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是空的吗?

太空中也有两种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的东西:暗物质和暗能量。
即使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从某个特定的太空区域被移出并被阻挡在外,仍然有三样事物是我们永远无法移除的:(1)真空
【菜科解读】
太空其实不是空的,太空的任意一处充满了气体、尘埃、来自恒星的带电粒子风、来自恒星的光、宇宙射线、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引力、电场和磁场以及核反应中的中微子。
太空中也有两种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的东西:暗物质和暗能量。
即使所有这些东西都可以从某个特定的太空区域被移出并被阻挡在外,仍然有三样事物是我们永远无法移除的:(1)真空能量,(2)希格斯场,(3)时空曲率。
真空能量(也称为真空涨落或零点能量)源自大量的粒子和反粒子对在空间中突然出现,并且湮灭消失。
真空能量会产生非常实际的影响,因为它会减弱或隐藏电场。
真空涨落并不是某种奇异的、未经检验的理论产物,它是许多日常现象的基础,比如激光非常依赖真空涨落的存在。
当一束激光产生时,就会得到相干光发射的一个链式反应,这个链式反应是由真空涨落引起的。
同样地,放射性衰变也是由真空涨落引起的,如考古学家利用碳14测年法确定材料年代。
真空能量可以通过卡什米尔效应来测量,即两个未带电的金属球非常接近,真空能量会使它们相互吸引。
当它们距离足够小的时候,这种吸引力是由于真空能量支配了引力和电磁效应。
真空能量也解释了氢原子能级的兰姆位移。
真空能量是主流物理学已经确立的一个原则,但利用真空涨落作为能源的自由来源是伪科学。
第二,希格斯场无处不在,它给许多粒子赋予了质量。
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不能产生或破坏质能。
因此,当希格斯场给一个粒子提供质量时,它是通过从真空中提取能量来实现的。
2012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首次实验验证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因此引起轰动。
最后,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空曲率是空间本身的固有属性。
质量给予空间曲率来作用于空间,而空间通过让它们在弯曲结构中运动来作用于质量。
质量在弯曲时空中以直线运动的现象被称为引力,卫星在轨道上的弯曲轨迹实际上是弯曲空间中的一条直线。
一个没有质量的空间仍然有一个形状,它仍然有爱因斯坦的度规场。
因为引力就是空间本身的形状,所以没有办法从空间的一个区域中吸出引力或隔绝引力。
因此,即使是最空荡的物理真空也总是有一个曲率场。
因此,即便是完美的虚无空间总是会有真空能量、希格斯场和时空曲率。
而像太空这样的标准真空,也有气体、尘埃、风、光、电场、磁场、宇宙射线、中微子、暗物质和暗能量。
尽管这些事物遍及太空,但对于地球上习惯处于一层稠密空气中的人类来说,太空似乎是空的。
下面总结了这些概念:
物质
例子:有形天体、气体、尘埃、太阳风、宇宙射线、μ介子。
可移除性:使用厚壁和真空泵可移除。
光
例子:星光、热辐射、宇宙背景辐射、无线电波、电磁场。
可移除性:在接近绝对零度下,使用厚厚的导电壁可移除绝大部分。
中微子
例子:太阳中微子、来自放射性尘埃的中微子。
可移除性:利用比地球还厚的墙壁可移除。
暗物质
例子:银河晕、星系间的细丝。
可移除性:未知,可能无法移除。
真空能量
例子:粒子-反粒子对瞬间凭空产生。
可移除性:不可移除。
希格斯场
例子:希格斯粒子耦合、希格斯玻色子。
可移除性:不可移除。
空间曲率
例子:引力、宇宙结构、暗能量。
可移除性:不可移除。
土星有行星环,地球为啥没有?本来地球曾经有过,火星将来也会有
这四颗行星都属于巨行星,它们的引力比岩质行星更大,因此它们能够将星球周围的小物质吸附过来,从而形成行星环。
除了质量不同之外,行星环的形成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定关系,太阳系四个岩质行星都没有行星环,另一个真相也是它们都距离太阳较近,太阳风就比较强烈,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分子也无法凝结成冰晶,更无法与尘埃凝聚成较大的小行星等,所以就很不容易形成行星环了。
不过,行星环还有另一种形成模式,就是行星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时候,或者其他大个头的小行星或彗星等路过行星的时候,它们若与行星的距离达到洛希极限,那么这颗小星体就会分解成为行星的行星环,比如若月球距离地球大约1万公里的时候,就会被地球的引力撕成碎片,从而变成地球的行星环。
本来在月球形成的时候,就经历过成为地球行星环的一刻,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月球是由于一颗质量较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之后形成的,撞击后飞溅出去的碎块曾经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但是由于这个行星环的物质分布很不均匀,导致行星环的物质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由于距离火星较近,并且仍然在一步步靠近火星,所以他将来也有可能会到达火星的洛希极限,从而成为火星的行星环也有一种可能是将来直接撞击的火星上。
星空有约|今年别错过火星和这三颗行星同框
届时,公众将看见两颗明亮行星近距离同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专家介绍,这是2024年适宜观赏的第一场太阳系行星相合。
什么是行星相合?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天文学上定义的合并非两个天体真的合并在一起,而是指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或地心视黄经相同。
行星合行星、行星合月都指的是两个天体的地心视赤经相同。
不同于每个月会发生多场的行星合月,2024年全年共有12次太阳系行星相合,这与行星在天球上‘走’一圈的时间有关。
王科超说,今年最适合观赏的行星相合,除了2月22日的火星合金星,还有4月11日的火星合土星,以及8月15日的火星合木星。
这四颗行星都很明亮,且这三次相合两个天体间的角距离都不到1度,肉眼就能看到两颗星同框的画面。
何时适合观赏这三次行星相合呢?天文学上合是一个精准时刻,但对公众观测而言,在‘合’的前后几天都可观赏这一天象。
王科超说,三次相合时,两颗行星都位于太阳的西边,观赏时间都在日出之前。
具体到火星合金星,适宜观赏的时间约为日出前一小时,火星合土星的适宜观赏时间约为日出前一个半小时,火星合木星则是在午夜后到日出前都适宜观赏。
肉眼观测这三次相合,两颗行星相距这么近,如何分辨?王科超建议,一是从亮度上看,相合时,金星、木星都明显比火星要亮,土星比火星稍亮些。
二是从方位上分辨,肉眼看去,相合时,火星在天空上位于金星的下方,位于土星、木星的上方。
我们肉眼看到的两颗行星同框,是由于两颗行星及地球在运行过程中,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而出现的视觉现象,两颗行星实际上相距甚远,以火星与土星为例,二者间距离约为12亿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