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节艾草包的寓意

快来看看吧!!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五黄节、龙舟节等,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人们表达对屈原的怀念,
【菜科解读】
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讲究?端午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端午节的那些事儿。
快来看看吧!!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五黄节、龙舟节等,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是人们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也是一种纪念祖先的仪式。
在我国南方,端午节还有划龙舟的习俗。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的时间。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叫做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端午节不仅在我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过端午节的活动。
在2009年9月,端午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便将端午节这一天用来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扒龙舟和吃粽子两种,扒龙舟的习俗就是上古先民祭龙神的一种活动方式。
端午节时,苍天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龙星正处在中正之位,在上古时期,龙是人们的原始信仰,因此便有了在端午节人们用赛龙舟的形式来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
上面说到,端午节还和纪念屈原有关,在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担心河里的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便将江米团投入到江中,随后慢慢演变成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作为我国最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除了有赛龙舟、吃粽子两种活动以外,在民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那就是要在窗户和门框上插上艾草,有驱虫辟邪的寓意。
不过端午节插艾草并不是随意插,而是有很多讲究,比如今天要说到的俗语“端午插艾两不挂四讲究”,两不挂和四讲究分别指的是什么呢?有没有道理呢?
在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意思是在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而在端午节时,人们则要在门框和窗户上插上艾草。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的植物,植株有很浓烈的香气,全草都可以入药,艾草独特的气味有驱除蚊虫、杀菌的作用。
端午节刚好在小满到夏至节气之间,此时不仅气温有明显的升高,降雨也会变得频繁起来,蚊虫、细菌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快速繁衍,而艾草又有驱虫和杀菌的作用,因此便有了在清明节挂艾草驱除邪气、保佑健康的习俗。
在了解了端午节挂艾草的寓意后,我们再来看端午插艾两不挂和四讲究。
端午节两不挂:
一、不完整的艾草不挂。
刚才说到,艾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再加上艾草全身都可以入药,所以现在人工种植艾草的越来越多,为了实现艾草的更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在收获艾草时,菜叶说说,通常不会连根收获,而是将地上部分割掉,根部继续留着生长,但是在端午节挂艾草时,却要选择带有根部的艾草。
这是因为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而艾草又是挂在大门两侧,象征着家庭的门面,如果挂不完整的艾草,会给人一种很不圆满的感觉,因此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寓意,不完整的艾草在端午节时不能挂。
二、隔夜的艾草不能挂。
每到端午节这一天的清早,人们都会到野外去割艾草并悬挂在门口两侧,之所以人们会起大早去割草,就是因为在我国有端午节不能挂隔夜的艾草有关系。
这是因为隔夜的艾草会因为气味的挥发,药效大大削弱,如果是这样的话,挂艾草的用意也就削减了很多,只有新鲜的艾草药效才是最大,因此人们才会在端午节的清早就三五结伴去割艾草的原因就是如此。
端午节插艾四讲究:
一、插艾时间。
端午节挂艾草,最好是在端午节当天挂最后,并且不能超过中午。
这是因为端午节前后,天气越来越热,光照也越来越强,在太阳光强烈的照射下,艾草的气味会挥发,所以只有在清早太阳还没升起来时,艾草的香味才是最浓、药效最大的时候,因此悬挂艾草最好是在上午进行,不能在中午或下午进行。
并且所悬挂的艾草是当天采割的,不能隔夜,因为隔夜的艾草同样会降低药效。
二、插艾方法。
端午插艾时,人们除了会在门口插艾草以外,同样也会加入几只同样有驱蚊虫作用的菖蒲,在悬挂艾草和菖蒲时,并不能随意插在门口两侧,而是将一定数量的艾草和菖蒲用红绳或红布绑成一束,要倒着悬挂在门口的两侧,也就是说,艾草和菖蒲要根部朝上,这样做一是和根部朝下插相比更为美观,二是更有利于艾草和菖蒲香味的挥发,驱除蚊虫的作用更大。
三、悬挂时间。
艾草、菖蒲悬挂的时间并没有具体要求,一般要根据艾草的干燥程度来决定。
新鲜的艾草气味更加浓郁,驱除蚊虫的作用也较为明显,随着艾草和菖蒲慢慢干枯,气味也会慢慢减淡,通常情况下,一个月左右的艾草会完全干枯,此时就可以将艾草从门口两侧摘下来,但是最好不要直接扔掉,而是要在屋内将已经干燥的艾草和菖蒲点燃,这是因为点燃的菖蒲和艾草同样有驱除蚊虫的作用,所以不能浪费。
四、挂长不挂短。
端午节挂艾草挂长不挂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在选择悬挂的艾草时,要尽量选择长一些的艾草来悬挂,而不是选择较短的艾草来悬挂。
因为艾草挥发出来的特殊香味有驱蚊虫的作用,艾草长度越长,挥发的气味也就越多,驱除蚊虫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长艾草和短艾草两者来选择的话,要选择长艾草。
第二层含义,悬挂的时间越长越好,刚才说到,艾草悬挂的时间并没有具体要求,但是并不能在刚过完端午节就将艾草摘掉,这是因为艾草在逐渐变得不新鲜时,依然有气味挥发,也依然有驱蚊虫的效果,所以艾草悬挂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才能防止我们的屋内有蚊虫进出,我们才不会被蚊虫叮咬。
以上便是端午节挂艾草的讲究“两不挂四讲究”,马上就要端午节了,在你们那里有端午节插艾的习俗吗?对端午节插艾你还知道哪些说法呢?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腊月二十三叫小年?过小年的寓意是什么
腊月二十三为什么叫小年 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但是这个“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而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
为了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
为啥要过小年根据民间传说,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老百姓觉得对灶王一定要尊重,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劳动人民通过祭祀灶王爷,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风调雨顺。
过小年的寓意小年讲究
过小年的寓意是什么小年是人们一年一度祭灶神的日子,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小年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日。
小年过后的几天就要过大年了,所以小年属于是大年的前奏铺垫。
小年的传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小年起源于先秦时期,祭祀灶君,人们开始祭灶、扫尘、吃灶糖。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为传统民间的一位大神,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的时候,祭灶被列为"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旧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灶王爷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