主要依靠运载火箭等航天运输工具,其中运载火箭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主要工具,是发展空间技术、探索未知空间的基础。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经四代发展,已经拥有完备的大、中、小型火箭型谱,具备不同载荷进入太空的能力。
运载能力是火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直致力于提升运载能力。
就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而言,1970年发射的长征一号仅有0.3吨。
十三五期间,长征五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实现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级的跨越,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正在研制、计划2027年首飞的长征十号,预计运载能力将达到70吨级。
2024年6月22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法天文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25次飞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最近完成的第5个100次发射只用了2年,发射频次增速非常快。
从多级串联到多级串联加捆绑,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运载火箭发射的轨道从地球低轨道到高轨道、从月球轨道到行星际轨道,发射方式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无人返回到载人飞行,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展逐步实现系列化、模块化和通用化,发射成本不断降低,可靠性日益提高。
利用太空向广深拓延,持续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人类利用太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通信、导航、遥感等各类人造卫星,利用空间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通信卫星是用来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卫星。
在通信卫星出现之前,地球上远距离的两地之间通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电缆,另一种是用地面无线电设备。
无线电微波能传输的信息容量很大,又比较稳定。
但是,除长波电台等,大部分无线通信手段的通信距离只有几百米到几百公里。
20世纪50年代末,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人们很快想到,在远距离通信中可以利用人造卫星。
为了加强从卫星上反射回地面的无线电波,人们把卫星做成像地面上的微波中继站一样,卫星接收到地面发来的无线电波以后先进行放大、再发向地面。
自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至今,我国通信卫星实现了从实用到商用、从固定业务到移动业务、从窄带业务到宽带业务、从单星系统到星座网络的跨越,通信速率、容量、支持终端数量实现了万倍量级的提升,满足电视广播、远程教育及医疗、宽带通信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同时,我国东方红系列通信平台快速发展,从东方红一号到五号,枝繁叶茂,不断壮大。
导航卫星从卫星上连续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
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建设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北斗系统突破了新型导航信号、星间链路、高性能星载原子钟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卫星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服务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北斗系统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这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30年来的北斗系统研制建设实践,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是航天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
#p#分页标题#e#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高时间分辨率的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当沿太阳同步轨道等近地轨道运行时,能高空间分辨率的对某指定地区进行遥感。
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以资源、海洋、环境减灾、风云等为代表的遥感卫星系列,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对地成像分辨率最高优于0.5米,观测手段覆盖可见光、红外、激光、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等,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领域。
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超过200颗,仅公益民用可见光卫星就可实现2米分辨率数据对全国陆地国土的季度覆盖。
通过遥感卫星,我们既能感受世界的温度,也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微妙变化。
对太空的利用,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效益。
比如,在电力领域,北斗高精度定位用于无人机自主巡检、变电站机器人巡检、杆塔监测等业务;在交通运输领域,约有83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近5万艘船舶、2100多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终端设备;在农业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终端已达20万台(套),实现了跨企业农机作业数据整合,24小时动态监测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收获和拖拉机作业。
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9%;其中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3751亿元人民币。
探索太空求解未知,揭示宇宙自然现象及规律
探索太空,指以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为主要平台,开展空间科学探索。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目前,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5个模块。
各飞行器既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
截至2024年4月,我国已成功发射25艘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先后将35人次送入太空。
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各项能力也不断提升。
比如,货物装载空间和物资上行能力大大提升。
相比于之前,新批次货运飞船密封舱装载能力由5.5吨增加至6.7吨,整船物资装载能力由6.9吨提高至7.4吨,上行载货比由0.51提高至0.53,运输效率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多项,4000余项成果应用于各行各业。
这些科学实验和结果应用,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造福国计民生。
空间探测器,又名深空探测器,是人类对远方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是现阶段空间探测的主要工具。
按探测的对象,空间探测器包括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小天体探测器等。
在月球及深空探测方面,我国成功发射6个月球探测器。
其中,嫦娥二号探测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图;嫦娥五号采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月球轨道无人对接方案转移月壤,采样重量领先无人月球采样历史;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
在火星探测方面,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环绕器,经过多次精准近火制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获取覆盖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数据,实现火星全球探测。
着陆巡视器巧妙利用悬停避障技术,通过实施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动力减速和着陆缓冲,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祝融号火星车发回的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
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更多阅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中国航天:星空浩瀚 探索不止》
(策划: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