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胡思乱想?做事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菜科解读】
注意力,是让我们能坚持完成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注意力缺失却成为了他们无法专注完成目标的“头号杀手”。
由于在学习或者工作期间,他们不断内在或者外在的“干扰物”影响到自己,所以他们往往很难把全部的注意力投放在手头的任务上。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一个人精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够对当前的事物投入多少注意力。
想要让有限的精力产出最大化,最关键的一项技能就是学会把最多的注意力,投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而这种“最重要的事情”,通常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只有一件。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高效率”,就是自己能够多线程工作。
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人的大脑,最多只能集中精力处理一件事情。
因为人的大脑有两类输出:
1,应付性输出;
例如你一边看电视,一边跟朋友聊天,同时做这两件事,不会让你感到很吃力,就是因为你是在“应付”它们,所以调动的注意力不会太多。
2,创造性输出;
但当我们要处理一些,诸如思考某个复杂问题的解决,撰写自己的年终工作报告,或者完成某种练习,这就需要动用大脑大量的注意力,这种事情,就很难“一心二用”了。
因此,注意力就像时间一样,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注意力账户”,学会正确分配注意力,从而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
想要把我们分散的注意力拿回来,我们最好要了解一下,注意力分散的“发生机制”。
现代心理学发现,我们的注意力,其呈现状态是以一个“倒U曲线”的方式的。
这个“倒U曲线”说明,我们注意力的状态,会随着刺激的增加而增加。
直至到达一个“高峰点”之后,这时如果继续增加刺激,我们注意力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从这个注意力呈现状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做的事情,如果对我们缺乏刺激,我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2,做的事情,如果给予我们过度的刺激,我们就懒得集中注意力。
换言之,当你觉得做的事情很无聊,很没意思,缺乏刺激时,由于没有“挑战”,于是你就很难投入注意力在其中。
好比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呢?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坐在一个地方拿起书本阅读,简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但如果是拿起手机玩游戏,游戏里面的刺激和挑战,就能够调动起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沉浸在其中。
同样,当你要做的事情,给予你非常多的刺激,或者是过度的刺激,例如你工作的时候,开着电视机,手机又随时向你推送新的信息,甚至楼上又在装修,这种情况下,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因为各种刺激不断在剥夺你有限的注意力,于是你就很难把全部的注意力用在当前的任务上了。
从上图可以知道,倒U曲线中的顶端,也就是最中心的部分,代表了注意力的最高峰值。
这是注意力的最佳状态,也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的状态。
当你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你就完全沉浸于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周边的一切仿佛统统都被你忽略似的。
而根据这个注意力的发生机制,通过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得知,想要提高我们集中注意力的程度,有两个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1,对于大脑觉得简单、无聊的事情,通过某些手段提高刺激的强度;
2,对于一些太难或者太混乱的事情,运用恰当的方法降低刺激强度;
但问题是,具体是怎么操作呢?
当你开始要做一些事情时,先不要急着行动,而是要看看,这件事对你来说,其困难程度到底是怎样。
好比我们阅读,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还可以说是比较无聊。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有意识通过“人为的方式”,去增加阅读的难度了。
而“人为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设定一个“挑战性”的目标;
《心流:最优体现心理学》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其书中举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p#分页标题#e#美国底特律汽车工厂装配线上有一个叫麦德林的工人,他每天需要在43秒的规定时间内装配一种零件,每天必须重复600次。
按理说,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一般人很快就会觉得无聊了。
但是麦德林把这份工作当做一个挑战,他给自己人为地设定一个“挑战性目标”,就是把装配的时间争取提前一秒或者两秒完成,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经过五年的努力,他可以在28秒内装配好一个零件。
他不再是日复一日,重复工作的装配工,而是不断刷新自己最好成绩的运动员。
由于他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这样一个挑战性的目标,所以他每次工作时,就能够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去达成这个目标。
如果你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枯燥的行为,不妨给自己人为制造一些“挑战性的目标”,例如在十分钟内看完一个章节,或者先设定一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书中找答案之类的,增加一些刺激。
当然,如果你能够让学习“游戏化”,这种人为方式就更加容易投入我们的注意力,就看你怎么做而已。
第二,让自己获得“上瘾”的反馈结果;
为什么吃瓜子是一件容易让人“上瘾”的事情呢?
一来瓜子的味道很香很好吃;二来想要吃到瓜子,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把瓜壳轻轻一嗑,就能够吃到了。
也就是说,付出努力和结果反馈之间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这种行为,让我们大脑分泌大量让我们感到舒适和爽快的多巴胺,从而导致我们嗑瓜子会嗑上瘾。
问题是,在我们完成某项工作时,付出和结果之间,其转换时间往往不会这么快速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如果长时间我们没有获得反馈,大脑分泌不到多巴胺,我们对于这项工作就会感到难熬,觉得没意思。
但同样地,我们可以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一些“反馈”,从而保持工作和学习的激情。
例如我写文章,我的桌面会摆放一些零食,当我写完一段内容之后,我就会吃一些零食犒劳一下自己,这是一种刺激。
而更好的方式是,从做的事当中获取。
我写的文章放在今日头条上,有读者看,有阅读量,获得头条的认同和奖赏,这种直接的反馈,也可以让我更好地坚持把文章写好。
如果你做的事情,并没有这种直接的反馈,你就可以给自己构建一个实践的检验机制。
好比你学了一些知识,找机会运用出来,获得某种改变,或者按照别人的方法去锻炼,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这都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构建的反馈结果。
只要人为让自己做的事,有一个“可视化”的回报,我们就更愿意继续做下去了。
当我们面对一些太困的事情,刺激强度太高,我们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的。
为了降低这种刺激,我们也可以运通过人为的方式,运用某些方法将刺激水平降低到适合我们操作的程度。
而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拆解任务,降低项目的整体难度系数;
人的大脑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我们觉得眼前的事情做起来很困难时,我们无从下手,自然就会选择逃避,产生拖延了。
想让自己更好应对这种复杂的任务,最佳的方法就是拆解问题,把一个大的问题拆分为一个个容易操作的小问题。
这样做,整体难度就会下降,我们从每个小问题入手做起来,也就会更容易了。
例如你想学习演讲,又不知道怎么开始学习,没有一个针对性的方向,就很难投入注意力在其上面。
这时,你就可以把问题拆解,把“演讲能力”拆分成不同的要素,如怎么构建开场白,怎么铺排内容,如何运用声音和姿体语言,如何有效讲故事等。
然后你可以选取其中最容易入手的一个项目开始学起,逐个击破,最后组合起来锻炼,你就有效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了。
第二,排除所有干扰物,让大脑保持一心一意;
前面说过,刺激太多,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就会被其他事物所夺取,那么剩下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在那件重要的事情上了。
大量的信息干扰,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想让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手头上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减少“干扰源”,隔绝外来的干扰信息。
#p#分页标题#e#例如我写文章时,一边听歌一边写作,和只是写作而不听歌,完全是两种状态。
前者由于有歌曲这个“干扰物”,夺取了我一部分注意力,所以我写作的效率不会太高。
然而,当我只是写作,不听歌不玩手机时,我的注意力就能够完全集中在写作这项工作上面,从而写作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大脑有限的注意力,可以分出不同的量去应付各种干扰物,但如果你想把所有注意力的量都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你就不要让身边出现干扰物。
第三,给工作和学习安排特定的行动时间;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每天大概只有4的小时,是工作最有效率的。
不管你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你只有在这四小时里面,让工作效率达到最高的状态。
而其余时间,我们可能会过得浑浑噩噩、不紧不慢,很难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去工作。
换言之,既然人每天的注意力有限,怎么有效运用这些注意力,帮助自己更好工作,提高效率,你就需要懂得给要做的事情安排好时间了。
例如平日上班,由于我已经花费太多精力,所以晚上回到家时,我的写作状态就不是那么好,很难把文章写出来。
但如果是休息天,我就可以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很快把一篇文章写出来。
因为那时我的注意力是处于饱满的状态。
写完文章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干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投入“应付式”的注意力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把一件事做好,根据自己每一天的情况,你就要:
1,恰当分配好精力;
2,安排特定时间去工作或学习;
3,排除身边所有干扰源;
4,人为构建挑战性的目标;
5,适当拆解任务难度;
这样,你就很容易集中注意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了。
最后要说说的,当你走神时,该要怎么解决。
当你意识到自己走神时,可以对照注意力的产生机制,思考一下,到底是哪方面出现问题。
是当前的任务太无聊,还是要做的事太困难?
抑或仅仅是休息不好,精力不够呢?
一旦察觉到自己走神,被其他事物夺取你的注意力时,你最好针对这个状态反问自己:
1,我现在做什么呢?
2,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3,可以中止这个行为吗?
4,如要中止需要怎么做?
例如我写作时,突然被手机中的推送夺取我的注意,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时间,我就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1,我正在被手机上的资讯吸引到自己的目光。
2,推送的这些勾起我的好奇心,我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3,可以中止。
4,满足好奇心或者隔绝手机干扰。
通过这种“自我觉察”,我就能够有效拉回自己的注意力,将其重新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
尽管这种做法好像很简单,但有时我们走神时,是处于一种“下意识”状态,很难醒悟到自己正在受到干扰。
所以,想要让这种行为变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就需要不断刻意练习,直到将其变成自己的能力。
孕期吃牛肉宝宝会黑吗?孕期吃牛肉对宝宝皮肤有影响不
那么孕妈妈们吃牛肉宝宝的皮肤会变黑吗?下面让我们肯具体来看看吧!孕期吃牛肉宝宝皮肤会变黑吗孕妇吃牛肉不会导致胎儿皮肤变黑!胎儿皮肤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和饮食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科普一下,宝宝的皮肤多遗传自父母,如果父母两人都很白,或者其中一人很白,那么宝宝出生有很大几率会很白,如果父母两人的皮肤黑,那么生出来的宝宝皮肤也很可能会比较黑。
孕期吃牛肉的好处1、孕期吃牛肉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牛肉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孕期孕妇最容易贫血,所以孕妇每周吃3到4次牛肉,可以有效的补充铁元素,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所需。
2、孕期吃牛肉可以增强孕妇的免疫力,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孕妇多吃牛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胎宝宝也将同时受益,宝宝出生体质会很好,菜叶说说,很少生病。
3、孕期吃牛肉可以有效补锌,孕妇在孕期对于锌的需求量是正常人的1.5倍,牛肉中含有大量锌元素,所以孕期吃牛肉可以达到很好的食补效果,也就不需要额外食用补锌剂等保健品。
4、孕期吃牛肉可以安胎养神,孕期孕妇在吃这方面,主要要补气血,健脾胃,而牛肉中的维生素和钙铁元素等都很丰富,孕妇食用牛肉不仅可以强筋壮骨,补气益血,还能健脾养胃,所以孕妇食用牛肉可以很好的镇定胎儿和孕妇的神经,以达到安胎养神的作用。
孕期吃什么宝宝皮肤白1、孕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小番茄、樱桃,橙子等,俗话说多C多漂亮嘛,孕妇吃了不仅可以汲取营养,还能被胎宝宝吸收,所以胎宝宝出生是小白人的概率又加大了呢!2、孕期可以每天吃一个鸡蛋,有研究表明吃鸡蛋真的可以使宝宝的皮肤更白,虽然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但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途径不是吗?这个研究是这样的,某机构让100个孕妇每天吃个鸡蛋,另外100个不吃鸡蛋,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蛋白质,结果生出来的宝宝每天吃鸡蛋的比不吃鸡蛋的白很多。
3、孕期可以多补充胶原蛋白,可以多食用银耳汤或者燕窝,具体视孕妇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孕期多吃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宝宝出生皮肤会又白又嫩! 所以虽然皮肤多为遗传,但是这个看脸的时代,我们孕妈妈还是要努力一把,不让胎宝宝输在起跑线哦!
二胎比一胎胎动厉害正常吗?二胎比一胎胎动厉害
胎动是比较奇妙的一种感觉,它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频率,有时候会比较频繁,有时候会比较弱。
那么二胎比一胎胎动厉害正常吗?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二胎比一胎胎动动得多正常吗二胎比一胎胎动动得多一般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因为:1、胎儿个体差异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他们在准妈妈肚子里的发育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胎宝宝就是好动,而有的胎宝宝则可能会比较懒一些。
2、准妈妈对胎动的感知能力怀第一胎时很多准妈妈不知道胎动是什么感觉,而怀第二胎时,准妈妈已经有了一次经历,因此对胎动的感知可能更加敏感了。
3、胎儿因素准妈妈感觉二胎比一胎胎动动的多,菜叶说说,也有可能是两个宝宝体位、姿势,或者羊水量不同、胎盘位置不一样等等原因导致的。
总之,二胎比一胎胎动动的多一般都是正常的现象,准妈妈不必过于担心,记得按时产检,均衡饮食,均衡饮食。
怀孕多久可以感觉到胎动医学上统计,绝大多数的孕妈妈们都是在孕四个月的后期感受到第一次胎动的,当然还有的妈妈感受到的比较早,不过这个数值不会很大。
初产妈妈和二胎妈妈就不一样,初产妈妈经验比较少,对于胎动也大都是通过别人的形容,自己没有真实的感受。
就算是有了胎动也会误以为是自己胃口或者是肠道的正常蠕动而错过的。
二胎妈妈们就不一样了,有过一次怀孕的经验,对于什么是胎动,什么是肠道蠕动,她们区分的很清楚。
有些妈妈们感知比较灵敏,身体有点什么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感受到,胎动这件事情也是这样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稍微动一动,妈妈们就能感受到了。
而一些感知比较迟钝的妈妈,则是需要宝宝用更大的力气才能够被她们所知道。
整个孕期的胎动情况1.孕早期孕早期的胎动,一般只能通过B超才能观察到。
孕9周是小的波动,孕9-11周是比较大的波动,孕13-15周波动幅度更强更大。
胎动一般比较频繁的时段:是晚上7-9点,夜里11点到凌晨。
2.孕中期孕18周开始,孕妈们能感觉到胎动。
胎动的形式比较多样,全身运动或者是单肢体运动。
比如:转头,转脚,伸展,张口,踢腿,打哈欠,吸吮,吞咽等等。
胎动刚开始的时候,是很轻微的胎动,就像被羽毛轻轻刮了一样。
不细心的话几乎觉察不出来。
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动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
但是孕妈要注意的是,平时切不可经常用手触摸肚子,这样会刺激子宫,容易引发流产。
同时也会容易影响到胎儿的情绪。
3.孕晚期(28周-40周)孕28周后就可以开始数胎动了。
一般是早中晚各数一次。
连续的动作算作一次胎动。
有些妈妈发现胎动会连续好几个动作,以为胎动太频繁。
其实不是的,不管几次连动都算作一次。
如果每次胎动不少于3次就是正常的。
如果胎动过多或过少,那就要特别注意了。
如果胎动异常,必须马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