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5 点击数:
简介:由中国的火星探测车祝融号所拍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真实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都清晰可见

【菜科解读】

你现在所看到的画面,是来自5500万公里以外的火星真实影像。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由中国的火星探测车祝融号所拍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真实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都清晰可见,它的脚下则是一片充满着砂砾和碎石的黄色荒漠,而在远方的天空就是火星最具代表性的粉红色天空。

火星——死亡的地球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中国火星车的登陆台

随着各个国家相继登陆火星之后,火星这个曾经距离我们地球遥不可及的星球开始真正地走入我们平民大众的眼中,那么你真的了解火星吗?为何各个国家都要争相探索这颗红色的星球,它又为何被某些人称之为死了的地球呢?而今天我们将跟随火星探测车以及火星轨道器的脚步,近距离地走进这颗红色的沙漠星球。

火星的位置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太阳系模拟图

火星是太阳系四大岩石行星之一,它的外侧是太阳系岩石行星和气态行星的分界区小行星带,而它的内侧就是我们的地球。

火星全景图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火星全景图(渲染)

这就是火星的全景图,整个火星因为覆盖了大量的赤铁矿,这使得火星整体呈现为橘红色,火星的体积很小,大约只有地球的15%。

正是因为如此,火星上的引力要比地球小得多,一个体重为100斤的人如果到火星之上那么它的体重会变成38斤(质量不变)。

火星地形特征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火星有着一层极为稀薄的大气层,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由于缺乏地质运动,在火星的大陆表面之上布满了大量的撞击坑,甚至还有峡谷、沙丘和砾石。

火星大陆真实影像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探测车拍摄的火星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探测车拍摄的火星

这些都是由火星探测车所拍摄的火星大陆影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极为清晰的火星大陆,在火星之上的砂砾、山丘、斜坡都清晰可见。

虽然火星上的景象和地球上的戈壁沙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火星之上却是一片生命的禁区。

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在火星之上找到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迹,那么既然如此,火星之上如此荒凉,为何又被很多人称之为死去了的地球呢?

火星上的水?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根据目前的科学探知来看,火星之上有着类似地球地下水涌出的现象,它的南极冰冠有部分退缩,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可能存在水冰。

#p#分页标题#e#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火星探测车还在火星的土壤中找到了水曾经存在的证据,在火星大陆上存在着众多古老的海岸线以及河岸线,甚至还有古老湖泊所遗留的痕迹,这就意味着火星在以前是有着液态水的存在,而想要液态水能够长期地在星球大陆表面存在,这就对这颗星球的温度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过去的火星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在数十亿年前很有可能是一个温暖而湿润的星球,在火星的表面之上存在着海洋和河流,甚至有可能存在着生命。

而火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可怕的环境变化事件,科学家们猜测,可能是因为小行星的撞击导致了火星磁场的消失,最终使得太阳风吹走了火星大部分的大气,失去大气层和磁场的火星再也无法维持温暖而湿润的环境,液态水大量蒸发消失,从而在随后的数十亿年的时间中缓慢变迁最终成为了如今的沙漠星球。

那么既然如此,火星已经成为了一颗死去的星球,为何地球上的人类还如此热衷于登陆火星呢?

距离近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首先第一个是因为火星距离我们足够近,其实按照人类目前的科技来看,我们能够登陆的天体极为有限,大多都为太阳系内的天体,如水星、金星、火星、月球等,而这几颗星球都被人类探测器所造访过,而那些更加遥远的天体我们想要将探测车送上去几乎很难实现。

环境适宜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第二个火星环境适宜,在整个宇宙中,大部分天体的环境都非常恶劣,以太阳系内的天体为例,四颗气态行星我们目前根本无法深入到它们的内部,而我们所能够深入内部的几乎都是岩石行星。

在太阳系内侧有着四颗岩石行星,水星距离太阳太近,同时它的大气层太稀薄了,这使得它有着非常极端的温度变化,我们的探测器到达水星之后几乎很难正常工作。

而金星的大气层又太厚了,它的大气压和温度极高,对探测器的要求非常之高。

而火星的环境就显得温和得多了,因为火星和地球非常相似,它的一年为686.971 个地球日,而它的一天为24小时37分,同时它的温度在冬天的-133℃到夏日白天的将近27℃之间变化,可以说火星是整个太阳系内环境最接近地球的一颗天体,再加上火星在以前很有可能诞生过生命,因此地球上的科学家才对火星如此着迷。

火星的价值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虽然火星很有可能是一个死去了的地球,然而火星之上仍然可能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对火星的探测,不仅可以发展人类的航天技术,更可以为人类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为在未来,地球也有可能经历环境的变迁,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远距离的星际航行技术,甚至实现星际移民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正地走向宇宙,而火星就是人类的前哨站。

目前人类的探测车正在对火星的土壤进行钻探和研究,然而受限于技术的限制,我们钻探的深度极为有限,或许在未来,我们能够到达火星大陆之上,深入到火星岩层之下时,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一片令我们震惊的景象,在火星大陆之下很有可能埋葬了一个时代的生命!

亚冬会中国队获得首金的是哪位

近日亚冬会中国队获得首金的是谁?_中国第八届亚冬会成绩如何?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亚冬会中国队获得首金的是谁?北京时间2月20日,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结束了第二个比赛日的争夺。

中国队在这一天取得了3金2银2铜的成绩,暂时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三。

在越野滑雪项目中,女子1.4公里短距离个人赛的金牌由老将满丹丹摘得。

这是中国队在本届亚冬会的首枚金牌。

1989年出生的满丹丹是中国越野滑雪的领军人物,她曾参加过2006、2010和2014年的三届冬奥会,并在2007年世界杯上取得过第八名的好成绩。

男子组比赛中,孙清海获得了一枚银牌,金牌和铜牌分别被韩国和日本选手夺得。

冰上项目方面,高亭宇在速度滑冰500米比赛中夺得金牌,张虹则在1000米比赛中摘得铜牌。

雪上项目中,中国双喜临门:满丹丹在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比赛中夺冠,臧汝心也在单板滑雪女子平行回转比赛中获得金牌。

目前,韩国队以6金3银5铜的成绩位居奖牌榜首位,日本队以3金5银4铜位列第二,中国队以3金3银3铜排名第三,哈萨克斯坦队则以1银暂居第四位。

中国第八届亚冬会成绩如何?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于2月26日在日本札幌落下帷幕。

在为期一周的比赛中,中国冰雪健儿参加了全部64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12枚金牌、14枚银牌和9枚铜牌,位列奖牌榜第三位。

闭幕式在北京时间26日下午五点举行,中国选手满丹丹高举五星红旗率先入场。

在闭幕式上,花样滑冰组合于小雨和张昊进行了精彩的冰上表演,为观众献上了难忘的一刻。

本届亚冬会上,中国冰壶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男子冰壶队在决赛中面对东道主日本队,凭借出色的发挥以11比4提前两局锁定胜局;女子冰壶队则在决赛中迎战曾在循环赛中战胜过她们的韩国队,顶住压力最终以12比5获胜,双双摘得金牌。

此外,小将臧汝心也在单板滑雪平行小回转女子项目中创造了历史。

她以两轮总成绩1分23秒62的成绩夺冠,为中国队赢得了该项目的首枚亚冬会金牌。

而在1.4公里越野滑雪项目中,原本并非夺金热门的满丹丹奋力拼搏,一举拿下这枚计划外的金牌,展现了顽强的竞技精神。

中国的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也表现抢眼。

短道速滑男子项目中,武大靖一人独得500米和5000米接力两枚金牌,并刷新了自己在小组赛中创造的短道速滑500米亚洲纪录。

单板滑雪U型池项目中,中国选手包揽了男女冠军;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和冰舞项目同样以绝对优势夺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选手们在比赛中的拼搏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冰舞选手王诗玥在短舞蹈比赛中不慎膝盖受伤,但她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依然表现出色,与搭档柳鑫宇一起夺得金牌,并创造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最佳成绩。

通过本届亚冬会,中国冰雪健儿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就是关于亚冬会中国队获得首金的是谁?_中国第八届亚冬会成绩如何?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更多相关攻略和资讯可以关注我们多特资讯频道,之后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全新内容敬请关注多特软件站(www.duote.com)!

日本间谍自述中国生涯接受地狱般的特种训练

日本间谍自述中国生涯 接受地狱般的特种训练   日本间谍自述中国生涯  6月初,一本印着“世纪大独家”、“国家持续隐蔽的战后最大禁忌”字样的书摆上了日本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架。

这本名为《自卫队秘密谍报机关——被称为青桐战士》的书,披露了日本自卫队向中国派出间谍,刺探军情的重大内幕。

该书的作者是渗透中国37年之久的日本间谍、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阿尾博政。

  诡秘的海南之行   20世纪80年代一个炎热的夏夜,海口市一家高级宾馆的豪华套间内,一个略微秃顶的日本男人蹑手蹑脚地拎着皮箱来到窗子旁。

他从箱子里拿出一台酷似收音机的机器,熟练地架好机器、对准波长。

传出的声音开始有些嘈杂,但慢慢变得清晰。

  不知道是因为门外传来了簌簌的衣服摩擦声,还是本能使然,这个日本男子突然感到胸口一阵紧缩,神经质地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恐惧感。

仅几秒钟时间,他拔下天线,把机器扔到床下,迅速按下电视机的开关,一个箭步冲到床上,看起了电视。

两分钟后,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他假装睡眼惺忪地打开了门,两个强壮的男子冲进了房间,环视一周后,其中一人说:“原来是电视”。

日本男人心中一阵战栗,但他的脸上仍挂着疑惑的表情,用日语向来者提问,两名中国男子很快就不耐烦地走了。

  这个日本人就是阿尾博政,日本自卫队派驻中国的间谍。

藏在床下的机器,是他从台湾带来的受信机。

阿尾知道,他差点就大难临头,来人很可能就是中国国家安全部门的人员。

  地狱般的特种训练  1930年,阿尾博政出生在日本富山县。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一片法西斯狂热中度过的。

少不更事的他,很快就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忠实追随者。

  1959年,阿尾博政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日本自卫队。

等待他的是“地狱”般的训练生活。

刚进学校,他就碰上了每年一度的对抗性马拉松竞走,看似平常的比赛,却有一个要求——全体队员必须同时到达终点。

“这项比赛要求必须把落后的人员拉着一起到达目的地,这最适合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唤醒超越个人体力界限的能量”。

此后,他苦练实弹射击,学会熟练使用各种枪支,刻苦训练匍匐潜入的技巧——在机枪的强烈扫射之下,匍匐爬行70到80公里……  所有艰苦的训练,在阿尾博政面前似乎都成了小菜一碟。

渐渐地,他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很快就升为小队长。

不久,连队长推荐他参加一个神秘的研究课程——特种部队训练。

他面对的是更加苛刻的“地狱”训练——美国留学归来的训练员每天都给他们安排超越体力与精神极限的训练项目,比如,一个人在黑熊出没的树海中度过一天一夜;携带1天的食物,进行3天的高强度训练……一些营员终于因为无法忍受而自杀。

但阿尾博政却从不退缩,他在多年后仍很感激这段经历:“特种部队的训练培养了我,让我在任何严酷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作战的自信。

这对我今后作为秘密谍报员十分有益。

”对华间谍战的老手  结束在特种部队的训练后,阿尾博政被分到了一个名为“武藏机关”的部门。

这是日美共同建立的谍报机构。

他很快接到了第一个任务——以新宿的一间公寓为据点,侦测俄罗斯的情报。

其间,他施展美男计,骗得一名俄罗斯旅行团女翻译的信任,让她为自己拍摄俄罗斯军事机场的照片。

  随着工作的深入,颇有“追求”的阿尾博政感到,自己只不过是美国的一条“走狗”。

他多次向上司提议建立日本独立的情报机构。

半年后,他的建议终于得到批准。

但上司告诉他,“要建立独自的情报机构,你必须辞掉在‘武藏机关’的工作,还要真正退出自卫队。

”这意味着他不仅会失去养老金,连工资也没法保证。

尽管如此,阿尾博政还是离开了“武藏机关”,并为自己的谍报系统起名为“阿尾博政机关”。

  开始时,“阿尾博政机关”主要从事国内谍报工作。

为此,他卖过菜,办过洗衣粉销售店,甚至当过运货司机……   阿尾博政的隐忍终于得到了回报。

1972年3月,他被自卫队上层机关召见。

上级指示:“不久的将来,日本就要和台湾断交。

日台关系会变得很复杂。

从日本安全保障的大局出发,需要有人监视台湾。

希望你能完成这项任务。

”就这样,阿尾博政以经济学学者的身份潜入了台湾。

不久后,他又在台湾间谍部门的委托下,将目光锁定中国大陆。

  由于有经济学家的身份,阿尾博政很快就以“民间交流”为借口频繁出入中国大陆。

一开始,他找不到其他门路,就用秘密相机拍摄中国的街头景象,或到新华书店里搜集中国的各种出版物,并想法设法搞到了一些非正式的出版物。

通过日益丰富的人脉关系,阿尾博政渐渐找到了更多的侦测机会。

一次,在中国政府官员的介绍下,他被安排到部队去交流。

在部队参观期间,他看到很多军事设施和武器。

他不动声色,要求和部队人员合影留念,借机拍下了当时中国最尖端的军车。

  日本和台湾都急切地想知道海口空军战斗机的配备情况。

阿尾博政多次接到命令:必须寻找一切机会刺探相关情报。

开始时,阿尾头绪全无,只能不断在海口的机场乘坐飞机,观察海口机场的情况。

几次之后,老练的他终于发现,海口机场的一个角落多出了一个掩体。

阿尾博政兴奋不已,因为他本能地感觉到那正是军用飞机的格纳库!机上人多,左右都是中国人,阿尾博政在几秒钟之内就想出了对策——他换了座位,坐到了最后一排。

飞机起飞前,他拿着相机疯狂地按下快门,就这样,掌握了中国最新战斗机型号的情况。

  久而久之,阿尾博政成了对华间谍战的老手。

从1982年开始,他为日本陆上幕僚监部呈报了150篇关于中国情况的报告。

即便在退休后,阿尾博政都没有真正离开对华间谍战这条战线。

如今,已经78岁的阿尾博政继续担任日台经济人协会理事长,仍然关注着日本的对华谍报活动。

加入收藏
               

5500万公里外:中国祝融号拍摄的真实火星影像,一片荒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