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那些怪异的恒星:最大的恒星直径是太阳1700倍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普通恒星掩盖了宇宙恒星的真实命运,有的体积很大,有的体积很小,有的运行速度快得惊人,而且恒星种类繁多,从超巨星至小得像气态行星的恒星,一些恒星运行速度非常快,甚至可能完全脱离
【菜科解读】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普通恒星掩盖了宇宙恒星的真实命运,有的体积很大,有的体积很小,有的运行速度快得惊人,而且恒星种类繁多,从超巨星至小得像气态行星的恒星,一些恒星运行速度非常快,甚至可能完全脱离主星系,此外,一些恒星的存在超出了科学家的认知范围。
1、最大的恒星红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恒星,其直径是太阳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阳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10倍。
该恒星距离地球5100光年,位于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红色超巨星参宿四,但比参宿四的体积大3-4倍,而且最终会像参宿四一样,以超新星的形式结束生命。
除此之外,我们对UY Scuti的了解甚少,甚至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也存有争议。
但无论如何,这颗巨星仍是当前科学家所观测最遥远的恒星之一。
2、最重的恒星RMC 136a1是当前观测到质量最大的恒星,其质量大约是太阳315倍,尽管它的质量很大,但是其半径仅是太阳的30倍,它位于RMC 136星群中心,该星群位于大麦哲伦星系狼蛛星云中。
RMC 136a1已超越了红热星、蓝热星概念范畴,其紫热状态温度可达到50000开氏度,其辐射输出在极端紫外线光谱中达到峰值,未来它很可能成为一颗超新星,其前身质量足够大,会留下一个黑洞,而不会变得一颗中子星。
3、最小的恒星最小的恒星仅略大于土星,它就是EBLM J0555-57Ab,简称57Ab,它的质量刚好能使氢原子核聚变成氦,57Ab距离地球大约600光年,是一个双星系统的一部分,当它从更大的伴星前方经过时能被识别发现。
然而专家指出,由于类似的恒星体积小、亮度低,因此很难被观测到,因此人们对那些质量不到太阳20%的恒星了解甚少。
4、最快的恒星超速星是以非常快的速度穿越银河系的恒星,其速度足以摆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认为,恒星达到这种速度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双星系统与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相互作用。
然而,2019年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显示,超高速恒星PG 1610+062是一颗缓慢脉动的明亮蓝星,其亮度足以进行详细勘测分析,它的起源可追溯至银河系圆盘,很可能是从银河系船底座-人马座旋臂喷射出来的。
研究人员认为,PG 1610+062是伴星演变为核心坍塌的超新星爆炸后才形成如此惊人的运行速度。
此外,这两颗双星可能是通过与年轻、密集的恒星群引力相互作用而获得速度的,在该情况下,如果两颗恒星被锁定在彼此环绕的轨道上,它们与其他恒星的相互作用会使双星中质量较小的恒星进入超速运行轨道。
5、最罕见的恒星索恩-兹科天体(TZOs天体),仅存在于理论阶段,被认为是致密中子星周围环绕大片弥漫氢气形成的,据称,超大体积的TZOs与红巨星(RSGs)在外形上几乎完全相同,在光谱中有不同寻常强的重元素和锂谱线。
索恩-兹科天体最早是由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安娜·兹科(Anna Zytkow)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研究人员认为,该天体来自这样一种过程:一颗恒星演变为超新星,其剩余核心(现在是中子星)踢进另一颗恒星。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但并非不可能。
因此,即使真有索恩-兹科天体存在,也是非常罕见的,之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候选索恩-兹科天体,将其命名为HV2112。
它位于小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20万光年。
2014年,天文学家埃米莉·莱维斯克(Emily Levesque)、菲尔·马西(Phil Massey)和同事们发现了它,但迄今仍未被确认为索恩-兹科天体。
考虑到索恩-兹科天体模型并非近期提出的,因此很难确定HV2112是索恩-兹科天体,还是一颗更‘规则’的进化恒星。
事实上,太阳也是一颗怪异的恒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颗黄矮星,通常每颗黄矮星寿命约为100亿年,在其生命历程中,它会通过内部核聚变,将氢聚合成氦,当它们的氢即将耗尽时,便会开始膨胀,膨胀至原来体积数倍,演变成为一颗红巨星,并开始燃烧氦。
有趣的是,太阳似乎是独一无二的,迄今未发现与太阳系结构相似的行星系统,或许这正是我们未发现地外生命的原因。
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进入冰河时代 人类难以存活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来进行公转和自转的,那么假如没有太阳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首先地球就不再绕着太阳公转,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也就不会有光,气温也会开始快速下降,慢慢进入冰河时代。
因为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是由太阳提供的,因此如果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就没有这些东西了,相应的,地球上的动植物也会很快死去,人类也只能躲到家中,但是等到原料用尽之后大家也将无计可施,也许人类也会因此走向灭亡。
没有太阳人类能活多久太阳系没有太阳之后,地球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温度将会下降到将近零下二十度,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低到零下200度左右,动植物会相应死去并灭绝,没多久人类就会因能源耗尽而死。
太阳的寿命还有多少年太阳的寿命应该还有大约五十亿年左右,因为目前太阳正处于核聚变的稳定时期,因此太阳暂时是不会出现问题的,然后大概再过十五亿年之后,太阳的氢元素就消耗殆尽了,这时太阳就会变得不稳定,对地球造成一定的影响。
太阳每天只出现四个小时,黑暗统治地球
虽然1859年那次全球电网瘫痪事件上演可能性不大,到我们也算是领教了恒星活动的威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恒星活动只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形成致命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谢顿认为,许多人都认为小行星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是致命的,但其发生的概率依然偏低,就算我们处于300万年一次的周期边缘,也有很大的侥幸空间。
对抗小行星的方法也比较成熟,偏转轨道、击溃小行星等都可以实现,这方面的担心其实不用太多。
而比小行星撞击还要棘手的,那就是连发生周期都无法估算的超级火山爆发。
大约在公元536年开始,北半球的欧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开始被一种神秘的尘埃、大雾笼罩,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环境温度下降、黑暗时间拉长,导致了瘟疫、饥荒、战争和流感大流行。
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作物歉收,极端干旱,东亚一些低纬度地区还发生了降雪。
现在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基本查明,这是由冰岛火山爆发引发的全球性灾难事件。
这次火山喷发一直到公元640年才基本结束,其中黑暗笼罩着北半球18个月,每天能看到太阳的平均时间只有4个小时,尤其是在公元536的夏天,北半球除极区外的部分地区温度降到了1.5至2.5摄氏度,这也是2300多年来最寒冷的时候。
事件的起因在很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谜,其发现也是通过历载,结合树木年轮分析,确定在公元536年开始了聚变。
冰岛超级火山在公元540年和公元547年两次爆发,火山活动产生了数百万吨的尘埃,扩散到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减少了光照时间,也减产,爱尔兰甚至将这段时期描述成黑洞的时代。
根据对冰芯的元素分析,硫、铋和火山灰沉积物在公元536年之后大量沉积,也是2000多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
粮食的减产也导致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需要大量的粮食补给,这座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需要更多的粮食。
于是大量的粮食从埃及运到了君士坦丁堡,随之而来的还有老鼠。
结果又把鼠疫给带到了君士坦丁堡,促进了公元541至542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流行。
这次鼠疫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从公元541年开始之后的100多年,鼠疫让欧洲人口减少将近一半,东罗马帝国实力大受影响。
如今超级火山对人类而言依然是无解的灾难,甚至比小行星撞击还要棘手。
因为我们对超级火山爆发的干预措施几乎没有,而小行星撞击好歹也知道从哪儿下手,何时开始预警,超级火山喷发一旦激活,可以说只有招架的份儿。
目前排名第一的应该是黄石火山了,最近一次喷发在公元前63万年,深度改变了全球气候。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摧毁了上百个村庄的3.6万人。
该火山在公元535年的喷发更大,与冰岛火山喷发一起影响了整个北半球。
随机文章宋朝的「赏花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活动?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两个人去普吉岛1万够吗,旅游淡季飞普吉岛1万够了(旺季会很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