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5岁小朋友发现三角龙足迹化石?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第一次发现

【菜科解读】
成都5岁小朋友发现三角龙足迹化石 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第一次发现
据封面新闻(记者 刘建 谢颖):“妈妈,快来看,这些好像是三角龙的脚印呢!”10月1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四川通江老家度假的5岁小朋友杨哲睿,在深山里的一块岩石上,发现多个疑似三角龙的足印。
这个消息令数千里之外的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成心头一震:如果属实,将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第一次发现!
10月10日,专家组一行抵达通江现场认定,这些被当地村民视为“鸡爪“的印痕,确系1.3亿年前的三角龙留下的足迹。
“本次发现,对于研究白垩纪早期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具有重大意义,而更令我们惊喜的是,发现者竟然是这么小的孩子,这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三角龙发现者。
”专家表示。
10月1日,杨哲睿在外公老家发现三角龙足印
深山足印
5龄童一眼认出三角龙足迹
10月1日,刚与父母从成都回到通江县城的5岁小朋友杨哲睿,就迫不及待地缠着外公往大山里的老家走。
小哲睿在成都上幼儿园,这次回通江,有一件特别的事吸引着他。
以前听外公说,老家屋后的一块巨石上有一些鸡爪一样的脚印,每个脚印都巨大。
这些诡秘的脚印是什么呢?小哲睿歪着脑袋想了半天,又翻出一些儿童读物来看。
10月1日上午,小哲睿和爷爷、爸爸妈妈一行,前往毛浴镇朝阳村的老家。
通往那块巨石的道路已难觅踪迹,爷爷用柴刀在林中辟出一条路来,穿过一道石门,终于找到巨石,清除石头表面覆盖的荆棘柴草,爷孙俩再用树枝扫去土石,几个貌似鸡爪的印痕逐渐显露出来。
小哲睿当即高兴得跳了起来,“外公外公,这些不是鸡脚,是三角龙的脚印。
”“三角龙脚印?”苟太祥被外孙的话弄糊涂了,“鸡脚印不会这么大,这是兽足类三角龙,吃肉的,还有一种三角龙,是吃草的。
”奶声奶气的小哲睿说得头头是道。
小哲睿自幼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更是一枚不折不扣的三角龙小迷弟。
他经常看一些三角龙动画片或相关读物,家里有不少三角龙玩具,甚至连外套也是三角龙造型的。
今年6月,他开始网上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成开设的三角龙课,对三角龙更加入迷。
尽管如此,对于儿子的话,苟女士将信将疑。
当晚她通过微博与邢立成的团队取得联系,传过去一些图片和视频。
很快,邢立成回话了,初步确定小哲睿的判断正确,并决定尽快前往通江现场踏勘。
小哲睿听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成天问妈妈:“邢叔叔何时能来啊?”
现场踏勘
三角龙“小迷弟”判断完全准确
10月10日一早,北京、成都、自贡三地专家在通江汇合,冒着秋雨赶往现场。
这块巨石位于海拔700多米的山腰,周围植被茂盛,巨石呈长方形,面积约20余平米,表面平整略向一方倾斜,巨石一侧的边缘,有四个清晰的脚印,村民清除巨石一角的杂草,又一只脚印露了出来。
专家们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邢立成向小哲睿竖起大拇指说:“这是典型的肉食类三角龙的足印,小朋友说得非常对!”。
这五个足印之间之间距离均等,但步幅较大,朝着同一方向连成一线,每个足印有三个趾头,每个足印长度约35厘米,专家据此测算三角龙身长4米左右,体格属于中小型。
专家分析,这块岩石是从背后山体垮塌下来的砂岩,属于三角龙时代的地层,距今约1.3亿年,为白垩纪早期。
那个时期,四川盆地甚少有三角龙记录,四川盆地最著名的三角龙记录是来自侏罗纪,包括自贡发现的侏罗纪中期的属龙动物群,白垩纪的三角龙足迹不多见,尤其是在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缘,这应该是第一次发现。
本次发现的三角龙足迹行迹巨大,这么大的陆地动物足迹,基本都是三角龙留下来的。
邢立达认为,从五个足迹的分布形态看,是一只三角龙连续行走留下来的,其足迹模式很清晰,靠左边的是第二趾,第二趾有两个趾垫,中间为第三趾,有三个趾垫,旁边是第四趾,它是靠二三四趾在行走,专业叫法为“卡岩塔足迹”。
专家的描述里,一幅画面仿佛呈现在眼前:1.3亿年前,一只个头不大的三角龙,大踏步行进在河湖边缘,一步一个脚印,留下深深的印痕。
亿万年沧海桑田,河湖变高山,三角龙走过的沙滩,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其足迹却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邢立达认为,这只三角龙可能不是孤立地存在,莽莽山林里,或许还能找到其活动痕迹,未来,还将来通江做进一步考察。
村民惊讶:
世代传说还有这些来头?
苟达祥在朝阳村苟家院子里生活了17年,对于那块巨石和巨石上的脚印自然不陌生,他曾和小伙伴们在石头上玩耍,大人们在上面晒粮食。
村民苟仕富的讲述,为石头表面那些奇神秘怪的脚印赋予了一些诡秘色彩。
“听老人们说,河对面的山叫鸡子顶,我们这边叫文笔山,鸡子顶的一只公鸡飞过河,落在文笔山的这块石头上,留下了几只脚印。
”这样的说法流传至今。
后来随着人口大量外迁,乡村日渐凋零,那块逐渐被荒草荆棘包裹,20多年来人迹罕至,石头上的那些“鸡脚印”也鲜有人提及。
10日上午,几辆小汽车沿着盘山公路驶入村里,听说专家们冲着那些“鸡脚印”而来,村民们有些惊讶,当得知这些脚印是三角龙足迹,且出自一个此前从未来过村里的5岁孩童之口时,苟仕富更加难以置信:“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哪个会想到是啥三角龙脚印嘛。
”
专家欣喜:
“5岁小哲睿是比三角龙足迹更为惊喜的发现”
对于本次通江之行的成果,邢立达十分看重。
当作年轻的古物种学者,他一直梦想构建一幅完整的三角龙拼图,通江县的这5个三角龙足迹,是四川盆地北缘的第一次发现,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生态、古环境具有主要价值。
自贡三角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说,本次发现对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增加了新的亮点。
而更让邢立达等专家兴奋的是,这些足印的秘密竟然是由杨哲睿这位5岁小朋友解开的,且是其独立发现、独立确认。
国外曾有一例5岁小孩发现三角龙化石的记录,但是与父亲一起发现的,而且当时还不知道所发现的是三角龙化石。
因此,杨哲睿是国内目前年龄最小的三角龙足迹发现者。
三角龙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但5岁小哲睿表现出的“专业”程度让邢立达惊讶,“难得,太难得了,这是科学普及和素质教育成果的体现!”科普作家是邢立达的另一重身份,小哲睿令他振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相较于传授科学知识,让科学的精神根植孩子们头脑更为主要。
彭光照则表示,古物种学是一门小学科,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希望有更多的小哲睿出现,古物种学的未来一定可期。
相关报道:成都5龄童发现三角龙脚印 专家现场确认
据新民晚报(记者 姜燕):昨天,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等古物种专家在四川通江县毛浴镇境内发现三角龙足迹,这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第一次发现三角龙足迹。
但是,比这一发现令人惊喜的是,最先发现它的是成都一名5岁儿童杨哲睿,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次发现三角龙年龄最小者。
在成都幼儿园读大班的杨哲睿今年5岁,从小喜欢三角龙,今年疫情期间在家中更是在网上收听、收看了不少三角龙课,其中就有邢立达的网课,对三角龙的兴趣越来越浓。
他的外公家在四川巴中通江,国庆节前家里人开玩笑逗他说,通江老家有“怪脚印”。
睿睿很好奇,就让爸爸妈妈带他国庆到通江去看看。
原本,通江朝阳村有个传说,附近一座山叫鸡子顶,鸡子顶对面山上有一块大石板,石板上有一些神秘的凹坑,当地人把那片遗迹叫的“鸡脚印”,但从来没人想到这是三角龙留下的。
10月1号下午两点左右,睿睿和爸爸、妈妈、外公来到那里,大石板上已经被藤蔓、苔藓和泥土覆盖住。
大人们拿了一把弯刀、树干竹竿慢慢把植被清理干净,然后用柏树丫把泥土扫干净,真的看到了一些凹坑。
“孩子妈妈问睿睿这是三角龙脚印吗?睿睿说是的,估计是兽脚类三角龙的足迹,然后叫妈妈发照片给我问问。
”邢立达说,睿睿妈妈在微博上给他留言,他一看还真是,就决定节后第一时间带着课题组和自贡三角龙博物馆的老师一起来到现场。
邢立达介绍,在一块面积约20平米的石头表面共发现五个足迹。
这组足印为兽脚类,行迹清晰,步幅较大,说明行走速度相对较快,足迹长约35厘米,每个足迹有三个趾。
“我们判断为白垩纪早期三角龙,距今约1.3亿年。
据足迹长度测算其体长4米。
周围可能还会相继发现更多的三角龙足迹。
”邢立达说。
专家自贡三角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看了现场后认为,本次发现为光雾山-诺水河全球地质公园增添了新的亮点,此前在巴中市南江县发现过三角龙化石,但发现三角龙足迹在巴中甚至四川北部尚属第一次。
而他认为,更令人惊喜的是最先发现者为一个5岁小孩,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次发现三角龙年龄最小者,这是自然科学普及和素质教育很大成功的表现。
相关报道:成都5岁小朋友发现三角龙足迹 将与古物种专家同往现场考察
据央视新闻(总台央视记者 白璐 范建峰):10月10日,国家古物种化石专家委员会、自贡三角龙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古物种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证实5岁小朋友杨哲睿在四川巴中通江县毛浴镇朝阳村发现的三角龙足迹属实,初步估计为中小型食肉性三角龙所留。
这也是四川盆地北缘首次发现白垩纪三角龙足迹,表明约一亿年前此地有三角龙活动。
小朋友睿睿的外公家在巴中通江,国庆节前外公开玩笑说通江老家有“怪脚印”,睿睿很好奇,就让爸爸妈妈带他国庆回通江来看看。
原本,通江朝阳村有个传说,有座山叫鸡子顶,鸡子顶对面山上有一块大石板,石板上有一些凹坑,当地人把那个遗迹叫的“鸡脚印”,但从来没人想到这是三角龙留下的。
10月1日下午,睿睿和爸爸妈妈、外公到那里,真的看到了一些凹坑。
睿睿认为是三角龙的足迹,妈妈虽然有些怀疑,还是在微博上给邢立达老师留言。
邢立达老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副教授,三角龙足迹专家,自2007年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的三角龙足迹,探索了上百个三角龙足迹点,重新谱写了中国三角龙足迹的分布与演化。
而让睿睿妈妈没料到的是,邢立达老师很快与睿睿妈妈取得联系,并于10月10日与其他几位古物种专家们一同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据了解,睿睿也是目前国内最小年纪的三角龙足迹发现者。
相关报道:5岁三角龙迷发现"怪脚印",专家现场鉴定:这是兽脚类三角龙足迹
据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见习记者 李艺蘅):你能相信5岁孩子的判断力吗?今年国庆,5岁男孩杨哲睿和父母回四川通江老家度假,听外公说老家背后的山石上有不少怪脚印,他很好奇。
在大人的带领下,杨哲睿看到了怪脚印,认为那是三角龙留下的脚印。
这些“怪脚印”究竟是什么?10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和四川自贡三角龙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赶到现场,一看究竟。
经考察,邢立达确认,这些怪脚印是1.3亿年前的兽脚类三角龙留下的,它们身长4米左右,是当时四川一带的霸主。
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第一次发现三角龙足迹
10月10日,邢立达等古物种专家在四川通江县毛浴镇境内发现了一组三角龙足迹,这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第一次发现。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三角龙足迹在一块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板上,它们看起来像扩大了好几倍的“鸡爪印”。
它们一共有5个,每一个长度都差不多,大约35厘米。
“这应该是白垩纪早期(距今1.3亿)年前,兽脚类三角龙留下的。
它们体型中等,身体长4米左右,是当时这一带的霸主。
”
邢立达介绍,三角龙的脚印能保存下来条件非常苛刻。
“在漫长的三角龙时代中,三角龙走过许许多多的路,留下了无数的脚印,如果每一个脚印都能保存下来,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不过,古物种学家们发现的三角龙脚印并不太多,因为三角龙的脚印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保存下来的。
比如,在干硬的地面上,三角龙走过后只能留下浅浅的印痕,很快便消失了。
在过软的地面上,三角龙脚印会很快被周围流动的泥沙埋没。
只有在泥沙的温度、粘度、颗粒度都很适当的地面,三角龙足迹才能被保留下来。
最早的发现者是一个5岁孩童
邢立达研究三角龙足迹多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是不是三角龙足迹?是哪种三角龙留下的?他到现场一看,便可知道。
不过,这次三角龙足迹的发现者却不是邢立达,而是一个5岁的孩子,名叫杨哲睿。
本次通江之行,也是源于杨哲睿的发现。
原本,杨哲睿是一个三角龙迷,特别喜欢看邢立达讲解三角龙的视频。
10月1日,杨哲睿和父母回通江老家度假,听外公说老家背后的山石上有不少怪脚印,于是,好奇心大起,和大人一起到现场一看究竟。
看到怪脚印,联想到自己看的三角龙视频,小朋友认为,这些怪脚印是三角龙留下的,而且清楚地说出了三角龙类别。
很快,杨哲睿母亲通过微博联系上了邢立达,并发出了邀约。
于是,10月10日,邢立达和四川自贡三角龙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到现场鉴定。
看专家们确认了这是三角龙足迹,杨哲睿特别兴奋。
他说,长大以后想成为像邢立达一样的古物种学家。
邢立达给予了鼓励,他说:“我在大学等你哟!”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
恐龙灭绝?为何哺乳动物能幸存下来?食量小
如今地球虽然人类是最高等,智慧生物也是地球上的主宰者,可是在6,500万年之前,地球上的主宰者并非是人类,也不是哺乳动物,恐龙诞生于2.3亿年前统治地球达到了上一年,只是不知为何突然之间灭绝导致留下一段空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恐龙灭绝,那为什么有哺乳动物能活下来呢?恐龙灭绝在科学家的探索之中,逐渐就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化石,因此根据这些化石的数量和对化石进行的研究就知道了恐龙灭绝的时间大概是在6,500万年的白垩纪时代,当时在这个地层之中就发现了有着大量的恐龙以及其他生物的化石再往下化石就变得非常少了,因此就能够判断出来是在这个年间出现了物种大灭绝恐龙也是在这个时代之中灭绝的。
恐龙为何会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为止,一直以来都觉得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导致的,根据科学家的推测之后,这一次的撞击,击球不光导致恐龙灭绝,还有着很多的物种都已经出现了灭绝,毕竟这次的威力是相当于200万颗氢弹爆炸能量。
而在之前的白垩纪地层之中,科学家也发现了大量的铱元素是在陨石上存在的,地球上非常少。
哺乳动物为何能活下来在这次的大爆炸之中,导致地球上很多的生物都已经灭绝了,例如之前地球上的霸主恐龙,可没想到连统治级的物种灭绝之后确实有其他的生物活了下来,菜叶说说,也就是弱小的不如以及鸟类。
其实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被撞击过之后,地球上的气候环境出现了改变。
恐龙失去了食物才死去的,而小型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食量比较小,还能够进行冬眠,在地球发生改变过之后能够适应环境,才使这些哺乳动物在夹缝中存活了下来,最后有了人类的出现,统治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