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相关的标签

宰相

简介:
历史的长河造就了许多风云人物,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风云人物的存在,中华历史文化才会这么丰富多彩,特别是战国时期,那时的英雄豪杰也是非常的多,可谓是百家争鸣,而吕不韦就是当时厉害的人物之一,那么吕不韦简介及人生经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吕不韦简介及人生经历吕不韦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据说他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卫国人。

吕不韦最开始的时候在阳翟做商人并积累了千金的家产,而异人当时是安国君不受宠的儿子,被派往赵邯郸为质,吕不韦来到邯郸之后与其相识,感叹道"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等待高价出售。

"这也是奇货可居的出处,于是吕不韦决定帮助异人成为国君。

二人在商谈之后,吕不韦留了五百金给异人使用,自己则去秦国游说了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并在见到华阳夫人之后夸赞异人。

于是华阳夫人就请求安国君让异人当自己的儿子,又让吕不韦去教导异人,异人成功打响了名声。

之后异人辗转回国,讨得华阳夫人高兴,更名为子楚,被立为太子,成为了秦庄襄王,吕不韦也成为宰相。

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吗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就死去了,他死后儿子嬴政即位,将吕不韦尊为"仲父",并且秦庄襄王死后吕不韦就一直和太后赵姬私通,有些人就怀疑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但是其实秦始皇确实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之后嬴政渐渐长大,他将吕不韦遣出京城,吕不韦害怕日后被杀,极速饮鸩自尽了,以上就是吕不韦简介及人生经历。

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吕不韦就是一字千金的主人公,当时的四公子"非常出名,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且自己是仲父,不能被他们比下去,于是召集文人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取名为《吕氏春秋》,还将书刊在城门,如果增删一字就给一千金,但是并没人做到。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让人不愉快的人和事,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告诉你要做一个大度、睿智的人,那么,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上一句又是什么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肚量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

一般形容一个人宽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倡导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待人处事要仁慈。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虽然用的比较多,但是,究竟是出自何时?形容何人呢?还有待考证,下面就来看看相关的典故吧。

  典故一:  宋时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续娶了一妾,名字叫姣娘。

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老夫少妻的生活,让姣娘私下与年轻仆人偷情。

王安石知道后,本来火冒三丈,但一忍再忍,借中秋节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也非等闲之辈,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明白老爷知道了自己的私情,便跪在王安石面前吟诗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让王安石深知其苦,即赐银千两,送姣娘与仆人成婚。

  典故二: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有个叫杨戏的属下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典故三:  娄师德是一个工作勤勉、任劳任怨的清官,一次,朝廷举行夏官选拔考试,夏官侍郎娄师德任考官,一个性急的待选生到考官案前要求阅卷。

娄师德回答:“不要急,让我一个一个地阅卷。

”该生不但不退下去,还发了飙,把沾着墨汁的笔向娄师德洒过去,说:“我要用墨汁染污你!”而娄师德有肚量,不计较待选生的鲁莽行为,正是娄师德有宽厚待人,处处忍让的大肚量,所以民间传说他的肚量大到能够在肚子里面撑船,故而也就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上一句是什么?  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家都知道,说的是宰相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实,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是下句,还有上一句,那么,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上一句是什么?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上一句是:将军额上能跑马。

  将军额上能跑马讲述的是将军推举人可在自己的职务之上。

将军能够举荐别人,并且职位在自己之上,也证明其胸怀博大,格局宽广,能够容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宽容别人,而是能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并能承认甚至成全对方的优秀。

  延伸阅读:  平行前进的两艘轮船,为什么会相撞?  帆船为什么能够“逆风”航行?  鲨鱼为什么要撞船?  海鸥为什么要跟着轮船飞?  轮船为什么要逆水靠岸?

今夜,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沧海之上,明月初生,月华如练,露水晶莹。

被贬荆州的张九龄,此刻正独自难眠,看到从窗口倾泻而入的月光,他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再也毫无睡意。

他干脆吹熄蜡烛,披衣出户,啊,那一轮可爱的月亮,早已高悬于深蓝色的夜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是咏月诗中的千古名篇,多少人被它打动,多少人为之伤感。

然而,写下这首柔情缠绵的绝唱不久,这位大唐盛世的文人宰相,便从此挥手告别了人间。

01年少聪颖,屡屡登第公元678年,张九龄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

他的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虞曾出任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任新州索卢县丞。

相传张九龄的母亲卢氏,在老家始兴怀孕已满十个月,但仍未分娩。

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但始兴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

听完先生之言,张家虽半信半疑,但还是很快迁移到了韶州,张九龄终于得以在大地方韶州出生。

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

十三岁时,张九龄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他将自己的文章向广州刺史王方庆呈上,刺史大人阅后,赞曰:此子必能致远。

702年,张九龄参加当年的进士考试,一举登进士第,他的家乡曲江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因为盖自三代至于唐,人才之生,盛在江北。

开元天宝以前,南士未有以科第显者。

张九龄的中举,意味着岭南蛮荒时代的结束,为了彰显这一标志性事件的意义,张九龄家乡的祠堂里,至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703年,文坛领袖张说因事被贬岭南,路过韶州时,25岁的张九龄携文拜见,张说评价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并且肯定地对别人说:后来词人之首也。

707年,张九龄赴京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再次一举通过,授秘书省校书郎。

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并亲自策问,九龄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李隆基正式即位后,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任职期间,他不忘己之职分,尽心尽力辅佐玄宗,时时处处为国事斟酌把关。

但张九龄贤明正直,眼中揉不得沙子,朝中有些人因此对他有所排斥。

716年,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张九龄招致宰相姚崇不满,是年秋天便辞官归养。

02开凿庾岭,福泽一方回到岭南,张九龄并未闲居,他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

朝廷接到张九龄的奏章,极为支持,但是经费由自己筹措。

大庾岭是南岭山脉中的五岭之一,是赣江和北江的分水岭。

在古人的心目中,大庾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边界。

大庾岭山势高俊,荒僻闭塞,是唐宋两朝发配罪臣去岭南的必经之路。

梅岭古道在秦朝虽然也有一条,但主要用于军事,且因年久失修无法通行,张九龄便上书重修一条。

没有经费不要紧,张九龄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修凿。

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展,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辛劳,指挥施工。

经过二个多月的奋战,大庾岭上,一条蜿蜒古道快速打通。

张九龄为之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指出大庾岭修通后,公私贩运皆转输不以告老,高深为之失险。

到了明清时期,大庾岭上已经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梅关古道的修建,是张九龄为家乡人民办的一件实事。

多少年来,这条古道依然是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

后来宋人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仍是他们最快捷也最便当的通衢大道。

因此人们赞曰:开关辟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

独此眼光千古鉴,兴隆富庶赖交通。

1094年的秋天,58岁的苏东坡被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在过梅岭时,苏东坡写下了的《过大庾岭》一诗: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一千多年的时光恍然而逝,如今的梅岭古道,早已被岁月磨蚀得斑驳苍凉,被行人踩踏的疲惫不堪,但是一代名相的风采,依然朗朗如月,永照人间。

03重出官场,受到牵连718年,张九龄从地方被召入京。

到京后,因修大庾岭有功,唐玄宗嘉奖他为左补阙,并让他主持吏部选拔人才的工作。

#p#分页标题#e#张九龄感念玄宗对他的恩遇,因此在和赵冬曦评定吏部考试的等次时,毫无私心,完全以文取士,他的公正和才干也逐渐为大家所认识。

王维写诗赞曰: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献始兴公》721年,张说入拜宰相。

他对张九龄很赏识,因二人同姓,遂论谱叙辈,结为弟兄。

两年后,张说将张九龄提拔为中书舍人。

725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

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名单,由张说拟定,他推荐的多是和自己亲近的官员,这些官员将在祭祀之后蒙恩受赏。

当张说让张九龄为之写诏书时,张九龄说:官爵是天下公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把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如果颠倒了顺序,批评就会产生。

张说不以为然,他说:事情已经定下来了,荒唐无据的议论,何足虑之?结果诏书颁布以后,人们纷纷指责张说。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时,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因此对张说心存怨恨。

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

726年,张九龄所说的话果真应验,张说被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而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改太常少卿,不久被调出京城任洪州都督,后充岭南按察使。

在洪州任上,张九龄写下《在郡怀秋》二首,抒发了他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情感: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山。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730年,张说病逝。

在病逝之前,他多次向唐玄宗推荐张九龄,建议他做集贤院院士。

04三度入京,谏官本色张说的去世,使唐玄宗心里空落落的,他迫切需要一个左膀右臂,一个能臣贤士,来为他分担压力,出谋划策。

731年三月,唐玄宗将张九龄从地方再次召回,授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张九龄奉旨撰写敕文,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733年,张九龄任中书舍人,成为唐玄宗智囊团中的首席宰相。

作为大唐宰辅,张九龄不仅忠心耿耿,秉公守则,而且气度不凡,诗文俱佳,唐玄宗对这位新任宰相喜欢不已。

但是张九龄从来不去讨皇帝的欢心,他多次向皇帝直言相谏,规劝玄宗不能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整顿朝纲。

为了加大规劝的力度,张九龄甚至在皇帝的寿辰之上,献上自己精心编写的《金镜录》五卷作为礼物。

对于张九龄的特别礼物,用心良苦,玄宗表面上答谢,心里却在想:这个张宰相怎么有点那个?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人多次游说九龄,九龄为了制止皇子的继位之争,避免发生宫廷内乱,将游说之人厉声斥退。

同样的这件事情,李林甫却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与张九龄的锋芒毕露、正气凛然相比,李林甫实在太会看眼色,太会阿谀奉承,唐玄宗觉得还是跟李林甫相处愉快,于是他想提拔李林甫为宰相。

为了表示对张九龄的尊重,唐玄宗向他征求意见。

张九龄说,李林甫乃一佞臣,若将大唐社稷交付此人,亡国之日必不远矣。

唐玄宗不以为然,他就是喜欢李林甫,他气呼呼地对张九龄说:这次,我不依你,你管不着!李林甫终于加官进爵,成为宰相,高兴地多少天没睡着觉。

张九龄有不可思议的识人之明,他不但看出李林甫为相乃国之灾难,他也早已窥见安禄山的反叛之心,认为此人必乱中国。

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

张九龄极力支持张守珪,他向玄宗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一定要执行死刑,否则后患无穷。

天性乐观的唐玄宗却说:你这是妄下断语,且不可误害一个好人。

为示皇恩,唐玄宗将安禄山释放。

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05骨鲠之臣,罢相被贬736年,牛仙客担任河西节度使时,仓库盈满,器械精劲,政绩显著。

唐玄宗很赏识他,想提拔他为六部尚书。

没想到张九龄坚决反对:自开国以来,尚书之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可担任。

牛仙客是边疆小吏出身,骤然提拔到清要之位,恐怕遗羞朝廷。

#p#分页标题#e#唐玄宗觉得张九龄说的有点道理,就退一步,想给牛仙客加个爵位。

谁知张九龄再次反对:牛仙客身为边将,充实仓库,修理器械,乃是本职,陛下可赏金帛,不可封爵。

李林甫早就对张九龄的人品才气嫉恨得牙痒痒,他决心利用这次机会将张九龄扳倒。

他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力挺玄宗道:牛仙客有宰相之才,给他个尚书称号有何不可!张九龄所说全是书生之见,陛下岂能为他左右?对于张九龄太把自己当回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忤逆皇上的意思,唐玄宗早就忍无可忍,这次借着李林甫的大力支持,唐玄宗终于将张九龄罢免宰相之职,降为尚书右丞相,而将胆小怕事、毫无政见的牛仙客推向了宰相之位。

当时的监察御史周子谅,是张九龄一手提拔上去的,这时候他站出来主持正义。

他向唐玄宗呈交了一份弹劾牛仙客的奏折,直截了当地说牛仙客不具宰相之才,还引用了武则天时的一句名言,说姓牛的人担任宰相会导致龙蛇相斗,血流成河。

唐玄宗看完奏折勃然大怒: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竟然敢诬告宰相,还引妖语为证,真是胆大妄为!于是,周子谅在朝堂之上被活活打死。

受此事件牵连,张九龄在朝廷已无容身之地,736年的十一月份,他被贬为荆州刺史。

拖着沉重的步履,张九龄从天子脚下,一步步走向边远的江湖。

或许是问心无愧吧,虽遭奸人排挤,政治失意,在荒僻的荆州,张九龄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一派君子风度: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06一代名相,风范长存张九龄被赶出中央之后,李林甫一手遮天,无所顾忌,几个奸相将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唐玄宗又开始思念起张九龄来,他派使者到广东,请张九龄回朝复相。

张九龄以年老体弱不能胜任而辞谢,740年,张九龄在韶州府的私宅病故。

755年,安禄山果然起兵谋反,十几万叛军攻进长安,唐玄宗才知道安禄山是取他的性命来了。

他仓皇外逃,如丧家之犬,想起当初张九龄让他诛杀安禄山,他不听,最终招致如此结局,唐玄宗悔恨至极。

此时唐玄宗才知道,那个从来不给他留面子,从来不会说假话的张丞相,原来是多么忠诚,多么无私。

他觉得自己实在有亏张九龄,就派使者到九龄的家乡,去祭奠和告慰这位故人,以表达他的歉疚和痛悔之情。

如果张九龄泉下有知,不知他是否会原谅此时的唐玄宗,即便他能原谅,那又怎样。

就像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一诗中写道: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情人之间的短暂离散,犹有佳梦可期,盛世一朝倾覆,却是覆水难收。

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唐朝虽处在全盛时期,但社会矛盾已经暗流汹涌。

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才保持了开元盛世最后几年的稳定。

李隆基因此赞曰: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

张九龄不仅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名相,也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旧唐书》说: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唐玄宗也曾对侍臣们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之师,不得其一二。

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张九龄的诗歌清淡质朴、蕴藉高远,尤其是他的很多五言古诗,托物言志,情辞委婉,含蓄地体现了他孤高傲世、洁身自好的襟怀与人格。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一生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同时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他就是盛放于空谷之中的那束幽兰,永保高洁的本心,不求人来攀折;他也是屈原故乡的那种橘树,历经寒冬,依然郁郁葱葱。

他的功绩与操守,他的文章与风范,必将超越漫长的时空,与世长存。

宰相是怎么当上去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他的父亲是宰相,所以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所以皇皇帝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他。

但是他的儿子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他的儿子是一个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而且还喜欢结交朋友,经一些狐朋狗友出去鬼混。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皇帝的继承人呢?所以他的儿子最后被废了太子之位,并且流放到了边疆。

一、宰相见到王爷要下跪吗?优质答案1:宰相,有时又称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在明朝之前,宰相这个职务随着朝代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宰相,丞相,左右丞相等等,是朝廷最高官员,一直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

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宰相的等级相当于诸侯王,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非常尊贵,不会在王爷面前自称下官,更不会下跪。

王爷是因为是皇族和爵位尊贵,手中不一定有实权。

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

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

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

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

那么,废除了丞相之后,丞相的活还得有人干啊,后来就发展出了内阁,内阁由内阁大学士组成,各朝人数不等。

内阁的头,就是首辅就相当于丞相。

那么明清内阁首辅见了亲王是不是要下跪呢?应该说,开始规定是要跪的。

后来因发生一个故事从此不用了。

1688年,孝庄太后病逝。

王公大臣在永康左门外商议丧事礼仪。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人环坐于上。

内阁大学士王熙等人跪在地上回话。

会议开得很久,一直过了晌午还没结束。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之芳已经66岁高龄,年老体衰,加上没有及时吃饭,饿得头昏眼花,摔倒在地上。

王爷们没有体恤老臣之心,反而指责李之芳不懂礼仪。

吏科给事中高层云怒不可遏地说:“是非国体也。

”会议结束后,高层云给康熙皇帝写了一道奏章,称:“天潢贵胄,大臣礼当致敬。

独集议国政,无弗列坐,所以重君命、尊朝廷也。

况永康左门乃禁门重地,太皇太后在殡,至尊居庐,天威咫尺,非大臣致敬诸王之地。

大学士为辅弼大臣,固当自重,诸王亦宜加以礼节,不可骄恣倨慢,坐受其跪,失藩臣体。

”意思是,永康左门是禁门重地,不是大臣尊敬王爷的场所。

大学士是辅弼大臣,固然应该自重;王爷也应该懂得礼仪,不应该傲慢地坐着接受大学士下跪。

这道奏章送上去后,大家都为高层云捏了一把汗。

毕竟,一个小小给事中,怎么能与王爷们相抗衡呢?随便一个王爷站出来,都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康熙皇帝倒是很开通,他说:“朕召大臣议事,如时久,每赐垫坐语。

今大臣为诸王跪,於礼不合。

”康熙皇帝觉得,大臣们为王爷们跪着,的确不符合礼仪。

于是,他将此事交给宗人府和礼部、吏部讨论后决定:“凡会议时,大臣见诸王,不得引身长跪。

着为令。

”这就意味着,大臣在开会时遇见王爷,不需要引身长跪。

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再次发布上谕,称:“嗣后凡见亲王、郡王,如有仍蹈前辙,长跪请安者,即着王等自行参奏。

如大臣等遇见时,亦即指名参奏。

至侍卫、部院司员,於本管堂官接见礼仪,自有定分,遇有公事,只应侍立回堂,毋许屈膝请安。

”这就是说,包括大学士在内的大臣,见了王爷,一律不必磕头请安。

否则,还有可能会遭到参奏。

其实,在清朝初期,王爷见了大学士,还得向大学士姓半跪之礼。

《清史稿》记载:“向例,亲王、皇子与大学士相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兼师傅者,或称老师,自称或门生或晚生。

”这是说,王爷见了大学士,行半跪之礼,同时尊称为“老先生”;如果大学士还是这位亲王、皇子的师傅,他还得尊称大学士为“老师”。

王爷在大学士面前一律自称“门生”或者“晚生”。

是不是很有礼貌?#p#分页标题#e#不过,后来随着王爷们介入朝政,掌握了权力,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

此前,王爷绝对不可以直接称呼大学士的官职,到了恭亲王奕忻执政后,就直接称呼李鸿章为“李中堂”,左宗棠为“左中堂”。

这时候,大学士在王爷面前,反过来自称“晚生”了。

到了清朝末期,大学士的地位再次下降,醇亲王载沣甚至直接称李鸿章为“少荃”,可以说,这是相当地不尊重大学士了。

优质答案2:一国的宰相见到王爷都要下跪,因为封建社会是皇权制度,皇权大于一切,是国家的最高权利,一般来说王爷都是皇上的亲戚属于所以享有皇权,而宰相虽然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但其还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所以在皇权之下,因此见到王爷要下跪二、不学无术的寇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优质答案1:一个七岁就写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来的文学天才,竟然被说成“不学无术”!这事还真不是后人胡编滥造,《宋史》有记载: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原来是寇准的好友张咏,给他扣的大帽子!是不是冤枉寇准了呢?我们来看一下寇准的履历。

寇准七岁与父亲登华山,就写出了开头说的那首诗,十四岁就有很多佳作流传于世,十五岁就能精通《春秋》,考上进士那年才十九岁!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三十岁考上举人,算是老的了;五十岁能考上进士,都算年轻人。

二十几岁考上进士的,就可以被誉为难得的天才,寇准十九岁就考上了!被誉为“神童”的张居正,考上进士时二十三岁。

由此看来,至少寇准算得上少年天才,怎么看,似乎都与“不学无术”不搭界。

事实上,寇准的诗,颇具晚唐风格,现存《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全宋词》收录了四首寇准的诗。

如此成就,即便谈不上大家,也不至于被说成“不学无术”吧?不过,这是现代人的标准,按照古人的标准,说寇准“不学无术”,还真不算太苛刻的评语!和谈使叫曹利用,宋真宗准他以一百万岁币为限。

寇准却一把薅住(寇准就喜欢薅人玩)曹利用的衣领:皇帝是准你一百万了,但如果你要敢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宰了你!事实再次证明寇准的判断力,是多么准确,契丹人拿着三十万的合同,高高兴兴撤军了!宋真宗晚年,由于听信王钦若丁谓等人的谗言,以及皇后刘娥出于个人专权的需要,寇准两次被罢相,最后贬死雷州!纵观寇准的一生,他就像一杯香浓的烈酒,壮烈、清醇,让人回味无穷。

单就“澶渊之盟”,救大宋于危难,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寇准这个名相,够味!优质答案2:寇准外号叫“寇老西”,评书演义说他一口的山西腔调,所以大家认为他是山西人。

其实错了,寇准的先祖确实居住在山西太原太谷昌平乡,不过到他老爷爷这一辈就移居到了华州下邽(gui)(陕西渭南)。

寇准的父亲寇湘是陕西渭南人,进士出身,因屡建奇功最后被封为国公,死后追赠太师尚书令。

因此寇准是陕西人,并且是“官二代”。

野史传说寇准从小是一个花花公子、执绔子弟,真的假的不得而知。

正史记载,寇准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按现在话说就是一个“学霸”,14岁时写出了不少锦绣文章,15岁能详解圣贤著作,19岁时考中进士,22岁进入仕途。

(这个成绩相当不错)从寇准这些经历来看,不像一个不学无术之人。

寇准给人印象不好的原因我认为是他说话刚直不中听造成的,寇准在宋朝是有名的“大嘴巴”,说话很直白且不给人留情面。

对同僚如此,对皇上也是如此,有时宋太宗做错了,寇准的吐沫星子能淹死皇上。

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寇准贬损丁谓:在一次宴会上,寇准原本有一把浓密的胡须,吃饭时胡子不慎沾了些菜汤,丁谓是寇准的朋友和属下,看到马上起身为他擦须。

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着众人的面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丁谓心中很恼火,发誓要报复寇准。

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是同事兼朋友嘛。

可寇准却冷了脸,说了一句“一个副宰相,给上司溜须,成何体统?的话,让丁谓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从这件事可看出,寇准也就是生活在宋朝,如果他在朱元璋手下为官,我估计砍他十回都不止!寇准脾气不好,说话很冲,但为何能成为“北宋第一宰相”呢?讲真寇准能上位成为宰相,这还要得益于大辽的侵略。

话说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皇位由其子,当时的太子赵恒继承,他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此时辽国萧太后乘宋朝国丧之机发兵20万入侵,由于大宋实行“抑武扬文”的国策,即打压武将,抬高文官地位。

宋军将领都是临时任用,这就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再加上文官做监军,有点“外行指挥内行”的意思。

由此可以想见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多么不给力。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