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朱坎峡谷的结果显示,47000年的土著遗产在采矿爆炸中被摧毁

照片由uux.cn/ScarpArchaeology和PKKP土著公司提供。
据《对话》(迈克尔·斯莱克、乔丹·拉尔夫和华莱士·布恩·劳):2020年5月,作为法律允许的铁矿扩建的一部分,力拓摧毁了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Puutu Kunti Kurrama县Juukan峡谷的一个古老岩石掩体。
与原住民合作,我们在2014年挖掘了这个被称为Juukan 2的避难所,比它被摧毁早了六年。
我
【菜科解读】
2014年在朱坎峡谷的挖掘队。
照片由uux.cn/ScarpArchaeology和PKKP土著公司提供。
据《对话》(迈克尔·斯莱克、乔丹·拉尔夫和华莱士·布恩·劳):2020年5月,作为法律允许的铁矿扩建的一部分,力拓摧毁了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Puutu Kunti Kurrama县Juukan峡谷的一个古老岩石掩体。
与原住民合作,我们在2014年挖掘了这个被称为Juukan 2的避难所,比它被摧毁早了六年。
我们发现了原住民在大约47000年前首次使用Juukan 2的证据,可能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直到洞穴被摧毁前的几十年。
该遗址收藏了数千件重要物品,包括一根古老的人类头发辫、工具和其他文物,以及动物遗骸。
挖掘的结果导致在最后一刻努力阻止对遗址的破坏,但没有成功。
挖掘的全部结果首次发表在《第四纪科学评论》上。
朱坎在哪里,那里发生了什么事?Juukan是一个峡谷系统,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Tom Price西北约60公里的Puutu Kunti Kurrama县,有一系列洞穴。
Juukan 2岩石掩体是构成这个系统的洞穴之一。
它曾经是一个深谷的一部分,有淡水洞、被巨大的铁石山脉环绕的大型露营区和一条每年有时流淌、有时干涸的大河。
如今,该地区是力拓铁矿的一部分。
正如2020年5月广泛报道的那样,Juukan 2号岩石掩体在矿山扩建活动中被摧毁。
虽然力拓集团获得了部长级同意销毁遗产地,但这一行动违背了原住民的意愿。
这场破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谴责,并使西澳大利亚州不合标准的遗产保护立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Juukan有什么意义?朱坎峡谷以Puutu Kunti Kurrama的祖先命名。
由于文化和科学原因,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Puutu Kunti Kurrama来说,Juukan是一个深具灵性的地方,它包含了他们存在的深刻时间证据,以及他们与传统国家景观的联系。
就Juukan 2的科学意义而言,该遗址是澳大利亚已知最古老的土著定居点之一。
虽然有一些遗址被发现更古老,比如北领地卡卡杜和西澳大利亚海岸外的Madjedbebe,但在澳大利亚内陆只有少数地方像Juukan一样古老。
朱坎今天距离海岸约500公里。
直到大约1万年前,当海平面上升时,它还位于内陆近1000公里处。
这意味着居住在朱坎附近的人们擅长在沙漠中生活。
这也表明,即使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大约28000年至18000年前),他们也能够继续使用这个洞穴。
考古学家在其他任何遗址都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直接证据。
通常,只有少数文物被认为足以证明人们使用过考古遗址。
然而,在Juukan 2号,我们发现了数千件文物,其中包括许多以刺草树脂为特色的文物,这种树脂可能被用作一种胶水,将复合工具的碎片粘在一起。
Juukan 2还拥有令人惊叹的动物年龄证据。
我们发现了自然死亡的动物的断骨,以及与人们在现场烹饪和食用袋鼠、鸸鹋甚至针鼹有关的骨头。
在这些材料中,有一根大约有3000年历史的人类辫子。
对头发进行了DNA检测,结果告诉我们,这可能与挖掘团队中的原住民有关。
我们发现的材料保存得非常完好。
我们甚至发现了一个由大约3万年前袋鼠胫骨制成的骨点,其末端有赭石色。
我们不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但赭石可能表明这是一种仪式功能。
现在怎么办?2020年爆炸后,我们开始重新挖掘现场。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已经清除了大约150立方米的瓦砾,这些瓦砾曾经是洞穴的屋顶和后墙。
在碎片之下,我们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痕迹,然后是洞穴底部的遗迹。
目前,现场大部分地区的挖掘工作已达到原始水平,我们正在仔细挖掘,寻找更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材料。
这包括更多的辫子、我们认为是从海岸带来的贝壳珠,以及塔斯马尼亚魔鬼下颚的碎片,塔斯马尼亚魔鬼是一种在澳大利亚大陆已经灭绝了3000多年的动物。
2014年这些结果的发表只是朱坎2号考古的下一章,朱坎2是一个对原住民来说很特殊的地方,但对科学和我们对澳大利亚文化遗产的理解也具有巨大的意义。
更多信息:Michael J.Slack等人,西澳大利亚州皮尔巴拉地区哈默斯利高原西部朱坎2号岩石掩体47000年的考古和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科学评论》(2024)。
我们能听见来自太空的声音吗?
然而,如果当我们真的置身于星际战场中时,会不会听到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恢宏壮阔的声音呢?当行星大爆炸的时候,宇宙中真的会没有一点动静吗?外星人的声音是否在太空中回荡呢?人类能听见来自太空的声音吗?声音传播的原理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声音传播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属于机械波范畴,机械波通过波动的方式将能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处。
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声音传播的介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声音的传播来说,传播介质可以是任何相互联结或相互作用的连续粒子(原文如此)。
这也就意味着气体,液体以及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所以科学家认为,声音的传播不会仅仅局限在空气中,也可以在固体介质中。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声音传播的原理。
当我们把耳朵贴近桌子一端,如果这时有人用手指不断地敲击桌面的另一端,我们会听到手指敲击桌面的声音;其中手指的敲击是初始的振动源,而振动的声音则不断地通过桌子表面的振动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里,桌子表面首先变成了声音的介质,变成介质之后桌子表面又接着与空气中的分子进行撞击。
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声波是由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的。
在传递的最后,气体分子又与人体的耳膜相撞击,这一撞击立刻引起了耳内许多部位的连环振动反应,而大脑也同时将这些振动解读成为最终的声音。
太空难道是完全宁静的吗?我们所讲的太空,通常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所有区域。
而在这个空间中,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真空的。
但是太空中有着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彗星,它包含着这么多的东西在里面,甚至还有我们不可知的外星生物,我们又怎么能说它是真空的呢?其实太空实在是太大了,两个巨大的行星之间往往有着上百万光年的距离,而这些行星之间的地带是空旷的。
我们通常将这些空旷地带叫做星际空间,由于星际空间里没有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会“机械”地认为太空中是真空的。
所以声音也就理所当然的无法在太空中传播。
因此,即使人们处于一个观察恒星爆炸的理想位置上,但是一丁点爆炸的声音也不会被人类听到。
那么人们在太空中就真的没有办法听到声音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虽然太空中没有介质进行声音的传播,但是当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还是能够听到声音的。
可以肯定的是,在太空里是有“声音”存在的。
能在太空中听到声音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类在太空中可以通过无线电波的方式接收到声音。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太空中穿着宇航服,而宇航服里安装着无线电接收装置,那么你就可以听到你的同伴传来的无线电信号。
由于无线电波并不是机械波,而是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可以在真空里传递。
因此你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一旦得到了同伴传来的信号,接收装置会立刻将信号转化为声音,而声音在宇航服内的少量空气中传播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同时科学家认为,那些不可知的外星生物发出的声音,可能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能听到。
第二种情况是声音通过头盔与金属物体碰撞,利用宇航服内的空气得到传播的。
假设你穿着宇航服漂浮在太空中,当你的头盔突然撞在飞船上,你将会听到这个撞击所发出的声音。
因为声波是通过物理介质来传播的,而你的头盔与宇航服内的空气就恰恰扮演了声音传播介质的角色。
而由于你仍然处于真空中的缘故,无论你的脑袋多少次用力撞击观测仪器,你旁边的观察者都不会听到一丁点撞击的声音。
最后一种情况是声音通过“骨传导”方式来进行传播。
想象你是一名正在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在你迈出航天飞机的时候,你将脸颊贴在航天飞机表面,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你不会听到空气传导的声音。
然而你却可以通过骨传导(bone conduction)的方式听到航天飞机里所发出来的声音。
在声音的骨传导里,声波可以通过下巴与头骨上的骨骼来进行声音的传导。
骨传导与空气传导所不同的是,声音的传播绕过了耳膜而直接进入了内耳。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声音的骨传导:比如我们挠脑袋,吃饼干,刷牙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全是通过这样的骨传导的方式使我们听到的。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以上所述的太空中可以听到声音的三种情况都是在极为个别的场景之下出现的。
一般来讲,在太空中人类是不会听到任何声音的,即使你大声的尖叫也不会被人听到。
所以,最后我们也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尽管好莱坞的编剧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声效特写,但是实际上这些不过都是他们的美好想象罢了。
因此,如果以后你想真正的体会一下现实的星际场景,那么你就在下次再观看星际科幻电影的时候,试着把耳朵堵起来吧,那才是真正的来自太空的声音。
月球诞生未解的谜团 来自地球吗
美国于上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一共带回了381.7公斤的采自不同地区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本,为月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然而对于月球究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仍旧存在争议。
据芝加哥大学网站报道,近期对上世纪70年代阿波罗计划期间收集的月壤样本进行的最新分析显示,目前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的有关月球可能起源于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和地球相撞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根据大撞击理论,计算机模拟认为月球诞生的“母体”来源应当是两颗星球,即地球和另一颗火星大小的,被称之为“忒伊亚”的星球。
然而近期由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张君君(Junjun Zhang,音译)和4位合作者共同发表的一份论文似乎对这一主流理论形成了挑战。
此项研究对比了月球,地球和陨星体中的钛含量。
他们发现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
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学副教授尼古拉·道菲斯(Nicolas Dauphas)是这篇刊载于本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地球科学分册上的论文的合著者。
他解释说:“如果月球果真是由两颗天体相互撞击而形成的,那么就像人的遗传一样,它的物质组成中就应当包含有来自两颗星球的物质,大约各自占据一半的比重。
但是我们分析的结果显示,月球和地球之间在化学成分上几乎没有差异。
这就说明月球是一个只有单个母体的后代,至少我们目前是这样认为。
” 研究小组基于钛同位素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所谓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但是原子核中的中子数量存在差异的原子。
之所以选取钛元素作为此项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这一元素非常耐高温。
这就意味着当遭受极端高温环境时,它仍将倾向于保持固态或熔融状态,而不会变成气体形态逃逸。
钛元素同时还保留着在太阳诞生之前的无数次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不同同位素特征。
这些爆发事件将具有轻微差异的钛同位素撒入太空之中。
太阳系中不同的天体在相互碰撞中获得不同的同位素特征,这让科学家们得以追踪月球物质的真正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