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的寓意是什么

傣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祈求吉祥如意。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日,是傣族的泼水节,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洗澡,泼水成河,互相泼水,以示友好。
泼水节期间,村寨里的人们还要举行各种娱乐乐活动,如斗牛、摔跤、歌舞等。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要吃
【菜科解读】
傣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祈求吉祥如意。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日,是傣族的泼水节,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河边洗澡,泼水成河,互相泼水,以示友好。
泼水节期间,村寨里的人们还要举行各种娱乐乐活动,如斗牛、摔跤、歌舞等。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要吃酸鱼、酸肉、酸菜等,以表示对丰收的喜悦。
一:傣族泼水节的寓意是什么用一瓢清水洗涤旧岁
以欢歌曼舞喜迎新年
傣族喜逐水而居,
所以有傣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泼水节。
泼水节,
其实就是傣历新年,
通常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十日左右。
数万人齐聚广场前,
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场面颇为壮观,
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通常会持续三天。
今年的泼水节,
从公历4月13日开始。
第一天为 “麦日”,
意为辞旧岁,与农历除夕相似;
第二天叫 “恼日”,
意为空日,
这一天既不属于旧年,
也不属于新年;
第三天才是新年岁首,
是一年中最吉祥美好的日子。
泼水的寓意在于用纯净的清水,
洗祛过去一年的污垢,
幸福吉祥地迎接新年,
让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所以,菜叶说说,泼水刚开始时,
要一边互道吉祥祝福语,
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盆里的水
向对方洒去。
俗话说 “水花放,傣家狂”,
到了尽兴处,
则直接用盆子、水桶等盛水,
相互泼洒,追逐嬉戏。
被泼的水越多,
新的一年运气就越好。
在傣历新年里,
除了要过泼水节之外,
还要浴佛礼佛,
要载歌载舞,
要放飞孔明灯,
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吉祥如意。
二:傣族泼水节由来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
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
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
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
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
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傣族泼水节是几月几号族泼水节在农历清明前后10天举行,在节日当天傣族男女老少会着盛装出席节日,节日内容丰富,包括: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孔雀舞等,会维持3—7天,更有当地特色美食助兴。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傣族习俗,泼水节通常从4月13日开始,持续3到7天。
泼水节简介:
#p#分页标题#e#泼水节又称泼水节,从4月13日到4月16日,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大的传统节日。
那一天,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的人们一大早就起床沐浴拜佛,然后开始一连几天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互相泼洒纯净水,祈祷洗去过去一年的坎坷,带着美好的祝愿在新的一年重新开始。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通常持续3到7天。
第一天在傣语里叫“麦日”,类似于农历的除夕;第二天,傣语叫“怒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这一天被称为“霸王马”,这意味着保持岁。
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一天。
腊月二十三叫小年?过小年的寓意是什么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叫小年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但是这个“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而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
为了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
为啥要过小年根据民间传说,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老百姓觉得对灶王一定要尊重,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劳动人民通过祭祀灶王爷,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
过小年的寓意小年讲究
过小年的寓意是什么小年是人们一年一度祭灶神的日子,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小年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日。
小年过后的几天就要过大年了,所以小年属于是大年的前奏铺垫。
小年的传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起源于先秦时期,祭祀灶君,人们开始祭灶、扫尘、吃灶糖。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为传统民间的一位大神,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的时候,祭灶被列为"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旧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灶王爷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