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靠着契丹建立政权的他忧郁而亡

【菜科解读】
儿皇帝石敬瑭,靠着契丹建立政权,为何忧郁而亡?今天百探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一、唐末之乱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代名词。
五代十国起源于黄巢农民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兴起的各地军阀却呈现尾大不掉的态势,中央政权空虚无力,渐渐成为摆设。
这个时期跟汉末乱世很像,东汉末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为镇压各地起义,地方军阀被授予募兵和区域管理的权力,汉室逐渐衰微。
但是,唐末这场乱世的影响,远远比汉末大得多。
五代十国的持续时间更长、涉及的疆域和人口更多,并且为少数民族政权制造了侵略机会。
后来结束乱世的宋,面对的依旧是一个烂摊子,在数百年里,宋朝持续受到外族侵扰和欺压。
二、追随嗣源
在五代十国的群雄中,石敬瑭是一号人物,也是后晋的开国皇帝。
石敬瑭,出生太原,从小不爱说话,喜欢看书,尤其钟爱看历史书和兵法书,偶像是战国的李牧和汉朝的周亚夫。
长大之后,石敬瑭通过征兵进入到李嗣源的军队里。
没过多久,饱读兵书、勇武过人的石敬瑭就得到李嗣源的器重。
因此,李嗣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特意将石敬瑭调任到自己军中指挥,把他当做心腹爱将。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为李克用和李存勖 x南征北战。
根据史料记载,李嗣源是晋王李克用的义子,位列十三太保之一,也是李存勖的义兄弟。
李家子弟全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而当时,篡了大唐政权后建立后梁的朱温想要一统中原,却始终被李氏一门牵绊,最终到死都没有完成心愿。
而在对战后梁军队的各个战役中,石敬瑭没有一场缺席,或是在后方出谋划策,或是在前方身先士卒。
不止如此,石敬瑭还多次救下李存勖和岳父李嗣源的性命,根据多处史料记载,后梁大将刘鄩曾经有机会打败李存勖和李嗣源,斩获二人首级,但都是在危难时刻下,被石敬瑭救下二人。
三、建立后晋
公元923年,骁勇善战、收复河南与河中地区的李存勖建立后唐,随后歼灭后梁、平定前蜀,将后唐版图扩大到了最大。
在对后梁战役中,石敬瑭表现英勇、战无不胜,军队上下皆称战神。
然而,在平定了各地政权之后,李存勖开始懈怠和享乐,暴虐无度、贪图酒色,引起了赵在礼兵变。
而后,李存勖派李嗣源去镇压兵变。
不料在路上,李嗣源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
士兵们劝李嗣源称帝,原本,李嗣源并无异心,面对这种情况只想回朝跟皇帝说明清楚。
但是,石敬瑭看得很清楚,他劝说李嗣源,大体意思是将士领兵在外,士兵发生变乱,将军难逃关系,更何况即使李嗣源想说清楚,皇帝也不一定听得进去,不如顺势南下占领要地,登基称帝。
李嗣源恍然大悟,听取了石敬瑭的建议,最后果真如石敬瑭所计划的一样,攻占洛阳之后称了帝。
自此,深得信任的石敬瑭步步高升,最后加封河南节度使,成为了李嗣源政权起源地的掌权人。
四、求援契丹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死,石敬瑭沉痛不已,但新的一轮大洗牌很快就开始了。
当时,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李从珂发动兵变,杀入洛阳推翻了李从厚的帝位,李从厚从洛阳出逃被石敬瑭所抓,最后李从厚被带回洛阳,死于李从珂之手。
尽管如此,李从珂反而对石敬瑭越发忌惮,石敬瑭在参加完李嗣源葬礼后,也不敢提出要回去治地,怕引起李从珂怀疑。
同时,石敬瑭的妻子是李从珂的妹妹,被李从珂指示监视石敬瑭。
于是,石敬瑭用了一招美男计收服了妻子的心,然后故意不吃不喝把自己熬出重病脱相的状态,通过妻子之口告诉李从珂和曹太后。
李从珂很孝敬曹太后,最后听了太后的话放走了石敬瑭,为后唐灭亡埋下种子。
等石敬瑭回到治地后,李从珂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于是经常下诏要调任石敬瑭,但是石敬瑭屡屡装病,拒绝调任。
时值契丹实力正盛,于是石敬瑭暗地里勾结契丹。
最后,李从珂和石敬瑭的矛盾彻底爆发。
李从珂派遣大军攻打石敬瑭的驻地,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许诺以燕云十六州为回礼,并且每年向契丹上贡大量金银珠宝,并认契丹皇帝为父亲。
在契丹大军的援助下,石敬瑭守住后唐攻势,随后反攻后唐,获得胜利,推翻了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并遵守承诺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契丹,当起了儿皇帝。
当时石敬瑭手下有一个大将叫刘知远,在当时求援契丹时就劝说其实石敬瑭不用成为儿皇帝,多给一些金银珠宝就可以了。
但是石敬瑭不听,执意要自降身份,并且遵守约定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契丹。
从此,契丹版图扩大,实力更强大了。
#p#分页标题#e#后来,契丹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过分了,导致石敬瑭和大将刘知远之间常常有矛盾。
到了石敬瑭晚年,一方面在政治上缩手缩尾,害怕得罪契丹,一方面又怕不听手握重权的大将刘知远的话,刘知远会起兵反叛,常常忧虑不已,最后忧思成疾,在深深的猜疑和纠结中死去。
五、历史后话
无论如何,在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里,石敬瑭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但是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石敬瑭的所言所行,没有真正地站在一个华夏民族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一切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他认为不过是出卖了一些个人的尊严,用儿皇帝的屈辱去换取皇位和援助,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之苦,也没有从更长远的视角里考虑到契丹人没有地形阻隔后,后世将如何大举侵略中原地区。
这些问题,文才武略的石敬瑭有可能想到,但是他并不重视,而且还低估了人的贪心,以为给了燕云十六州,契丹人就会满足,所以最后在契丹人的求索无度和大将的反对之下忧郁而死,落下千古的历史骂名。
风流皇帝乾隆帝王铭记了一生的女人是哪位 为了她竟然砍死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个王朝的历史虽然只延续了两百多年,但是期间发生的事情却很值得人们关注。
在清王朝时期,还出现了我国封建统治中的最后一个盛世,那就是。
而作为一个盛世君主,因此他的一生自然就和其他清朝的君主有所不同。
靠着爷爷和父亲奠定的良好基础。
乾隆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治理好江山。
除了政治之外,的感情也十分的丰富。
乾隆皇帝曾经有一个十分珍爱的女人。
并且为了这个女人,乾隆皇帝竟然要砍死自己的两个儿子。
虽然最后这一举动没有实施,但是其中的一个儿子却生生被乾隆吓死了。
这个被乾隆皇帝铭记了一生的女人就是他的原配皇后富察氏。
富察氏出身名门,更兼之温柔貌美,所以乾隆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位皇后。
但是在乾隆十三年皇后富察氏陪伴乾隆皇帝东巡的途中,当年三十七岁的皇后却突然病亡了。
富察皇后的死带给了乾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为了纪念自己的皇后,乾隆皇帝还写了很多怀念皇后的诗词,其中《述悲赋》更是言辞恳切,情真意实。
并且随着富察氏的死,乾隆皇帝也变得十分的暴躁。
当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的梓宫回到北京的时候,皇子率领着文武百官一起跪着迎接。
但是乾隆皇帝却觉得,跪在队伍最前面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面无悲色。
这让乾隆皇帝十分的恼怒。
于是乾隆皇帝顿时,厉声斥责两位皇子。
说到伤心处,乾隆皇帝还要砍死两个皇子。
乾隆皇帝的这一举动让两个皇子受惊不小,其中皇长子永璜从那以后就被吓出了病,最后不治身亡。
可以说这个长子就这样被皇帝吓死了。
随机文章蒙古酋长铁木真生于公元哪一年?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被加蓬蝰蛇咬了有救吗,有救/但被咬的部位100%会被截肢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
诸葛亮和宣皇帝司马懿,临死前都留下了一计
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
从到坐拥半壁江山,风光的背后,离不开诸葛亮精心辅助。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汉室的决心,更让后人叹服。
再次分析为何诸葛亮最后一计更为高明。
诸葛亮与,在最后一计中,都希望不暴露自己的墓地,却也同时达到了目的,至今为止,两人的墓地的确切位置,仍未被发现。
然而为何诸葛亮的计策却技高一筹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从《志》遗命上讲,诸葛亮是淡薄利,赢得生前身后名。
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其恪尽职守的一生,鞠躬尽瘁的精神,两袖清风,不为子孙后代,这些都被后人顶礼膜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而三国志有关于他安排后事的记载,更显其忠义之心,廉洁之志,不慕名利,这也让他。
司马懿最后一计,却是吩咐自己的子孙,加上诛杀了太多宗亲,有点不得不为的意思。
司却也最终窃取了曹魏江山,建立。
因此司马懿虽有两袖清风之志,并没有流芳千古。
其二从民间传说上讲,诸葛亮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这确实技高一筹。
诸葛亮要求四个陌生人抬棺,却已经料定,绳子不会断。
四人会犯错,而被斩杀,这样就可以隐藏自己的葬身之地。
他在众人目送下离开,却到不到葬身之处。
这样环环相扣的计策,也只有诸葛亮能想的出来,刘禅更是配合的好,可以说天衣无缝。
而司马懿是吩咐自己的后人,如何去安葬自己,并且要求后人不得合葬,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后人没有听从安排,计策就会失败。
因此个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随机文章商朝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探寻圣物失落的约柜,装有先知摩西与上帝签订的契约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美国超级黑科技tv-8核动力坦克,克莱斯勒打造水陆两栖核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