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巨棺?七星巨棺之谜

【菜科解读】
七星巨棺是在广西发现的一口巨棺,在黑色内棺底板发现北斗七星。
七星巨棺旁边居然发现瑞士手表。
七星巨棺外椁的外层是约20厘米厚的三合土封泥。
此次考古发掘,广西文物部门首次以考古、文物保护、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广西考古界来说,多学科进行考古是一种尝试,也为另外一具同在上思发现的三合土棺椁的发掘提供了经验。
据了解,两副棺椁应该为夫妻墓葬,此次发掘的棺椁较小,只有约一吨重,较大的棺椁约为五吨重,体积约为小棺椁的两倍。
专家称,他们将经过科学的讨论后,才能决定是否对大的三合土棺椁进行开棺。
2008年12月20日,专家组对小副棺椁进行开棺。
首先打开了小副棺椁的三合土外层,并掀开了里层的樟木盖板,却发现其中还存在一黑色木棺。
专家称,这是一副用三合土封装的一棺一椁。
此棺也没有采取三长两短的方式,而是三长三短,即有底。
2008年12月21日,小副棺椁的内棺盖板掀开。
棺内有一堆黑色骨骸,头盖骨上的白发与眉毛清晰可辨,头发用发簪盘在后脑勺,面上还蒙着一层网状麻布。
专家从颅骨、盆骨以及服饰等判断,墓葬主人为一名年纪较大的女性。
棺内有一件带有金黄色花纹的服饰保存相对完好。
内棺的底板有7个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的小孔。
有专家猜测,墓主人可能与道教有关。
由于内棺盖板与棺体并没有黏合,现场技术人员轻轻用力就将内棺盖板掀开。
记者在现场看到,棺内只有一堆较为凌乱的黑色骨骸,主人的身体软组织已不复存在,但头盖骨上的白发与眉毛仍清晰可辨,头发用发簪盘在后脑勺,面上还蒙着一层网状麻布。
专家从颅骨、盆骨以及服饰等判断,墓葬主人为一名年纪较大的女性。
由于下葬时棺内放置了草灰枕,死者身体下方还铺垫了一层草灰,加上棺内空气湿润,整个棺底出现了糊状的黑色草灰泥,部分服饰与黑色草灰泥混合在一起,成了糊状。
尽管如此,棺内一件相对保存完好且带有金黄色花纹的服饰却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现场一名专家告诉记者,这件服饰质地为丝绸,尽管同样沾满了黑色的草灰泥,粗看如一堆泥,但仔细查看,服饰上的金黄色花纹仍然鲜艳。
尽管上思三合土棺椁的墓葬形式奇特,似乎不同寻常人家,但专家并没有在棺椁内发现如金、玉等陪葬品;另外,棺椁内也没有发现记录主人身份与生活时期的墓志铭,让专家对墓葬主人的身份年代一时难以下结论。
当内棺底板与骨骸被抬出放置到工作台后,专家们对骨骸进行分类,并对底板进行整理。
让专家惊讶的是,底板上居然有一个北斗七星的图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底板上有7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按照北斗七星的勺子状排列,小孔之间还有线条相连。
在对内棺进行清理时,专家发现了散落在棺内的三枚古铜钱和一把竹骨纸面折扇。
一专家推测,放置在内棺的古钱币应该为七枚,可能放置在排列成北斗七星的七个小孔内。
由于棺椁在搬动时发生翻滚,原始的存放状态已经破坏,而且部分物品还与草灰泥混杂在一起,他们仔细对草灰泥进行清理,希望能找到答案。
这三枚古钱币正面有开元通宝字样。
这是否就能推断墓葬属于唐代呢?专家当即对疑问给予否定。
他说,折扇出现的年代在宋代,从墓葬形式与棺椁制式来说,更像是明代或明末清初的墓葬。
但对于主人身份与年代的推定,他们将对此次发掘采集的文物进行研究后,再作出最终判断。
另外,在内棺开启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2008年12月20日晚8时许,专家打开外椁盖板后,一副黑色的内棺出现在眼前。
几名专家用手电筒查看内棺以及内棺与外椁的空隙,里面居然有一只蟑螂!一名眼尖的专家发出惊叫。
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大家果真在内棺与外椁之间的空隙中发现了一只约指头大小的蟑螂。
当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完毕时专家组特意查看了三合土的密封性,并再次使用吊装设备将整个棺椁吊起查看底部,疑惑这才迎刃而解:原来在封泥的底部,有一道指头大小的裂缝,蟑螂应该是从这道裂缝钻到了棺椁内部,不经意间却引来了不少人的一番猜想。
墓坑边发现的瑞士手表据上思县文管所所长王善初介绍,大约10年前,曾有一个人在巨棺所在的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并有护果园。
因此,这个袖珍手表可能是果园主人当年不小心遗弃在果园里,并在后来的耕作中推到巨棺墓坑边的。
据专家介绍,在三合土封泥的棺椁中存在一椁一棺的墓葬形式,这在国内的同类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此次考古发掘也对研究古代当地的墓葬风俗与服饰有着重要意义。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竟是这样搬运
研究过程中人们产生一个疑问,故宫建造所需的百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呢?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故宫 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
他们认为,在冰层上倾倒足够的热水,将使冰面保持液态水,并帮助工人很容易在道路上滑动雪橇。
工程师计算显示,不使用热水,一块重123吨、9.3米长的巨石需要338人搬运,但是使用热水润滑冰面道路,仅需要46人便能将同样重量的巨石移动。
故宫石阶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指出原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0.4,然而使用冰水滑动方法,摩擦系数仅为0.02。
工程师评估称,移动巨石将产生大量的摩擦力,中国明代工人利用了不同搬运方法,其中包括使用滚木,工人曾利用该方法移动大量原石制造古代石碑。
但是他们计算显示,在冰面上滑动巨石,并倾倒水起到润滑,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这些只是专家的猜测,历史已经过去很久,我们很难再去还原历史的情景。
对于故宫巨石搬运之谜,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故宫未解之谜 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呢?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
也就是由此,所以皇宫一般被称为紫微宫。
后来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有紫禁城的禁字,以此来强调皇宫至高无上的尊严,因此明朝的皇宫便被称作了紫禁城。
冷宫究竟在何处?被皇帝冷落的嫔妃就会被打入冷宫,那么冷宫在哪呢?皇帝有着奢靡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所以也有宫中多怨女的说法。
而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宠幸,便在宫中的禁室里面等死,有的可以更为悲惨,甚至被其他嫔妃折磨致死。
而冷宫在哪里?有两种说法值得探究,一是说乾清宫、长春宫;二是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故宫谁设计?故宫这样浩大的工程,堪称中国最高建制的建筑是由谁负责设计的呢?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也难倒了不少的老北京人。
因为故宫的建筑并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的刻录,找不到有任何刻录说明他的建造时间和何许人也。
目前大多数人都猜测他是明代一位伟大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
故宫房间到底有多少间?故宫的房间可谓是数不胜数。
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但是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为什么会有这个争议呢?哪里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
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他的建造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而是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在西头建设了一个窄间。
由于西头这间格外小,很像是半间房,于是就有了9999间半的说法。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翻开故宫的兴衰史,有很多种说法,后来被广泛流传的是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为了突出宫殿的威严气势。
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
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后会经过漫长的御道,在经过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在最后进入太和门的时候,会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而这时候精神压力达到顶点。
为何文渊阁是黑瓦?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
文渊阁藏书无数,最怕走水,黑色主水寓意避火,因此采用了黑琉璃瓦铺顶,也是故宫罕见的黑色琉璃瓦。
如果留心观察文渊阁正前方水池边的石栏,上面雕刻着贝壳、珊瑚、海马、海龟等图案,这也是取了驱火之意。
另外文渊阁位处紫禁城东侧,东在五行中属木,代表孕育与生长,所以楼身都被漆成了绿色。
站在文渊阁前,也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