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 崇祯被文官架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3-18 点击数:
简介: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却独宠李自成?原因很简单,李自成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想当皇帝,而温体仁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所以他们两个合作,共同打天下。

但是在后来,李自成兵败,温体仁被杀,这个时候,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来投奔他,并且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但是他却不知道,刘宗敏早就看看出了他的野心,所以在他的身边安插了很多的眼

【菜科解读】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却独宠李自成?原因很简单,李自成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想当皇帝,而温体仁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所以他们两个合作,共同打天下。

但是在后来,李自成兵败,温体仁被杀,这个时候,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来投奔他,并且把他当做自己的心腹,但是他却不知道,刘宗敏早就看看出了他的野心,所以在他的身边安插了很多的眼线,而且还给他送了很多的金银财宝,让他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当崇祯皇帝施压的时候,官僚集团总能团结一致对抗皇帝。

但是当崇祯皇帝暂时哑火之后,东林党那好斗的脾气又上来了。

这一次,他们把斗争的目标选定为温体仁。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崇祯被文官架空)

本来呢,东林党与温体仁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由于温体仁与东林党魁首钱谦益争夺首辅之位,并翻出了钱谦益的一段不光彩旧事,致使钱谦益竞选首辅失败。

及温体仁讦谦益,延儒助之。

帝遂发怒,黜谦益,尽罢会推者不用。

——《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温体仁打击钱谦益,东林党当然要反击。

这一反击声势不小,不但把阉党的帽子扣在温体仁头上,还攻击温体仁贪污受贿。

首先,东林党声称,温体仁当年写了一本书,用以称颂魏忠贤,并与魏忠贤的头号心腹崔呈秀交好,是一个隐藏极深的阉党余孽。

又困杭州建逆祠,作诗颂魏忠贤。

——《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其次,东林党声称,温体仁曾以五百两银子的价格,强买商人价值三千两银子的木材。

并为一名娼妓的父亲站台,当他的保护伞,后来那个娼妓的父亲被有关部门调查,温体仁抢先一步杀人灭口。

亡何,御史毛九华劾体仁居家时,以抑买商人木,为商人所诉,赂崔呈秀以免。

——《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明年春,御史任赞化亦劾体仁娶娼、受金,夺人产诸不法事。

——《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在东林党猛烈的火力攻击下,如果温体仁稍有疏失,就会万劫不复。

可温体仁是个老狐狸,对于东林党这种无差别覆盖式攻击,他不但不害怕,反而有力地进行回击。

首先是阉党余孽事件,东林党出示了一本已经刊印好的书,说这是温体仁写的,因为书上印有温体仁的名字。

温体仁对此的回应是:如果我要歌颂魏忠贤,难道不该亲自写文章吹捧吗?哪有出钱刊印的道理?这本书虽然印有我的名字,却没有我的笔迹,要是这都能算数,那你们东林党岂不是想污蔑谁就污蔑谁?

温体仁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这种事并不难调查。

如果这本书真是温体仁写的,那么如果顺着线索一搜,自然可以查出来,这本书的刊印源头在哪,审问一番就有答案了。

对于温体仁的这种回复,东林党支支吾吾,说这本书是在来京的路上有人进献的。

这就叫胡说八道,温体仁刊印了一本歌颂魏忠贤的书,整个京城居然连一本都找不到,还得由外地人进献,这符合常理吗?不如顺着线索继续查一下,看看献书人是谁。

话说到这份上,就没有必要继续深入了。

只要不带偏见,大家都应该肯定一个事实:所谓的阉党余孽,完全是东林党污蔑温体仁。

温体仁根本没有写过歌颂魏忠贤的书,那书是东林党私自印刷,用于栽赃温体仁的。

最关键的是:当东林党围攻温体仁之时,魏忠贤已经去世一年多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怎么没人说过温体仁是阉党呢?

至于贪腐事件,更是荒诞可笑。

温体仁作为政府高官(礼部侍郎,正三品),如果他想用五百两买三千两的木材,没有哪个商人会蠢到去告状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对某位商人说:只要把价值三千两的木材,按五百两的价格卖给一位政府高官,或许有机会跟他搭上话。

两千五百两差价的确不是一笔小钱,温体仁的面子值多少钱?能让温体仁这种级别的高官欠你一个人情,别说亏两千五百两,就是倒贴钱,愿意做这种亏本买卖的商人,肯定能从紫禁城排队到八达岭。

商人向魏忠贤告状,魏忠贤打算法办温体仁,温体仁被逼无奈求到魏忠贤头号心腹崔呈秀面前,如果这都不是胡扯,什么才是胡扯?

如果魏忠贤真这样铁面无私,那么“厂公廉、厂公好”的歌谣岂不是事实?你们东林党打击诬陷伟大的魏公公,该当何罪?魏忠贤亲手抓一件涉及两千五百两金额的案子,伟大的魏公公岂不是反腐急先锋?

这话说不得,一说就把东林党给兜进去了。

#p#分页标题#e#

两千五百两,摆在台面上来说的确是比大钱,按俸禄算,很多官员一辈子也存不了这么多钱。

可现实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有点档次的官员,都不会缺这点小钱的,更何况是温体仁。

至于杀娼妓的父亲一事,这是无法证伪的。

换言之,该灭口的都被灭口了,具体谁是谁非?当时就扯不清楚。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崇祯被文官架空)

这么详细一扒,崇祯皇帝也火了:这就是你们东林党的原则?所谓的君子就是这副德性?

帝再召内阁九卿质之,体仁与九华、赞化诘辩良久,言二人皆谦益死党。

帝心以为然,独召大学士韩爌等于内殿,谕诸臣不忧国,惟挟私相攻,当重绳以法。

——《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魏忠贤已经死了一年多,温体仁是阉党余孽,你们怎么不早说?非要等温体仁和钱谦益闹翻了,你们才把证据拿出来?别说朕不会因此相信你们的胡说八道,就算朕真的罢免了温体仁,也不会放过你们这帮混蛋!

这也不怪崇祯皇帝发火,联想到之前的“韩一良事件”和“张凤翔事件”,崇祯皇帝声嘶力竭地抓贪官,东林党诸位“贤人”就是装聋作哑。

现在温体仁惹到他们头上了,各种各样的证据满天飞,你们是不是把皇帝当傻子耍?

崇祯皇帝发泄了一通之后,东林党诸贤被吓得大气不敢喘,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崇祯皇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任由他们摆布的愣头青了。

想当初,东林党编造了一大堆玄而又玄的理由,引诱崇祯皇帝下重手打击魏忠贤,结果呢?崇祯皇帝没捞到任何好处,东林党开始狂欢。

现在,东林党又想故技重施,引诱崇祯皇帝下重手打击温体仁,结果呢?崇祯皇帝的板砖直接拍向东林党,把他们打得头破血流。

崇祯皇帝这次没上当,但他的表现还是有些稚嫩。

如果崇祯皇帝有天启皇帝的城府,他就应该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直接朝东林党捅刀子:不给你们点颜色,你们以为我是傻子?

当然了,天启皇帝也不会直接动手,类似的脏活一般都是魏忠贤来干。

但就算如此,崇祯皇帝也没必要亲自动手,受委屈的温体仁不是还在场吗?让他动手。

在面对皇帝这个巨无霸的时候,官僚集团一定会紧密团结。

但如果崇祯皇帝明确表示:东林党的空缺,由温体仁酌情填补,那这事就算党争,温体仁绝对会向东林党下死手。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集团就会暂时分化为三部分:温派(曾经的邪党)、东林党和吃瓜党。

前两派互相撕咬,第三派找机会捞便宜,最后闹得一地狗血。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应该心中有数:下面那帮家伙,谁都不是好东西。

朕绝不能站队,让他们咬吧,咬得两败俱伤才好!

在温体仁事件中,温体仁的确遭受了冤枉,但温体仁是什么好东西吗?同样也不是。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任用了十九位首辅。

可温体仁却给崇祯皇帝当了八年首辅,可谓位高权重,但看看温体仁的相关记录,这位就是明末的典型官僚,信奉的也是“不敢为天下先”。

八年是什么概念?按照老版本的算法,小鬼子都能赶走。

可在温体仁担任首辅的八年中,明末各种痼疾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温体仁不贪、温体仁不恶,但是他庸。

从某种意义上说,温体仁可以算是明末官僚的最佳代表。

让他们办点正经事,他们总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但只要涉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绝对会打满鸡血跟皇帝辩论。

东林党是这样的,所以东林党被崇祯皇帝赶回了家。

后来的温体仁和杨嗣昌要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崇祯被文官架空)

明朝灭亡竟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太多?为什么这样说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

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

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

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

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

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

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

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们。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

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

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

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

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

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

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

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

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

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

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

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

从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

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

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

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

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

著名的福王,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

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王爷们做起了生意。

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

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

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

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

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随机文章英国男子发现木乃伊猫,30年前就变成天然的木乃伊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德国MG42机枪的威力,半天一把机枪杀死4000人(号称希特勒的电锯)揭秘真正的嫦娥长什么样子,三界第一美人竟是丑陋的蟾蜍(辣眼睛)巴拿马运河谁修的,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吗(美国建造/不属于美国)

曾静是哪位 为什么风流皇帝乾隆公然“坑”爹的事情和他有关

在位期间,活着的时候,自然没有人可以忤逆他的行为,就连他儿子也不行,不过在雍正过世之后,乾隆上位公然“坑”爹那就没得说了,是怎么一件事。

“坑”爹的举动源于以个叫曾静的人,雍正还在位期间,这个叫曾静的家伙是一个县里面的教书的,他曾经读过的文章,吕留良的思想主张着反清复明的观点,这个叫曾静的家伙好的不学,就看好人家文章中的反清思想,并且大力推崇。

曾静偶然听说雍正的皇位是夺来的,更是添油加醋数落出雍正好多条罪状,煽动他人进行反清行为,很快这家伙的不敬行为就传到了雍正的耳朵了。

雍正听说之后很生气呀,朗朗乾坤之下竟然被人污蔑,声音还闹的那么大,这都传到自己耳朵里了,于是派人将此人逮捕回来亲自审问,几经调查,雍正发现这个曾静不过是个跟风群众,威胁不到清朝统治,真正有隐患的是吕留良的书籍以及反清的思想。

烧毁吕留良的著作,大兴,杜绝社会舆论。

由于曾静这样的小民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皇恩浩荡,常怀慈悲,遂将其放走了,并不许任何人去伤害他。

乾隆心里知道这样的人放走就是纵容这种思想的衍生,不过碍于父亲的面子,不能够动手,直到雍正退位,乾隆一上任就派人将曾静带来大卸八块,“曾静你做出反清的行为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处置你死刑都不能够抵得上你的罪名!”。

随机文章惠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的故事富士急鬼屋真的有鬼吗,传闻有人被吓死在三楼(90%的人中途退出)人类是外星人的试验品,人类不是进化而来/是外星人创造(阴谋论)美国人眼中的李小龙,改变美国人对亚洲人的印象/亚洲人也够酷俄罗斯鼓励中俄通婚,为什么有的中国小伙不愿意迎娶?

加入收藏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独宠温体仁 崇祯被文官架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