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做什么运动好?产后做瑜伽好处多

【菜科解读】
产后妈妈身体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但是很多年轻妈妈都想尽快恢复身材,那么这个阶段选择什么类型的运动比较合适呢?产后做什么运动好?产后做瑜伽好处多~
很多朋友问小编,产后做什么运动比较好呢?每天带娃、做饭做家务……累得半死了,但看到肚子的赘肉,还是想狠下心来做运动。
这种情况啊,小编就建议各位产后妈咪做瑜伽啦,既轻松,又能在家里做,照顾小孩,还能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哦!什么?你还在犹豫?
为什么产后要做瑜伽1、产后修复 瑜伽可恢复窈窕好身材
减少腰部、腹部、臀部、腿部的赘肉,改善血液循环,恢复皮肤张力及减少脂肪囤积,进而达到瘦身目标。
因产后体内各关节组织松弛,所以因遵循专业瑜珈老师指导,以避免运动伤害。
2、产后修复 瑜伽可改善不良姿势
产后因为抱婴儿使重心前移,所以易引发产后颈、背、骨盆及脚跟痛。
3、后修复 瑜伽可重建腹部及骨盆底肌肉张力
生产后,腹部肌肉组织松弛且张力变弱,瑜珈训练可以加强恢复,强健腹部及骨盆肌肉,以增加骨盆内器官支撑力量,预防压迫性尿失禁的产生。
4、舒缓产后心理压力、减轻产后精神负担、增加产妇信心
妈妈们现在是不是就蠢蠢欲动了?产后的瑜伽可以帮助准妈妈产后身体的恢复,但是,前提是科学的练习,坚持的长期练习,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1.船式
(1)平躺,两腿并拢伸直,两臂自然放置身体两侧,手心向下。
(2)深吸一口气,慢慢抬起头部、上身躯干,双臂向前伸直与地面保持平行,两腿抬高离开地面。
一边蓄气不呼,一边尽量保持这个姿势,以不勉强不费力为准。
(3)一边慢慢呼出肺部气体,一边渐渐放低双腿和躯干直到还原,放松全身。
重复练习此动作3次。
作用:锻炼腹部肌肉,加速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2.虎式
(1)两腿慢慢跪下,脊背挺直,臀部坐到两脚后跟,两手前伸,轻放在地板上,慢慢抬高臀部,做出爬行姿势。
(2)抬头两眼平视前方,深深吸气,右腿向后伸展。
蓄气不呼,弯右膝,把膝盖指向头部,两眼向上凝视5秒。
(3)慢慢呼气,把屈膝的腿放回髋部下面,贴近胸部,脚趾高于地面,两眼向下看,鼻子贴近膝盖,脊柱弯成拱形,右腿向后方延伸还原。
左腿练习同样的步骤,每条腿做5次。
作用:减少髋部和大腿区域的脂肪,增强生殖器官。
3.猫伸展式
(1)上身保持挺立,慢慢跪下来,坐到后脚跟上。
(2)抬起臀部,两手掌心向下平方在地上。
深吸一口气,抬头,收缩背部肌肉,保持5秒钟。
(3)慢慢呼气,垂头,拱起脊柱,保持5秒钟。
两臂伸直,指尖触底,垂直于地面。
作用:帮助子宫恢复正常位置。
4.全蝗虫式
(1)俯卧在地板上,两臂向后伸直,慢慢呼气,抬起头部和胸膛,同时抬高双腿。
(2)慢慢地进行有规律的呼气,尽量保持这一姿势。
(3)慢慢放下双腿,还原头部和胸膛,均匀呼吸,全身放松,重复做两次。
作用:促进骨盆范围各器官的恢复。
5.双腿背部伸展式
(1)上身挺直坐着,两腿向前伸并拢,掌心放在大腿上。
(2)抬起双臂向前平伸与地面平行,两肩向后收。
(3)吸气,双臂高举过头;呼气,慢慢向前弯,以舒服的姿势为准,两手抓住小腿,两肘向外向下弯曲,低下头部,尽量接近双膝,保持10秒。
作用:有利于滋养生殖腺,使子宫膀胱充满活力。
产后练瑜伽能减肥吗产后练习瑜伽虽然不会像减肥的药物那样,在数周内可以控制体重,菜叶说说,但它会让你的形体更美,改善血液循环,恢复皮肤张力及减少脂肪囤积,从而达到瘦身的效果。
产后由于骨盆底的支持组织、韧带都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更容易完成产后瑜伽的某些姿势。
定期适度的瑜伽训练帮助新妈妈消除当母亲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问题,比如形体恢复、失眠、荷尔蒙失衡引起的情绪变化和照顾新生儿所面临的挑战等。
产后瑜伽各种特定的体式、有效的呼吸、平静的冥想,有助于妈妈恢复体型、母乳充裕、体力充沛。
#p#分页标题#e#以下来看看产后瑜伽还有什么优点:
1、改善不良姿势:孕妇因为生理上的改变而易产生不良的姿势,如身体重心 前移、颈椎前凸、肩夹骨前拉、骨盆前倾、重心移至脚跟等。
而产后又因抱婴儿使重心前移。
所以易引发产后颈、背、骨盆及脚跟痛。
2、强化手臂肌肉力量:婴儿出生后,洗澡及抱孩子等工作都是靠双手手臂力量来完成。
3、重建腹部及骨盆底肌肉张力:生产后,腹部肌肉组织松弛且张力变弱,瑜珈训练可以加强恢复,强健腹部及骨盆肌肉,以增强骨盆内器官支撑力量,预防压迫性尿失禁的产生。
4、改善脚部水肿迹象:怀孕时,因胎儿压迫下腔静脉而导致腿部水肿发生,甚至造成下肢静脉曲张。
5、加强体能恢复:因怀孕期间孕妇体能衰退,产后往往会感到身体衰弱,精神不振。
医生专家说练习瑜珈对产后体能的恢复有莫大的帮助。
男人会精尽人亡吗?别胡乱猜测!看完心里终于有底了
李先生和妻子结婚3年,家里的大人一直在催着要孩子,夫妻二人也一直在努力造娃,但一直没有结果。
对此,李先生开始认为是妻子的问题,因为她月经一直不规律,在进行房事的时候经常算不清排卵期。
于是带着妻子去检查,可医生却建议他去进行精液常规检查,结果发现,他的精子活动率、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均存在异常,确诊为弱精症。
这让他觉得难以理解,自己一直知道1滴精=10滴血的事情,平常没有大肆进行房事,只会在妻子排卵期的时候同房。
为了养精,在非排卵期的时候,还会和妻子分床睡。
如此注重精子质量的他,为什么会被确诊为弱精症,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男性生育力“断崖式”下跌,全球男性精子数量告急男性精子数量下降、生育力降低是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问题,而非个例。
近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人类生殖更新》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指出男性的精子质量从1973~2018年间,平均数量下降了62%。
研究人员对1981~2019年国际上公开发表的关于男性精液质量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数据涵盖了世界范围内53个国家的5万余名男性。
通过分析后发现,全球男性在1973年的平均精子浓度为1.01亿个/ml,而在2018年该数值下降到了4900万/ml。
且该数值的增加还在不断加快中,研究人员发现在2000年前下降的速度约以每年1.16%的速度,2000年后则以2.64%每年的速度在逐步下降。
美国Shanna Swan博士在《Count Down》书籍中指出,如果精子下降趋势无法逆转,男性的精子数量到2045年时或将下降至0。
但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人类生育》发表的研究认为,精子数量下降对人类的影响被严重夸大,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应理性看待。
二、7个因素或带来精子危机男性的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和日常的一些不良习惯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如若你身上有这几个习惯,劝你尽快改掉。
熬夜:熬夜会导致男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容易因此而导致精子的质量受损。
数据显示,男性在熬夜后体内的精子活性会明显下降。
烟酒:烟草内的尼古丁成分会导致男性的精子活力下降,而酒精内含有的乙醇则会抑制参与睾酮合成酶的活性,让男性的精子无法正常生成。
肥胖:肥胖人群体内的激素分泌会出现问题,继而容易引起精子的活力、密度下降,甚至会诱发性功能障碍发生。
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男性的下身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导致前列腺炎、附睾炎的发生风险增加,而这些疾病均容易诱发男性出现精子异常。
焦虑:长时间处于焦虑、沮丧的抑郁情绪下,会导致男性出现精子异常的风险显著增加。
辐射:长期接触大剂量的辐射,容易诱发男性睾丸组织结构病变,增加精子出现畸形的风险,同时还会让男性的精子数量和密度下降。
偏食:男性生成精子大量的营养元素支持,如若长期偏食,会导致身体摄入的营养元素不足,继而导致精子无法正常生成,诱发质量、数量下降。
三、1滴精=10滴血?男人真的会精尽人亡吗?有人说,男性1滴精=10滴血,日常要省着点用精子,否则容易引起气血不足。
更甚者还可能会引起精尽人亡,这是真的吗?事实上,这两个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
北大医院男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志超表示,男性精子内98%都是水分,还有2%是蛋白质、核糖核酸以及少量的微量元素。
这个量的成分,其实和吐一口口水差不多,在精液排出后,男性体内又会在24小时内补充上来。
#p#分页标题#e#至于男性会精尽人亡的说法,也不可信。
男性在大量射精后,身体会产生自我保护机制,将不再排出精子,排出的多为前列腺液。
且男性在多次射精后,可能会有无法勃起的表现,只有在生殖系统休息好了之后,才会再次恢复功能,所以无需担心会精尽人亡。
而那些电视剧出现的纵欲猝死桥段,其实并非“精尽”所致。
往往可能是自身存在心脑血管或其他基础疾病。
在过度激动或兴奋的状态下,出现昏厥或猝死。
四、牢记4点,有效提升精子质量对于男性而言,在日常真正应该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件事,对于提高精子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改掉不良习惯吸烟饮酒均会降低男性的精子质量,所以要提高质量需要先从戒烟限酒做起。
另外,日常还需要注意尽量少穿紧身裤,长期穿着紧身裤容易导致男性下身的血液循环不畅,阴囊温度也容易因此而升高,继而导致精子质量下降。
2.避开有害物质日常要注意避免接触辐射、汞、镍、农药以及油漆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同时要注意尽量少用塑料制品。
3.积极运动锻炼运动对于提高男性的精子质量也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运动可帮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内分泌系统。
但要注意运动要适量即可,过度的进行运动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运动后以身体不感觉过分疲累为宜。
4.疼痛及时就医当男性出现私处疼痛、尿频以及尿急等不适症状时,要注意及时就医检查。
精子个头虽小,作用却大,它承载着孕育下一代的重任,男性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精子健康,远离生育力危机。
参考资料:[1] 《男性生育力“断崖式”下跌!35岁是关键转折点》.生命时报.2022-11-18[2] 《到2045年男性精子数量将“归零”?做7件事逃离生育力危机》.生命时报.2021-05-20[3] 一滴精并非十滴血[J].健康必读(上半月·综合版),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