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现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1 点击数:
简介:古代学生有寒暑假。

一: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 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那么古人的学校生活是如何过的呢?古代的学生是否像今天这样放寒暑假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上学的。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小学”与“大学”的区分。

当时的“小学”应是周王室直属的贵族子弟学

【菜科解读】

古代生有寒暑假。

一:古代生有寒暑假吗

教育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那么古人的学校生活是如何过的呢?古代的学生是否像今天这样放寒暑假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上学的。

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小学”与“大学”的区分。

当时的“小学”应是周王室直属的贵族子弟学校,小学的位置一般设立在王公生活的地方。

而当时周王室的“大学”称为“辟雍”,各地的诸侯也会兴办大学,称为“泮宫”。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辟雍就是国立大学,而泮宫则是地方大学。

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

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可以看出,古代天子设立辟雍是为了宣传礼乐教化。

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现在

在当时,男子十岁以后才可外出就学。

在外出就学时,学生是住在学校里的,不同年龄所学的内容也不同。

周代学校中教授的内容主要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

据《礼记》中记载,初到学校时,学生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十三岁之后,开始学习音乐、射箭、驾车,并可以诵读《诗经》;二十岁的时候,始学礼,在三十岁之后,“始理男事,博学无方”。

当时女子的教育要比男子简单许多,只是学一些容貌礼仪和纺织之类的技巧,并在祭祀时帮助准备一些酒、浆、醢等物品。

从东周时期开始,只能官方办学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私学。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孔子。

他的弟子众多,开启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新格局。

到了战国时期,私学已经十分发达,许多学术大师都广收弟子,他们游走在各国间,致力传播学术和文化。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文化专制,私学逐渐衰落。

在汉朝初年,朝廷都没有设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建立太学的主张,他说:“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就是说要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产生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下诏设置五经博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后来汉武帝又在长安建立学舍,汉代的太学正式诞生。

太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是一国之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的主管官员称为“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太学在最初设立时,菜叶说说,里面的学生不多,只有数十人,后来逐渐增加,到宜帝时已经有200人,至成帝时,已增至3000人。

在西汉末年篡位的王莽,对太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修建了西汉最大的学舍,可以容纳上万人。

东汉时太学的规模更加宏大,连武士都要去太学中学习《孝经》中的章句,甚至连匈奴人也派遣自己的子弟进入太学中学习。

顺帝时,太学有240座校舍,共有1850室。

质帝时,梁太后下令,大将军以下至600石的官吏,都要送子弟进入太学中学习。

从此以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太学的人数长期维持在3万人左右。

不过,太学的教育存在着很大问题,里面的老师在传授五经时,教授得很死板,通常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初入太学的学生每年考一次试,称为“岁试”,七年考试合格者称为“小成”,九年考试合格者称为“大成”。

朝廷根据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对其授予不同的官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弄权,太学的学生发起声势浩大的反对宦官的运动,形成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一些宦官为了对抗太学,在洛阳的鸿都门设立了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的一切都与太学相悖而行,它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这里不再教授儒家经典,而是专门教授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

同时,这也是一所平民学校,招收的多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

在汉代时,地方政府也会设立学校。

古时“学”与“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郡国设立的教育机构称为“学”;各县、道、邑等设立的教育机构称为“校”。

可见“学”的地位是高于“校”的。

不过,当时的学、校与今天的学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它们没有统一课程,也没有系统的教育,只是用于推广礼乐教化,但仍为后世学校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汉时期,私学也十分兴盛。

在私学中,也有“大学”“小学”之分:由著名的经师大儒开办的精舍、精庐等,是私学中的“大学”;而当时的一些学馆、书馆则是比较初级的“小学”。

在“小学”中,学生主要学习识字,当时的教材有《仓颉篇》《急就篇》等。

这些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如《急就篇》中就包含了姓氏、饮食、农业、衣着、兵器、医药、飞禽走兽等各种日常可以用到的字。

#p#分页标题#e#

在学会识字后,“小学”中的学生就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学习,《孝经》和《论语》是这一阶段的必读教材。

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后,就算“小学”毕业了。

少数的人会继续去“太学”或“精舍”中继续接受教育,更多的人则会去社会上求职。

综上所述,古代的学生并没有寒暑假。

古代有“旬假”的制度,就是每工作十天休息一天,这是古时的公休日,相当于现在的周末,这一天学生也会放假。

很多人将古时学生春季时的“田假”和秋季的“授衣假”当成是古代的寒暑假,实际是不对的,其放假的时间和目的都与今天的寒暑假截然不同。

“田假”在五月,是为了让学生回家帮忙干农活;而“授衣假”在九月,是为了让学生回家取过冬的衣服。

二:古代学生有寒暑假或者周末吗

古代学生没有特定的假期,只有一些节日才会放假,假期也很短。

古代学生功课繁重辛苦,要寒窗苦读很多年。

汉武帝时期,官办学校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学生就有假期,只是那时不叫寒暑假。

到隋唐时期,太学改为“国子监”(国立最高学府)。

据史料记载,在国子监里就读的学生,很辛苦,有的不远万里到京城就读,有的需要抛家舍业,当时的政府就为古代大学生们规定了专门的休假制度。

比如,旬假(每10天休息1天),类似现在的周末,学校周边的学生可以匆匆回家一次,外地学生是没办法回家的;田假(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

”每年农历五月端午前后,学生们可以休假,唐代关中的麦子成熟,家长们呼喊孩子们回家收麦子了,所以这假称作“田假”。

田假假期为一个月左右,相当于现在的暑假。

还有一种也比较形象,叫“授衣假”,时间比现在暑假要晚2-3个月,大约在农历9月,放假时间1个月。

《新唐书》有“九月有授衣假”,《诗经》也有“九月授衣”的文字。

此时,季节更替已经比较明显,“七月流火,9月授衣”,孩子们要回家换保暖的衣服,以便寒窗苦读。

实际上古代太学或国子监里的孩子也是有假期的,只不过他们不叫寒、暑假。

一般有这几种假期。

一是旬假,这是一种例行性的休假,好比现在学生每个周末都能休两天,只不过旬假是每10天休1天,这个假只适合离家近的学生,离家远的是不允许休的。

那也倒是,毕竟那个年代回家只能靠走,又没校车,还没走到家呢,又得往回走,也就是说旬假“走读生”可休,“寄读生”就省了。

还有一个是年假,民间学校或私塾应该是有的,相当于寒假了,时间是每年的腊月上旬至次年的正月十五,回家过年。

这个假有些朝代查不到,但估计应该是有的,因为据记载汉武帝时期学生就有了春季入学的说法,而春季入学的时间多在正月十五之后!

但是上边的假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明朝,每个月只有谒圣这天放假。

到了清朝,民间办了不少学校(“义学”),不同的学校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年自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放假,也就是说只有年末这一个假期,平时没有假期。

每天早上5-7点到校,放学时间是17-19点。

还有的学校规定日出上学,日落放学,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

还有的学校则规定每个月放假3天,此外不得擅自离校。

太学或民间的学校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而皇家子弟可没这么舒服了,没有这么多假期,清朝规定皇子6岁(注意,古人说年龄都是虚岁)就要上学读书,每年只有大年初一、端阳、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5天的假期,其他时间一概不放假,就算除夕也不放。

每天读书10个小时“卯入申出”。

三:古代学生有假期吗

从孔子时代就有寒暑假了,不过那时候叫游学。

游学是孔子离开固定的教学场所,带弟子周游各国,是为了增长弟子的学识,开阔眼界,这就算是假期。

另一种说法是,古代私塾放暑假叫塾假,为期十二天,后被人叫暑假。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旷世奇才鬼谷子,他的学生都是名人,庞涓、孙膑,毛遂等,授课地点是鬼谷洞,每到暑期鬼谷洞就被山泉水充满,无法上课只好放假。

寒假则是因为春节,因为回家过年无法上课,就放假

古代战争诞生传奇十大猛将 古代战争将军

古代战争诞生传奇十大猛将,第一名无人不服!你知道几个?一起来看看吧!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补充指正!!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父为东郡解良人,羽字长生,别号关云长。

少有大志,性阔达,好奇节。

以孝闻,弱冠即为孝廉,迁侍中从从事中郎。

性矜高,好奇节。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更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

他们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战绩:有的生逢乱世,在战火烽烟中成就丰功伟业;有的临危受命,为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在反抗外来侵略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辉煌业绩,为我们这个安定、统一、团结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我们增添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决心。

趣历史专题在此为您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天才级别的名将,这些将军为后世又留下了怎样震撼人心的丰功伟绩!1、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

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身高:身高1.89米。

出生地:下相(今江苏宿迁市)故都:徐州(古称彭城)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今苏州)妻子:宋凝父亲:项超母亲:龙氏爱姬:虞姬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而不是项羽之子,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

坐骑:踢云乌骓(青白色带黑毛的骏马)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特征:中国史书上记载项羽目有重瞳。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

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

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

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2、霍去病——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

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

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

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3、卫青——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排行榜中出身最苗红根正者但考虑到其战绩有不尽完美之处,列于外甥之后#p#分页标题#e#卫青,西汉着名将领。

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字仲卿。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

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

用兵敢于深入 ,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

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

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

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

4、班超——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但比他的后世追随者强多了)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

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

班彪子,班固弟。

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

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从章和元年(87)到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

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

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

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

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5、孙膑——最杰出的残疾统帅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

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

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

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

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

#p#分页标题#e#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

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6、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

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

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

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

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

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

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

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

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

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

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

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风流倜傥美男子年轻、能干、人又帅,风流倜傥,万人迷一个其战绩与韦睿相近,但命太短,事太少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

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

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

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

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

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

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8、徐达——明初第一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岳飞的异世知己,可惜直捣黄龙还是没成功,败阵而回,还落了个岳武穆的下场,悲矣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再造唐朝者中国古代史上最出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实践者#p#分页标题#e#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

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

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7月9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10、李牧——战国四大将之首又一位只败在自己人手里的名将;其对后世戍边制度有重大影响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

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

这种义愤。

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结语历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壮烈的,壮烈的英雄在厚重的历史上为我们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真正本色。

本专题收录的历史名将通过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人物性格、奋斗历程及所表现出的各具特色的亮剑精神的描写,从而还原真实历史,再现金戈战马的沙场豪情,展现中华英雄的铮铮铁骨,来让我们再次体味当年斗士们驰骋风沙俱起、残月如钩的大漠的悲壮;体味那民族危亡、硝烟战火中英雄们的一往无前和舍生忘死……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古代的传递方式 古代书信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的传递方式有什么不同?古代的信件是怎么传递的?为什么要用竹简?古代的书信都是怎么写的?这些问题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问题题。

在中国古代,信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书信,另一种是书信。

书信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而书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些文字,比如说家书、书信、书信等等。

在这些书信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家书了。

1、戏曲在我国历史上都经历了哪些传播形式和方式?早在两汉时期,东西二京已有专门演出百戏的“平乐观”之 设。

北魏洛阳许多寺庙都有“戏场”。

隋代洛阳除有绵亘八里的戏场之外,还建有辉煌壮丽的“百戏堂”。

唐有教坊、梨园,农村有草台、乐棚。

宋有勾栏瓦肆、歌舞台、乐亭。

金元有露台、乐楼。

明代 戏楼(舞楼)大量出现,且首见“茶园”。

清代不仅会馆戏楼更加壮 观,且大多附建戏廊、戏棚,城市也有了“戏园”之设;家班、堂会成了富豪人家的专利;戏曲进入宫廷,社戏(庙会戏)则遍布僻野山 乡;河道上也出现了“水台”供人娱乐。

清末民初大商埠有了正规 剧院,留声机进入我国。

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无声影片《定军山》,之后又有《青石山》《纺棉花》等剧目片段的拍摄。

民 国期间,梅兰芳、谭富英等多位京剧名家拍摄了有声黑白影片,1948 年始出现了彩色影片;上世纪30年代开始了戏曲唱段的广播。

新中国成立以迄,继彩色影片的大量拍摄,广播电台、广播站在城乡的 全面普及,接踵而来的是录放机、收音机、电视、VCD(激光压缩视 盘)、流动舞台、戏曲茶座、舞台车、“空中剧院”直到可随时收看的。

2、中国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是什么?1.最早的方式因为就是烽火狼烟了,早在周朝就有了此方法,目的就是为了传递消息,西周为了抵抗匈奴,,采用“烽隧”作为信号传递。

2.早期的竹简,造纸术前古人还是用竹简记录文字,此方法也为传递信息方法3.信鸽,古时候有信鸽,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养信鸽,专门给某个地方传递消息4.旗报,很明显,就是快马加鞭通过传递信息的人来传递重要的着急的信息,很多电视剧里都有加急文书。

5.晚些就是文书,信纸,记载事件来传递消息。

最快的方式烽火报信,最有效的方式是驿站跑马传书。

烽火狼烟,是古代传递敌军来犯信息的方式,所谓军情急如火,在最紧的消息传递方面,聪明的古人选择了烽火传信,可见这就是古代信息传递最快的方式。

3、古代打仗是如何通信的?古代打仗有骑快马的传令兵,快速递达通信消息和命令。

古代打仗的通信方式1、烽火台。

主要是烽火台,据史料记,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的方法,当时的人们在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烽火台里装满柴草。

点燃柴草,放出滚滚浓烟,很远就可以看见,这个速度堪称光速,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

2、击鼓传书,用击鼓的声音示警,需要每隔几里就要有接力的地方,这个速度是声音的速度。

3、驿站传书,这个速度较慢,属于鸡毛信形式,每隔几十里设有驿站,换马不换人接力传送,这个速度就看马跑的速度。

你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分析一下我的看法吧。

我认为古代打仗主要的通讯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击鼓,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250末期。

传说,黄帝战蚩尤时,就以击鼓为号,统领三军,指挥作战;第二种:烽火,这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第三种:邮驿,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即乘马传递曰驿,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将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

清代,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前面介绍的三种通讯方式,适合打大规模战争。

另外,还有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信鸽传书、风筝通信等,菜叶说说,这些只适合作小规模战争或传递间谍情报用。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古代打仗时指挥官的命令怎么传达给士兵?古代打仗时传递信号的方法不只是一种,为了保证信号的传递,部队总是会想很多的办法。

#p#分页标题#e#像是战鼓,相信这种方法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种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方法,像是《穆桂英挂帅》中就有这样的镜头,通过鼓点的变换,传递作战信息,可以达到快速反应的目的,在作战的时候可以达到快速传递作战内容的目的,而且还起到鼓舞士气重要作用。

在《曹秽论战》中也有关于这样的描述。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可以看出鼓即是传递信号的工具,也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还有就是令旗,这个见到的也多。

通过令旗传递作战信息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方法。

还有像是烽火,这种方法相信没有人会陌生,毕竟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烽火可以传递出多种作战信号,通过狼烟的间隔,狼烟的火堆数目,释放狼烟的时间间隙都可以反应出一定的信息。

还有就是信号枪,礼花。

这个相信也是没有人陌生,在特定的时刻,一切准备就绪,掏出手中的信号枪对着天空发射,那可谓真的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传递信息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孔明灯,大雁,鸽子,风筝等等。

到了现代那也就更多了,也就不一一细说了。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古代通讯条件较差,在环境复杂的战场之上,将军是很难凭借自己个人的喊话动作去传达指令的。

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时候,战争的失败,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了溃败。

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大军渡河进攻,还没怎么打呢,结果前秦军中有人高呼秦军败了,结果后面的前秦大军以为真的败了,就开始溃退。

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大军,面对八万北府军,兵败如山倒。

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所以,在战场上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得,特别是将领与士兵之间,这样才能做到指挥协同,令行兵至!所以古代战场上,将领为了能向士兵传达军令来指挥战斗,想出了不少办法。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战场上通过特殊的声音来传达军令。

为了达到指挥部队的目的,可以采用击鼓或者敲锣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击鼓的次数就可以判断上级的军令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前规定好的,但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命令,毕竟在战场上太复杂的命令是不太有利的,如果需要撤退,就会击锣。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第二种是在战场上设置专门的传令兵。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上级军令,还要设置不同级别的士兵,从最高级别到最小官职的士兵,这样通过分层的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令传达的时间成本,做到了有效指挥。

在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就有这样一段场景,司马懿和诸葛亮战场对话,底下都有一排士兵,负责传话。

他们就相当于传令兵。

所以,传令兵得嗓门大!当然了,传令兵更多得是“动作传令”,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战场上得嘈杂环境,很容听错的,搞错了指令可就麻烦了。

所以传令兵传递的动作指令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向前,向后,向左或者向右这样比较简单的命令,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士兵不认识字,只是接受指令,并采取行动,所以在指挥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差错;第三种,在战场上通过旗帜的颜色来传达军令根据《通典》记载,在军中有5中颜色的旗帜,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东,黑色表示向后或向北,红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黄色则代表中部方位,当士兵们看到不同颜色的旗帜升起时就得到了上级的军令,从而采取行动。

如果军中的大的旗帜倒下,则表明开始逃跑,无需再战。

加入收藏
               

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现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