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会游泳?最新发现为这份短短的名单添上一种像鸭子的物种

【菜科解读】
这幅重建图描绘的是驰龙科──伶盗龙(Velociraptor)也属于这类恐龙──的新物种:多齿泳猎龙(Natovenator polydontus),它身上的调节特征指向水下潜泳的能力。
CREDIT: YUSIK CHOI
泳猎龙的颅骨保存了大眼窝、许多小小的牙齿,和曾经应该覆盖着角质层且长满触觉末梢神经的嘴喙。
.PHOTOGRAPH BY SUNGJIN LEE AND YUONG-NAM LEE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ICHAEL GRESHKO 编译:石颐珊):恐龙会游泳吗?新研究再度点燃陈年论战,目前已确知的半水生恐龙很少,但最近一项发现为这份短短的名单添上了一种像鸭子的物种。
数十年以来,古生物学家都习惯预设恐龙是陆地上的旱鸭子,水域则是其他古代爬行类的地盘。
然而渐渐有愈来愈多新的化石证据重启了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古代恐龙能够像许多现代生物一样,以某些形式同时活跃于陆地上与水中?学者已经为恐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为「半水生」动物这个问题困扰已久,因为具有特殊骨骼特征而无庸置疑指向为水而演化的恐龙化石是如此稀少。
最近一篇新研究提供了另一条线索:一只多齿、年代超过6800万年的伶盗龙(Velociraptor)亲戚展现出类似潜水鸟类的流线型胸腔特征。
这副发表于《生物学通讯》(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化石出土于蒙古南部,并以拉丁文与古希腊文的「牙齿很多的游泳猎人」之意命名为多齿泳猎龙(Natovenator polydontus)。
这是除了鸟类与其已灭绝近亲以外,首次发现带有这些特征的恐龙。
许多生物的肋骨以大约90度角从脊椎突出,但现代的潜水鸟类,例如企鹅与鸬鹚,拥有朝向尾巴方向生长的肋骨。
这样的肋骨方向可使动物身体中段背部到腹部间的距离变窄。
这种特征被认为可以协助这些动物以流线型的姿态泅泳于水中,而科学家也在泳猎龙保存良好的部分肋骨化石上看到了这种调节。
许多现代的恐龙──我们称之鸟类──在水边或甚至水中过得如鱼得水。
它们的祖先之中有一部份也是如此,例如海中的原始鸟类鱼鸟(Ichthyornis)与黄昏鸟(Hesperornis)。
然而,鸟类只是恐龙系谱树中的一个分支,而且显示非鸟类恐龙(non-avian dinosaur)生活在湖中或河中的证据相当罕见。
发现像泳猎龙这样具有适合游泳的骨骼的恐龙就意味着恐龙的栖地与生活方式可能比过去的认知更加多元。
换句话说,泳猎龙说明了「恐龙的生态区位有多么多元。
」研究共同作者,首尔大学古生物学家李永南(Yuong-Nam Lee)说。
泳者、行者,与两者之间的一切
在过去十年间,科学家逐渐怀疑有至少一类恐龙与水的关系紧密:棘龙科(Spinosauridae)。
这些掠食动物显然比其他掠食性恐龙更加倾向水栖生活,已经有数种解剖构造与化学方面的证据显示它们至少有时会出现在水岸并且猎捕鱼类。
有些研究甚至主张棘龙科家族中最大的成员,体型大如一台校车的棘龙属(Spinosaurus)恐龙是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的「河中巨兽」。
这些主张持续受到挑战,最近的挑战来自11月底发布于《eLif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文中认为比起追逐鱼类的泳者,棘龙更像是在陆地上伏击的掠食者。
2017年,一篇研究描述了另一种出土于蒙古的潜在「泳者」:骨骼奇异的哈兹卡盗龙(Halszkaraptor)。
虽然这只恐龙属于驰龙科(Dromaeosauridae)──伶盗龙也属于这个科──但是它却有着长且显然与鹅相似的脖子。
不仅如此,它满布神经孔洞的嘴喙显示它的颜面触觉良好,就像现代能在水中侦测猎物动向的鳄鱼一样。
当时首度描绘这副化石的团队认为它的怪异特征可能让它成为像当代的鹅或鸭一样的半水生泳者。
然而接下来数年间,有些科学家不认同哈兹卡盗龙可能为半水生动物,部分原因在于哈兹卡盗龙的胸腔化石保存状况并非好到足以辨识出关键特征。
这篇泳猎龙的新研究发现它与哈兹卡盗龙是近亲,因此协助厘清了后者的图象。
就结论而言,哈兹卡盗龙的胸腔同样呈流线型,这巩固了宣称这种奇怪的小恐龙真的与水有紧密连接的主张。
哈兹卡盗龙「无庸置疑地看起来像一只试图当鹅的伶盗龙……但是标本数只有一只。
」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汤姆.霍兹(Tom Holtz)说,他是泳猎龙研究刊登前的审稿人。
「显然数据源愈多愈好──现在有了另一个。
」
长脖子的多齿猎人
泳猎龙在2008年的韩国-蒙古国际恐龙考察(Korea-Mongolia International Dinosaur Expedition)期间第一次现身,而这支由27名成员组成的跨国团队在蒙古境内发现了将近200副化石。
那一年的8月26号,团队成员罗宾.西森斯(Robin Sissons)在赫敏察夫(Hermiin Tsav)地区看到一些骨头穿出岩石,该地区是蒙古南部一片化石藏量丰富的悬崖地带,年代大约介在6800万年前至7500万年前之间。
虽然他当时并不知道这具骨骸是什么,他还是将骨头复以石膏保护层,运回了实验室。
西森斯的发现和这趟考察所得的其他化石一起运到了韩国清理,稍后再被运回蒙古。
清理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化石上固着的岩石移除以后,一只保存精美的恐龙逐渐现形:一只有着非常长的脖子且口内长满细小牙齿的恐龙。
「我们立刻明白这只恐龙很重要。
」李永南说。
李永南的团队于数年之间在蒙古搜集了数百副化石,泳猎龙只是其中之一,所以清理工作断断续续花了很长时间。
然后一则重要公告让他们能更清楚地了解这具轮廓逐渐清晰的化石:2017年,哈兹卡盗龙面世。
前方水深
若将围绕着棘龙的热烈论战看作先例,泳猎龙可能也即将面临同样的争议。
然而目前为南加州大学博士候选人的古生物学家克尔斯汀.福尔莫索(Kiersten Formoso)对此表示不确定。
从她的观点看来,与巨大的棘龙相比,泳猎龙娇小的尺寸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它的半水生特征。
举例来说,他说:「如果你个子很小,就不需要带着充满空气的巨大肺脏潜水。
」
泳猎龙的面世只是个开端,后续仍要继续将它放置到恐龙世界中合适的位置并且增进我们对于善泳恐龙的了解。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马提欧.费布里(Matteo Fabbri)建议,既然泳猎龙的胸腔与企鹅和鸬鹚等现代的潜水鸟类相似,那么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泳猎龙的骨质密度。
在3月的一篇研究中,由费布里带领的团队说明企鹅、河马以及其他时常在水下觅食的当代动物骨骼都倾向有较高的密度,能在水中发挥压舱物的作用。
那篇研究也发现哈兹卡盗龙的骨头中空,和企鹅不同,而棘龙与其表亲重爪龙(Baryonyx)的骨密度高,符合长时间待在水中的生活情境。
不过目前已经确知的是,泳猎龙在水边努力营生的时候遵循了和众多亲戚不一样的演化路线。
对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霍兹而言,泳猎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例证,提醒我们关联紧密的物种会走向迥异的演化方向,就像现在啃骨噬肉的斑鬣狗(spotted hyena)与咀嚼昆虫的土狼(aardwolf)也是近亲。
「就算你属于驰龙科,也不代表你就非得成为像伶盗龙那样的掠食者,」他说:「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家族──只是在不同的路径上(追求)相异的演化趋向。
」
格陵兰鲨在加勒比海出没
但新研究显示,它们在全球深海的冰冷区域可能比先前以为的分布更广。
PHOTOGRAPH BY FRANCO BANFI, NATURE PICTURE LIBRARY研究人员德凡希.卡萨纳与同事在贝里斯格洛弗礁抓到这只睡鲨──几乎能确定是格陵兰鲨。
这是睡鲨在加勒比海西部出没的首次纪录。
PHOTOGRAPH BY DEVANSHI KASANA,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ANNIE ROTH 编译:涂玮瑛):神秘的深海北极鲨鱼在加勒比海出没!研究人员在贝里斯沿岸海域发现一只格陵兰鲨(Greenland shark),显示这种鲨鱼可能比我们先前以为的分布更广。
大多数鲨鱼的生活依然笼罩在谜团里,格陵兰鲨也不例外──但我们近期的发现非常特殊。
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古老的北极动物能存活400年以上,而且经常因为附着在它们角膜上的寄生虫而失明。
虽然它们的主食是鱼类和鱿鱼,但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会吃哺乳动物的尸体,例如马、驯鹿,甚至是北极熊。
最近一次的惊奇事件发生在2022年春季,当时科学家在加勒比海西部发现一只格陵兰鲨,那里离我们所知的格陵兰鲨栖息范围有数千公里远。
虽然科学家研究这些鲨鱼时,早已学会准备好面对意料之外的事,但这次目击事件仍然令人震惊。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一名博士候选人德凡希.卡萨纳(Devanshi Kasana)说:「这让人既惊讶又兴奋。
」她和贝里斯的捕鱼团队在一次鼬鲨(tiger shark)标记考察中意外捉到这只格陵兰鲨。
他们的发现于7月发表在《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期刊上。
虽然卡萨纳无法采集DNA检体来确认这只鲨鱼的身分,但它的照片让鲨鱼专家相信,它最有可能是格陵兰鲨。
这次奇异的目击事件使人开始怀疑格陵兰鲨真正的分布范围,原本大家都相信它们只栖息在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
意外目击这次目击事件发生在贝里斯南部沿岸海域,靠近全世界第二长的堡礁。
当时卡萨纳把一条多钩长线放进格洛弗礁(Glover’s Reef)边缘的深海区,格洛弗礁是一处部分沉没的环礁。
她的目标是捕捉和标记鼬鲨,以便研究它们的行动及生态学。
目击当天的天气狂风大作,考察团队已经在考虑放弃行动,但接着他们开始收回渔线。
帮助卡萨纳进行研究的渔民之一赫克托.马丁尼兹(Hector Martinez)说:「我们马上就知道渔线上有很重的东西。
」连接渔线的液压式卷线器拼尽全力将钓到的东西拉到水面。
经过两小时的对抗,这只鲨鱼终于现身了。
起初卡萨纳和考察团队不确定他们见到的动物是什么。
她说:「那只个体来到水面时,即使我们所有人加起来有多年的捕鱼经验,还是认不出它是什么动物。
」她当时认为或许是六鳃鲨(six-gill shark),全世界的深海水域都可以找到这种动物。
她将这只鲨鱼的照片寄给她的博士学位指导教授:佛罗里达州莫特海洋实验室与水族馆的主任狄米恩.查普曼(Demian Chapman)。
查普曼说这不是六鳃鲨。
根据他的判断,这可能是格陵兰鲨。
远离家园?这些体型巨大的鲨鱼体长可达7公尺,体重可达1.5公吨。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格陵兰鲨会猎捕海豹、鱼类和鱿鱼,但它们主要以腐食为生,而且会吃掉沉到海床上的大型哺乳动物遗骸。
科学家最近将格陵兰鲨称为世界最长寿的脊椎动物。
科学家估计它们可以存活400年以上,而在2016年,格陵兰沿岸海域发现一只272岁的个体。
科学家可以对格陵兰鲨眼睛中心的组织进行放射性碳定年法,借此确认它们的年龄,因为那个部位是由鲨鱼出生时形成的蛋白质所构成。
格陵兰鲨是北冰洋最大的鱼,也是当地全年唯一出没的鲨鱼。
科学家不太确定它们的族群等级,但认为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认为它们属于「易危」物种。
虽然格陵兰鲨有时会在浅海现身,但它们可以生活在2200公尺深的水域,并忍受介于摄氏零下2度至正7度之间的温度。
格陵兰鲨属于睡鲨(sleeper shark),而睡鲨很适应寒冷海水的环境。
它们会缓慢行动来保存体力,它们的组织含有高浓度类似防冻剂的化学复合物,能防止冰晶凝结。
这些适应特征使它们即使在最冷的北极海域都能存活。
因此,尽管睡鲨曾在接近赤道的区域出现过几次,但在贝里斯发现一只睡鲨仍然令人意外。
非营利保育组织Oceans North的北极渔业专家布琳.迪瓦恩(Brynn Devine)说:「在热带地区目击一只格陵兰鲨的纪录非常珍贵。
」迪瓦恩说:「我们不怎么了解它们在极区以外的分布状况。
我们正在从这类观察活动中对这些鲨鱼有更多认识〔……〕但关于这个物种,我们依然有一些还没解决的知识缺口。
」尽管加勒比海的深海区离北极很远,却也非常寒冷──而且显然极为适合这些动物生存。
卡萨纳说,包括格陵兰鲨在内的睡鲨确实有可能栖息在世界各处的深海。
不过,这类目击事件很少发生。
「我们不太了解加勒比海的深海区。
」鲨鱼生物学家兼《世界鲨类》(Sharks of the World)的作者大卫.伊伯特(David Ebert)说:「幸好这位学生能够拍到这只鲨鱼的照片,否则我们可能不知道它在那里。
」虽然卡萨纳和她的团队当天捉到的鲨鱼不是她原本想捉的,但她很高兴自己可以记录到这只鲨鱼在那片区域出没。
贝里斯政府最近宣布三处环礁(包括格洛弗礁及其周围的深水域)是鲨鱼保护区。
卡萨纳说:「我们非常高兴能遇到这么特别的事。
」她补充说,她希望这项发现将会「协助保卫任何在格洛弗礁水域漫游且尚未被人发现的生物」。
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有五个国家共同管理
之所以被人们称当作海,因为以下几个真相:1、 面积前面已经提到了,里海当作湖泊它的占地面积大的有点过分,竟然比日本的国土还要大一些,因此在称呼上被人们叫做了海。
2、 颜色虽然是内陆咸水湖,但是水体的颜色和大海相同,都是蔚蓝的一片水域。
3、 沙滩相比于湖来说,里海不仅大而且还拥有沙滩,也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水域了。
因为上面这些真相,因此这片内陆湖被人们用海来称呼。
里海整体像字母S型,宽度在320公里左右。
海岸线的长度就有7000公里,这在湖之中来说非常的特殊了。
之所以形成这样不同的水体,那是因为里海曾经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在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后,大陆的板块运动让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了现在的内陆湖,所以里海的颜色、沙滩等等都与大海相似,也是人们叫它为海的真相。
另外,在里海当中的也存在着很多物种,并且与地中海里的物种非常相似。
里海的水面要比正常的海平面低28米左右,平均的深度有180多米。
由于湖底深浅不一,因此湖水的深度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其中北部水深最浅,在6米左右,南部最深,在1000多米左右。
在周围有众多的海湾,比如说曼格什拉克、哈萨克等等。
当作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有很多的河流注入到这里,比如人们都熟悉的伏尔加河等总共130多条河流注入到这里。
当作旅游地点来说,里海的风光也相当不错,尤其是秋季的时候,天高气爽的季节应该到里海这里看看,拥有海洋的特性,却因为地质的真相成为了内陆湖,这种感觉相当的新鲜,大家对于里海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