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加码!海外用户用上手机卫星通讯了,但比华为落后太多

日前,海外科技网站AndroidAuthority爆料称,他们在Android 14 PQ3 Beta 1中,找到了卫星SOS的选项开关,并且包含了用卫星发送和接收短信的功能。
(图源:AndroidAuthority) 谷歌在安卓阵营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领导者角色,其将卫星通讯整合进原生安卓后,将有望大幅加快卫星通讯在安卓智能手机上的普及。
卫星通讯
【菜科解读】
2024年,卫星通讯几乎成为每一款超级旗舰手机的标配。
日前,海外科技网站AndroidAuthority爆料称,他们在Android 14 PQ3 Beta 1中,找到了卫星SOS的选项开关,并且包含了用卫星发送和接收短信的功能。
(图源:AndroidAuthority)
谷歌在安卓阵营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领导者角色,其将卫星通讯整合进原生安卓后,将有望大幅加快卫星通讯在安卓智能手机上的普及。
卫星通讯差异大:安卓手机秒杀iPhone2023年,突袭式发售的华为Mate60 Pro,直接在互联网上引爆了话题热度。
这款手机一大卖点就是支持卫星通话功能,这在智能手机上,几乎是第一次实现。
不过要注意的是,卫星通讯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卫星通话、卫星消息等。
目前,市面上宣传自己支持卫星通讯的产品有很多,但具体功能和使用场景则大有不同。
1、卫星SOS:最基础的卫星通讯。
早在2022年,苹果就为iPhone 14系列配备了卫星通讯功能,在失去地面信号的紧急情况下,用户可通过卫星信号向紧急联系人或急救机构发送SOS求救信息。
不过,实际使用中,它有很多限制,用户几乎只可以按照系统点按选择预置的选项,不能自主编辑文本。
苹果这样设计是为了尽量压缩信息量,以提升效率。
支持这项功能的区域也有一定限制,目前可用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欧洲部分国家以及澳洲、新西兰,国行版甚至直接在硬件上阉割了这项功能。
(图源:苹果)
为了这一功能,苹果与供应商Globalstar达成了合作,使用了它旗下的24颗低轨卫星,并完善了地面信号站等基础设施,耗资4.5亿美元。
但就实际体验来说,iPhone 14的卫星通讯功能只能说很粗陋。
据外媒theverge测试,用iPhone 14发送卫星SOS信息,整个过程需要耗时三到五分钟,而且需要注意力集中跟着系统指示操作。
对于受伤或精神状态欠佳的人来说,要完成这些步骤有些困难。
2、卫星消息:用卫星发送短信。
同样在2022年,iPhone 14系列发布前夕,华为Mate50系列正式登场。
抢在苹果之前,华为首发了卫星通讯功能。
Mate50上的卫星通讯功能为卫星消息,听起来和iPhone 14系列上的有些类似,但具体使用场景则有很大区别,其基于北斗卫星,可以发送文字和位置信息,但不能接收,每月有30条的免费额度。
而2023年发布的华为P60和Mate60,则加入了对双向北斗卫星消息的支持,除了可以发送短信,还可接收短信。
随后,华为陆续将这项功能装载到了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产品上。
需要说明的是,北斗卫星消息这一功能目前都不能自定义文字,只能选择预置选项发送。
(图源:华为)
3、卫星通话:直接打语音电话。
华为Mate60 Pro上的卫星通话功能,无疑是在卫星通讯领域内的突破。
相较于卫星消息,卫星通话实现的难度更大。
在这款手机之前,市面上并不缺乏专门的卫星电话设备,但整体体积大,并且拖着一根长长的天线,和普通智能手机有很大区别,完全不适合随身携带,只适合户外发烧友、探险家、应急队等专业群体。
在Mate60 Pro上,华为攻克了天线、芯片小型化的技术难点,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卫星通话体验,助力其在2023年称霸整个手机市场,一机难求。
2024年,荣耀、小米相继发布了支持卫星通话的手机,即Magic6 Pro和小米14 Ultra。
Magic6 Pro升级了卫星通话体验,主要体现在搜星速度更快、通话时间没有限制;小米为14 Ultra打造了一款卫星通讯配件卫星信号增幅仪,来增强信号。
(图源:小米)
目前国内支持卫星电话的手机,都采用了中国电信旗下的天通卫星方案。
除了可以拨打语音电话外,它还支持双向卫星消息。
和北斗卫星消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使用方式更接近于普通短信,支持用户自由编辑内容。
谷歌亲自下场,卫星通讯成安卓机标配?从AndroidAuthority的曝光来看,Android 14上的卫星通讯功能更接近iPhone 14系列上的,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紧急情况下发送SOS消息。
其实,关于谷歌要入局卫星通讯领域的传闻一直都有。
之前就有爆料称,谷歌的卫星通讯方案首批落地的机型来自Pixel和三星。
今年初,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公司AST SpaceMobile拿到了包括谷歌在内的一众企业的投资。
而AST SpaceMobile的主要资产,就是其运营的地轨道卫星。
#p#分页标题#e#更早些时候,还传出了谷歌和专业智能运动穿戴品牌佳明合作的消息,Android 14中要加入佳明提供的卫星通讯服务Garmin Response,据了解,这项方案依托铱星卫星网络,支持双向文本消息和SOS求救,当然也需要付费。
(图源:佳明)
作为安卓阵营的领导者,谷歌亲自下场,甚至要在原生安卓中集成卫星通讯,自然对这一功能在安卓机上的普及会有积极作用。
不过,小雷认为,谷歌这项举动,对国内手机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
一方面,海外Android生态和国内安卓市场,互相之间已有较强的独立性。
国内市场上,安卓头部品牌对系统、产品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身处海外的谷歌。
更何况,随着华为鸿蒙生态的崛起,安卓的影响力正在日渐下降。
因此,即便谷歌的卫星方案能展现出一些吸引力,但被国内品牌直接采用的可能性很低。
另一方面,在卫星通讯的大众化落地上,国产手机品牌世界领先。
原生Android 14上曝光的卫星通讯功能,基本还停留在SOS的阶段。
作为对比,国内华为、荣耀、小米均已发布过支持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而OPPO、vivo等其他品牌的相关机型,2024年也都会登场。
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没有必要去跟着谷歌玩儿。
当然,海外市场上,谷歌的卫星通讯方案还是会有较强的号召力。
毕竟,绝大部分海外手机市场,都没有中国卷。
在MWC 2024上,雷科技报道团发现,虽然有不少卫星通信的展出,但都是面向运营商地空通信需求的,几乎没有展示大众化的手机x卫星通讯。
卫星通讯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还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如果芯片厂商能提供相较低廉的硬件方案,谷歌再在系统整合、服务植入上提供支持,那么海外品牌们自然乐于在自家的产品上推广这一功能,让海外用户也能和中国用户一样便捷
卫星通讯日用化,助国产通信抢占6G先机?当初华为、苹果推出基础卫星通讯功能时,大部分人对它的认知基本都是能救命紧急时使用。
但随着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场景的拓宽,它将有望变成常态化的功能,甚至成为智能手机标配。
比如在专业设备使用卫星通话往往需要搜索、对齐卫星等复杂操作,在华为们的改造下,如今手机的卫星通话使用已逐步接近普通电话。
另外,卫星通话、卫星短信的资费也不再高不可攀,用户接受度在增加。
在紧急情况、蛮荒野外等极限场景外,在缺乏地面信号的普通场景里,用户可能会尝试用手机上的卫星通讯功能来满足常规的使用需求。
同时,卫星通讯技术仍在进化。
像前面提到的荣耀和小米的新机,都将提升了搜星速度。
未来,智能手机将不仅支持语音和短信,还会加入对流量上网的支持,卫星通讯所能覆盖的场景,将和地面通讯更加接近。
此外,卫星通讯技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重大的机遇——6G。
当前6G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距离标准统一落地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是,海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及运营商等,都普遍认为,非地面网络将是6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于地轨道卫星实现的卫星通讯,将是实现信号立体化覆盖的关键技术。
目前,中国在5G、卫星通讯技术上,均领先于海外。
有了良好的技术和应用基础,小雷相信,6G时代中国同样能占据先机,届时,我们将能看到卫星通讯技术,释放出更多的潜力。
荣耀、小米们开启?抢位战,卫星通信会是手机创新的又一条?弯路吗?
虽然在去年年底迎来了回暖,但是缺乏革命性创新点,依旧是行业难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手机厂商都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场景的创新,但多数都成为伪创新,难以激发智能手机形态的迭代以及激发消费者换机的欲望。
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换机的欲望来自于对基础功能以及高频率使用场景下性能的提升,一些可有可无的创新,不是多数消费者所看重的。
去年,华为Mate 60 Pro的发布,带来了卫星通话功能,引发了市场的热议。
相比较此前只能发布卫星消息,通话功能的加入,让卫星通信技术再一次受到市场的关注,并成为行业关注的下一个升级点。
从2G到5G,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通信,网络的速率和覆盖率也是越来越高。
但是,在一些山区、沙漠、海洋等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信号很难做到100%覆盖。
在遇到一些极端自然灾害时,更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通信中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由于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稀缺战略资源,同时卫星互联网在全球覆盖、6G通信、特种通信等方面具有战略价值,正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战场,预计我国卫星互联网将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期,带动万亿产业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为之后,多家国内手机品牌也都公布了相关进展,荣耀在今年年初也发布了支持卫星通话的荣耀Magic6 Pro,后续OPPO、小米等厂商也将在顶配旗舰产品上搭载这一功能。
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对钛媒体App指出,现在的手机厂商电子集成度非常高,需要更多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配套合作方,正在加快组网尽快满足电子消费品的实际需求。
只是,在去年的一段热议之后,卫星通信有些降温,大众只知道很厉害,但感知力却很小,加上使用场景频次不高,很难成为刺激手机市场的革命性创新。
更有市场声音指出,虽然卫星通信很牛,但技术上的限制以及成本上的因素,导致很难铺开,属于卫星通信的黄金时代也远未到来。
不过,作为亲身参与过荣耀手机卫星通信项目的工程师,曹工则对钛媒体App表示,将来卫星通信会是旗舰机必备的一个属性。
向上捅破天,并非易事和我们日常接触的4G、5G网络不同,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发射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通信的一种通信手段。
因为覆盖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况的影响,所以卫星通信一直都被认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场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在去年的MWC展会上,卫星通信也成为一大亮点,包括高通和联发科等公司都展示了最新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高通使用的是铱星(Iridium)卫星,联发科在摩托罗拉手机用的则是Bullitt卫星通信服务。
高通在当时宣布称,与荣耀、摩托罗拉、Nothing、OPPO、vivo以及小米合作共同开发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
联发科也表示,首批采用MediaTek卫星通信技术的智能手机将在后续亮相。
而在更早之前,华为Mate50便已经支持卫星消息功能,依托北斗三号卫星平台,可通过App将文字和位置信息向外发出,iPhone14系列也支持相类似的功能。
但是,卫星消息的功能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直到华为Mate 60 Pro卫星通话功能的搭载,才让业界感受到了手机划时代的变化可能到来了。
公开信息显示,华为Mate 60 Pro使用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中国电信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可以在地面和卫星通信之间实时切换,实现突破地理限制的通信方式,让人们能够在偏远地区或是通信信号无法覆盖的地方进行通话,并且能够保证通话质量的稳定性。
当时,也有很多博主将华为Mate 60 Pro与专业的卫星电话进行对比测试,发现华为Mate 60 Pro的体验并不亚于专业的设备,而便携以及全面的性能,则是让华为Mate 60 Pro受到更多户外爱好者的推崇。
钛媒体App了解到,一般来说,手机实现直连卫星技术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是手机基本不做改动,主要是对卫星的性能进行提升,比如为了克服手机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不够的问题,把卫星天线建的大一些,发射功率高一些。
第二是终端侧适配卫星,采用专用的通信协议和卫星频段,比如常见的卫星电话,带有一个鹅颈天线,体积较大。
第三则是统一标准,2022年6月3GPP完成了全球5G标准的第三个版本—Release 17的功能性冻结,在Rel-17标准中,引入面向非地面网络的5G NR支持,手机直连卫星需要开展协同组网,协议增强和设备兼容三大能力的技术攻关,卫星与终端将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深度融合。
目前来看,第一个路线的技术难度比较大,成本也很高,第三种目前还在孕育过程中,是一个未来的目标。
对比之下,第二条路线,华为已经率先走通,兼顾了普通智能手机与卫星手机的功能,算是当前的最优解。
并且,智能手机搭载卫星通话功能后,还解决了传统卫星电话的一些尴尬之处,比如专用号段会被误认为是诈骗电话,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想用的时候发现没有充电或者续费等。
需要指出的是,将卫星通话这一功能塞进体积有限的智能手机中,并不是易事,而是终端设备侧与网络侧长时间磨合试验的结果。
基于目前的天通系统,手机直连卫星存在很多难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天线设计问题,曹工表示,由于天通卫星是高轨卫星,因此对手机天线、功放等方面都要有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并且,在增加功耗后,如何解决散热问题,也是终端厂商要突破的点。
不仅如此,对于卫星通信终端来说,手机现有5G通信模块因协议不兼容卫星通信体制,还要增加一个针对卫星的通信模块,需要对芯片进行重新设计,这点对于终端设备厂商来说,也是很大的难点。
除了终端侧之外,对于运营商一端的考验也是很大,比如承载的用户容量、对成本的控制以及定价等等。
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屹寰此前曾透露,从民生和应急救援来看,卫星通信十分有必要,早在2021年电信便提出相关理念,并在当年的10月份成立项目组,后来找到很多伙伴去谈,只有华为愿意去谈,华为在天线的小型化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荣耀这边也是一样,曹工表示,为了进一步让芯片小型化,占用更少的面积,前前后后也是和合作伙伴经过了多轮的讨论与验证,通过改善芯片和外围电路小型化,荣耀将卫星通信所用主板占用面积缩小了30%。
卫星通信模式跑通?国产手机开启抢位战此前基于成本以及市场体量的考虑,大家都在观望,华为加上电信这一波推动后,整个的卫星通信模式基本算是跑通,后续也会有更多的加入者,某品牌研发工程师对钛媒体App说道。
可以看到,在华为之后,荣耀先发布了支持卫星通话的Magic6 Pro,5G卫星移动终端荣耀Magic6 RSR也已经入网,更多的国产卫星通信终端也在路上。
在钛媒体App看来,结合目前的市场以及竞争环境,国产手机已经开启了卫星终端抢位战。
在去年的中国电信卫星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信宣布联合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中兴、魅族,推动消费级卫星电话旗舰标配。
支持国内主流手机终端厂商推出直连卫星旗舰机型,2024年底前上市终端款型不少于5款。
根据目前网上曝光的消息来看,OPPO、小米、vivo、魅族都有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发布的计划。
其中,从入网信息来看,即将发布的小米14 Ultra讲支持卫星通信。
1月份已经发布的OPPO Find X7 Ultra,也将单独推出发布卫星通话版本。
今年年内,vivo X100 Pro+也会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目前正在测试。
而在去年的MWC 上海展上,vivo还曾展示过卫星通信样机。
至于刚刚宣布All in AI的魅族,虽然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投入,但是在过渡期内,一些规划中的产品还会进行更新,在吉利技术的加持下,未来的旗舰设备也会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到2027年,我国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
到2025年,直连天通卫星终端销量超过2千万台。
运营商这边,除了中国电信之外,中国移动也在加速布局。
日前,搭载中国移动星载基站和核心网设备的两颗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在这之中,中国移动01星搭载了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同时也是全球首颗可验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上信号处理试验卫星。
从终端到运营商以及卫星产业端,上下游都在积极的投入,寻求突围抢先占领高地,即便目前这个市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优解。
曹工对钛媒体App表示,从2G、3G、4G到5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用户的诉求是紧密相连的,只是需求的迫切性是技术发展快慢的关键,技术的成熟度也是需要一个综合的考量。
普惠还需时间,但绝不是噱头和伪创新听多了狼来了的故事,大众也对手机市场的各种创新有些疲劳。
性能过剩、创新自嗨,成了这两三年行业的常态,导致卫星通信即便在去年下半年很火热,但仍旧很难掀起太大的波澜。
根据中国电信发布的《5GNTN技术白皮书》内容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缺少地面网络覆盖。
但即便如此,卫星通信的使用频率也不会太高,使用场景和人群也受限,尤其是在国内,地面通信已经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卫星通信并未像影像、人脸/指纹解锁以及大内存一样,成为激发多数人换机的理由。
还有声音指出,搭载了卫星通信技术后,手机厂商又有了理由涨价。
钛媒体App认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对于卫星通信,目前更多的还是在一个多模式探索以及试验的阶段。
一方面,要想实现普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
目前,支持卫星通信的终端数量很少,成本占了大头。
一名通信产业的分析师对钛媒体App透露,如果手机要支持卫星通话的话,成本要增加3、400元,前期投入太大。
在当下的手机血海,价格是消费者购机的关键考量因素,厂商在定价上的策略往往决定着产品是否成功。
多数时候,为了证明自身的产品力,往往也只会在顶配旗舰产品上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即便是中端机,要想普惠,都还要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卫星通信若要普及,对运营商还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扩充可承载的容量,如何保证信号的稳定性,以及探索更多的方案。
目前,按照通信卫星运行的轨道不同,卫星通信系统可分为低轨通信卫星 LEO、中轨通信卫星 MEO和高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 GEO。
华为Mate 60 Pro依托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是由3颗高轨卫星组成,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高度,相对地面保持静止。
对于高轨通信卫星系统来说,其技术最为成熟,寿命长、单星容量也大。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由于距离地面距离过长,导致其传输延时大,终端功耗高,覆盖范围有限。
对比之下,低轨通信卫星在功耗、覆盖和延时上的优势,可扩展性也更强,也是被认为直连卫星上网的最优方案。
但是,低轨道卫星对数量要求更高,这就导致成本上的提高。
并且,就像在高铁上通信一样,低轨道卫星如何保证信号的稳定性也是关键。
每一个方案现在都是有一些它的瓶颈和它需要解决的难点,这个最终的方案还要看成本、运营等多种综合因素,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低轨、高轨或者其它的方案会是未来,曹工表示,就像是3G等技术的发展一样,前期都会有很多的方案,后期通过不断的验证,才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路线。
至于伪创新、噱头这样的评价,钛媒体App也认为并不妥,可以说属于卫星通信的黄金时代远未到来,但随着旗舰机成为标配以及后续到了6G时代,卫星通信大概率是关键的一环。
曹工也认为,将来卫星通信会是旗舰机必备的一个属性,至于何时下沉到更多的产品,还是要看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控制,就像4G、5G的普及一样,这是演进是需要一定过程的。
另外,钛媒体App还认为,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从来都不是一种竞争与替代的关系,在未来通信中是互补的关系,毕竟成本、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二者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场景。
从目前的通信技术规划来看,5G-A和6G的核心技术就是天地一体通信网络。
就像当初4G到5G的转变一样,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或者说是感知不到升级的点。
但是,现在来看短视频、AI、低空经济等多行业的发展,都是和5G技术的应用有关。
现在,卫星通信是旗舰机必备,未来也会成为大众手机必备的功能,只是这个过程以及落地的时间点会较长,中间也会有多种技术路径的探索,但一定会给我们当前的市场带来更多的应用。
此前,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就曾表示,面向未来,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将是6G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卫星面向大众有望迸发出更多新应用。
木星大气中的氧原子或碳原子都比太阳中的多
自 1990 年代NASA的伽利略任务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太阳系最大行星的大气中含有比太阳更重的化学元素,即核心中质子更多的元素。
这意味着木星大气中的重元素比例也高于大约 45 亿年前形成这颗行星的物质。
对于每一个氢原子,木星大气中的氧原子或碳原子都比太阳中的多。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如果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形成距离太阳的距离是其当前轨道的四倍,则可以解释这种奥秘的化学成分。
这样的起源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科学家们知道行星在形成过程中经常迁移。
这种运动通常是由太阳行星产生的物质盘和太阳本身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触发的。
使用行星形成的计算机模型,这项新研究发现,在距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形成的木星将达到合适的大小,以吸引许多科学家所谓的小行星。
这些行星胚胎在与行星相同的碎片盘中形成,但在系统形成的后期。
“如果木星从 20 个天文单位迁移到今天的 5 个天文单位,它可能在其形成的最终阶段吸积了足够的物质。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行星科学家 Ravit Helled 和该研究的合著者告诉 Space.com。
“你实际上不必积累太多的材料,你只需要足够晚地积累它。
后期吸积很主要。
如果这些小行星过早地撞击新生的木星,它们所含的较重元素将聚集在靠近行星内部的地方,而伽利略任务将无法看到它们。
更奥秘的是,目前NASA的朱诺号木星任务已经提供了行星重力场的测量结果,即行星施加的引力变化,这似乎也与伽利略的观测不符“我们发现,符合朱诺号测量的木星重力场的结构模型预测,木星的外部实际上不应该有很多重元素,”赫勒德说。
“有很多重元素不适合重力场。
赫勒德补充说:“这些重元素只会在小行星撞击后留在行星大气层的上层,因为整个行星没有正确混合。
“我们从朱诺知道木星没有完全对流,物质没有完全混合,”赫勒德说。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这个外部区域不一定与内部深处相通。
赫勒德补充说:“科学家们对太阳系最大行星的演化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但对木星形成的深入了解也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其他太阳周围巨行星形成的理解。
该研究被《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发表,并于 2 月 15 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