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10-28 点击数:
简介: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神秘的地球uux.cn)据EurekAlert!:根

【菜科解读】

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


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


(神秘的地球uux.cn)据EurekAlert!:根据一项新的小鼠研究,一种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

这些发现为开发一类可治疗重度抑郁症(MDD)和其它难治性情感障碍的新型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MDD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有数亿人受其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抗抑郁药的标靶是血清素转运体(SERT)。

然而,这些药物具有局限性。

以SERT为标靶的抗抑郁药不仅需要4周才能生效,它们还可能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和自杀),而且只有一部分服用这些药物的人会在治疗后从抑郁症中恢复正常。

因此,人们需要不存在这些严重缺陷的新型、可快速起效的抗抑郁靶点和化合物。


Nan Sun和同事在此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解决方案。

Sun等人设计了一种可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它能通过破坏SERT和神经元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

作者发现,将小鼠脑中的SERT与nNOS关系分离后,在被称作中缝背核的脑区内的细胞间血清素会减少。

该区域中血清素能神经元活性的这一增强显著增加了血清素向内侧前额叶皮层的释放。


这些发现表明,它可在重度抑郁症的小鼠模型中产生快速的抗抑郁的作用。


相关:今日《科学》:抗抑郁药研究重磅突破!中国科学家更新50年理论,克服现有药物缺陷


(神秘的地球uux.cn)据药明康德:平均每2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深受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片乌云,而目前的抗抑郁药物不仅无法快速起效、而且对部分患者无效甚至有害。


今天,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带来了革新抑郁症治疗的曙光。

南京医科大学周其冈教授、朱东亚教授、厉廷有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能够开发快速抗抑郁药物的新靶点,并合成了一种能够快速起效的候选抗抑郁药物,有望克服现有药物的缺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

与此同时,近2/3的抑郁症患者无法从现有疗法中获得充分缓解。

很多人深陷抑郁症笼罩的阴霾之中,他们失去了快乐体验,长期伴随着痛苦绝望与生理障碍,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界也在从黑暗中寻找光明。


抑郁症主要是因为大脑中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减少。

这种神经递质能调节我们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情绪和情感,因此其含量下降会令我们感觉焦虑、沮丧,甚至患上抑郁症。

这样的致病机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增加突触间隙的5-HT。


上世纪中叶,首款抗抑郁药物异烟酰异丙肼诞生,拉开了人们利用药物对抗抑郁症的序幕。

目前广泛应用的第三代抗抑郁药物,主要理论基础是 “单胺假说”:在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突触间隙,可利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明显下降,因此升高突触间隙单胺递质浓度(主要是5-HT)能发挥抗抑郁作用。


基于“单胺假说”诞生的药物,主要是选择性5-羟色胺转运子(SERT)抑制剂,这类物质可以阻断SERT将5-HT回收至突触前的过程,从而特异性地提升5-HT的浓度。

相比于前两代药物,其效果更加显著、副作用更少,至今仍是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


然而,这些基于“单胺假说”开发的抗抑郁药物同样存在多个缺点。

首先是无法快速起效:例如患者服用氟西汀(首款第三代抗抑郁药)需要2-4周才开始起效,严重阻碍了重症抑郁患者的发作急性期的治疗。

其次是有效率低,仅对部分患者有效,更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在服药后甚至会加重症状,导致自杀。


这些弊端的由来,要从SERT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说起。

这类药物可以阻断突触后组织(包括皮层、海马等)的SERT,激活5-HT受体,发挥抗抑郁作用。

但问题是,它们在5-HT起源脑区起到相反的作用:在中缝背核(位于中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5-HT神经元核团),抑制剂同样可以升高该区域的5-HT,从而激活5-HT自身受体负反馈作用,导致皮层、海马等脑区突触间隙的5-HT减少,诱导抑郁。


因此,这就解释了第三代抗抑郁药的延迟起效:在SERT抑制剂用药早期,两方面的平衡作用导致了无法发挥抗抑郁疗效。

需要等到中缝背核5-HT自身受体脱敏后,药物才能显现抗抑郁效果。

此外,中缝背核5-HT自身受体脱敏的不稳定,也导致了部分患者无效、疗效不稳定等其他缺陷。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研究发现,NMDAR阻断剂氯胺酮具有快速抗抑郁作用。

但是氯胺酮被称为“K粉”,具有成瘾和致幻的副作用。

因而,基于NMDAR开发快速抗抑郁药物也存在隐患。

因此,如何找到安全、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靶点,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2011年,我们注意到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中缝背核高密度表达,这时我们又看到有一篇论文报道了中缝背核nNOS与SERT偶联、调控SERT的功能,但后续没有研究关注这个现象的意义,” 任职于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其冈教授介绍起这项研究的背景,“我们当时就注意到中缝背核nNOS-SERT共定位可能在抑郁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陆续展开了相关研究。


研究团队注意到,中缝背核的nNOS-SERT高度共定位,而在突触后组织基本不存在SERT-nNOS共定位。


在慢性应激后,中缝背核SERT与nNOS偶联增加,因此对5-HT的转运作用下降,使得中缝背核细胞间隙5-HT浓度增高,激活5-HT自身受体负反馈,诱发抑郁。

相反,如果能解开SERT-nNOS偶联,就能降低上述负反馈,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SERT-nNOS偶联的结合位点:SERT的C末端与nNOS的PDZ结构域相结合,这也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指明了靶点。


基于以上信息,研究团队首先找出了对于解偶联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通用化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随后,运用定量构效关系分析手段,研究团队筛选了几百种设计合成的化合物与SERT-nNOS偶联作用的情况。

作者从中筛选出Ac(乙酰化)-Ala(丙氨酸)-Val(缬氨酸)-OH的结构可以与nNOS的PDZ结构域紧密相连,并且对于解开SERT-nNOS偶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终,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合成了选择性的SERT-nNOS解偶联先导化合物:ZZL-7 (Ac-Ala-Val-OCH3)。

在ZZL-7与nNOS的PDZ结构域形成的复合物中,存在氢键连接,这进一步加强了结合的紧密程度。


在随后的小鼠实验中,ZZL-7在注射2小时后就展现出了抗抑郁的作用,是一种快速起效的全新候选抗抑郁药物。


因此,这项研究克服了第三代抗抑郁药物依赖于5-HT自身受体脱敏的缺陷,发现了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靶点,并更新了单胺假说中,抗抑郁药只能慢性起效的认识——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单胺假说的内涵得到了更新。


周其冈教授表示:“未来我们将以ZZL-7为母核结构,合成大量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分析,从而筛选出活性更高、成药性好的化合物,开展临床前药学研究。


参考资料:


[1] N. Sun, Y.J. Qin, C. Xu, T. Xia et al., Design of fast-onset antidepressant by dissociating SERT from nNOS in the DRN.  Science (2022). DOI: 10.1126/science.abo3566

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

一项新研究表明,天空中大约每37至70颗类日恒星中也许就有一颗正孕育着一个“外星地球”。

  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暗示,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存在着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这些新的计算结果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月轰动全球,它发现了超过1200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包括68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美国航天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宜居带是指,允许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开普勒4个月来收集的原始数据后确定,在所有类日恒星中,预计有1.4%到2.7%的恒星拥有类地行星,这些类地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0.8至2倍,且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瑟夫·卡坦扎里蒂说:“这意味着,存在许多与地球大小类似的星球,在银河系中有20亿颗。

在数量这么多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行星也许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大。

这还只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另外还有500亿个其他星系。

”  在研究了开普勒收集的3至4年的数据后,科学家们预言,将发现总共12个类地星球。

他们还说,其中有4个已经在数据公布后的4个月内被陆续发现。

科学家们预测,银河系中可能总共有500亿颗行星,尽管它们不全都是大小与地球类似且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

神经药物第一次"突破"血脑屏障 攻克重大医治障碍

将药物递送入大脑细胞内一直是医生治疗脑神经疾病时面临的重大挑战。

最近,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能将药物直接递送入大脑细胞内的方法,攻克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肉萎缩症的重大障碍。

研究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目前,治疗脑神经疾病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找到让药物突破血脑屏障的方法。

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其对血液中的物质进入大脑具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能在阻止细菌的同时让氧气进入大脑,以保障脑内环境的稳定。

然而,血脑屏障也将药物阻挡在外,成为科学家治疗脑神经疾病时的障碍。

在最新研究中,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使用实验鼠体内的运载蛋白——外来体将药物直接递送到了实验鼠的大脑细胞内,突破了这道屏障。

外来体是一种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膜性小囊泡,它犹如体内小小的穿梭巴士,能在细胞之间来回运送物质。

  科学家收集了从实验鼠的树枝状细胞(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产生大量外来体)内提取出来的外来体,然后,让其同从实验鼠的病毒(会依附于大脑内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靶结合在一起,随后,他们将一段遗传代码siRNA填入外来体,再将外来体重新注入实验鼠体内。

siRNA被递送到了大脑细胞内并关闭了一种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基因BACE1,结果显示,BACE1基因的活动能力降低了60%。

  研究主要负责人马修·伍德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使用天然系统向大脑内递送药物。

这种方法经过修正后也可用来治疗其他身体组织疾病,比如让外来体进入肌肉中。

  研究人员打算用这种方法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鼠进行实验以观察疗效,并希望5年内在人体身上进行同样的实验。

  英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主管苏珊娜·索伦森表示,这项研究“令人兴奋”,将有助于科学家研发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疗法。

该协会首席研究员西蒙·雷德利也表示,该方法能设计出突破血脑屏障的药物,但还处于实验初期阶段,想造福人类,需要很长时间和进一步的实验。

加入收藏
               

可调节血清素能神经元放电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作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