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的意义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2-11-02 点击数:
简介:辽沈战役的意义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

【菜科解读】

辽沈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在于: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辽沈战役胜利最大功臣是谁?

47年的冬季攻势后,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敌人已被孤立在几个主要城市,已经没有小仗可打了,47年底和48年初,毛泽东和林彪开始考虑抑留敌人在东北全歼的计划,很快取得共识。

但抑留的方法和如何歼灭敌人,在48年春天,毛林有了分歧。

在48年春天是否已经具备与敌人展开决战的条件呢?东野的攻坚能力是否能够很快的攻下十几万人把守的大城市呢?一个纵队是否就能挡阻敌人的十几万援兵呢?还没有!那时东野主力如果能一次在运动战中消灭5-10万就已经算是大胜利了。

长春的敌人在1948年春天是否就会象秋天那样不用打就投降呢?不可能!事实是那时长春的敌人还很嚣张!而我方力量还不够强大,还没有从冬季攻势中恢复元气,新组建和正在组建中的部队战斗力还不强,各种战略物质还没有开始准备。

如果在1948年春天我军主力南下,长春的敌人就可以在沈阳敌人的策应下突围,与沈阳的敌人合为一股,使沈阳的敌人又多出10万。

如果廖耀湘兵团不是10万人而是变成15-20万人,它就不会象在19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中那样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按蒋介石的命令东进夹击林彪于锦州城下。

傅作义也不会糊弄蒋介石,

只派点兵去偷袭西北坡,

而是会全力援救东北。

在48年春天东野的攻坚能力还不够强,不可能31小时就攻克13万人把守的锦州!可见在1948年春天,战略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至少不如在48年秋天打对我有利!也不可能打出在48年秋天才能打出的结果(历时52天消灭敌人47.5万)!既然决战的条件还不成熟,那么应该选择那一个方案呢?

在48年春天包围长春,可以抑留敌人在东北,但不会爆发决战,最多只可能与长春和沈阳来援之敌同时进行战斗,这样的战斗以东野当时的力量,是可以承受的,对我是有利的。

毛泽东在1948年春天提出南下锦州,只是出于抑留敌人的考虑,他并没有考虑此时立即与敌人展开决战。

但如果在48年春天南下打锦州,就很可能演变成东北决战。

敌人可在长春,沈阳,锦州和葫芦岛等方向同时与东野决战,最后胜利是谁很难说,对我是不利的,就这一点来说,毛泽东开始考虑是不如林彪周密的,但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并且认识到“先打长春比打其他地方有利”,说明他还是能接受正确意见的英明统帅。

因此,在1948年春天关于“打长春”和“南下”的争论以毛泽东赞同林彪的意见而结束!

现在对辽沈战役的平述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拿下锦州就关闭了东北大门,实际上拿下锦州后国民党还可以从营口逃跑。

而当时东野还没有力量同时拿下锦州和营口,只能先拿一个。

国民党如果决心跑的话,可以趁林彪集中兵力打锦州时,沈阳30余万兵马从营口全力逃跑,是可以跑掉不少的。

只是当时国民党仍过高估计自己,不愿意接受在东北的失败选择全身而退,结果造成更大的失败。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也是犯了类似错误。

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失败用现在股市上的话说是由于蒋介石“只会做多不会做空,不懂得停损割肉”造成的后果。

正因为拿下锦州并不意味着就关闭了东北大门,打的过早要冒很大的风险与敌人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展开决战,但打迟了也可能促使敌人决心从营口逃跑,所以打锦州的时机选择就非常重要。

林是前线指挥者,百万人的生死悬其一念之间,这种慎重是绝对正确的!

现在一些人批评林彪在辽沈战役的决策,认为林彪考虑的太多了,没有他们果断,一个个好象都英明的很。

其实只能说明他们是只会纸上谈兵的“马后跑”、“事后诸葛亮”,太浅薄了!

半年后林彪于1948年7月22日主动提出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放弃打长春而南下:“东北主力到8月中旬时,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毛泽东立即表示“同意”。

因为在48年春到48年秋这半年时间,四野战斗力有了大幅提高,四野又组建了5、11、12叁个纵队和若干个独立师,并开展了大练兵!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的提高,特别是攻坚能力大幅提高。

而敌人士气低落,长春敌人已不可能突围,已具备与敌人决战的条件。

此次南下作战最后在林彪随机应变的指挥下演变成了辽沈战役,毛泽东与林彪此时在“南下”的意见上是一致的,并没有什么争论。

#p#分页标题#e#

现在一些人把林彪与毛泽东在48年春天的争论,说成是毛泽东与林彪在48年秋天辽沈战役中的争论,离开时间去谈论打锦州与打长春的哪个是关键,哪个更高明,其中一些人是思维混乱和无知,而另一些人却是有意混淆时间概念,是别有用心的。

毛泽东要林彪在48年春天“南下”就象他要求粟裕在半年前带4个纵队过长江一样并不正确!因为时机选择不正确!离开时间去谈论战略战役指挥是可笑的!但也不应该去指责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只是在战役酝酿阶段提出的一种供前方指挥员参考的意见,并不是他的成熟决定。

1948年秋天的辽沈战役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进行的,敌人处在一种又想打又想逃、举棋不定、犹豫不绝的特殊情况下,是一个特殊的结果。

而选择这个绝佳时机的人就是林彪,毛泽东对林彪的选择是支持的,所以他也有功劳!半年前林彪主张打长春时,其他人包括毛泽东是“同意”。

半年后林彪于48年7月22日主动提出放弃打长春而改为“南下”时,毛泽东也是“同意”。

虽然期间因葫芦岛情况变化,林彪对整个计划又反复考虑,并同时发了“请示电”,但在毛回电前就重新下了决心,毛泽东的“批评电”对作战根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现在有人说林彪这封电报时要求打长春的,这是歪曲。

林彪在电报中只是对在坚持打锦州和回头打长春的利弊做了分析,表示自己正在考虑中,并请毛泽东指示。

并没有说应该回头打长春!有人说林彪这封电报是瞒着罗融桓,刘亚楼发的,并经过他们的斗争才改变的,这也是胡扯!据林彪当时的秘书潭云鹤回忆,这封电报与以往其他电报一样,是由林彪口述,并经罗融桓、刘亚楼签字后发出的。

但发出后,他们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各自都进一步思考,因为这仅是一封请示电并不是决定。

经过思考,刘亚楼首先找罗溶桓,他们又去找林彪,而林彪此时也已有了主张,所以当他们再在一起时,很快形成了共识)。

前面讲过,毛泽东在1948年春天提出南下锦州,只是出于抑留敌人的考虑,他并没有考虑此时立即与敌人展开决战。

事实上直到9月12日辽沈战役发起的前5天,毛泽东也没有要进行战略决战的打算。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发出的战役指示中分配给林彪的当年歼敌任务是:“要求你们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灭卫立煌、傅作义两军三十五个旅左右(七月杨成武已歼一个旅在内),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

”分配林彪部当年的任务是配合聂荣臻部歼敌35个旅,这无论从歼敌数量还是从作战目标来看都与后来的实际战果相差甚远,说明毛泽东到了1948年秋天时,最初的设想也仅是歼灭锦州地区北宁线之敌,伺机吃掉傅作义一部,并没有全歼东北守敌,举行战略决战的计划。

最后之所以能全歼东北敌军于一役,是在战役开始前林彪有意识的战役组织和在战役进行中随机应变的结果。

林彪是个有才能、有主见的人,他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图去打仗。

从林彪对敌人东西两路夹攻所采取的有区别的战役组织中就可以看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往东打去消灭傅作义的部队,而是把战役的重心和目标锁定在消灭西进兵团--廖兵团,而歼灭廖兵团就意味着歼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全东北。

林彪在东面用4纵,11纵进行“阵地防御”,这种打法显然仅是要堵住东进兵团,但不是要消灭它。

但在西面却不是死堵,林彪在廖兵团侧后部署3个纵队进行“运动防御”,是一种诱敌深入,随时准备断敌退路消灭廖兵团的部署。

打东进兵团由2兵团司令程子华指挥,而打西进兵团的三个纵队由林彪本人直接指挥,从这种指挥关系也可以看出林彪战役的重点是西进兵团。

此时,林彪的战略意图是,如果廖兵团来的快,林彪就“先打援(消灭廖兵团),再攻城(打锦州)”。

如果廖兵团不敢来,就先拿下锦州再依据情况变化决定下一步行动。

林彪的战略部署和战役组织与毛泽东的意图明显不同。

毛泽东此时的战役意图是歼灭锦州和东进兵团,还没有全歼东北敌人为一役的决战企图。

廖耀相如果敢来攻,林彪可以命令廖兵团侧后的三个纵队立即“关门”,集中兵力先消灭他。

林彪在总结四平攻坚战失利的教训时,列在第一位经验的就是应该“先打援,再攻城”。

不过廖耀湘比张灵甫聪明的多,不冒进,否则,辽沈战役第一个被消灭的将是廖兵团。

廖兵团不敢动,怕落入林彪的包围圈是个聪明的举动。

廖耀湘的如意算盘是等到林彪与锦州的范汉杰集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打到精疲力尽时再猛扑过去!他想重演解四平之围的一幕。

他没有想到,

#p#分页标题#e#

林彪在总结四平攻坚战失利的教训时,列在第二位的是“攻坚战术研究的不够”,在林彪的调教下四野的攻坚能力已经今非昔比。

总攻发起31小时后,锦州就被拿下。

如果廖兵团积极援助锦州,最大的可能是还没有到锦州,锦州就已被攻克,攻锦共军主力立即再打主动来送死的廖兵团,省去了日后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的过程。

因此,廖兵团在那里徘徊不前,实在不能说廖耀湘无能,而是林彪“太狡猾”,不要说换一个人,就是换个神仙来指挥,他面对林彪这样的部署,又有什么好办法?

但廖耀相再狡猾,廖兵团也是“逃的了初一,过不了十五”。

林彪的这一部署为日后消灭廖兵团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在锦州解放后,毛泽东在10月14日,17日的电报中说:“宜打锦胡,宜在15天左右以后即行作战,先打锦西,后打葫芦岛,

争取11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毛泽东要林彪去打锦葫的东进兵团,这是他9月7日电报中“歼灭锦州地区北宁线之敌,并攻占北宁线上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的战略继续,这说明,到此时毛泽东也还没有一战全歼东北守敌的打算,甚至还没有看懂林彪的战役意图究竟是什么。

蒋介石就更差劲了,他认为林彪在锦州与范汉杰兵团和侯镜如兵团已经打的元气大伤,要廖耀湘乘机去收复锦州,蒋介石简直就是要廖兵团主动去送死。

卫立惶要廖兵团回沈阳,但廖耀湘的战场感觉比较好,认为林彪主力虽然疲劳有损失,但元气还在,不敢贸然上前。

有人说廖兵团此时应该立即向营口逃跑,但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

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林彪的兵锋下一步将指向何方。

如果廖兵团立即向营口逃跑,林彪就可能真的按毛泽东的想法去打东进兵团,在这种情况下廖兵团莫名其妙的向后跑,不去执行蒋介石乘机收复锦州命令,就是十分滑稽可笑的愚蠢行为了,老蒋还不毙了他?因此在林彪的意图未明时,廖耀湘不可能立即向后跑。

但是应该承认,廖耀相战场感觉非常灵,在林彪动作前他已经感觉要大祸临头了,于是断然决定,不顾蒋介石和卫立惶的命令,立即出营口,表现是很出色的。

在淮海战役中,如果黄伯涛,黄维、杜律明有廖耀相这样的勇气和判断力,也不是哪个结果了。

不过,廖耀相虽然已经决定出营口,但在行动上还不能公然对抗蒋介石的命令,毕竟林彪下一步要干什么他并不知道,只能假意攻黑山,实际向营口“转进”,他既要欺骗林彪,也要欺骗蒋介石,想一箭双雕,十分狡猾。

但“狐狸在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就是怎么个“假动作”,林彪也不许他做。

林彪的眼睛始终盯着廖兵团,当他发现廖耀湘兵团在新立屯一带徘徊不前,有可能实现歼灭廖兵团以及一战解放全东北的战役企图,于是林彪改变了毛泽东要他打东进兵团的方案,毛泽东显然忽然认识到林彪的正确,从中央到东野迅速形成共识,攻锦主力不休整连续作战直扑廖兵团而去遂行辽西会战,原先林彪有意识的在廖兵团侧后布置的三个纵队终于派上了大用场,立即到沈阳营口方向切断廖兵团退路。

至此1948年秋天的“南下作战”最终才演变成了全歼东北敌军于一役的“辽沈战役”。

消灭廖兵团,看上去是似乎很偶然,但如果不是林彪在一开始就违背毛泽东的意图把战役重心放在求歼廖兵团,在廖兵团侧后部署3个纵队进行“运动防御”,在战役过程中又始终把目光盯着廖兵团,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偶然”的结果?林彪的很多战役指挥都是这样,看上去似乎是即兴之作,是偶然的机遇。

但深究原因,都是林彪深思熟虑认真筹划的必然结果。

机会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真的天上掉下来馅饼,对于没有准备的人,不仅吃不到馅饼,还可能被馅饼砸死。

因此,整个辽沈战役指挥,无论在战略指挥还是在战役指挥,起主要作用的都是林彪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从辽沈战役的指挥演变可以看出,毛泽东确实是个会打仗的政治家。

如果与一般的军事家相比,也是个出色的军事家。

但如果与林彪相比,毛泽东显然不及林彪。

毛泽东作为统帅的才能主要是会用人,会决策。

会用人,就是能够认识一个人究竟有多大本事,能从众多将帅中识别谁是真正的人才。

会决策,就是总能够从众说分云的意见中选择正确的意见。

一个领袖不可能什么都懂,都很精通,但领袖却需要对很多问题进行决策。

作为一个领袖特别需要的就是能够从众多的意见中选择正确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决策。

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多次不惜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纳林彪的指挥,就是他这种才能的具体体现。

但毛泽东也是个会指挥打仗的统帅,否则他怎么能知道林彪意见是否正确,总是同意支持林彪的正确意见?如果毛泽东也象现在的一些“诸葛亮”那样,自己狗屁不通、根本不会打仗,却自以为是,总是对林彪持否定态度,怎么可能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简介?辽沈战役爆发原因是什么

#p#分页标题#e#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2]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

蒋介石急调北宁县华北“剿总”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

辽沈战役的战争结果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

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

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历史评价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

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

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

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

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辽沈战役简介?辽沈战役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

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

战后,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扩展资料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

#p#分页标题#e#

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

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

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

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沈战役

种子蕨植物“中华叉羽叶”在中国华南的新发现及意义

图2. 采自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中华叉羽叶标本,示小羽片顶部的种内变异性特征图4. 晚三叠世中华叉羽叶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叉羽叶属(PtilozamitesNathorst)是早中生代的代表性种子蕨植物,在晚三叠世多样性达到最高。

自1878年建立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然而,由于化石标本保存条件及形态特征认识的限制,对该植物的分类属性尚有争议,一些欧洲学者主张将其并入另外一种种子蕨植物枝羽叶属(Ctenozamites)。

该属在中国的研究历史首次开始于徐仁先生1950年命名的中华叉羽叶(Ptilozamiteschinensis)。

该植物最早发现自我国湖南,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指示意义。

由于过去缺少完整标本和角质层解剖构造技术,中华叉羽叶被欧洲学者并入到假篦羽叶属(Pseudoctenis)。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导师王永栋研究员和祝幼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张筱青博士、鲁宁博士、李丽琴博士,以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团队合作,对新近发现自中国华南的中华叉羽叶植物化石新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并据此深入分析了其化石记录和时空分布特征。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古植物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新发现的化石标本采集自四川广元和广东花都地区的晚三叠世瑞替期地层,距今约2.03亿年左右,保存有二次羽状复叶和角质层微细构造。

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华叉羽叶新材料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已报道的叉羽叶属化石信息,否定了此前欧洲学者将中华叉羽叶归入到假蓖羽叶属(Pseudoctenis)的观点,并对其形态特征和角质层构造进行了补充修订。

新材料还揭示出中华叉羽叶小羽片顶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内变异性,表现出或呈钝圆或具有2–4个的小锯齿(图1,2);表皮细胞呈矩形且排列规则,双面气孔型,但以气孔下生为主,气孔器单唇型,保卫细胞明显下陷,为4–7个副卫细胞环绕(图3)。

研究团队还对中国已发现的叉羽叶属植物化石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全面评估,提出中华叉羽叶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蕨叶形态,这对于认识和探究该植物的形态及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植物化石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人员认为中华叉羽叶具有重要的地层时代指示意义(图4)。

该植物仅局限分布于中国晚三叠世的南方植物区,且在瑞替期最为繁盛,至今未在其它年代地层和地区有确凿的化石记录。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和自主项目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Yuanyuan Xu, Mihai E. Popa*, Xiaoqing Zhang, Evelyn Kustatscher, Ning Lu, Liqin Li, Jianli Zeng, Tingshan Zhang, Yongdong Wang*, 2022. Ptilozamiteschinensis (Pteridospermopsida) from the Late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with considerations on it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304: 104727.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2.104727.

轮回村?轮回的意义是什么呢?

轮回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具有一定特殊的意义,许多人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我们根本看不到生命完整的流逝轨迹。

曾经有一个轮回村在网上广为流传,因此很多人就十分好奇轮回村是真的吗?

加入收藏
               

辽沈战役的意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