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解谜 > 未解之谜 > 正文

长白山天池:中国东北最高点守望风雪的人

作者:菜叶 时间:2024-09-18 06:26

简介:长白山天池:中国东北最高点守望风雪的人

【菜叶百科解读】

天池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在气象塔调试设备(9月23日摄)。

新华社发

距离新的一年还有几天,52岁的矫祥肇已经打点好行装,准备在2022年最后一次上天池。

矫祥肇是长白山天池气象站的站长。

海拔2620米的天池气象站,是中国的国家基本气象站,距离长白山天池直线距离仅有150米。

他的工作看似简单,与同事们每周上山一次,检修设备,补录数据,清理安全隐患。

而困难的是,这一切经常要在户外近10级的大风下进行。

长白山顶年平均气温-7.3℃,堪称中国极寒之地之一;8级以上大风日数280多天,为全国最多;年降水量1333毫米,为秦岭淮河以北之最……天池气象站就位于这个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点,记录着这里的天气变化。

1999年加入天池气象站的矫祥肇,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气象工作者就是一群为了采集气象数据要跟风雪走的人。

他说。

冬至过后,长白山顶狂风呼啸依旧。

借助霜雪,风留下更清晰的形状——3米多高的气象塔上,盖满了差不多一掌厚的寒霜,被风刮出了刀劈斧凿似的横向沟壑。

有时测风的仪器被冻住了,矫祥肇和同事们就要将梯子从积霜中凿出来,再爬到塔顶去清理仪器上面的冻霜。

我们如今的工作环境与老一辈气象人相比,已经改善太多了。

矫祥肇说。

新中国成立后,长白山地区为完善气象数据,为气候变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参考,要进行持续30年的气候数据积累。

1958年,天池气象站应运而生。

今年62岁的退休老站长刘继德回忆,1980年他到天池气象站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全年安排人在山顶值守,一个人至少要值守半年。

每天8次观测,6次发报,1分钟都不能耽搁。

他说。

长白山脉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天气瞬息万变。

为了完成每天的观测任务,气象工作者们练就了一身应对恶劣气候的本领:山上风强,就在腰间捆上粗麻绳,顶着狂风斜着身子走到观测场,记录完数据,再示意同事把自己拽回去;冬天雪大,有时一下就是几米厚,时常把房子埋没,出屋就要掏雪洞、挖雪道,侧风仪经常会被碗口粗的雪凇凝结,风向标不能转动,观测员就得爬上风向杆,用铁棒将雪凇敲掉,保证顺利观测。

大家最担忧的是雷电天气。

山顶的电闪雷鸣仿佛触手可及,观测塔常被雷击得塔身通红,大伙切断了所有电源,还是会担心站里的发报机被雷电损坏,有时也会被窜进屋子的球形闪电吓得不敢动弹。

几十年下来,一串串宝贵的气象数据记录了长白山的气象变化。

尽管早已完成了30年气象数据积累的任务,但天池气象站可靠的气象观测仍在为长白山的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提供着气象支持。

如今的天池气象站,人工观测设备逐渐被自动化观测替代,有专属的网络实时上传数据。

气象站本身也建成了一座山字形的坚固建筑。

外层是无缝焊接的锈面钢板,可以有效抵御雨雪、雷电;三层钢化玻璃做成的窗户再也不怕被狂风裹挟的石子击穿。

工作人员也不必再常年坚守在山上,除了6月到9月以外,其余时间只要每周上山一次,做好设备的维护和隐患排查即可。

如今,矫祥肇的同事已经是两名90后青年——吴鸣远和张文博,都是二十五六岁,同样热爱这份气象工作。

随着上一轮积雪清理完毕,矫祥肇和同事们踏上了2022年最后一次上山的路,他们将在长白山顶,迎接2023年的曙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返回首页版权声明网站地图返回顶部

本站为非赢利性站点,为书友提供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本站所收录的作品、社区话题、用户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用户个人行为。如前述内容侵害您的权益,欢迎举报投诉,一经核实,立即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菜科网-日常生活百科知识大全,是大家的选择!

鄂ICP备1702105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