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也有卫星?病理科带您了解人体微卫星

切除后的肿瘤组织被送至病理科精确取材后进行制片、显微镜观察,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学检测,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及预后监测。
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MSI)一词在肿瘤患者中愈发流行,那么微卫星是什么呢?不稳定又是什么呢? 一、微卫星是什么 正如人
【菜科解读】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众多疾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切除后的肿瘤组织被送至病理科精确取材后进行制片、显微镜观察,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或分子学检测,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及预后监测。
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MSI)一词在肿瘤患者中愈发流行,那么微卫星是什么呢?不稳定又是什么呢?
一、微卫星是什么
正如人造地球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人体染色体结构通常呈X型,由两个短臂和两个长臂组成,其短臂的头上的球形结构,包含很多重复序列,这两个球形结构就像卫星一样,围绕着染色体的中心旋转,所以称为卫星。
卫星又根据重复序列的长度分为微卫星(少于10个重复)、迷你卫星(10至100个重复)和大卫星(超过100个重复)。
微卫星普遍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组成的短串联重复DNA序列。
简单说就是几个(单个、两个或是多个)核苷酸在一个链子上重复排列。
目前已知的微卫星位点约有1900万个。
由于其核心重复单元和重复次数有差异,所以微卫星具有多态性。
同一微卫星区域在不同个体中的重复次数可能不同,这使得微卫星可作为DNA指纹,用于法医学中的个体识别,正如侦探剧中通过检验凶手DNA比对所依据的原理。
二、何为微卫星不稳定(MSI)
微卫星在正常染色体中就是存在的,简单说,稳定就是正常,不稳定就是异常。
1997年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给出了官方定义: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由微卫星重复单元的插入或缺失所导致的微卫星长度的改变,称之为微卫星不稳定。
微卫星不稳定被认为是肿瘤中除了点突变、插入缺失、融合和扩增之外的第五种常见突变类型。
三.MSI发生的原因
人体DNA复制过程就像一个巨大的加工厂,大部分过程是正常的,但也有出错的时候,尤其在微卫星复制过程中,两端的球形结构很容易出现DNA聚合酶掉落,导致DNA错配。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DNA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就像一个检修工,可以识别这种错误,及时纠正。
该系统包括四种蛋白:PMS2、MLH1、MSH2、MSH6。
它们两两偶连,发挥作用。
肿瘤细胞中MMR的4个主要基因及EPCAM基因发生致病突变或MLH1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则导致MMR蛋白功能异常,无法修复基因,进而引发微卫星不稳定。
所以说MSI是一种结果或现象,而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才是真正的原因。
微卫星状态分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低度微卫星不稳定 MSI-L和微卫星稳定 MSS三种。
四、MSI的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上MSI的检测主要利用免疫组化(IHC)、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以及二代测序(NGS)方法。
免疫组化法因其简便、经济、高效、高灵敏度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四、MSI的流行病学调查
MSI在实体肿瘤中均可发生。
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胃腺癌的MSI-H比例远远高于其它癌种(见下图)。
而国内MSI-H肿瘤疾病负荷更大,我国每年新发约32.4万例MSI-H肿瘤,平均每天新增888例 。
五、MSI的临床意义
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筛查
90% 左右Lynch综合征存在MSI-H特征,MSI检测是目前被广泛推荐的林奇综合征筛查方法之一。
2. 评估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
MSI可用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分子分型、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3. PD1免疫用药指导
具有MSI-H特征的实体肿瘤患者均可尝试PD1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所有实体肿瘤均建议行MSI检测,尤其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患者,对于MSI-H状态的肿瘤患者,均可从相应的免疫治疗药物中获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服务号
订阅号
#p#分页标题#e#视频号
土卫六有大气层有海洋还下雨,若移到宜居带中,会成为宜居星球吗
不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假设数百年后人类给地球装上了行星发动机,依靠它的强大推力将地球推离了太阳系,或许未来的人类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改造太阳系,那么这样把土卫六推离轨道可以实现吗?土卫六这星球的质量虽然跟地球差很远,但它有着比地球更为浓厚的大气层,大气压是地球的1.5倍,在上面安装行星发动机的话,将会把它上面的空气吹跑一大部分,所以这个方法也不是很理想,除非将发动机建造得高达上百公里,而如此高的发动机又是难以想象的,其底部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金属也可能被压得融化掉,所以《流浪地球》中的方法对土卫六而言并不适用实际上对地球也不实用。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移动土卫六吗?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太阳系中有很多没有大气层的卫星和矮行星,在这样的星球上安装行星发动机,将其加速后从斜后方撞击正在前进中的土卫六,将其加速并推离土星引力,也有可能使它脱离土星轨道,但是这样的话却会大大破坏土卫六表面的现有环境,也不是很理想。
其实我们也不必这样讨论将土卫六移动到太阳系的宜居带,因为土卫六来到太阳的宜居带也不会变成宜居的生命星球,因为虽然土卫六有着浓厚的大气层,表面可能有甲烷等形成的海洋,但是它来到宜居带中,这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土卫六本身并没有磁场,他之所以会有浓厚的大气场,是因为土星的磁场在保护它,它的运行轨道大部分都位于土星的磁场范围中,而且土星本身就是一个气态星球,土卫六围绕土星运行,可以大量吸收土星的散逸气体,所以土卫六才会成为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
如果它来到太阳系的宜居带中,它就失去了土星磁场的保护,其大气层就会在高速的太阳风吹拂之下越来越少,最终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大气层的星球。
在太阳系宜居带中,土卫六表面的温度要比在土星附近高得多,即便它像地球和火星这样处于自转状态,它的赤道附近温度也会有二三十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话,它表面的甲烷等海洋也将会很快挥发掉。
那么在这之后,土卫六会变成一个火星那样的沙漠星球吗?还不会!因为土卫六还是一颗富水星球,它来到宜居带中之后,水冰会融化成水,而表面的大气层被吹拂掉之后,这些水和水冰都会变成水蒸气继续挥发,并从土卫六上逃逸出来,当这些水都逃逸掉之后,土卫六的质量将会小很多,因为土卫六上面含有大量的水,比我们地球上的水还要多很多。
所以这样一来,土卫6还是会成为一个干旱的沙漠星球,本身质量也会缩小很多,因为它的大气层,表面的甲烷液体海洋和水等都会消失,不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很漫长。
气态星球上就一定没有生命吗?其大气层中或有巨型物种可漂浮生存
有一些处于太阳宜居带中的气态行星,它们的大气层非常的浓厚,密度也比较大,这样的行星并没有固态的表面,因此物种不可能从内部进展出来,但是它们的大气层的某些深度范围内却可能存在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湿度等大气环境条件,所以有物种学家认为在这样的星球上,在其大气层中可能存在一些可以吸收太阳光能的物种。
前几年美国BBC曾经做过一系列外星生命的纪录片,其邀请的科学家就在里面讲到了气态行星上的巨型生命。
这类物种可以像太阳能一样从太阳的光辉中吸取能量,甚至可以像地球上的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起来,这类物种的体格通常都要很庞大才行,因为它们需要大面积的吸收太阳的光辉,也或者它们有像植物树叶一样的结构,其总体和地球上的植物很相似,但是又没有地球上的植物密度大,因为它们可以漂浮于空中,依靠空气中的水分子、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维持机体的生长运行,其以前很可能像巨型蘑菇,而体积则可能比我们地球上的很大树木也要大得多。
如果说这类的物种相当于地球上的植物,那么也应该有以它们为食的动物,这种动物也可以翱翔于天空,但凭借的却不一定是翅膀,它很可能是像鱼一样游动,或者像水母和章鱼一样蠕动身体,或者喷水喷气游动,它们之中有的躯体会很庞大,或比我们地球海洋中的鲸鱼的身躯还要大得多,但也很可能有着依靠翅膀像鸟或者蜜蜂一样飞行的小动物,他们个头虽小,也可以攀附于很大的植物上,并且集体出动去猎杀其它动物,由于这种有翅膀的小动物的动作敏捷,所以它们才很可能是这里食物链的统治者。
在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属于气态行星,但是由于它们距离太阳比较远,并没有处于宜居带中,所以它们大气层中的温度很低,不适合生命存在。
在距离太阳较近的金星上面,其大气层虽然也很浓厚,而且金星也处于太阳系宜居带之外,上面重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温度非常酷热,空气中有着硫酸雨滴,很难想象这样的星球上会有生命存在。
但有些天文学家却认为将来人类可以制造会漂浮的航天器,在金星大气层一定的高度中生存,因为那里的温度和气压都与地球表面相似,只需要建立封闭式的漂浮基地,里面模拟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或就可以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