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历史上著名的传国玉玺今何在?这些地方或许藏着答案!

【菜科解读】
前不久韩国国立故宫博物馆向外界展示了珍藏着有500年历史的国宝级文物用汉字刻写的朝鲜王世孙印,让韩国人兴奋不已,为自己的国家历史文化悠久而自豪。
但是就韩国展示的这个朝鲜王世孙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值一提,如果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威、最为神秘的传国玉玺能现世,那估计带来的将是震撼世界的效果。
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皇帝使用的印章,其代表象征着皇权天授,正统的合法性,历代想当皇帝者,无不想得到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打造,秦始皇统一中国并自创皇帝称号,他为了让后世都知道自己的功绩,于是就让丞相李斯找人打造了传国玉玺。
甚至秦始皇为了彰显皇权的独一无二,他规定朝臣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称印,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并且还规定只有皇帝能用玉打造印玺,其他任何人不能用玉造印。
关于传国玉玺的材质,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始皇灭赵国之后得到和氏璧,是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
其实这属于是误传,按照史料记载,和氏璧是一种圆形玉器,中间有一个圆孔,璧身叫肉,壁空叫好。
因此和氏璧是类似于圆盘似的圆形中空造型,它的形状要比圆盘略厚一些,但是也不足以打造底座极厚的传国玉玺。
所以和氏璧打造传国玉玺是民间误传,在真正的史料《册府元龟》和《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中记载,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派李斯寻找上好的蓝田玉所打造。
按照史料记载,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按照秦朝时期的尺寸,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换算下来,传国玉玺大概有9.24厘米见方,大小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吃的汉堡包那么大。
传国玉玺上面的印钮是五条蟠龙,下面是很厚的正方形底印。
传国玉玺的正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意思就是说皇权是上天赐给皇帝的,上天会保佑国家强盛兴旺,永不衰亡。
虽然传国玉玺上面的话写的很不错,但是没有一个王朝永远兴盛,永不衰亡,朝代更迭都是正常之事,所以传国玉玺也随着朝代更迭颠沛流离。
最初的时候秦始皇本人就把传国玉玺整丢了,当初传国玉玺造好之后,秦始皇十分喜欢,走到哪都要把它带身上,而秦始皇很喜欢旅游。
因此,在公元前219年时,秦始皇到楚国故地旅游,他乘船去洞庭湖上游玩。
结果突然洞庭湖起了大风,要把秦始皇的坐船掀翻,危急时刻,秦始皇身边的侍从建议把传国玉玺扔到洞庭湖里祭龙王可保平安。
于是秦始皇就听从建议,把传国玉玺扔进了洞庭湖里,说也巧合,很快洞庭湖便风平浪静,秦始皇这才得以安全上岸。
这个事现在看来是不是很扯,其实很可能是秦始皇自己在游船时不小心把传国玉玺掉到了洞庭湖里,可是秦始皇又不能对外说自己把传国玉玺整丢了,要知道传国玉玺是天授皇权,传国玉玺被秦始皇整丢了,那不意味着秦始皇这皇权要被老天收回去了,所以秦始皇只能对外称用传国玉玺祭龙王了。
所以秦始皇在世时传国玉玺就丢了一次,不过按照史料记载,在秦始皇整丢传国玉玺八年之后,又一个神秘人不畏艰险从洞庭湖里帮秦始皇把玉玺打捞出来,并献给了秦始皇。
不过按照史料记载,献上传国玉玺的人名字没有记载,是哪的人也没记载,整个一三无人员,献上玉玺后就神奇消失。
要知道即便随着历史发展,洞庭湖的面积不断在缩小,可是就算是现今洞庭湖水面面积还约2579.2平方公里,面积可谓是非常大,不仅大,而且水还很深,现今洞庭湖总容积220亿立方米。
#p#分页标题#e#而在秦始皇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要比现在的面积还要大得多,在那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打捞技术,就算是秦始皇在丢传国玉玺时,刻下了记号,都早已沉入湖底,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打捞技术,这个神秘人如何从这么大还这么深的洞庭湖找出一个小小的传国玉玺。
所以神秘人向秦始皇归还传国玉玺很可能是秦朝政府当时编造的一个神话而已,为的是安抚民心,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的皇权是上天所授,无论如何传国玉玺都能再回到他手上。
后来的史料记载也印证了传国玉玺重回秦始皇手上就是编造的神话,在传国玉玺回到秦始皇手上三年之后,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陈兵灞上,秦三世子婴手捧传国玉玺向刘邦下跪请降。
而刘邦得到传国玉玺之后,按照史料记载却发现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并不是当初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这也最能说明传国玉玺回归秦始皇完全是编造的神话而已。
秦始皇很可能是晚年为了巩固统治,又造了一块玉玺,然后他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话不满意,然后又重新编了一句受命于天,既寿且康的话,象征着他晚年想长生不死的意愿。
不过传国玉玺是不是当初那块并不重要,刘邦看重的是秦三世子婴投降的过程,刘邦得到传国玉玺,就代表着他得到了天授皇权。
所以刘邦在攻杀楚霸王项羽统一中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他就把子婴当初献出来的传国玉玺定名为汉传国玉玺。
刘邦也和秦始皇一样很喜欢这块传国玉玺,走到哪都要带到哪,然后一代一代传给后世子孙。
虽然刘邦很喜欢,但是他的子孙后代并不喜欢把传国玉玺带在身上,毕竟谁愿意没事装个那玩意在身上,多硌得难受啊,此后汉朝皇帝都会把传国玉玺放在宫廷御书房中。
时间拨转到西汉末年,汉平帝刘衎去世后,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王莽已经准备篡位,但时机不成熟,因此王莽自称假皇帝摄政,册立年幼的皇子刘婴为皇太子,王莽与朝臣约定摄政到刘婴成年即归政让其登上皇帝之位。
由于刘婴年幼,王莽只是摄政,因此传国玉玺由皇太后即王莽的亲姑姑王政君掌管,后来王莽要篡汉建立新朝,于是就派人到姑姑王政君那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很生气,痛骂王莽是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的白眼狼,最后王政君无奈之下气愤地将传国玉玺砸到地上,摔碎了一角,王莽很是爱惜的派人用金子补上了这一角,因此自王莽之后,传国玉玺就变成了玉镶金材质。
不过按照史料记载,王政君当初摔碎的一角是传国玉玺印钮上的一条龙尾巴,并不是现今影视作品或者人们想象中的摔得是底座一角。
王莽死后,传国玉玺先后又落到更始帝刘玄和赤眉军拥立的建世帝刘盆子手中,最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中国,刘盆子向刘秀献出传国玉玺投降,传国玉玺又继续传承下来。
东汉末年爆发十常侍之乱,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后来西凉军阀董卓带兵到洛阳平定了十常侍之乱,废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而把持朝政,引起了天下各路军阀不满,于是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而董卓被迫逃离洛阳。
第一个攻进洛阳城的是军阀孙坚,他带人进入洛阳的宫廷后,在宫中一处井里打捞出了一具宫女尸体,而宫女尸体上挂着一个小袋子,这个小袋子里面装的正是传国玉玺,就这样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里。
因此孙坚就有了皇帝梦,认为天授皇权,自己要当皇帝了,他很高兴,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悄悄把传国玉玺交给妻子吴氏保管。
后来孙坚战死,他的儿子孙策为了重振孙氏家族基业,拿传国玉玺从孙坚的老上司袁术那换了兵马去开创基业。
#p#分页标题#e#于是传国玉玺又到了袁术手中,袁术也就有了称帝的想法,结果后来袁术称帝遭到各路军阀围攻,最终袁术败亡。
在袁术死后,他的手下就带着传国玉玺向曹操投降,当时的曹操是东汉丞相,挟天子令诸侯,所以这么一算这传国玉玺也算是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并让汉献帝亲自向他献上传国玉玺,就这样传国玉玺来到了曹丕手中。
称帝之后的曹丕为了彰显自己登基的合法性,特意命人在上面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玉玺八个字,用来证明魏国得国是汉朝禅让,并非强抢而来,魏国是具有合法性的。
基于曹丕这种操作,于是在公元260年时,魏国权臣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司马炎又命人在传国玉玺上面加了大晋受魏传国玉玺八个字,这也算是有样学样吧。
公元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因此得到了传国玉玺。
公元330年,石勒灭前赵建立后赵政权,于是又得到了传国玉玺,石勒为了证明自己天命所归,又命人在传国玉玺上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这时候传国玉玺身上已经被刻字刻的满满当当了。
此后历经五胡乱华、南北朝大混乱时代,政权更迭频繁,传国玉玺也屡次易主,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传国玉玺才来到了隋朝宫廷。
不过这一次也只是短暂的停歇,隋朝二世而亡,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权臣宇文化及弑杀后,杨广的妻子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逃往漠北投奔突厥,就这样传国玉玺在隋末时期来到了草原上。
一直到公元630年,统一全国的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李靖攻灭了突厥,萧皇后带着孙子杨政道向李世民献上传国玉玺,至此传国玉玺归于大唐。
李世民曾经十分渴望得到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登基继位的合法性,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前,李世民曾自造了很多玺印,直到传国玉玺到来之后,李世民把所有自造的玺印全部收起来,从此只用传国玉玺。
在女皇武则天时代,由于武则天晚年特别害怕死字,而玺字与死字发音相近,因此武则天就把玺改为宝,此后宝字称呼被历朝历代传承延续下来。
传国玉玺在唐朝安稳了很久,不过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又开始颠沛流离,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场时,是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手中,当时后晋建立者石敬瑭联合契丹围攻后唐,李从珂被石敬瑭与契丹联军打败,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从珂带着妻子儿女和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随即李从珂点燃了玄武楼,他全家以及传国玉玺都葬送在火海之中,从此之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
这里要说一下,玉的熔点是1700°,这个温度是很难达到的,古代烧制瓷器的窑都达不到这个温度,更何况是露天火场,所以李从珂举家自焚未必能焚毁传国玉玺。
不过虽然玉的熔点非常高,但是玉在高温情况下内部结构会被破坏,会使裂痕增多,因此传国玉玺可能当时是被烧裂了,或者被烧黑了,最终被人忽略掉了。
此后各个统治者都会自造传国玉玺,这也让传国玉玺层出不穷,像石敬瑭按照传国玉玺自造的受天明命,惟德允昌;后周太祖郭威更是一口气造了两块,一块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另一块是皇帝神宝;宋太祖赵匡胤则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赵祯登基后制作了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p#分页标题#e#可以说不到百年时间就出现了很多高仿传国玉玺,而且在五代十国之前,三国、五胡乱华、南北朝这些乱世时期,更是有数不胜数的仿造传国玉玺,不过这些所有包括后来宋朝制作的传国玉玺的意义和影响加起来都不及当初秦始皇留下的这颗传国玉玺,因此历代皇帝想让自己的皇帝之位更具合法性,都会努力去寻找正统的秦始皇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
在宋哲宗时期,有一名叫段义的农民在耕田时,在地中发现了陪着李从珂葬身火海的那枚传国玉玺,于是献给了朝廷,后来经十三位博学多识的大学士鉴定,认定这枚传国玉玺就是当年秦始皇传下来的那枚。
于是传国玉玺再现人间,不过不久之后,公元1126年,北宋被金国所灭,徽钦二帝都被金国人掳走,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所得。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后来蒙古人攻灭了金国,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却始终没找到传国玉玺。
一直到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居然在闹市被人当街售卖,于是被元朝宰相伯颜派人收走。
此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蒙元政权,元朝被徐达打的惨败跑到漠北,朱元璋曾给徐达下令,要求徐达务必要从蒙古人手中找回传国玉玺,不过徐达虽然大胜元军,却一直没能找到传国玉玺。
由于朱元璋对传国玉玺的重视,所以此后明清时期民间都十分热衷于鼓噪传国玉玺现世的话题,但是这些传国玉玺大多是仿造的赝品。
在明孝宗朱祐樘时期,还有人向明孝宗进献传国玉玺,不过明孝宗当场就看出来这是赝品仿造的。
后来清太宗皇太极攻灭了北元林丹汗,在林丹汗死后,林丹汗的妻子娜木钟带着北元传国玉玺改嫁皇太极,因此皇太极号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此后传国玉玺被收藏于紫禁城之中。
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史料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喜好考古见证,他曾亲自组织一些博学多识的人鉴定了皇太极收藏的传国玉玺,最后连乾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枚传国玉玺并非秦始皇流传下来的那枚,而是地道的赝品假货。
乾隆为了遮掩太祖父皇太极被假传国玉玺糊弄的尴尬,乾隆对外称该玉玺虽然属于是赝品,但品相很好,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也无伤大雅。
此后这枚传国玉玺被存放于沈阳故宫之中,清朝灭亡后不知所踪。
至于清朝制定的传国玉玺,在1924年时,西北军冯玉祥派遣部将鹿钟麟将清末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鹿钟麟驱逐溥仪时还曾找他索要清朝的传国玉玺,但当时清朝的传国玉玺就已经不知所踪。
至此随着封建王朝彻底覆灭,不论是秦始皇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还是清朝后来仿制的传国玉玺全都不知所踪。
所以最早秦始皇打造的传国玉玺应该是沉入到了洞庭湖底,而后来流传最久的玉镶金传国玉玺很大概率是在宋元时期就失踪了。
历经两千多年,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还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彻底覆灭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洞庭湖或许能再次让秦始皇掉入湖底的那枚传国玉玺现世,或者那枚玉镶金传国玉玺亦会突然出现,如果它们能重现人间,那将会给世界考古学界都带来震撼的效果。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古代白痴皇帝晋惠帝 百姓无粮吃竟问为何不吃肉
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国之主的皇帝中竟有白痴,晋惠帝司马衷即是。
司马衷的白痴看来是先天性的,年少时就已显露,快十岁了仍口齿不清,豆米不辨,更谈不上读书写字了。
母亲杨皇后却出奇的喜欢他,宠爱大大胜过其弟司马东。
老皇帝晋武帝酝酿挑选接班人皇太子了,臣下因司马衷白痴“不堪政事”(见《晋书.惠帝本纪》,下同),所以多数主张立小皇子司马东。
武帝虽说夜以继日忙于军国大计,但对司马衷的低能略知一二,也倾向于立小的。
杨皇后却非立司马衷不可,说立长皇子为太子属先朝祖制,不可违背,在武帝面前撒娇撒痴,苦苦哀求乃至泪流粉面。
武帝的宠妃赵氏受了皇后的好处,跟着为司马衷说好话,谓司马衷不过是幼时贪玩少长进,将来必大器晚成显优异本色。
到底还是皇后、宠妃的枕边风厉害,武帝选立了司马衷为东宫太子,他期望太子果真一时胡涂,日后必有大进。
司马衷年岁渐大,却白痴依旧。
朝臣忧心忡忡:太子智弱低能,如何登九五之尊?又怎保社稷稳固?故而私下议论另立太子,却又不敢直言奏请,只能婉转进言。
侍中和峤趁着武帝召见时,拐了个弯说:“太子秉性老实,而朝内难免有狡诈之徒,恐会误堕圈套……”他见武帝脸变愠色,知趣地煞住话柄告退。
一天晚上武帝宴赐群臣,尚书卫?佯作醉态,抚摸着武帝的龙椅摇头长叹:“如此宝椅太可惜了也。
”武帝也不答理,招呼太监:“尚书喝多了,快扶去歇息。
” 晋武帝当然明白两个臣下的言下之意,对太子能否胜任怀疑又起,有心作一测试。
于是将东宫的属官召来,抽取尚书省待处理公文中的几卷,令交与太子裁决。
白痴皇太子当然是没有能力判断的,其妻太子妃贾氏灵机一动,令亲信、给书中张泓充当“枪手”,写好后让司马衷抄录了呈送武帝。
武帝见太子的字虽歪歪扭扭很不工整,处置倒合情合理颇为恰当,“阅而大悦,太子遂安”,司马衷的皇帝接班人地位算是保住了。
2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白痴皇帝晋惠帝 百姓无粮吃竟问为何不吃肉的全部内容,
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皇帝竟出家
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是怎么回事?卒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是怎么回事?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是怎么回事?弟娶兄嫂是怎么回事?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怎么回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
有清一代是怎么回事?对此讳莫如深是怎么回事?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是怎么回事?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是怎么回事?大礼恭逢太后婚"是怎么回事?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
孝庄文皇后 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是怎么回事?与多尔衮同时是怎么回事?所说当有所本。
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 1649年是怎么回事?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是怎么回事?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是怎么回事?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是怎么回事?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
多尔衮 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是怎么回事?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是怎么回事?于抬写皇上处是怎么回事?一并抬写摄政王是怎么回事?而摄政王之上是怎么回事?或冠以"皇叔父"是怎么回事?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是怎么回事?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风俗是怎么回事?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是怎么回事?延续到入关初年是怎么回事?也是不足为怪的。
那么是怎么回事?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