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空的敬畏

近年来,有心理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类除了熟悉的十大情感 爱、恐惧、悲伤等)外,还存在第十一情感——敬畏。
这种人类独有的情感是来自对宇宙和星空的震撼和向往。
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由国际
【菜科解读】
编者按:欧洲启蒙运动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底律,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
近年来,有心理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类除了熟悉的十大情感 爱、恐惧、悲伤等)外,还存在第十一情感——敬畏。
这种人类独有的情感是来自对宇宙和星空的震撼和向往。
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由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中国星空会组织翻译的光污染与暗夜星空最后一篇:《来自星空的敬畏》。
文章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天文爱好者。
他强调,脸书等现代媒体不能替代灿烂的夜空。
让孩子们到自然中去,通过望远镜观测真正的星空,感受来自浩瀚宇宙的敬畏,可以使他们增强社会亲和力和责任感。
星空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和教育的资源和遗产。
让我们重视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威胁,加强暗夜星空保护地的建设,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特殊的资源和遗产。
第十一情感引领许多人仰望星空和进入天文学,现在的孩子还能体验吗?
-- William Sheehan
内战之后,纳什维尔的赤贫中奋斗的未来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从他主日学校老师那里收到一本圣经。
他对此收藏了一生。
除了在书上签上了名字外,他还在以下部分作了划线(约伯:38:31–32):
你能感受到昴星团的亲和,或猎户星座的释怀吗?
你能从黄道带的季节变化中,或……引导大角星和他的儿子们吗?
当巴纳德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从纳什维尔市区还能看见银河,一看到它就充满敬畏。
今天,在美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孩子生活的地区能看到类似巴纳德看到的那样的夜空。
如果巴纳德生活在光污染中,约伯的这一段文字还能激励他仰望星空和学习观测吗?他还会有同样的敬畏感吗?
敬畏只是最近才从心理学家那里得来的,与其他十大情感 爱、恐惧、悲伤等)相比起来并不熟悉,被称为第十一情感。
这是激励我们探索星空、研究天文的核心情感。
人类是唯一能感受到敬畏的物种。
有些人也可能永远不会有这种体验,而有些人则可以产生脊柱伴随的刺痛。
神经心理学家保罗.皮尔索尔把敬畏定义为与浩瀚宇宙有关的令人震撼和向往的感觉,这个宇宙远远超出我们意识的狭窄范围。
毫无疑问,许多《天文和望远镜》的读者可以将他们的兴奋列入特定的敬畏时刻,或许是在看到日全食或壮观彗星的时刻。
越来越多可见星空正在完全消退,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仍然能感受到敬畏?当然,仍然会有虚拟的替代物,例如土星的卡尼西光环景观、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遥远星系图像,等等。
令人深思的是,它们能同样地联接宇宙、引起深刻、可能改变人生活感觉吗?人们会有多长时间从敬畏感到枯燥?
如果巴纳德能活到今天,或许他会把时间投放在脸书,而不是用小型望远镜面对小行星孤独地沉思。
或许之后他会得到更多的自尊,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社交媒体能增加自恋 自爱。
心理学家保罗.皮夫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说:另一方面,敬畏会引导自我,并且能鼓励那些亲社会倾向的人。
他们比那些少有敬畏心的同龄人更慷慨、更有同情心、更关心别人。
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使天文学家进入其他新的领域,这是儿童发展计划以及教育的核心课程。
如果我们鼓励敬畏这一情感,我们将不仅邀请孩子们用一生的热情去探索宇宙,而且鼓励他们心怀仁慈,更加关心地球上的社区。
撰稿人William Sheehan做了三十年的精神科医生,他的著作《巴纳德撞击坑》于1995年出版。
本文第一次在《天空与望远镜》发表,国际暗夜协会(IDA)期刊再次发表。
译者注: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1857年12月16日-1923年2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出生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
他于1881年发现了第一颗彗星。
1892年,他发现了木卫五。
这是继伽利略于1609年发现四颗木星卫星之后,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以目视方式发现木卫。
1916年,巴纳德发现一颗拥有巨大自行的恒星,该恒星后来被称为巴纳德星,它是除南门二以外最接近太阳的恒星。
中文翻译:王雪霞
虚假记忆就是与真实记忆不一致自己骗自己
每一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二三十岁应该还可以记着小时候四五岁的事情,甚至还可以将这些事情完完全全的讲述出来。
但是讲述出来的事情有可能和自己的真实经历有很大的出入,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虚假记忆。
然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很大的虚假记忆,接下来详细了解一下。
虚假记忆是什么虚假记忆其实就是自己骗自己,和自己真实的记忆是不一样的。
虚假记忆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研究虚假意义,然而有所谓的,专家就认为,大脑记忆当中自动形成了一种回忆,然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出现虚假记忆这种情况。
有时候就会通过自己的叙述将事实扭曲,而且表述出来和自己真实经历一定有很大出入。
这也就是所谓的虚假记忆,这都是属于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
虚假记忆产生的原因其实曾经美国的相关人员就进行研究,针对于人的大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猜测,之后就认为虚假记忆其实就是大脑当中负责记忆的一块区域,在短时间当中活动比较频繁,再加上活力很大,导致出现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是正常现象很多人都觉得出现虚假记忆之后,是不是对自己的大脑就出现了问题,或者是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发生了病变?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虚假,机遇在人体当中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因为人的大脑记忆力是有限的,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去遗忘一些东西。
然而在记忆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想起对自己有帮助或者是快乐的事情。
虽然有的人成年之后还会想起儿时的经历,但这些都只是模模糊糊的,并不能够完全的记忆下来。
土卫六有大气层有海洋还下雨,若移到宜居带中,会成为宜居星球吗
不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假设数百年后人类给地球装上了行星发动机,依靠它的强大推力将地球推离了太阳系,或许未来的人类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改造太阳系,那么这样把土卫六推离轨道可以实现吗?土卫六这星球的质量虽然跟地球差很远,但它有着比地球更为浓厚的大气层,大气压是地球的1.5倍,在上面安装行星发动机的话,将会把它上面的空气吹跑一大部分,所以这个方法也不是很理想,除非将发动机建造得高达上百公里,而如此高的发动机又是难以想象的,其底部承受的压力非常巨大,金属也可能被压得融化掉,所以《流浪地球》中的方法对土卫六而言并不适用实际上对地球也不实用。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移动土卫六吗?其实办法也不是没有,太阳系中有很多没有大气层的卫星和矮行星,在这样的星球上安装行星发动机,将其加速后从斜后方撞击正在前进中的土卫六,将其加速并推离土星引力,也有可能使它脱离土星轨道,但是这样的话却会大大破坏土卫六表面的现有环境,也不是很理想。
其实我们也不必这样讨论将土卫六移动到太阳系的宜居带,因为土卫六来到太阳的宜居带也不会变成宜居的生命星球,因为虽然土卫六有着浓厚的大气层,表面可能有甲烷等形成的海洋,但是它来到宜居带中,这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土卫六本身并没有磁场,他之所以会有浓厚的大气场,是因为土星的磁场在保护它,它的运行轨道大部分都位于土星的磁场范围中,而且土星本身就是一个气态星球,土卫六围绕土星运行,可以大量吸收土星的散逸气体,所以土卫六才会成为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
如果它来到太阳系的宜居带中,它就失去了土星磁场的保护,其大气层就会在高速的太阳风吹拂之下越来越少,最终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大气层的星球。
在太阳系宜居带中,土卫六表面的温度要比在土星附近高得多,即便它像地球和火星这样处于自转状态,它的赤道附近温度也会有二三十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话,它表面的甲烷等海洋也将会很快挥发掉。
那么在这之后,土卫六会变成一个火星那样的沙漠星球吗?还不会!因为土卫六还是一颗富水星球,它来到宜居带中之后,水冰会融化成水,而表面的大气层被吹拂掉之后,这些水和水冰都会变成水蒸气继续挥发,并从土卫六上逃逸出来,当这些水都逃逸掉之后,土卫六的质量将会小很多,因为土卫六上面含有大量的水,比我们地球上的水还要多很多。
所以这样一来,土卫6还是会成为一个干旱的沙漠星球,本身质量也会缩小很多,因为它的大气层,表面的甲烷液体海洋和水等都会消失,不过这个消失的过程会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