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亿光年外的遥远星系中一颗围绕超大质量黑洞运行的恒星在巨大引力下被猛烈撕裂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简介:这幅插图显示了一颗恒星在潮汐破坏耀斑中被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时发出的发光物质流。

当一颗恒星经过黑洞的一定距

【菜科解读】

这幅插图显示了一颗恒星在潮汐破坏耀斑中被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时发出的发光物质流。

当一颗恒星经过黑洞的一定距离内时 - 足够接近被引力破坏 - 恒星物质在落入黑洞时被拉伸和压缩。

(NASAJPL-加州理工学院)



这幅插图描绘了一颗恒星(前景)在“潮汐破坏事件”期间被超大质量黑洞(背景中)吸入时经历意大利面条化。

(ESOM Kornmesser)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作者:Dan Bernardi,雪城大学):在数亿光年之外的一个遥远星系中,一颗围绕超大质量黑洞运行的恒星正在黑洞的巨大引力下被猛烈撕裂。

当恒星被撕碎时,它的残余物被转化为一股碎片流,这些碎片落回黑洞,形成一个非常热、非常明亮的物质盘,围绕黑洞旋转,称为吸积盘。

这种现象 - 恒星被超大质量黑洞摧毁并助长发光吸积耀斑 - 被称为潮汐破坏事件(TDE),并且预测TDE大约每10,000至100,000年在特定星系中发生一次。


由于光度在短时间内(即比太阳亮数十亿倍)超过整个星系(即比我们的太阳亮数十亿倍),吸积事件使天体物理学家能够从宇宙学距离研究超大质量黑洞(SMBH),为其他静止或休眠星系的中心区域提供了一个窗口。

通过探测这些强引力事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于确定物质的行为至关重要,TDE产生了有关宇宙中最极端环境之一的信息:黑洞的事件视界 - 不归路。


TDE通常是“一次性完成的”,因为SMBH的极端引力场会破坏恒星,这意味着SMBH在吸积耀斑后会逐渐消失在黑暗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恒星的高密度核心可以在与SMBH的引力相互作用中幸存下来,使其能够多次绕黑洞运行。

研究人员称之为重复部分TDE。


一组物理学家,包括主要作者,欧洲南方天文台研究员Thomas Wevers,以及共同作者,雪城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Eric Coughlin和麻省理工学院Kavli天体物理和空间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Dheeraj R. “DJ” Pasham提出了重复部分TDE的模型。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描述了SMBH捕获恒星,每次恒星接近黑洞时物质的剥离,以及材料被剥离和再次进入黑洞之间的延迟。

该团队的工作是第一个开发和使用重复部分TDE的详细模型来解释观测结果,预测遥远星系中恒星的轨道特性,并了解部分潮汐破坏过程。


该团队正在研究一种名为AT2018fyk的TDE(AT代表天体物理瞬变)。

这颗恒星是由SMBH通过称为“希尔斯捕获”的交换过程捕获的,其中恒星最初是双星系统(两颗恒星在相互引力下相互绕行)的一部分,该系统被黑洞的引力场撕裂。

另一颗(未捕获的)恒星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从银河系中心喷射出来,被称为超高速恒星。


一旦绑定到SMBH,为AT2018fyk发射提供动力的恒星每次通过与黑洞最接近的点时都会反复剥离其外壳。

恒星剥离的外层形成了明亮的吸积盘,研究人员可以使用X射线和紫外线/光学望远镜来观察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线。


根据Wevers的说法,有机会研究部分TDE可以对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和星系中心恒星的轨道动力学提供前所未有的见解。


“到目前为止,人们的假设是,当我们看到恒星和超大质量黑洞之间近距离相遇的后果时,结果对恒星来说将是致命的,也就是说,恒星被完全摧毁,”他说。

“但与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其他TDE相反,当我们几年后再次将望远镜指向同一位置时,我们发现它再次变亮。

这导致我们提出,与其说是致命的,不如说是恒星的一部分在最初的遭遇中幸存下来,并返回同一位置再次被剥离物质,从而解释了重新变亮的阶段。


活到死的一天


AT2018fyk于2018年首次被发现,最初被认为是普通的TDE。

在大约600天的时间里,光源在X射线中保持明亮,但随后突然变暗并且无法检测到 - 这是恒星残余核心返回黑洞的结果,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Dheeraj R. Pasham解释说。


“当核心返回黑洞时,它基本上通过引力从黑洞中窃取了所有气体,结果没有物质可以吸积,因此系统变暗,”Pasham说。


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AT2018fyk光度的急剧下降,因为TDEs通常会平滑地逐渐衰减 - 而不是突然 - 在其发射中。

但在下降大约600天后,再次发现源是X射线明亮的。

这导致研究人员提出,这颗恒星在第一次与SMBH的近距离接触中幸存下来,并且在黑洞的轨道上。


使用详细的建模,研究小组的发现表明,恒星围绕黑洞的轨道周期大约为1,200天,从恒星脱落的物质大约需要600天才能返回黑洞并开始吸积。

他们的模型还限制了捕获的恒星的大小,他们认为这颗恒星的大小与太阳差不多。

至于最初的双星,研究小组认为这两颗恒星在被黑洞撕裂之前彼此非常接近,可能每隔几天就会相互绕行。


那么,一颗恒星如何在死亡中幸存下来呢?这一切都归结为接近度和轨迹的问题。

如果恒星与黑洞正面相撞并经过事件视界 - 逃离黑洞所需的速度超过光速的阈值 - 恒星将被黑洞吞噬。

如果恒星非常靠近黑洞并穿过所谓的“潮汐半径” - 洞的潮汐力比保持恒星在一起的引力强 - 它将被摧毁。

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恒星的轨道到达一个最接近的点,就在潮汐半径之外,但并没有完全穿过它:恒星表面的一些物质被黑洞剥离,但其中心的物质保持不变。


重复表演?


恒星绕SMBH运行的过程如何或是否会发生在许多重复的通道中,这是一个理论问题,该团队计划在未来的模拟中研究这个问题。

锡拉丘兹物理学家埃里克·考夫林(Eric Coughlin)解释说,他们估计每次通过黑洞时,恒星质量的1%到10%都会丢失,由于TDE发射建模的不确定性,范围很大。


“如果质量损失只有1%的水平,那么我们预计这颗恒星能够存活更多的遭遇,而如果它接近10%,恒星可能已经被摧毁了,”考夫林指出。


TDE 研究的未来


该团队将在未来几年内关注天空,以测试他们的预测。

根据他们的模型,他们预测源将在2023年3月左右突然消失,并在2025年新剥离的物质吸积到黑洞时再次变亮。


该团队表示,他们的研究为跟踪和监测过去检测到的后续来源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

这项工作还提出了一种来自外部星系中心的重复耀斑起源的新范式。


“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系统被检查为后期耀斑,特别是现在这个项目提出了通过动态交换过程捕获恒星的理论图景以及随后的反复部分潮汐破坏,”考夫林说。

“我们希望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推断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的性质,并了解它们的”人口统计“,即给定质量范围内的黑洞数量,否则很难直接实现。


该团队表示,该模型还对潮汐破坏过程做出了一些可测试的预测,并且随着对AT2018fyk等系统的更多观测,它应该可以深入了解部分潮汐破坏事件的物理学和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极端环境。


“这项研究概述了可能预测外部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下一次零食时间的方法,”Pasham说。

“如果你仔细想想,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将我们的望远镜对准数百万光年外的黑洞,以了解它们是如何喂养和生长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 质量是太阳的1960亿倍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是有芬兰科学家发现的,作为一个双黑洞系统,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960亿倍。

下面就跟着一点小编一起来看看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 质量是太阳的1960亿倍。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为了纪念这个发现,科学家们将这个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命运为SDSS J140821.67+025733.2.至今它的质量是人类的技术难以计算出来的。

爱因斯坦它早期就提出了相对论,认为宇宙中有些相对存在的事物,只是大家没有发现而已。

这个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出现符合这个论断,证实它的可靠性了。

1、简单介绍下这个黑洞SDSS J140821.67+025733.2作为宇宙中最大的黑洞,科学家们发现它的质量十分的惊人。

由于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些小型的黑洞都是围绕它进行运转的,周期一般在12年。

在相对论的体系中,小黑洞会利用自身产生的旋转力或者推进力将两者之间的距离慢慢缩小。

为什么这些黑洞的质量无法确定呢,根据一些科学家的解释,它们的大小其实和物质区域和物质速度有直接的关系,这速度和区域越大质量也就越大,根本不存在上限一说的。

2、这些黑洞存在是否安全科学家在发现宇宙中最大黑洞的同时也发现另外一个惊奇的现象。

那就是这些黑洞在一定周期内会发生一些碰撞产生一些能量,让后在太空中释放形成一种旋转的状态。

它释放的能量伴随爆炸状态的出现,而且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的。

根据科学家的发现,,最近一些出现这样现象的时间是在12年前,根据这规律进行推算的话,在今后几年之类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就是一点小编为您带来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叫什么名字的精彩内容,想了解更多奇闻异事、搞笑新闻请多关注一点。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巨型黑洞能吞进3亿个太阳

黑洞可以说是我们认为的在宇宙中最为恐怖的天体了,而我们知道,黑洞是不止一个的,并且在不断增加之中。

而有一种巨型黑洞,被称为是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这个超大的黑洞甚至能吞进3亿个太阳,据说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就存在着这种黑洞。

宇宙超大黑洞被发现这种黑洞是目前所发现的宇宙中最大的黑洞。

它所具有的质量为几十万倍到几十亿倍太阳质量,甚至最大质量可达几百亿倍太阳质量。

巨型黑洞被发现在几乎所有大质量宇宙岛的中心,据说在银河系中心也是存在着这种黑洞,其位置在 Sagittarius A*.附近。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

于是,此黑洞的存在,也被人们猜测出来,并且还不止一个。

能吞噬三亿个太阳巨型黑洞和一般的黑洞肯定是有所分别的,首先,它的平均密度(定义为黑洞的质量除以其史瓦西半径内的体积)可以比水的密度还要低。

这是因为史瓦西半径和质量成正比,而密度和体积成反比。

由于球形物体的体积(如非旋转黑洞的视界)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黑洞的最小密度与质量的平方成反比,因而更高质量的黑洞具有较低的平均密度。

此外,在大量黑洞视界附近的潮汐力是较弱的。

如同密度一样,视界附近作用在物体上的潮汐力是和质量的平方成反比的:在地球表面上的一个人和一个在1000万倍太阳质量黑洞视界上的一个人的受到的对他们的头脚间的潮汐力是一样的。

与太阳质量黑洞不同的是,如果不深入黑洞内部的话是不会经历显著的潮汐力的。

加入收藏
               

数亿光年外的遥远星系中一颗围绕超大质量黑洞运行的恒星在巨大引力下被猛烈撕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