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内尔岛因珊瑚的生长禁用防晒霜

【菜科解读】
防晒霜,是指添加了能阻隔或吸收紫外线的防晒剂来达到防止肌肤被晒黑、晒伤的化妆品。
根据防晒原理,可将防晒霜分为物理防晒霜、化学防晒霜。
防晒霜是夏日必备和出行旅游的必需品,要不然会被强烈的太阳紫外线晒伤的,然而有些地方禁止人们使用化学防晒霜,因为会污染当地环境。
据报道,继夏威夷洲的立法机构投票在五月初决定禁止销售含氧苯酮和辛酸辛酯的防晒霜后,位于加勒比海岸的博内尔岛 Bonaire在本周投票决定将禁止使用含氧苯酮和辛酸辛酯的防晒霜,该禁令从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据悉,位于荷兰的博内尔岛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潜水旅游景点,小岛位于列斯群岛,离委内瑞拉海岸不远。
含氧苯酮和辛酸辛酯这两种化学物质在研究中已经被证明是破坏珊瑚生长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共生藻类生长,还会使得珊瑚幼虫过早地脱离珊瑚礁无法继续生长。
已有的研究证明,在旅游密集的海湾和入口处,防晒霜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水质,破坏了珊瑚礁的生长。
在夏威夷州,商店将不再能够销售含氧苯酮和辛酸辛酯成分的防晒霜,而两种成分都是过滤紫外线的化学物质。
然而,旅游者们还可以选择矿质防晒霜,矿物质使用氧化锌等材料来阻挡阳光。
氧化锌不会皮肤所吸收,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影响珊瑚的生长。
还好可以使用物理防晒霜,要不然这么热的夏天对于女生来说,简直是天敌,女生的皮肤会很容易就被晒伤和晒黑,有防晒霜就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物理防晒,就是利用物理学原理,依靠物理防晒剂(常见的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反射作用,屏蔽掉紫外线,达到防晒目的。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反光粒子在皮肤表面形成防护墙,皮肤不需要吸收紫外线,负担会比较小,缺点是粒子比较大,显得泛白、油腻,而且必须使用卸妆产品帮助卸除干净,等等。
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亚大堡礁共有2011公里
下面就跟网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等相关内容。
规模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对岸,是一处延绵2000多公里的地段,它纵贯蜿蜒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全长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
南端最远离海岸242公里,北端离海岸仅16公里。
在落潮时,部分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
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这里有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并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
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它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延伸于澳大利亚东北岸外,长逾2,000公里(1,250哩),距岸16~160公里(10~100哩),由数千个相互隔开的礁体组成。
许多礁体在低潮时显露或稍被淹没,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环绕岛屿或镶附大陆岸边。
是数百万年来由珊瑚虫的钙质硬壳与碎片堆积,并经珊瑚藻和群虫等生物遗体胶结而成。
至少有350种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珊瑚,生长在浅个水大陆棚的温暖海水中。
据钻探,礁体之下是早第三纪陆相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位于海面以上。
自早中新世以来,陆地下沉,间有数次回升。
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级阶地,相当于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变动的停顿期。
礁区海底地形复杂,有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的许多谷地,这是古代陆上侵蚀产物。
礁区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表面水温高21~38℃(70~100℉),向深处去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米(100呎)深处的海底地形。
礁区海洋生物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宽1.2米、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
植物贫乏。
养珠业发达,有对虾和扇贝繁殖区。
大堡礁吸引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北昆士兰岸外建有水下观测站。
有从大陆海滨城市到大堡礁的航线。
其他资源有石灰、石英砂。
又发现石油,已开始测量和试钻。
形成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建筑师",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
珊瑚虫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摄氏度(℃)的水域,且水质必须洁净、透明度高。
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正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殖的理想条件。
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
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
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
珊瑚礁的建造过程十分缓慢,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不过增厚3-4厘米。
有的礁岩厚度已达数百米,说明这些"建筑师"们在此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同时也说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沉陷过程,使追求阳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断向上增长。
在大堡礁,有350多种珊瑚,无论形状、大小、颜色都极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宽达2米。
珊瑚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
珊瑚栖息的水域颜色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红、深玫瑰红、鲜黄、蓝相绿色,异常鲜艳。
地质与地理大堡礁为大分水岭地区的特殊景观之一。
其北起荆棘岩礁(Bramble Cay,大堡礁最北端的岛屿)与巴布亚新几内亚间的托雷斯海峡,南至伊丽特女士岛(Lady Elliot Island,大堡礁最南端的岛屿)与弗雷泽岛(Fraser Island)间的海峡。
荆棘岩礁与伊丽特女士岛的直线距离为1915公里。
其间900多座岛屿,约有600座大陆岛与300座珊瑚岛。
从新生代开始,原先与南极洲相连的澳大利亚大陆以每年7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因板块移动,澳大利亚东部经历了一段陆地抬昇的时期,在昆士兰内陆400公里处形成分水岭。
另外,由于旺盛的火山活动而产生了层状火山、盾状火山及玄武岩流,其中一些坚硬的露头成为高岛(high islands,基本上为火山岛)。
在珊瑚海盆地形成后,珊瑚开始在此生长,但直到2500万年前,昆士兰北部仍处于温带水域,水温过低而不适合珊瑚生长。
之后,昆士兰移动到热带水域,水温的上升及海水深度的变化都对珊瑚的生长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此时,珊瑚的直径每年可增加1~3厘米,高度每年可增加1~25厘米。
但因珊瑚生长需要阳光,故只分布在水深150米内的水域内。
2400万年前,昆士兰到达热带水域,部分珊瑚开始生长,同时,河流对大分水岭山脉的侵蚀作用及堆积作用形成三角洲、远海沉积物及浊积岩,这对珊瑚的生长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1000万年前,海平面下降,这加强了堆积作用。
同时,进入海中的砂石虽会阻碍珊瑚生长,但另一方面,砂石所堆积的地方也成为珊瑚生长的基底。
另外,40万年前,进入间冰期,此区的海水温度上升了4℃左右。
环境破坏气候变化、污染、棘冠海星和渔业是对大堡礁生态系统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
其它的威胁还有海运事故、油外泄和热带气旋。
骨骼侵蚀带是一种发生在骨状珊瑚上的由原生动物Halofolliculina corallasia引起的疾病,可以感染31种珊瑚。
根据一项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自从1985年来,大堡礁已经因为上述危害因素损失了超过一半的珊瑚礁,其中三分之二的损失是发生在1998年以后。
一份2016年三月的报告显示,因为海洋暖化引发第三次全球白化事件,导致中北部的珊瑚礁可能全数摧毁,占据大堡礁整体40%以上
世界上有400种可变性鱼!国外媒体披露水中物种变化
》根据报道,是男性还是女性?就身体结构而言,包括人类在内的陆地物种的性别原则上不会从生到死发生变化。
一些水生物种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水生物种是怎么变性的呢?1973年,中经大学教授桑村哲生在黑山县白滨水珊瑚礁上观察唇裂鱼时,还是一名研究生。
产卵通常在雌雄之间成对进行,但每组中只有一条最大的鱼是雄性,其余的是雌性。
其他的雄性去了哪里?当作一种尝试,桑村把这条公鱼搬出了学校。
不久之后,仅次于雄性的雌性开始向其他雌性摆动尾巴。
这是男人的求爱。
桑村后来发现,关于唇裂鱼变性的论文已于1972年发表。
唇裂的鱼是一夫多妻制的,雄性会在“后宫”里绕圈,那里有几个雌性生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一个鱼群中最大的鱼是雄鱼,当雄鱼消失时,最大的雌鱼会退化。
是女性的身体在蜕变,但大脑首先会改变。
一旦雄性消失,最大的雌性将在30分钟内与其他雌性求爱。
在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变成睾丸。
大约三周后,原本的女性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变成了男性。
较大的雄性更强壮,能够保持“后肠”,并与许多雌性交配生殖后代。
为了生殖后代,他们是变性人。
地球上大约有三万种鱼。
据统计,可改变的鱼类约有400种,1%以上的鱼类是可变的。
许多鱼生活在珊瑚礁上,著名动画片《海上寻找尼莫》中的斑点双锯鱼也是一种变化多端的鱼。
眼斑双锯鱼是一夫一妻制。
它们在海葵中筑巢。
最大的是女性,第二大的是男性。
鱼群中也有小薯条,但这是一个碰巧聚集在河边的群体。
它们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性别特异性。
一旦雌性消失,仅次于原雌性的雄性就会变成雌性,鱼苗中最大的鱼也会变成雄性。
这是唇裂鱼的反面。
较大的雌性可以产很多卵。
如果它们很小,它们只能下少量的蛋。
无论大小,雄性后代的数量没有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